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广州建筑] 五仙观 一脚踏在神话开花的地方
发布时间:2009-07-23 09:54:53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2-11-27
心灵地图
一脚踏在神话开花的地方
记者在广州市郊一个工厂的生活区里长大,对广州的旧景颇有一点记忆。记得小时候住的小楼,户不闭门,四通八达,踩着小单车四处乱窜,有一次还从楼梯口径直而下,摔了17级楼梯,撞破了头。那个时候广州人还是相当友好,友邻和睦相处,并没有如今的冷淡。所以长大之后还经常会回去原来住的地方,看看干爹干妈,看看幼儿园的老师,甚至揪起裤腿在以往欢快玩耍的游泳池中淌水,静静地回忆过去曾经的欢笑。可惜后来生活区大动干戈,楼房起了一座又一座,原本的幼儿园也成了商品房的基址,滑梯和假山以及泳池都被浩大的工程所淹没,故人也逐渐各散东西,没有原先的鸡犬相闻了。那些快乐的日子和旧体的建筑一块统统埋藏在城市发展的重荷中,寻访旧迹便有了遗憾。   
找不到故居和乐土,于是又突发奇想要去看看广州人的旧迹。中学的时候曾经和最要好的朋友到过五仙观,因为听说那里是羊城成名的典故所在。然而沿途看见的是狭窄的街道、煤炉的腥烟、以及内衣内裤构成的“万国旗”,古典的庙宇埋藏在民居当中,外面是卖翻版CD的小贩在大声的喧闹,没有了“体统”。渐渐觉得广州其实不过如此,现实生活的喧嚣把传统的文化湮没,密集的民宅把古旧的建筑封闭起来,失却了香火,古庙也只能惨淡经营,游人稀少,尽显疲态。虽年少无知,却依然有了感慨,粗浅的浏览了禁钟外在形式,却不知其内涵,连从旁解说的人都没有,更没有完整的文物评价,无从真正认识羊城传说的定义,只能草草离去。广州被埋没的地方远不止这一处,始终抵挡不住城市基建的诱惑。当然,这么说的意思并不是要求广州城完全要保留旧模样,片面地怀旧。只是有价值的建筑本已不多,长年累月的破坏更是加重了负荷,难免为人们所诟病。   
于是看到了旧观的重修,才又惊喜起来。看过越秀区政府的一份规划,此处以后将建成历史文化一条街,而且还渗入商业的元素,除了加建小型的博物馆,还有商铺的存在。这种灵活的思路确实值得大力的提倡。五仙观原本因“仙人拇迹”于明清两代以“穗石洞天”及“五仙霞洞”而列为羊城八景之一,价值匪浅。后来这个地方被校舍占用,游人甚至不能观赏,实在是有点可惜了。如今重塑道观风情,打造旅游的热点,并以“商”养“观”,与现代城市的面貌并无相斥之处,可谓精心策划。这种想法拓展开来,也许还能够挽救许多现存的遗物,使得广州既有摩天高厦,又有古迹可寻找,新旧之搭配可以免除城市麻木的印象了。   
从图上可以看出,五仙观虽小,但是属于浓缩精华。
考古其实是一种乐趣,并非要达到研究的地步,只是浅尝辄止也不为过。我们找到许多广州的故事,然后知前人的丰富想像竟不逊后人,大胆而又不失科学的传说也作为一种财富保留下来,比现在枯燥的电影、电视情节要有趣一百倍。城市需要想像力,需要有新鲜的气息,这不是简单的基础建设可以取代的,人文的风情更重于思想的造诣,知古事而通今理,何乐而不为?作为执笔而生的人,文案中多少汲取了古人广阔的思维精髓,毕竟是又增长了见识,这便是考古的乐趣所在。
 
