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老机构前世今生] 粤海关 历史在大钟楼里低唱
发布时间:2012-08-09 13:32:21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3
专题动机
 
从清代末年起,老城广州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出现了一批近代都市化的,与公共设施有密切关系的组织机构和设施,这意味着一个古老的都会在向近代都市转型。而这次专题主要截取转型期间这一段广州城区发展作为一个观察的标本,在记录老机构的前世今生里,去发现一个城市在古老里日显年轻的脚步。
 
粤海关 历史在大钟楼里低唱
心灵地图
 
我是一个感情上没有什么承受力的人,凡是不符合心意的“情报”,无论怎样真实全当没听见、没看见、不知道!中国历史自进入清道光年间开始,满纸的“鸦片”、“割地”、“通关”、“赔款”,这些“情报”对于我而言,就属于极不符合心意的那类,故自中学历史课堂上大受刺激开始,在接下来的漫长读书岁月中,一直刻意回避,再也没有翻起过历史中的这几页。由此,有人称我为“怯懦”的民族主义者。
而当我现在为了广州海关这一话题不得不翻开令人心疼的近代史,觉得“怯懦”这个形容词不那么准确了,我觉得自己的逃避也没有太大道理。凡事都有两面性,一方面外人的入侵直接侵犯了国家的自主权,使国人沦为殖民者的奴人;另一方面,为了“自己”能更顺利、更方便地施控,外人将西方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与知识全套引入,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王朝被强迫着跟上世界文明前进的步伐。应该讲为这么个“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过惨重。
回顾人类历史,有哪个民族没有经过跌跌撞撞打打杀杀?曾经骄横一时的欧洲列强在其文明发展初期,同样经历过各式各样的战乱、屈辱。举个简单例子,在十字军东征的年代,那些勇敢进军耶路撒冷的宗教狂热分子,被如今的一位西方学者这样评价,“与雍容幽雅的东方敌人相比,欧洲骑士不过是乡下老粗”。而就是这样一批又一批的“乡下老粗”,乐此不疲地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东征中,令欧洲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他们得以一睹东方文明的灿烂,但是他们是踏着别人的鲜血和尸骨开始了自己的城市文明。所以要自己的文明强大,就要不断开放和发展经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迅猛发展早已说明了这一点。
洋关不再,留下代表重要和权威的大钟楼见证中华民族的气节和尊严。
如此看来,老生常谈般的“开放”理论迄今为止都是最实在的真理。而“开放”当以海关为首,所以海关的历史宛如一部中国近代化历史的缩影,而地处国门咽喉要道的广州海关更是首当其冲的关键话题,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解读广州城市近代化发展”的时候要先从海关开始的原因。
必须明确,初期的海关是一个货物进出的国门,那些把持海关的外籍官员曾经想当然地按他们的方式“慷慨”地引入自己的一套体系,于是带进来许多最早的洋玩意儿如邮票、邮局、灯塔等等,当然还有更多的不平等条约如《中葡条约》、《中法条约》、《辛丑条约》……
最后,为了能更清晰地理解广州海关所扮演的历史角色,请先从边条部分开始阅读,了解一些有关广州海关的发展简史,了解我们国家在那个时代因为落后和自我封闭而遭遇的深重的痛苦和灾难。
 
