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老机构前世今生] 广州消防 端的是一颗烈火雄心
发布时间:2012-08-17 08:41: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3
 
心灵地图
 
在与消防工作人员的谈话中,不断会提到火、烧、死之类恐怖字眼,不胆战心惊才怪,好在有消防这样的机构在保护我们的安全,很希望消防手段及设施能越来越先进、越来越高科技,
1932年,我国改装的第一辆消防车。    (资料图片)
自然牵扯到资金的问题,宣传科的刘科长很响亮地说:“灭火、救灾、抢险全是免费的,我们的消防装备经费还不就来自你们这些纳税人交的钱。”
每次交工资税时,还是会很痛心一回的,现在如此真实地看到自己的钱都用来干了些什么,突然觉得很庆幸,庆幸自己从没有做过偷税漏税的亏心事,从没有盗用关键时刻用来救命的钱。总有些人很相信“报应”之类的东西,相信善有善终;也有人不信“这个邪”,图个眼前痛快,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过分执着于“信”与“不信”,也太迷信,不说也罢。但这个社会确实像一个环环相扣,每一部分都“咬合”得很好的大机器,无论是谁,既不能保证一个“违规”动作一定能带来不良后果,同样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平安渡过。以前苏联有个喜剧《废品的报复》,讲一个从不认真钉扣子的服装厂工人,一天很不好运地买了自己钉过扣的裤子,结果出街后扣子一个个掉光,闹笑话无数。扣子毕竟是小事,如果换做灾情时出问题,哭都来不及。现代社会的火灾非过去顶多二三层木房子起火那么简单,化学品、气体等等“新式”易燃物和摩天大楼等复杂的建筑环境对消防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消防设施的造价越来越昂贵,去年政府拨给消防局上亿元的经费,按照国家要求仍然不能保证消防队员在执行特殊任务时每一个人都能穿上避火衣。科学统计一个消防队负责5—7平方公里的区域,才能保证5分钟赶到现场,按照广州具体的城市交通状况,至少需要40多个消防队才能保证5分钟到位,而广州目前只有27个消防队。这么看,消防队的数量并不足够。
对比一下消防需要的资金与众多贪官污吏、奸狡商人鲸吞的巨款,不难推断出,若是少几批各级各类“吞金”人士,市政建设方面的钱财会宽松许多,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得到更多保障,贪点钱,不仅仅是财的问题,直接危及他人生命的可能性并不在小。由此看来,贪污、漏偷税者是人人得而诛之的。
 
缘起
 
正当寒流袭击广州之时,却要做一个挺火热的话题——广州消防。记者顶着冷冷的风接连奔波于广州市公安消防局、广州越秀消防中队以及消防协会之间,寻找广州消防的发展历史。由于“文化大革命”等特定历史情况的影响,广州消防至今没有一册完整的历史史料,所有过去的故事仅能在零星资料的只言片语以及老消防员的口述中寻找,过程似乎是“艰苦”了一点点,可是在相关人员的密切配合帮助之下,挖到的“料”虽可能不如正史那样准确无误,但却像部历史演义,鲜活而有趣。
 