寻找之旅
仙人隐世 名观巷藏   
仙人已去。带到广州的仙羊也就化成了守护五仙观的石雕!
惠福西路一段民居密集,道路并不宽敞,路面有众多售卖电动工具、电子产品以及不锈钢制品的中小型店铺。旧时广州最大的二手电器市场之一“惠福西电器商场”便以售卖旧电视旧音响而著称,货源多来自港澳以及海外。十多年前广州刚刚兴起CD的时候,惠福路便与陶街齐名,许多翻版CD都能够在这里找到,品种相当齐全。同时,当时的各种新式音响器材也能够在这里看到,进口的音响书籍成了附近书报摊的一大特色。不过近年由于打击翻版的力度有所增强,同时二手器材在广州也逐渐有衰落的气象,于是音响、音像制品已经风光不再。人们对旧惠福的认识,也开始慢慢消退。   
其实,惠福西并不只是有音响和CD而已,此处的“仙邻巷”和“西斋巷”背后有多少羊城的传说,许多人却并不熟知。“仙邻巷”顾名思义,便是邻近仙人的意思,而所谓的“仙人”,便是五位手持稻穗的仙客。我们要寻访的五仙观便是供奉这五位仙人的地方。仙邻巷以东,有西斋巷和坡山巷,五仙观便屹立于此。两年前如果要在这里找到五仙观并不容易,惠福路上多是拥挤的旧式民宅,而五仙观的后殿便是埋藏在这些底层民宅之中,当时的西斋巷巷口,有一对石麒麟,这对麒麟曾经是五仙观正门的灵物,而旧有的仪门已经为民房所淹没。沿巷内前进一段路才能够看见后殿,解放之后,后殿便成了“正门”,当时的售票处便设在这里。而后殿以北的钟楼,则是大有来头,广东地区最大的铜钟便悬挂在这里,这便是著名的“禁钟”。  
如今五仙观已经成为越秀区重点开发的文物资源,最近市规划局有关《广州市五仙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方案已经通过评审,据说这里要建立一条全新的旅游路线。我们前往拍照的时候,正好遇到五仙观广场的施工队正在紧张进行修筑工程,西斋巷以及坡山巷原有的民房已经被统统拆除,视线相当开阔,在惠福路上一眼就能够看到曾经隐没的五仙观观址,红楼绿瓦的展露在眼前,逐渐显露出仙人隐世的气度。 
五仙观东侧本来有惠福西第二小学,如今也一并移去。小学原本与后殿一墙之隔,一位老伯告诉我们,以前五仙观的东斋便是这所小学的一部分。我们绕道查看小学的旧址,发现这里已经夷为平地,只有少量的破砖和碎石还没有完全清理干净,然而贴近东斋的墙上,一幅“建设四化”的壁画仍然保留完整,画中少年神采奕奕,鲜红的背景十分醒目,一眼便看出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宣传画的样式。这幅壁画以北还有一处壁雕,形式则显得现代许多,以太空为背景,线条简洁明快。附近的老人告诉我们,五仙观一直以来被民房所蚕食,除了保留完整的后殿及钟楼之外,其它建筑都已不复存在,东斋成了小学的地盘,西斋也变成民居,以往后殿前面的小院威了居民晾晒衣服的地方,“万国旗”随处可见,不堪入目。据说以前西斋还有一个健身房,是老一辈武生操练的地方,有石锁和石哑铃,随着五仙观的重建,这些障眼的景观也便成了唏嘘的历史了。
 
景观虽微 灵迹犹存   
竹的枝叶里藏着字句的玄机,所以关羽竹碑是“集诗词画于一身”的文化宝物。
五仙观不为大众所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景观太少,没有太多值得浏览的地方。其实如果能够深入品味,便能够发现这里每一处细节都有可书之处,麻雀虽小,却有着丰富的蕴藏。例如观内有一块从清泉路(现在的应元路)关帝庙移来的“关羽竹碑”,便是“集诗词画于一身”的文化宝物。粗看碑图,只是两枚竹叶茂盛的青竹而已,仔细研究才发现,原来竹叶里面大有文章,交叉纷杂的竹叶构成了二十个汉字,内藏“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枯叶淡,终久不凋零。”的绝句。这便是著名的“绿叶藏诗”,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除了这尊“关羽竹碑”,五仙观原有的文物也相当有看头。前院有一尊石碑,上书“羊去石存遗迹宛在”八个大字,碑刻于“同治辛末孟冬月”,本来是一付对联,下联一直都没有找到。我们的运气相当好,就在采访的前几天,负责广场修葺工程的工作人员居然在观门石麒麟附近的地底下发现了埋藏着的碑石,碑石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断裂成几块,凑拼起来刚好便是下联的所在。可惜这几块碎片并不完整,只有“瑞”、“垂阴有年”等几个大字,中间还缺三个字,落款有“某某将军书”的字样,也不完整。不过这些碎片并没有受到腐蚀,品相完好,仍然有修复的可能。      
五仙观附近原来的居民,对庙宇原来的样式已经不甚了解,许多人只记得以前杂乱的民房。其实30年代的时候五仙观还保留着完整的模样,以西斋巷为轴心,由南至北形成一条长廊。南面原本有一座入口牌坊,民国的时候仍存在,据说是清顺治十二年所建,题匾额为“五羊仙迹”。牌坊以北是仪门,保存至今,是清式的建筑构架,“面阔三开间、进深二间、硬山搁檩砖木结构”,正面有清人稳瑞麟所书的“五仙古观”匾额。如今仪门正在修葺之中,搭建了棚架,工人用铁丝网铺设在墙面之上,然后重新批荡,抹上水泥。进仪门,左侧有西斋园,右有东斋园。西斋园原建筑已毁,旧址建有民居。东斋则为惠福二小的校舍,旧有的墙柱还在。我们有幸看到一面古老的断墙,发现墙壁是用碎瓦和黄泥混合砌威,据说是五仙观内最老的泥墙,惠福路附近的老建筑在拆建的时候也能够看到这种泥瓦堆砌的老墙。
 
