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阅读广州 读懂广州丨凝固历史的艺术——沙面近代建筑群
发布时间:2023-04-07 11:36:53


图片2

《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艺术·技术·保护》

【责任者】汤国华著

【出版发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ISBN7-5623-2095-0

【索书号】TU-8/466

【推荐理由】全书为上、下两篇。上编,研究篇;下编,测绘篇。包括:沙面近代建筑群的形成,建筑形态,建筑技术,人文环境,对广州近代建筑的影响,破坏状况以及典型近代建筑测绘图等。本书以文图形式介绍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沙面岛的近代建筑群,阐述其建筑的形态及建筑群的人文环境等。作者汤国华是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他在圣心大教堂、沙面原法国领事馆等建筑的维护和修复过程中,做了大量无微不至的勘察、设计、修复工作。为此,法国政府决定授予汤国华“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一级骑士勋位,以表彰汤国华教授为保护、宣传中法两国的历史印记而做的贡献。在建筑界,汤国华是继著名建筑家贝聿铭之后第二位获此荣誉的华人,也是现代建筑界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中国籍人士。(曾应枫)

 

【精彩内容摘要】

沙面近代建筑群的形成

广州沙面,面对“白鹅潭”,原是一片沙洲,名叫“拾翠洲”。 在英、法租界形成之前,它与现六二三路相连,是广州“水上居民”聚居地之一。

1856113日,英帝国主义军舰入侵珠江,炮轰广州民房,被激怒的广州人民火烧十三行洋馆,两日内全部烧光。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1858623日,中英《天津条约》签订,租界制度推广。在广州,英帝国主义要求在沙面恢复被烧洋馆。据杨秉德主编的《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述,他们选定沙面的理由是:①沙面岛填筑后,可成为理想的船只停泊地。②这里接近广州西关,便于联系中国大贾巨商。③此地朝向广阔的珠江白鹅潭,夏天凉风习习,极宜居住。

1859712日,原英国代理广州领事巴夏礼逼迫两广总督黄宗汉同意填筑沙面岛,作为广州租界,先由中国方面出资填筑。竣工后英、法等外国人租用。按英国人规划,沙面北面挖一条人工河,宽30多米,长1200米,命名“沙基涌”。所有堤岸用花岗石砌筑,围合成一个小岛,岛内用沙砾石填充,面积约22.26万平方米。建东、西两桥连接“沙基路”(现六二三路)。沙面岛靠沙基涌岸边仅在东、西桥两侧附近各设1个小埗头,以利于英、法军队防守。沙面南面临江设一伸出珠江的条形码头,后来在其尽端建一避雨用的中式小亭,称“绿瓦亭”。整个工程历时两年。

186193日,两广总督劳崇光与英国驻广州领事罗伯逊正式签订开辟广州英租界的《沙面租界条约》,广州法租界的界址也被确定在沙面。法国与英国达成协议,由法国承担沙面1/5的填筑费用,英国划出1/5土地(66亩)开辟法租界。按英国人规划:近似刀形的沙面岛采用主次道路纵横正交、环岛道路相连的道路系统。大小道路共8条:一条宽30米、东西走向的主道路(现沙面大街)贯穿全岛,南面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次道路(现沙面南街),另五条次道路(现沙面一、二、三、四、五街)南北走向,接通环岛道路(靠北的环岛道路现名沙面北街),于是沙面岛被分为12个区和4块公共用地。12个区内又划分若干地块,用于拍卖建房;4块公共用地用于建公园和运动场。租界规定除领事馆和教堂用地外,所有房屋用地都可向外国人拍卖,中国人除外。

△广州沙面近代建筑分布图(本书P69

早期沙面英租界内建筑类型和数量都不多,有工部局(警察局)、领事馆、洋行、银行、俱乐部、邮政、教堂和一些民居。大量的建筑如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等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造的。

英、法租界内,除了英、法领事馆南面临珠江的空地分别各设一个公园外,在所有道路中间都设由低矮灌木围绕的街心花园,并沿堤岸和街心花园边种细叶榕树、樟树等亚热带树木。此外,南向建筑大都设临街小花园,北向建筑背后与南向建筑背后之间也留出空地设内花园。据统计,当时沙面立体绿化的投影面积大于建筑占地面积。于是,建筑物隐蔽在绿岛密树中。江水、绿岛、密树、房屋组成一个自然和人工结合的生态空间。

