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粤剧名词诠释
发布时间:2008-10-09 14:32:12
来源:广州文化信息网

  板腔体 “板”指各种板式,如慢板、中板、快慢板、流水板等;“腔”指腔调,如梆子腔、二黄腔等。板是基本格式,固定了主音、句格、节拍,腔决定板的外在表现形式,例如,同为慢板就有梆子慢板和二黄慢板之分,前奏、过序、尾音、唱法均有不同。

  梆子腔 源自外省剧种,在一套完整的梆子腔里有板面(即前奏),过门(即过序)、首板、慢板、中板、快慢板、散板等,而且不同场合对应不同的板面、过门,早期的粤曲梆子体系就有11种板面和52种过门,但现在很多已弃之不用。另外,不同剧种的梆子腔亦有区别。

  二黄腔 原有说法认为二黄源自黄陂、黄岗两处土调,52年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上中央文化部指正二黄是安徽徽州班的基本腔调,源自弋阳腔,与梆子腔的板式相比,同样有板面、过门、慢板和部分的散板,多了流水板(即二流),但没有中板。

  恋檀腔 原是折子戏《惺惺追舟》的专腔,不属梆子或二黄,自成体系,有自己的板面、慢板、中板等板式,后被粤曲将其中的慢板、流水板等吸收为固定的曲牌用。

  曲调体 包括一切有固定曲谱可以据此填词的乐曲,如广东小曲、牌子、板面、过门、西皮、恋檀以及古今中外可供粤曲借用的乐曲,与板腔体不同,板腔体除板面、过门外没有固定曲谱。

  曲牌 一种区分板腔或曲调的曲目统称,如反线七字清、快中板、长句滚花、小曲“杨翠喜”等。演唱者能根据曲牌名称知道对应的调式、句格、速度,例如,乙反十字二黄代表乙反调式,格式为按三、三、二、二分四顿组成共十个主体字的二黄慢板。

  合尺 合尺对应音乐简谱是的 5 2,是粤曲中的一种调式,以 5 2 为主音。

  士工 士工对应音乐简谱是的 6 3,是粤曲中的一种调式,以 6 3 为主音。

  乙反 乙反对应音乐简谱是的 7 4,是粤曲中的一种调式,以 7 4 为主音。

  调式 正线二黄的调式就是合尺(5 2),在这段二黄中 5 2 为主音,其它音符的排列组合是为其服务,乙反二黄就是正线二黄基础上的变革,以 7 4 为主音,其它音符与正线二黄的基本相同,但同样须为“ 7 4”服务而作相应改动。

  调 调又名“线”或“线口”,是一段音乐的基调,如正线是C调,反线是G调,如反线中板就是用G调来演唱,并且可认为是梆子中板的音符不变,只是降低到G调来唱,当然某些音符需作相应改动。实际应用上常易将“调”与“调式”混用,但两者本质毕竟不同,如“士工线梵皇怨”和“士工梵皇怨”就不一样,前者是把原为正线的梵皇怨小曲按士工线来演唱,而后者则是仍用正线演唱,原梵皇怨主旋律不变,在合适的地方把 5 2 改为6 3 ,旁边的音符也相应改动。

  正线 乐器定调的一种,以 5 2 定弦,若按西洋音乐记谱习惯则是以1=C定音,故亦称C线。

  反线 乐器定调的一种,按 1 5 定弦,若按西洋音乐记谱习惯则是以1=G定音,比正线低三个音。应用在曲牌上是指乐曲音符不变,但是音调按G调。如小曲“蕉石鸣琴”原为正线,而“反线蕉石鸣琴”就是总体比原来的下降三个音调;现在的流行歌曲多以G调定调。

  食“线” 演唱者的音调与乐器的音调吻合,没有偏高或偏低,反之则称为“不食线”。

  C+ 定调比正常的C调略高。通常为配合个别演员演出而提高定调,并以此为基准的C调。同样,“线面”亦有类似含义,但更多是指演唱者“不食线”,把音唱高了,没有按照乐器的定调来演唱。

  高一板线 定调比基调提高一个调,以C调计即定调变为1=D。个别演员如任白的曲目通常用D调,因他们本身的音区较高,按D调来定调能发挥他们的特点。

  低一板线 定调比基调降低一个调,以C调计即定调变为1=bB,俗称“降B”。何世荣的曲目通常用此调,这种调式容易表现何世荣中低音浑厚甜润的声音特点。

 

上一条: 疍歌

下一条: 广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