暂无图片
 
[广州建筑] 中山纪念堂 天下为公,终将万古长存
发布时间:2009-07-02 10:08: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2-11-22
心灵地图
天下为公,终将万古长存
半个多世纪以来.象征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纪念堂——为世人所景仰。
惭愧得很,虽然常从东风路经过,目光也曾对中山纪念堂漂亮的蓝瓦飞檐稍作停驻,还曾到这里看过演出。却多是赶场而来散场离开,直到这次采访前,还从未细细欣赏过这座建筑史上的杰出作品。   
记得从前与外地的朋友聊起城市历史景观时,总有点为广州心虚。比如北京人张口就是故宫、长城、人民大会堂,而上海人也有可资骄傲的外滩建筑群……我却难以举出广州值得自豪的标志性建筑。   
近期作广州地理采访时,才发现原来混迹在这都市里却对它相当无知,广州的西关大屋、骑楼、石室等都十分值得称道,而眼前这座位于羊城传统中轴线上的中山纪念堂,更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足可作为广州过硬的“城市名片”!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中山纪念堂内外久久徜徉的时候,心中忽回旋起《梁祝》的旋律,其实《梁祝》的缠绵悱恻与中山纪念堂的雄伟堂皇大相径庭。后来细想,之所以有这么一个浮想,是因为两者都有着中西文化精华的完美融合,《梁祝》以西方的小提琴协奏曲演绎一个中国古老的爱情传说,而中山纪念堂则用西式的钢架结构支撑起一个传统宫殿式的唯美空间。   
满载着一种自豪感走出中山纪念堂后,连日来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穿越这城市,我试图抱着一种欣赏的目光观摩这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欲从它们中间找出些新的广州骄傲。老实说,有点失望,太多太多还是火柴盒式的千篇一律。       
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在《拙匠随笔》中这样写到:“如果城市里千篇一律地盖同样的房子,孩子就会哭着找不到家门。”未来的广州,怎样避免我们的孩子为找不着家门而哭泣?
 