沙面指示牌

1915712-15日广州遭受百年不遇的“乙卯水灾”,沙面不少建筑被洪水破坏。1941-1942年沙面英租界一度被日军侵占,随后被“交还”给汪伪政府。1943年英、法两国政府先后同意归还沙面英租界。19461024日国民政府正式颁布“收回沙面前英、法租界为本市辖区”令。(P1-3

沙面近代建筑群的建筑风格总括

广州近代建筑风格深受香港和澳门影响,但广州不是殖民地,虽然深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但本土岭南建筑文化和以京城为代表的中国建筑文化仍根深蒂固,因而,广州近代建筑风格是多元融合的折衷主义风格。沙面建筑的兴建比香港迟,建筑虽然是由英、法建筑师设计,但建筑形式都离不开香港近代建筑的影响。综合分析,沙面近代建筑的风格应分为早期的英法亚洲殖民地风格、中期的欧洲流行的仿古折衷主义风格和中后期的早期现代主义风格。

早期沙面建筑是在1861年沙面租界形成至19 世纪末兴建的,这段时期英、法帝国主义的实力虽然很强,但因受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制约,基本是小型的建筑。除教堂外,形式比较统一:建筑高两层,两坡顶或四坡顶上伸出多个烟囱,正立面一、二层都设外廊(券廊或柱廊)。砖木结构为主,附加钢、石结构。外墙表面涂浅白或浅黄色抹灰,室内采用古典装饰。低矮的建筑隐蔽在浓密的绿树之中。充分体现了英、法帝国主义在亚洲殖民地的建筑风格。

亚洲殖民地式风格的沙面大街36-38号法国传教士住宅实景

中期沙面建筑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建的,这段时期英、法帝国主义的实力开始衰弱,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有很大进步,可以建造较大型的建筑。中期沙面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原因是兴建了大量的银行、洋行、公司,建筑形象需要争高比美。因为采用了欧洲钢筋混凝土技术,既可以把建筑物做得又高又大,又容易把各种仿古构件集中到一幢建筑物上。钢筋混凝土、砖、木、工字钢组合的混合结构普遍使用,建筑高度超过三层,建筑面积超过2000m²。在一幢建筑的立面上,既有庄重的西方古典主义的柱式,又有充满动感的巴洛克式塔楼或柱头瓶饰。几乎所有建筑的坡屋面都铺盖广州地区传统的陶筒板瓦,俗称“碌筒瓦”。个别重要建筑的坡屋面还铺盖中国传统的绿色琉璃瓦。所以说,中期沙面建筑风格是“仿古折衷主义”,或称为“古典集仿主义”。

沙面大街54号原英国汇丰银行二、三层的廊柱实景及西立面测绘图(本书P126

沙面大街46号美国万国宝通银行立面首层贯通2层的巨柱实景

美国万国宝通银行东立面测绘图(本书P141

 

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法帝国主义势力继续衰落,西方国际式建筑风格流行,中国国内正推行“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后期的沙面建筑也跟随西方停止了对古典主义的模仿,转向较简洁的立面,只在个别地方保留西方传统的符号,但室内装饰仍坚持古典式。这反映了沙面建筑从仿古的折衷主义向简洁的现代主义过渡的特征,这种建筑风格可成为后期折衷主义或早期现代主义,如沙面三街2号原美国领事馆新馆,外立面异常简洁,水平饰线取消;外廊方柱粗大,直通上下,犹如现代建筑的窗间墙;虽然还沿用传统的坡屋顶,但是站在建筑前往上看,坡屋顶不见了,看到的是现代建筑的“方盒子”形象,这座早期国际式建筑,发出沙面近代建筑的尾声,见证了沙面租界建筑的终止。(P7-9

 

沙面三街2号原美国领事馆(实景拍摄)

 

 

沙面近代建筑群部分测绘“档案”

l  圣公会基督教堂(英)the Chapel of Anglican Church

现 地 址——沙面南街60

建造年代——1864

建筑风格——仿古罗马式

建筑层数——大堂1层,钟楼4

占地面积——教堂310平方米,牧师楼(现作神学院)340平方米

建筑高度——教堂大堂檐口10.11米,钟楼总高27.86

主入口朝向——教堂为正南,牧师楼为正北

屋顶形式——大堂为双坡顶,钟楼为穹窿顶,牧师楼为平屋顶

建筑结构——砖、木、钢,局部钢筋混凝土

近代用途——教堂

现主管单位——广东省基督教协会

现在用途——教堂、神学院

英国圣公会基督教堂位于沙面南街与沙面四街交界的西转角。原面向宽阔的白鹅潭,现视野已被其他建筑所阻。

教堂的大堂平面为大长方形,长边南北向,塔楼首层平面为小正方形,以上各层为八边形。塔楼首层是大堂的门廊,东、西、南三面都有拱门出入。大堂只有一层,顶为双坡屋顶,屋顶下有夹层。塔楼有四层,没有楼梯上落。第四层原来应是钟楼,现大钟已不存。