寻访目击
英式、英式、英式……
 
不知是一个巧合还是一种癖好,英国人总是把钟挂在他们以为重要、权威的地方。在自己家门口,他们把一个重达13吨的“大笨钟”,挂在泰晤士河畔英国伦敦国会大厦西北的大钟塔上;20世纪初,他们又把1915年由英国出品的四面时钟、5个大小不一的吊钟,一起挂到了别人的家门口粤海关大楼上……如今自以为是的殖民者早已被赶跑,仅留下他们喜爱的大钟继续忠实地报时,所以广州人一直把它称为“大钟楼”。
1932年的总务课办公地,图左的英式壁炉现在还保存完好。
记者在市区的沿江西路走过不知多少遍,可始终没有想到暂作停留欣赏一下“大钟楼”,也许她在西式建筑中并非十分了不起的作品,也许对于海关这道神圣的国门始终心怀敬意。据相关资料记载,大钟楼,这座典型的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起建于1913年,历时3年完成,设计者是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大钟楼高4层,外立面由爱奥尼柱式、山花式门廊和高耸的钟塔构成建筑中轴线,两侧卷廊展开,构图严谨。
当年的英国人大大咧咧地把这儿当成自己家了,摆出一副长住的架势,不仅里里外外的修建布置全部按照英国样式,连材料都全部山长水远地从英国运来,包括那些巨大无比的石材。一位老广州向记者透露,有特爱石头的非一般人士专门将建大钟楼剩下的石头搬回去砌房子,就是如今在西关一带非常有名的“石屋”。据说屋主本来打算盖4层楼,但这些巨石实在太重,压得整个地基下沉,只好盖了3层。
扶着爱奥尼柱向远处眺望,那幢遗世独立的小楼就是陈少白的塔影楼。
与海关宣传部的李军政先生一起走进大钟楼,记者感到简直像在拍电影,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宛如回到了上个世纪初的1916年。除了挂于极高屋顶部的电线泄露出少许的时代信息,从天花、墙面、地面、房门到室内格局、英式大壁炉、楼梯……几乎全部保持着旧日风貌,连厕所都不许随便换“脸”。工作人员说装修男厕时曾拆了几个当年英国原装进口的小便池,结果受到有关管理部门的严厉批评。记者偷眼望了望幸存的几个,在1米多高的白色池底部,果然还可以模模糊糊看到一个蓝色的古老英国企业的标志。“欣赏”完小便池,记者又看到一个挂在屋顶的大滑轮和三个孤零零的拉闸门,应该是那个时代的先进豪华设施电梯留下的遗迹。
粤海关大楼从落成之日起至1949年,一直在洋人的掌控之中,从此意义上看,它并不是一幢简单的洋人办公大楼,而是一个上演了一段海关由丧失主权走向独立自主的过程的小舞台,一个旧封建广州城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缩影。
 
重要人物
不可不说赫德
 
当时粤海关的第一任税务司为美国人吉罗福,副税务司为英国人赫德。他1854年来华,1863年9月被清政府总理衙门调任上海,任命为江海关税务司,同年11月,接替李泰国,继任总税务司(相当于海关总署署长)。在长达48年的任职期间,他将中国海关变成一个完全由外国人控制的独立王国,并将海关总税务司完全掌握在自己及其外戚集团的手中,其“了不起”的外甥梅乐曾用戒指刻下大名,至今还保留在上海海关关长室的窗玻璃上,警示后人。同样是他,对中国海关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包括建立新的会议制度,调整机构,建立由总税务司直接管理的用人考核制度等等;又使本来职能单一的海关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通道”,一切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详细情报从这里流出,一系列西方先进的管理制度、技术也从这里流入,所以早期的海港、邮政、气象、引水、检疫以及专利、设计、版权、商标等等业务全部由海关包揽,令海关成为推动广州乃至全国城市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机构。
“凡事都有两个方面,”参与《广州海关志》部分章节翻译工作的广州海关办公室新闻办主任林建平先生对记者说,“赫德在职期间,为争取由其控制下的海关利益,直接促成过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如《中葡条约》、《中法条约》、《辛丑条约》等;换个角度看,他也为我们带来许多新鲜、进步的东西,比如邮政、灯塔……”确实,全世界只有中国是由海关兼办灯塔业务的,而中国邮政的雏形也是“海关邮政”。1896年4月30日,当赫德在自己一手操办的“海关邮政”业务基础上再次提出“邮政开办章程”时,光绪帝奉批:“览。钦此。”从此“大清邮政”得以创立。广州的大清邮政官局正式挂牌营业时,营业地点就设在粤海关大楼首层的三间小屋内,当时只有7名信差投递广州全城的信件,使用的是1878年清政府发行的面值仅1分的“大龙邮票”。
 