人文记忆
一部活生生的消防史
清朝  心口一个“佣”字
 
关于广州消防最早的可见可闻的生动历史,始自清末,对此仍记忆犹新的是一位老消防——邹栋才,而邹老的父亲自清宣统三年起就是一名消防员。据邹老介绍,清朝时期的“消防队”叫“救火队”,军队编制,编号为“军六槛”,救火队员穿兵服,前“佣”后“佣”(注:指衣服前后都有一个“佣”字),办公地点就在文明路49号附近。每天清晨5点左右,队员就要起身锻炼体能。救火队的头目骑着高头大马在前面跑,高兴时慢点,心情不好就快点,后面跟着跑的队员就辛苦了,他们一般从三府前(现海珠南路)出发,取道惠福路、文明路,拐弯上越秀中路又至大东门,然后沿中山路到西门口,最后由大德路返回,锻炼途中每人手中要拿着一件灭火工具。这种锻炼显然是非常科学的,不过有一个小弊端,由于当时通讯不发达,万一这时某地有火灾发生就不好彩了,要等他们回来才能出队救火。
出队救火是件大事,头目同样是高头大马地跑在前面,后面跟着十几个队员,中有4—5名负责推“消防车”,一名小兵吹号示警,其余担着水枪、斧头、铲等灭火工具(现代消防员一般随身的装备包括:近距离破窗的斧头、安全绳、队员倒地昏迷10秒钟就会自动报警的感应器)。最早期的“消防车”只是一部水泵,没有动力驱动,由马或人拉,到起火地点,附近找一水塘或水井(过去的广州水塘农田遍布,并非现代意义的城市。进入现代社会后,代替水塘作用的就是路边的红色消防栓),然后4人合力压泵,最高可以将水泵至两层高。至于吹号以开路、报警的队员一般选比较“精灵”的人士,邹老的父亲初入行时不过十几岁,担任的就是吹号兵。
清朝以后,消防队归属巡警处,队员们穿着统一的消防服装——大成蓝唐装,胸前书有“警察消防”四个大字,头戴“捉贼帽”(俗称,就是警察戴的斗笠)。消防队还有一套惩罚办法,共有按长粗、短细排列的不同规格的鞭子十几种,如有队员犯错,视轻重而选鞭定刑,“这些鞭子当然不可能保留到现在。”邹老接着总结道,“一直到陈墨香任职以前,广州消防大致情况就是这样。”
 
高近30米的瞭望台曾经是关系广州百姓水火的重要制高点。
民国  “活雷达”肉眼观火情
 
陈墨香是刘纪文的同学。刘纪文当时是广州市市长。上世纪20年代初,陈墨香从英国留学归来,刘纪文很器重陈,问他想做什么官,出乎意料的是陈墨香想做广州消防总署的署长!由此,广州成立了第一个消防总署,“威水啦!”邹老有点感慨地说,“陈墨香上任后全面改变了消防面貌,这一段时期是广州消防由旧变新、由土到洋的分界。”
邹老所谓的“威水”是指陈墨香将一整套英国消防的做法借鉴了过来,对广州消防进行了全面“武装”,使广州消防开始与“国际水平”接轨,比较直观地表现在服装、装备、建楼等几个方面。消防员首先脱下了无防水功能的“大成蓝”,头戴“鸡公帽”(英国人戴的那种有一鸡冠状红缨在顶部的帽子),夏天穿蓝色红边的“蛙人衣”,冬天穿“毕叽绒”,既厚、保暖又防水;其次,消防署购入六辆先进的消防车,全部德国出品,“奔驰”牌;最重大的贡献还在于建成了一幢消防大楼,就是现在越秀消防中队所在地。
这幢大楼是广州最早的消防大楼,建于1920年,由陈墨香亲自参照当时英国消防楼设计筹建,据说建筑期间使用的钢筋、混凝土及石灰等材料都是由英国进口的。大楼为西方古典柱式构造建筑,下层为泵水房,停放泵水消防车,旁边建有马房,后边还挖有一个用来灌水的鱼塘。此楼顶层设有一阁楼式的嘹望塔,高达29.52米,故一经落成便“鹤立鸡群”,可将广州一览无余。
被高楼淹没的瞭望台如今只是一种纪念。
记者扶着邹老爬上已是尘埃遍布的塔楼,“这里基本保持了原来的结构,”邹老说,“只是以前有一根从一楼直通塔楼的管子没有了,当时是用来通话的。瞭望员在塔顶一看见灾情,先估计出具体地点,后马上向下通报。”邹老还说,作为通报灾情的瞭望员要对广州地理非常熟悉,有一位叫崔钦的人就是非常优秀的瞭望员,他汇报灾情地点的准确率达90%以上,被称为“活雷达”。
如今站在塔楼,看着周围阻挡视野的高楼大厦,邹老回忆说,“以前北边最远可看到天河、梅花村一带;南面可望到爱群大厦、南方大厦;西边是清晰的越秀山山脉;东面是芳村。”早期许多重大的火灾都是这里首先发现,后来随着通讯的发达,以及瞭望人员的青黄不接,才废除了这一观察预报火警的方式。
 
