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广州建筑] 西关大屋 民间智慧笑傲百年风雨
发布时间:2009-06-18 10:22:34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2-11-20
作为隐藏在建筑里的民间智慧并不会随着时间的进程而被湮没,相反这种智慧在经受考验后会更有光彩。
心灵地图
民间智慧笑傲百年风雨   
几天里,我在西关的大街小巷四处游逛,寻找那些保存得比较好的西关大屋和古民居。刚好在这几天,广州下起了初冬的一场小雨,被雨浸透过的西关麻石大街显得特别润滑,我穿着高跟鞋走在麻石路上,“咯咯咯”的声音,就像当年回旋在小巷深处的木屐声。  
在西关,名叫“大街”的路段,其实多数都只是一些宽还不到两米的小巷,从这种旧痕去推测,明清时期的西关,虽说是城门外的西边,是城市的郊区,但是这里商贸发达,同样是寸土寸金的地方,也正是这种紧张的土地资源造就了西关大屋的大进深建筑和群体布局.   
西关大屋的平面图形成了一条纵深很长的中轴线,临街门廊并不大,大厅二厅长长往深处延伸。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段里,大屋的设计配合广州本地的炎热气候特点:以高外墙避免太阳直射、减弱热辐射,以两边的青云巷加速自然通风,以室内进出风口、天窗和通透间隔解决密集型住宅的通风透光。所以,西关住宅虽然密集,但是许多住过西关大屋的老人家都记得,即使以前没有空调和风扇,屋子里也总是很凉爽的。   
但是直至现在,我还没有找到一户保存完整的西关大屋,据一些资料称,广州西关大屋的数量从清末民初的800多间变为不足100间。同样,许多专门研究西关古民居的专家们也承认,即使是那些外立面完好的大屋,也因为时代久远和各种历史原因,其内部结构已经面目全非.   
我在一些西关大屋看到,连大屋进门处的门厅、天井都被隔开来做房间,有时一幢西关古屋里住了五六户人家。人口的密集令原有的内部结构完全失去本来面目;周围环境也不是当年河涌密布、舟楫往来那样充满岭南水乡情趣,而变得高楼林立。因此,曾经是岭南民居代表的西关大屋,如今却是潮湿、黯淡、破旧,住在里面的大部分是老人家,他们也不以大屋为荣。一种曾经代表着富贵和时尚的民居风格,如今却沉默在都市静寂的角落里,想起来真让人有些伤感。后来,我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的几名老师、博士生谈起自己的伤感,我问他们西关大屋这种极有特色的建筑能否继续发扬光大,他们很坦然地告诉我,一种建筑风格的发展和失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上很多有特色的建筑也不一定能在都市里成长:但是对于西关大屋,许多装饰仍是现代设计师的灵感来源。比如他们就曾设计过用“趟栊门”作为室内装饰,而且现在许多中式酒楼,也在大量利用西关大屋的装饰。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设计,西关大屋在现代的都市里仍然绽放生命的美丽。 
 