前世回放
历史里的双面角色
 
粤海关变为“洋关”发生在1860年的秋天,旧有的粤海关被一分为二,一个称为粤海关税务司,由洋人把持,专职监管外轮货物的稽查征税,即“洋关”,另一个,即旧有海关称为“粤海常关”,管理民船贸易。这种颇有算计的拆分令粤海关的行政管理权顺顺当当地落入洋人之手,直到新中国成立,方得以收回。
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的广泛职能,使洋关在旧中国一直扮演着“正”,“反”两个方面的角色。虽然所谓的“正”,只是殖民者为了更好掠夺而不小心办下的“好事”,但“好事”始终是“好事”,正视、充分利用是不错的抉择。
 
正面:留存一个城市的记录
 
虽说洋关在历史所扮演的“正面”角色十分有限,依然不得不提。首先,在洋人接管粤海关之前,由于清廷官员的腐败无能,广东走私活动十分猖獗,关税收入微薄。在这种情况下,1859年清廷被迫引进海关、邮政等先进管理体制,用飘洋过海的洋货令国人享受到现代生活的方便、舒适。当时在“世博会”中最早把中国菜式及文化推向世界,以及“粤海关十年报告”都算是洋人在广州办下的一些很典型的“好事”。
“知己知彼”的孙子战术,洋人也是懂的,所以收集一切有关对手的情报成为殖民者不知疲倦的工作,这项“外通里国”的艰巨任务当然又非海关莫属。在粤海关(遍布全国的洋关都有这个任务)工作的洋人高层,每十年必须写一份调查文件,向驻守英国老家的上级官员汇报在中国的工作状况和所见所闻。对于这份文件,上级有特别的指示:“现要求的这份文件要尽量写得令人感兴趣。接着“指示”列举了二十多条“不应遗漏”的项目,诸如“华人或外国人人口的数字、结构、特点及职业是否发生任何特殊变化?”、“通向港口的水道内所发生的变化”、“有多少人在北京的考试中中榜”等等,浏览完这些要求,几乎马上可以得出结论,这是—份详尽的间谍报告。由于1938年广州沦陷后,粤海关由日本人接管,故记者看到的是自1882年至1931年间的五份十年报告。在长达300多页的报告中,记者不仅看到当初广州社会的政治、贸易,商业,教育、新闻等等状况,以及重大的灾难及历史事件,连广州市民喜欢用洋火、开始欣赏西方奢侈品沙发,弹簧床、扶手椅等等琐碎的生活细节也全在记录之中。
还记得在张爱玲小说里处处可见的老式电梯吗?这是老电梯的拉闸门。
 
反面:发动一场战争的祭品
 
无论怎样从积极的角度看洋关的所作所为,其罪恶的本质是无法抹去的,根源当然是一个“钱”字。洋人看上中国市场,想最低成本地倾销鸦片,由此对海关关税垂涎,由此发动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之后,鸦片再不必偷偷摸摸地走私,而是作为合法贸易进行,洋人们纷纷进驻广州,在沙面落了脚。粤海关税务司除在广东境内多处设关征税、修建验货厂外,也多次在沙面购地,修建办公楼及员工宿舍,其三层、3399平方米的宿舍被广州人俗称“红楼”。
在洋人的控制下,粤海关的高级职员全部是洋人,为了争取权力尊严、关馀,粤海关华人员工以及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从没停止过与洋人的斗争。其中河南,沙面事件以及“关馀事件”都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河南,沙面事件的起因是外籍海关验货员伤及我国居民,由此展开一场与洋人的权益斗争,终因各方压力,迫使洋人“禀公办理”。至于关馀的斗争就愈发艰难。旧中国海关所收关税基本上用来偿还外债及赔款,至于赔款之后剩下的余额,叫“关馀”,有时这些关馀会用在广州的教育事业上,如兴办学校,广州最早的官办外语学校同文馆,就是由粤海关从船钞(即船舶吨税)内支付的,外文教员由粤海关在外籍关员中调任,学生毕业后在外事衙门和粤海关担任翻译。但关馀的支配权始终在洋人手中,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夺回海关自主权及要回关馀曾与洋人做过激烈斗争,洋人派出舰队直入白鹅潭以武力威胁,最终关馀被存入汇丰洋行,而收回自主权也告失败。直至中国解放,洋人才彻底被赶出“大钟楼”,结束了40年的曲折。
粤海关大楼是广州第一座仿古罗马建筑,从结构到线条都充满了令人感叹的惊世之美。
 