解放前  义勇消防队异军突起
 
在陈墨香任职期间,广州消防已初具现代化雏形,然而1937年日本人入侵,陈墨香避走国外,消防机构基本瘫痪,官办消防局还不如民办的,广州消防进入了—段停顿不前,甚至倒退的历史时期。
“日本人把消防车开走,消防衣拿走,好东西全没了,消防队的条件很差,”邹老介绍说,“有些民间的消防队倒好过‘公家’的。”日本人接管原消防署后,仍由警察局管理消防,当时共有6个大队,东山、沙河、沙面、河南、海幢公园和芳村。由于日本人彻底破坏了原来的消防署,使这6个“正规部队”装备简陋,与陈墨香在任期间不可同日而语,由此一些有钱的商家为保护自己利益组建了不少民间消防队,被称为“义勇消防队”。义勇消防队较多地集中在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如上下九等地段。
庄严地捍卫生命安全。
早期消防队员的条件十分辛苦,没有防水衣,队员在救火过程中全身湿透,而过去的消防车基本不能坐人,队员要站在车外两侧,如果是冬天,湿淋淋立于风中的滋味可想而知。所以风湿一直是消防员的职业病,体制差些的人过了一定年龄,手都会变形。此外,心脏病发病率也极高,一方面由于经常冷水激身,另一方面消防队里的铃声也非常可怕,队员长期突然被惊醒、马上起身执行任务,对心脏的危害很大。这样原始的工作条件,一直到解放后,才有机会得以改变。
 
解放后  消防“一国两制”
 
解放后,消防局几经改组,最后行成目前的组织框架,位于车陂路的广州市公安消防局是机关领导单位,下设—部三处: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防火监督处,共管辖9个消防大队和26个消防中队,官兵共1177人。
公安消防局防火监督处宣传科的科长刘理平先生向记者解释说,“目前消防局在编制上采取‘一国两制’。”即在同一个大楼内挂两个牌子,一套身份不同——公安与现役军人——的人马共同管理消防。在国外消防人员不会是军人,在国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复杂状况?简单讲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来,消防员的职业寿命很短,可是如果太早退休,今后的生活水平难以保障,所以采用现役制。消防员以服兵役的方式从事消防工作,几年后便可以转行;二来,按照军队编制,不同级别都有非常明确的退役年限,如果全部人员定期退役,不能保留一批有技术有经验的人员长期从事消防事业,容易造成人才浪费,形成青黄不接的局面,所以又设置了公安编制,一些骨干可以通过转入公安编制而留在消防岗位。
因此当记者走进公安消防局时,看见办公大楼内既有穿绿色军装的军人又有穿蓝色制服的公安,表面上是编制不同的两班人马,实质上他们都从事着相同的工作:消防。
“老消防”顾超俊聊起消防自豪不已。
 
现代消防
一支捍卫生命安全的队伍
消防车
 
消防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体制、个人技术等等软件方面,硬件设施非常关键,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火情越来越复杂,只靠几注水往往解决不了问题。在消防局宣传科科长刘理平的办公桌前,做了50多年消防工作的顾超俊老先生跟记者聊起了消防车。
顾老说第一代消防车是木轮,铁链传动,好像单车,主要用来装载水泵,不过一米多长的车体;第二代消防车是德国奔驰,有的上带15米云梯。前面提到陈墨香购进的6辆消防车中就有这类,后来日本人把所有的车都开到其它地方,只有两辆被开回来。后来在广州“三·三轰炸”中,全城消防车都瘫了,只这两辆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这两个老家伙一位在“五层楼”(博物馆)休息,—位不知所踪。另外据说曾有一部带云梯的奔驰因为全部构件都是铜的,被“极有经济头脑”的人拆掉当废铜卖了,不知是否就是那辆不知所踪的消防功臣。
进入上个世纪60年代,消防技术和设施都得到很大提高,先后出现泡沫车、CO2车、干粉车等等,消防员也不必站在车外吹风了。“以前连警笛都没有,”顾老回忆道,“在消防车上挂着个钟,消防员站在车外侧拼命敲,声音却不大,所以夜间出队我们最怕大粪车,它速度很快,经常听不见警钟,很容易出事。
老消防员邹栋才父子两代都是消防员,以直面熊熊烈火的赤胆雄心见证了广州消防事业的发展与变迁。
 