方寸天地 众妙之门   
泉眼    
仪门东面有一处传奇的泉眼:“仙人拇迹”。传说这是五仙骑五羊在此飞升时留下的脚印,“羊城”、“穗城”由此而得名:“仙人拇迹”实为纵横约四米的巨大足印凹穴,如今古老的陀泉还在日夜不停地涌出清泉,雨季泉水能够浸润足印,时值秋冬,泉眼干涸,足印清晰可见。即使没有古老而神秘的传说,这口清泉也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据说这是广州市内现仅存的两个泉眼之一,另一个为珠泉。经过考究,已经证实了这个足印是远古珠江洪水期,江水把石面风化较深、较松散的部分冲走而形成,这个泉眼为研究广州地下结构和地下水分布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另据越秀区政府的有关人士称,原本打算在广场地底开设一地下停车场,但发掘之后才发现地下结构相当复杂,有坚硬的沉积岩,开凿成本太大,最后才把该方案修改过来。
   
斗拱  
 
明式“斗拱”,木材大多数来自东南亚。
过了仪门及前院便是后殿。后殿属明代宫殿式建筑,规模并不大,但建筑结构颇为科学。后殿的屋顶与底座之间采用斗拱连接,“斗拱”具有典型的明代特色,斗为方线条,拱为弧线,层层叠叠的斗拱形成一片密集的短线组合,承担着将巨大的屋顶重量传递给垂直的支柱之重任,给人以短促有力的强烈视觉感观。      
后殿中的五仙观和旧家具。
 
禁钟楼   
从甜水巷一幢四层高的小楼顶望去,深巷里的五仙观逐渐显露出仙人隐世的峥嵘气度。
“岭南第一楼”,从这个角度可以明白看到钟楼作为“共鸣器”的全部结构。
后殿以北便是钟楼,钟楼有“岭南第一楼”的牌匾,以前又称“禁钟楼”。所谓的禁钟,便是省内第一大铜钟,为青铜所铸,铸于明代初年。巨钟直径2.1,高3.04米,重5吨,钟底即为楼底中心点,方形大井口,成为巨大的“共鸣器”,钟声一响,“声闻十里”,据说整个广州城都能听到。钟楼高175,楼基用巨型红砂岩(与西汉南越王墓内巨石一样,可能都采自番禺莲花山)砌筑,初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楼下筑成卷形门洞,前后贯通,上建重檐方亭。利用楼洞与铜钟产生共鸣,显示了当时的建筑师已经掌握了相当先进的声学原理。之昕以被称作是“禁钟”,据说是因为传说顺治年间此钟一响,使得全城当日出生的婴儿死了半数,于是此后大钟便再也没有响过。我们询问了五仙观旁边甜水巷一位80多岁的老婆婆,她说至今为止一直都没有听过敲钟的声音。其实这座铜钟原本的用途是用来报警,遇到火灾和瘟疫便敲响此钟告知全城。如今铜钟上还能够看到“大明过洪武十一年”等篆文,历史长达600多年。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杨湛  通讯员陈明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
 