寻找之旅
那些依然生命美丽的民间智慧  
旧时西关河涌密布、舟楫往来,西关大屋应运而生。    (资料图片)
位于荔湾湖旁边的荔湾博物馆内的西关民俗馆,就是以一幢重建的西关大屋为主体因为现在完整的西关大屋已不复可寻,要了解西关大屋的建筑风格,只能先到荔湾博物馆。   
虽然是重建,但是按“整旧如旧”的原则,两年前刚落成的这幢西关大屋基本能告诉我当年的旧貌。大屋的正门位于逢源北街,刚好朝向正南。从正门开始,三层门是西关古民居的最大特色,第一层门是矮脚门,可令外面的人看不到里面的情况,所以保持了隐密性:第二层是趟栊,用横排的硬园木条组成,利于通风、采光,而且也能防盗,我很意外地看到趟栊末端有个小小的暗扣,当关上趟栊时,暗扣自动扣住其中一条横木,外面的人就无法推开,所以具备了安全性;第三层才是大门,都是很人性化设计。这趟栊门,至今还在西关很多民居中广泛使用。 
西关大屋的典型布局就是“三开间”,正间以厅堂为主,两旁偏间为书房和客房,通常称“书偏”,书偏两旁还有一条俗称“青云巷”的小巷,而厨房位于房间最后部分,主人通常不会到厨房里去的。西关大屋有几个厅就是几“进”,简单点说,看其屋顶有几个金字型屋顶就是几“进”。    
进了大门,本来依次应该是门官厅、轿厅和天井,但在荔湾博物馆的西关大屋,轿厅已被省略了,只是在天井的地方摆着一台红轿.大概表示这里应有一个轿厅:然后才是正厅正厅也是主人的起居室,虽然西关大屋多是两层建筑.但这正厅之上却是没有二层建筑,显得高大宽敞:正厅上直有条小小的通道横贯两边,就是西关大屋的神楼,上面供着祖宗神位,主人可从二楼的通道走上神楼,安置好祭祀供品,祭神时就在正厅向高高在上的神楼跪拜.   
正厅后面是头房,那是长辈住的房子,头房后是二厅,当时应是主人用餐的地方,最后才是二房。整个建筑格局上,封建社会里特有的等级森严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后来还知道大屋是有中轴线的,中轴线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电源等大体按中国传统审美的左右对称布置。  
西关大屋的小姐闺房设计也设计的轻快明朗,不像江南风格里的精巧中有陈腐气
在参观这幢西关大屋时,让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大屋的装饰和用材:例如天窗,大屋的天井是有上盖的。这本来会影响屋子的采光,但设计者别出心裁的在盖顶上安上天窗,天窗有玻璃盖,平常开着,有一条麻线垂下来,需要防雨时一拉,玻璃盖就会自动地合在天窗上:据说以前这玻璃盖还是用薄云母片等材料制成,从下往上望去当真五彩缤纷。还有用作门窗间隔的满洲窗,套上了各种鲜艳的玻璃;这种欧式风格是当时西关地区繁华的中外贸易的体现。   
而大屋的建材就更具民间智慧。青砖石脚是西关大屋的特色,石脚是用坚固的麻石作基,用青砖砌成厚厚的外墙,并且,铺砌青砖所用的并不是水泥,而是糯米饭加上灰浆,所以砌出来没有一丝缝隙,砌好后还要在外面贴上一层打磨得很平滑的青砖,所以西关大屋的青砖墙永远都是平滑的。这样坚固的外墙,难怪能经过百年的风雨。   
但是我走遍了整幢大屋,却没有找到现代家居中不能缺少的洗手间和冲凉房,我好奇地请教博物馆的馆长助理马楠小姐,她笑着说,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很私人的事情.所以都是在自己的房间里解决的。   
离开的时候,在小院里站了一会。透过花木扶疏的间隙,我想,100年前有谁像我这样站在阳光里发呆?那些与西关风物相守的旧痕残影   
但为了寻找现在西关大屋的旧痕残影,我带着一些搜集到的资料又在西关的街巷逛了几天。 
 
寻找李文田旧居   
资料显示,清代探花李文田的故居就在多宝坊。我带着地图按图索骥找上门来。从多宝路走进宝华正中横街,再往前就是多宝坊,虽然多宝坊只是短短一条街巷,但还保存着不少旧民居,从外观上看不出哪幢是李探花的家。走了两遍还是没找到。后来我请教了一位小店的老板,他也说不清哪里是李文田故居,只是告诉我“前面左转有一间古居,贴着文物的牌子,你去看看那里是不是。”我带着这一指示找到一间写有“泰华楼”的房子,大门紧闭,从外墙看进去,里面似乎是有一个小花园,两层建筑,外墙是平滑的青砖。几位在这里的阿婆告诉我,这里是探花书轩,李文田的故居,后来李文田的儿子还在这里住过,她们都认得。   
我还请教荔湾区编志办胡文中老师,才知道这只是李文田的书房,当年李宅是高贵华丽的六间相连,正间是四柱大厅,但其它部分都被拆迁了。
   