今生有证
广州海关今世传奇
 
广州海关于1950年1月30日得以正名,直署海关总署。目前,广州海关下设缉私局、调查处等42个厅处级机构。在广州市区设有天河车站海关、白云机场海关、驻新风办事处、内港办事处、石牌办事处、驻邮局办事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设有佛山、顺德、番禺、南海、花都、高明、三水、从化海关;在粤西、粤北地区设有肇庆、云浮、罗定、清远、韶关、河源海关;在珠江口大铲岛设有大铲海关。同时,缉私局下设佛山、顺德、番禺、南海、肇庆、云浮、清远、韶关、河源、大铲十个缉私分局。全关共有员工3800多人。
在业务及职能方面也改变了解放前旧海关包罗万项的繁杂业务,而是按照海关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本关区进出境的运输工具、货物、行李物品、邮递物品和其他物品实施监管;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编制海关统计和办理其他海关业务。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和海关工作的需要,海关总署在广州海关设有全国海关进出口商品归类分中心、海关总署广州商品价格信息办,承担商品的归类、价格监控、化验信息管理等工作,在海关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
历史又跨入了一个新纪元,广州海关在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进程中,继续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各项业务改革,以国门卫士的忠诚筑起把守国家南大门的钢铁长城。
典型英式民居里的百页门窗最适合午后的慵懒。
 
开卷必读
 
广州海关发展简史
 
公元650—683年(唐高宗年间):特设市舶使于广州,管理海外交通和贸易。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开始在广州设立管理海运进出境的专责机构市舶司,主管接待和署理外国来华船队的贸易事宜,包括迎送各国友好往来使节的事宜。市舶司实为海关、外贸和外事三位一体的机构。
宋、元、明:沿袭设置,使市舶制度延续近1000年,且起始终止皆于广州。
清初:由于统治尚未稳定,实行海禁;1683年:康熙宣布“海氛廓清”,“当以国际民生为念”,重开海上贸易;1685年:设立粤海关;1757年—1842年:清廷为抵制洋船北上“移市入浙”,限定广州—处为外国商船来往口岸,多口贸易从此转为一口贸易。在这百年间,“粤海关”成为中国海关或大清海关的代名词。至此,粤海关尚完全拥有海关税则和关政管理的自主权;1843年,中英签订新海关税则,粤海关从此丧失关税修订权;
1860年:开始推行外籍税务司制度,正式成立“粤海新关”,俗称“洋关”,即“粤海关税务司署”。自始原粤海关在广州口岸的行政管理机构及进出口监管业务权一分为二:“新关”专职监管外轮货物的稽查征税;旧关改称“粤海关常关”,管理民船贸易。“新关”实行一整套半殖民化的海关制度,海关税务司及高级职员均由外籍人担任;
1938—1945年:粤海关受日本侵略军控制,并由广东伪政府任命海关监督,税务司也由日本人担任,监管进出口货物以日货为主。这一时期粤海关沦为完全殖民地性质的海关;
1945—1949年:粤海关恢复与在重庆的总税务司隶属关系;
1949年10月25日: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接管粤海关;1950年1月30日,粤海关正式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海关”,直署海关总署;1960年:广州海关建制下放到省,受地方党政和外贸部双重领导,成为广东省外贸局的组成部分;1962年:广州海关改为统—管理省内7个海关的中心关;1972年:省外贸局设立海关处,负责管理全省海关工作,广州海关中心职能停止;1980年:广州海关建制收归中央。广州海关成为海关总署的首批局级机关;1995年底:广州海关关区包括广州市、珠江三角洲,粤西、粤北地区,面积约占广东省面积的三分之一。
(记者摘自《广州海关志》)
特别鸣谢:广州海关办公室新闻办。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章宁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