钩沉
三种传说版本    
版本之一是: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广州曾一度出现连年灾荒,田野荒芜,农业失收,人民不得温饱。一天,南海的天空忽然传来一阵悠扬的音乐,并出现五朵彩色祥云,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不同毛色的山羊,羊口衔着一茎六出的优良稻穗,降临楚庭。仙人把稻穗给了广州人,并祝愿此处永无饥荒。祝罢,仙人腾空飞逝,五只仙羊化为石头留在广州山坡。从此,广州便更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这就是广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名称的由来。   
版本二:五仙降临的情形差不多,但时间是南海高固为楚威王相时,即战国周显王时期。   
版本三:晋朝时,吴修为广州剌史.还未到任.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背着五谷来到广州州治台的厅堂上。吴修于是在厅堂上绘五仙人像以示祥瑞纪念,并且广州为“五仙城”。先在的广州惠福荫路五仙观据成就是五仙人降临之地,广州人为了纪念五仙人。在那儿专门修了五仙观。在大殿内还有五仙和五羊的雕塑。
 
讲古 
五仙观的宗教轨迹   
从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可以看出五仙观在那个时候叫“五羊仙观”。资料图片
汉晋时代,广州一地的原始神仙方术信仰遗存最具代表的是五仙观,据《宋张励五仙观记》转引《南务岭表记》,《图经》所载,汉晋时,“初有五仙人皆手持谷穗,一茎六出乘五羊而至,仙人之服与羊各异,色如五方,既遗穗与广人仙忽飞升以去,羊留化为石。广人因即其地为祠祀之。”这即是五仙观前身。广州别称羊城、穗城亦源于此。宋代以前,观内已有道士在此修行,程师孟诗云:欲举轻舟印碧虚,善邻扰得道流居。蒋之奇诗云:州宅之西敞华堂,我来跪拜焚宝香。堂中塑像何所见,乃有五仙乘五羊。五仙观历代观址曾多次迁建,宋代在十贤坊(今省财政厅一带),南宋后期至元代在古西湖畔(今教育路一带)。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址改为广丰库,观迁至坡山现址(今惠福西路),另塑五仙像。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和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均进行重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占地面积仍有4600多平方米。是年,广州市政厅为筹备军饷,拍卖五仙观,中山同乡会买下会址,遣散观内道士。今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考证
“仙人拇迹”真相   
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晋代,“仙人拇迹”原址是珠江边的一个渡头(俗称“坡山古渡”),珠江河水长年累月的侵蚀、冲击,使岩石留下了两个大瓯穴。后来,这两个相邻的瓯穴互相连接,变成了一个形似脚印的长约1米的大瓯穴。后不明其成因,便附会为“仙人拇迹”。撩开“仙迹”的面纱,我们可以略窥这一带历史地理沧桑。1500多年前的江岸在今五仙观、仙邻巷一带,而今的江岸已经南移到沿江路(1931年人工筑堤)。1500多年间,江岸南移1100多米,屈指一算,珠江河的泥沙沉积使陆地延伸,其速度每年平均竟近0.8米哩!
这一美丽的神话古迹,明代时被列入羊城八景,名曰“穗石沿天”。现为市重点保护文物,八十年代曾修缮一新,是羊城闹市中访古探幽胜地。
 
规划
五仙景区的日后面貌
政府规划,日后五仙景区以五仙观、岭南和第一楼为中心,结合广场建设和周边环境的整冶,开展明间曲艺演出,风俗展示。规划还拟打造三处民居景区。甜水巷、金城巷、怡乐里,城巷、怡乐里,将通过成片的特色建筑群的整治和开发,展现地方传统地方传统建筑群体的独特风情。甜水巷内多为广州传统的竹筒屋,内通风、筒屋,内通风、采光、排水主要靠天井,从前至后。以天井隔成多个房间,内多个房间,内多建阁楼;金城巷的西式民居,是20世纪20-30年代建年代有西洋建筑风格的二三层建筑,材料是近代盛行的红为主的楼房为主的楼房;怡乐里的建筑多是西洋建筑古典风格,也有部分采用中国传分采用中国传统形式的二三层楼房,前有庭园。
 
下期预告
哥特式建筑风格和岭南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时,爱群大厦便成了民国时期广州最辉煌的建筑。敬请关注下期广州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