寻找之旅
外观:重檐抱厦 气势壮美    
以宝蓝色为主色调的纪念堂荟萃中国传统建筑特色.飞檐一卷
东风中路“中山纪念堂”公共汽车站旁,便是中山纪念堂的大门楼,门头重檐叠阁,飞檐飘卷。穿过三孔大拱门进入旷阔的绿化广场,中山纪念堂的主体建筑便巍峨地矗立眼前。整个纪念堂建筑群采用中轴对称的传统手法,中轴线的最前方即正门楼,总平面正中央屹立着孙中山先生的全身铜像,铜像下的白花岗岩基座周围镌刻着《建国大纲》,铜像后面是中山纪念堂,而中轴线的后端则是越秀山顶上高耸的中山纪念碑。 
在华工建筑系博士生苏畅和中山纪念堂管理处杜红工程师两位专业人士的指点介绍下,我的目光开始从远近高低不同角度细读这史诗般的建筑经典之作。主体建筑外观上荟萃了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形制的精华,略呈八角形,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殴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就像四层卷叠的龙脊,组成一个整体,烘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攒尖式屋顶。屋顶全部是宝蓝色的琉璃瓦,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得既庄重又不失壮丽。据介绍,孙中山先生生前最喜爱的便是这宝蓝色,选择宝蓝色琉璃瓦并作为整座建筑的主色调,体现了设计师的一番良苦用心。   
重檐歇山顶的中央,高悬着一块蓝底红边的金字大匾,上面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苍劲。   
据介绍,它从殿顶算起高达3.79米,直径最大处有4.075米。在这巨大的金顶表面。盒部使用黄金镶贴,共用了从香港购进的质量上乘的金箔36166张,折合重量0.92公斤。       
正面檐下,内外各有八根三人合抱大小的朱色水磨大石柱,柱子把红色的镂花门分隔成7间,它们在古典建筑上分别有不同名字:中间的门叫明间,两边依次叫次间、梢间和尽间。柱梁之上,烘托着极富传统特色的彩绘斗拱挑檐、花梁和拼花图案的天花板,做工十分精细。五盏巨大的勺长方形挂重穗嵌玻璃青铜大吊灯,悬在高大的走廊半空,映着镂花丹门,衬托得殿堂越发的富丽堂皇,古色古香。
大堂四周基座的石阶梯级为花岗石.既庄重又典雅。石阶有两层,先五级再九级u据介绍,古典宫殿式建筑前阶均为单数,象征尊贵,据说暗含“九五之尊”之意。纪念堂绿化广场两侧有对称的“云鹤华表”两座,高插五天,雄伟俊挺,它的八角形花岗石底座超过一个人的高度,拄顶祥云缭绕、气派非凡。中山纪念堂在台阶的考究和并立有两座古代帝王宫殿方可设立的华标,表达了人们对这位革命先行者的崇高敬意。
朱红大柱.彩绘挑绘.玻璃吊灯衬得纪念堂古色古香
礼堂:内无一柱 恢宏堂皇
移步走入大礼堂,这是一个浑然天成的恢宏空间!令人惊讶的是在跨度达30米的建筑空间内竟不设一根柱子,视线十分开阔。据介绍,整个纪念堂设计最绝之处就是巧妙地运用西洋建筑力学原理,把八根混凝土巨柱都藏在周围的内墙。八角形的大厅设计了30米跨度的钢桁架,大屋顶由八排钢桁架结合为一个整体,就像一把张开着的没有伞柄的雨伞一样。四角墙壁为厚达50厘米的钢筋混凝土的剪力墙,以负荷屋顶的全部重量。   
跨度30米的礼堂内无一柱.巧妙地运用了声学和力学原理
记者到访时,舞台前一个液晶大屏幕正在播放一个“世纪伟人孙中山”的专题片.无论坐在堂中的哪一个角落的座位上,都不会被柱子挡住视线。而且,堂内没有回音,可清晰地听到解说。这种构造,可说是建筑师对声学和力学的匠心独运。   
整个穹顶分三层砌成,最下层是云纹色彩的斜形方格,中层镶嵌着玻璃天窗,最上层是一个乳黄色的弧形圆顶。据介绍,光线还可以透过大面积嵌花玻璃射入堂内,使偌大的会堂不用亮灯,也可见物。   
堂内四周的墙壁上面有彩色斗拱和花板作装饰,转角处半圆朱红石柱,下配云石柱座。从穹顶上下,装饰虽繁复,但整体色调都以淡青色为主调,既显华丽,而又十分和谐协调。
站在大堂的舞台前举目可以看到,大堂的东、西、南面有连起来的挂楼,堂内形成了楼上楼下2层座位,记者细数了一下,大堂内共有8座楼梯,而进出口达11个之多。据介绍,即使礼堂内有5000名观众,5分钟之内也可以全部疏散完毕。
舞台后正中央的墙上,有一个碑状的浮雕,底部是一个凸出的底座,中间是块镌刻着著名的“总理遗嘱”的碑记,而上部簇拥在浪花形的雕花中间,是孙中山的浮雕头像。记者到访时,几位从海外回来的白发老人到此游览,瞻仰中山先生头像和遗嘱碑记时,不时发出唏嘘之声。
功能:数次维修魅力再现   
据介绍:中山纪念堂曾经有过8次维修。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曾有了变化?记者采访了曾任纪念堂管理处主任和1998年大维修总指挥的叶观泉先生。   
叶观泉现已调任文化公园管理处主任,但他对中山纪念堂的许多掌故以及重修变迁还记忆犹新:抗战期间,日军曾多次对它进行轰炸,使它中弹三枚,造成八角形屋顶受到严重震动,混凝土预制块被震松,琉璃瓦片出现裂缝,造成堂内到处漏水。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前后曾对它进行过大小共8次维修,所有维修在主体结构上都没有改变。其中第一次变动较大是1975年,当时市政府投入了250万元资金,对地面和座椅做了重新改造。把座位从5000多减少到4700多个,按视角原理设计了礼堂内的坡度,并且安装了当时极罕有的中央空调.通过这次维修启使中山纪念堂的舞台演出功能进一步发挥。  
而工程项目最多、耗资最大的维修则是在1998年。1998年初广州市府再次斥资5300万元,对中山纪念堂进行大规模的维修。主要包括翻新和修补,更换了中央空调系统、舞台灯光音响系统、消防监控和保安监视系统,增加了供电容量等。还在舞台前设计了活动升降乐池,既使舞台面积扩大,又增加了表演的灵活性。大厅内观众座位由1975年的4729个减少到现在的3500多个,设计得更加疏朗舒适,为了适应大型会议和演出的需要,还将前三排座位改成活动式的,随时可以移去来搭建舞台。   
经过历次礼堂内部改造,中山纪念堂不仅是省市举行大型会议的重要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及重要文物旅游景点,同时还成了目前羊城条件最好的大型文艺汇演场地之一。就连林树森市长在接受中央台采访回答记者“到广州晚上有什么好去处”提问时,脱口而出的也是“上中山纪念堂看戏”。
 