寻找小画舫斋   
寻找小画舫斋时有点曲折,有资料上到是位于“宝源大街内”,但找遍地图却找不到“宝源大街”的位置,打电话问信息台查询小画舫斋的地址,同样也查不到:后来同样是荔湾区编志办的陈泽澄老师提醒我,小画舫斋应是在逢原大街内,已是挂牌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逢源大街里找到挂着“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一幢大屋,外墙似乎修饰过,显得很新,高大的外墙给人气派的感觉,大门紧闭,让人无法看到里面的景致,门口晾着衣服:询问一位在屋子后面晾衣服的中年妇女,她也说不清这里是不是小画舫斋,只是告诉我现在里面也住满了居民。后来还是陈泽澄确认,这里确是小画舫斋。当年的小画舫斋的庭园建筑闻名全城,院里有两层画舫建筑,因为这里很靠近荔湾湖,“白荷红荔泮塘西”的景色令多少人羡慕。但如今却是在这古老幽深的小巷里。
   
寻找鸿昌大街西关大屋   
鸿昌大街这幢西关大屋的原主人是谁?现在恐怕难以考证。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岭南建筑研究课题组曾经对它进行详细测绘,并以测绘图重现了当年旧貌。
由于有地址,找到这幢位于长寿路鸿昌大街22号的大屋并不难,老实说,这也是我在几天寻访中看到的最完整、最有气派的西关大屋。大屋朝向正南,两层建筑,外墙是高大坚固的青砖。
进了正门有一道屏风,转过屏风,整座大屋的正间完全展现在眼前.因为现在已改为幼儿园,屋内所有厅房楼层的间隔已全部拆除,本来是两层的建筑,现在变成一层,显得高大宽敞,只是从金字形屋顶可以辨别出当年的大屋有三进:层顶的天窗同样完好,但除此之外没有留下任何装饰,大屋同样的三开间,从右边小门进偏房,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露天花园,现在还摆设着水池、假山,当年可能是景观优美的地方,现在却成了堆放杂物的去处了。在这几百岁的老屋里,孩子们开心地嬉闹着,老屋依然以开阔地胸怀呵护着他们。
   
寻找民居建筑保存较好的街巷   
十六甫地段是当年西关大屋集中的地方。从热闹的第十甫步行街转进来时,忽然变成一片古民居,脑筋真有点转不过弯来:十六甫一带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也许是这不足50米长的十六甫西三巷:两边对峙的趟栊门整齐地并列着。

寻找耀华大街   
耀华大街也是古民居保存得比较好的一条街,但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这里保存的除了西关大屋之外.还有更多小洋楼,有圆圆的外门,欧式的屋顶和阳台。最近,这一大街刚刚进行外立面全面整饬,看起来崭新一片。
 
专家视角 
西关大屋应该在历史地段继续生存    
胡文中(荔湾区编志办主任):西关大屋是在明清时期发展形成的,继承了传统建筑开阔、重采光的特色,是一种因地制直的实用型建筑,在装饰上多采用民间传统的木雕、砖雕等,但由于广州作为外贸开放口岸,也融合西方小洋楼的建筑风格:西关大屋与其他地方的民罾建筑不同,更注重实用性、舒适性和装饰性,其中最有代表的是大屋的门。
禤晓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以逢源大街为例,应该有几种保护方法,例如对于有代表性的建筑文物,应迁出住户,进行修复,开辟成民俗陈列馆和居民活动室,其它保存尚好的,整新部,保留外观,使其保持岭南街巷风貌,并适合现代居住要求。特别残旧的一拆了之,新建住宅、街道工厂考虑逐步拆迂:令逢源大街发展为广州民居荟萃的历史地段。