避火衣
 
到了近代,各类消防设施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造价昂贵,一套高级的避火衣就要上万元,因此即使是每年都有款项拨出支持消防,完善消防装备,仍不能做到每位消防员在出队救火时能穿上更安全的防护衣。
 
硬件设施
 
广州市公安消防局设施与国内同行相比条件、业绩均不错,拥有包括举高消防车、多功能消防车、综合防化洗消车、干粉消防车、泡沫消防车、水灌消防车等各种消防战斗车辆共125台,消防船3艘,1990年以来,广州市公安消防局共受理火警34320次,出动灭火21035次,参加抢险救灾1276次。
 
身兼多能
 
消防队的职能并非只是救火,顾老介绍说,以前有人爬到南方大厦欲自杀,是消防局派人救下的,还有一次一人从海珠桥上跳下,也是水上消防员将其救出,包括前不久发生的一件出奇的事,一个老人家将手卡在厕所便池中取不出,都最终由消防人员赶到现场解决问题。
“其实我们的职能范围很广泛,救火抢险、市民自杀等等,”刘科长最后补充说,“只要当市民生命受到威胁,我们随时都会出现。”当然,如果是钥匙忘在家,要求开门锁等类似不危及生命的小事,就不必影响消防队的正常执勤了。
1928年成立的消防总署。  (资料图片)
如今是越秀中队,外观没有太大的改变。
 
广州消防史
 
广州消防有1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消防大队长曾根据一群“老消防”的口述,和政府的一些资料汇编出一本《广州消防沿革史》,这是空前绝后的一本完整史料。但是在“文革”中,此书遗失。因此可以这么说。有关广州消防完整的史料已失传。在广州公安消防局宣传科及消协的大力协助下,记者才得以根据一些零散的资料和老员工的口述,整理出一个大概的历史发展脉络。
 
广州公安消防局发展演变简史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广州始设消防所于三府前(今海珠南路),隶属广东巡警总局;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广东巡警总局行政课属下设置消防课,司理火灾预防、对民办消防队辅导督率;
民国(1911年),民国9年(1920年)
沿用清朝消防体制;
民国10年(1921年)
广州成立第一个消防纵署,陈墨香出任署长。陈刚从英国留学归来,以英国消防为蓝本重组广州消防,广州由此消防步入近现代发展时期;
民国13年(1924年)
消防总局大楼落成,位于现文明路49号。这幢大楼既是新旧消防体制交替的标志,也是中西消防体制结合的标志;
民国26年(1937年)
日军入侵广州,陈墨香出走避难,消防总署被日军掌握,广州消防机构从此处于瘫痪,此段时期直至解放后,是消防史上一个倒退的历史时期;
民国37年
广州市警察局颁布消防大队组织规程。广州消防大队辖六个区队,消防队员121人;民办义勇消防队10个左右,队员约180人;
1949年10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公安组接管广州市警察局消防大队;
1950年6月
新组广州市消防大队,隶属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安局治安处;
1955年1月
交通、消防从治安处分出,成立交通消防处;
1958年
交通消防处与防空处合并为广州交消防空处;
1963年10月
消防从广州交消防空处分出,成立广州市公安局消防处;
1965年5月
实行义务兵役制;
1979年3月
广州市公安局消防处加称“广州市公安消防支队”;
1983年
广州市公安消防支队列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序列,实行现役制,受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和广州市公安局双重领导;
1993年7月
广州市公安消防支队加称广州市公安消防局;
至2000年底
广州市公安消防局下设一部三处(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防火监督处),管辖9个消防大队26个消防中队,官兵共1177人。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章宁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