史海钩沉
从总统府到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原是清朝的督练公所,辛亥革命后改为督军衙署,孙中山先生1921年5月5日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就设在这里。1922年陈炯明叛变,炮毁了总统府。纪念堂建在此处,不仅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还别具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
数字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于1928年4月26日动工兴建,1929年1月15日举行奠基礼,整个工程于1933年10月10日竣工。修建中山纪念堂时均选用上乘建筑材料,如佛山石湾的琉璃瓦,香港的花岗石,辽宁的青色大理石,北京的漆料等,各项费用总造价超过三百万银元。而在当时,一个银元就可买大米四十斤,可以想见,这是标准很高的造价。
广场孙中山铜像变迁
在1945年以前.纪念堂只建有孙中山纪念像的基座而没有纪念像,1945年,中山大学把该校孙中山铜像借放于此,1956年11月12日,由雕塑家王积昌等人创作的孙中山全身铜像塑成后才将原铜像送回中山大学校园。1998年,中山纪念堂大修葺时,孙中山塑像再用全铜质重新铸造,总重为3.9吨。
设计者
建筑大师吕彦直   
吕彦直,字古愚,1894年出生,祖籍山东,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毕业,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公派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师从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回国后,年仅31刿勺吕彦商以首创的中西合壁设计图案入选纪念堂建筑方案,在这之前,他提出南京中山陵的设计图样,也超越了中外许多专家的精心设计,以首奖入选。1926年,吕彦直受命赴广州设计了宏伟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商位于越秀山巅的中山纪念碑。
吕彦直带病工作,南北奔波,终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1929年不幸病逝,时年仅35岁。
 
园林
羊城花木之王
中山纪念堂北门,有一棵木棉树已有三百年历史,被称为广州最老的“木棉花王”,这株老树亲眼目睹了满清王朝的腐朽堕落、广州起义的惨酷壮烈、孙中山的百折不挠.总统府被夷为平地后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纪念堂……纪念堂正门两侧,还有广州最大的两棵白兰树。它们是纪念堂奠基、竣工时栽下的,与纪念堂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终年常绿、亭亭如盖的书寸冠可荫地数百平方,如同两个忠勇的高大卫士守卫着纪念堂。
传说
从空中俯视,纪念堂呈外突的伞型结构,青砖蓝瓦象征着孙中山先生当年设计的青天白日,实在令人瞩目。老辈人口耳相传说,曾有风水先生杜撰了一个故事,说纪念堂像一个张牙的虎头,背后的越秀山是虎身,山顶的纪念碑是高竖的虎尾,这只匍匐的大虎正对着临江的那头白羊(石室),于是人们怕羊城不祥,便在虎后装了一粒宝珠(球形水塔),才把它锁住了。
 
专家视角
我国近代建筑的杰作
吴应洲教授(中国建筑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博导)对记者说: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纪念建筑的代表作。因为它既融合了中国传统宫殿式的建筑形式的精华,又通过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钢架构架,创造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内部空间。这样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放在广州城市的传统中轴线的重要位置上,与这座城市十分匹配,成了广州标志性的建筑。中山纪念堂庄严雄伟又美观实用,其设计思想对后来的建筑师影响很大,作为令人仰慕的大师级作品,所有建筑界的人士到广州来,都会把参观中山纪念堂作为一件必做的重要大事。
本版执行/本报记者 严家森   通讯员 陈欣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
 
下期预告
广州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佛教名刹是哪一间?敬请关注下期广州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