手绘建筑结构图(图)   
西关大的内部结构带有明显传统审美痕迹,甚至可以延伸到家族到社会的结构关系中去,是中庸与平衡的象征。
 
概览
古西关大屋分布区域   
1、十八甫富善地段:爱育新街曾为“海山仙馆”主人沼仕诚古宅,一批西关大户也建宅在其间.   
2、杨巷、杨仁里地段:为广州主要布匹和药材商市集中点,居住者多为商人妇,建筑偏于小巧精致。   
3、十二甫地段:以西关平地黄群屋而著称。黄家庭院宽广,富甲一方,故有西关平地黄之说,相连的西关大屋不少,清代状元梁耀枢古宅,就建筑在今陶陶居的位置。
4、宝华、十六甫地段。大屋很多,内以钟家花园较为著名。
5、逢源、宝源地段:著名的庭园建筑小画肪斋就建在宝源大街内,逢源北街~带还有陈氏大院(陈廉伯家族)和相连的西关大屋群。
6、多宝地段:多宝大街、多宝坊一带。
 
拾遗
巷巷皆有贵人出
昔日西关有许多大户人家和他们的大屋.虽然历史沧桑.这些古西关大屋均不复可寻,我们只能从文献中了解这部分历史。
1、多宝街邓宫保第:邓华熙宫居二品,多宝大街由他题名屋右为正门为青云巷,前部为花园。
2、多宝坊李探花第:李文田宅,六间相连.现在仅余书轩。
3、毓桂枋潘衍均翰林太史第:潘衍均与其弟衍桐同为翰林,其弟宅在耀华坊。
4、十二甫平地黄宅:黄锡之大宅有大厅六间,房间二十多间,是西关之最。
5、宝华正中钟锡璜大史第,屋内有楼、房、亭廊等建筑,园内有池塘,种植荷花,并有“~拳石”和名为“寿者相”的酒家,其结构布局极具岭南园林特色(原清平饭店址)。
6、詹天佑故居: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詹天佑的童年在此度过,宅前半部还保留原貌。
7、蒋光鼐故居:逢源北街87号,改良西关大屋的屋型,但也与西洋小楼穷有部分融合。

溯源
上西关与下西关
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辽。明清时地处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这里的西关大屋和竹筒屋等广州典型的传统建筑便应运而生了,细节脚门与趟栊高约1.7米,其上部有40厘米左右的高度是各种图案的木雅通花,屋内的人可通过处看清楚门外情景:脚门一般由四扇对开的小折门组成。
十六甫西三巷里,这里有最多的趟栊门保存完好。
趟栊的棍数一般用单数,如13、15、17。其中最上一根是固定的门木框上,作为上部轨道用:下部装有滑轮,并有一条高出地面约16厘米、铺有铜片的木轨道在趟栊的后部还装有竖插销和小铜铃,移动时,小锕铃会响起来。  
如果说脚门是一种典雅美丽的形象,或女性的形象,那么趟栊则是刚强坚固的形象,或男性的形象。这两者的搭配,协高和合,形成文武相佐、刚柔相济、阴阳和合的美的旋律,使人从外观上感受到西关大屋建筑艺术之美。

一流的通风采光设计充满了人性化。
大屋的窗主要有满洲窗和槛窗两种其中满洲窗的由来或许与代满洲窗户有关,但现在却成为广州传统建筑特色之一表面上它类似于北京的支摘窗和苏州的和合窗,实际上却不同形状上,支摘窗与和台《窗多呈矩形,满洲窗传统用正方形:构造上,满洲窗是一种垂直推拉窗,在木竖框内每隔一定距离安置一对装有软钢片弹簧的,小五金零件,用以承托窗扇,使之可以上下提动,并停留在任一位置上,利于夏季通风一满洲窗采用各种构图的木棂(俗称斗心),镶嵌着蚀刻着图画、图案或书法的单面彩色玻璃,而呈现独特的艺术风格。
   
下期预告
中山纪念堂就建在总统府原址上,是将中西建筑长处糅合在一起的岭南近代建筑代表。敬请关注下期广州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