大堂内部空间较大,能容纳200多人做礼拜。两侧墙各开5个高大的半圆拱顶的长窗,使室内采光充足。大堂前后墙和侧墙转角处都有高大的古典爱奥尼壁柱。正中祭坛后墙开三个并列的尖拱顶长窗,中间窗较高。祭坛空间用带有券心石的大圆拱洞口与听众席空间分隔,显得有点神秘。祭坛两侧房各有1门通室外。大堂的夹层现在是钢筋混凝土屋架屋面板和反梁楼板,估计是民国期间用来替换木结构。屋面采用当年岭南西式建筑流行的绿色琉璃瓦。虽然是钢筋混凝土屋顶,但还是注意了屋顶和大堂的散热。大堂在弧形天花上开圆洞,夹层楼板对应处开方洞,又在侧墙顶对应处开圆洞。这样一来,大堂、夹层、外墙的空间都打通了,对通风散热非常有利。塔楼顶部是古罗马式穹窿顶,顶端用小方楼支撑十字架收口,显得既挺拔又庄严。大堂南北山墙都采用罗马古典科林新(Corinthian)大尖山花,檐口底用密排小齿饰,转角用角隅石装饰。整个教堂比例恰当,造型稳重,反映了基督教建筑简洁和开放的特征。(P271

 

 

圣公会基督教堂实景拍摄及南立面测绘图(本书P273

 

圣公会基督教堂实景拍摄及东立面测绘图(本书P275

 

l  露德圣母天主教堂(法)the Catholic Chapel of our Lady of Lourdes

现 地 址——沙面大街14

建造年代——­1890

建筑风格——仿哥特式建筑

建筑层数——大堂1层,钟楼3

占地面积——教堂238平方米、神父楼105平方米

建筑高度——教堂大堂女儿墙顶高9.29米,钟楼总高23.55

主入口朝向——教堂为正南,神父楼为正南

屋顶形式——大堂为平顶,钟楼为八角攒尖顶,神父楼为平屋顶

建筑结构——砖、木、钢、钢筋混凝土

近代用途——教堂

现主管单位——广东省天主教协会

现在用途:教堂、老人院

法国露德圣母天主教堂位于沙面大街与沙面一街交界的东北转角。由大堂、神父楼、修女楼、圣母山组成。

大堂平面的首层平面与沙面基督教堂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作为大堂门廊的塔楼东、西、南三门是天主教堂常见的从外往里收窄的尖拱顶门,或称“透视门”;大堂内两侧墙各有四条到顶的罗马古典科林新柱式,柱间是尖拱长窗,窗顶还开圆窗,室内采光足够;听众厅后部有楼梯上后楼唱诗台。后楼有木梯上塔楼二层,但没有梯上第三层,第三层很高,原挂大钟,现大钟已卸下放在大堂平屋顶上。大堂屋顶结构为反梁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估计是后来用来置换原木结构坡屋顶,这一换,使整个大堂顶部与塔楼的和谐关系受到影响。教堂平屋顶周边建女儿墙,女儿墙用圆形内接十字花做装饰。塔楼顶为八角形攒尖,鼓形收口。天主教堂的立面装饰比基督教堂丰富。引人注目的是:主要门窗的山尖和塔楼四角的小尖塔,八角形攒尖顶上复杂的采光窗和棱垛,还有檐下连续的小尖拱和由下向上收分的扶壁柱。虽然整个教堂小巧玲珑,但还是充分反映出天主教堂神秘而向往天国的特征。(P278

 

露德圣母天主教堂实景拍摄及南立面测绘图(本书P280

 

露德圣母天主教堂剖面图(本书P284


l  亚细亚火油公司() The Asiatic Petroleum Co.Ltd.

现 地 址——南座为沙面大街59号;北座为四街13

建造年代——20世纪初期

建筑风格——英国维多利亚式

建筑层数——南座地上3层,北座地上4层,南、北座首层地面均架空一层

占地面积——南座810平方米,北座540平方米

建筑高度——南座:檐口11.95米,总高19.43米;北座:檐口15.86米,总高19.95

主入口朝向——南座为正东,北座为正北

屋顶形式——南座为重檐四坡顶,北座为单檐四坡顶

建筑结构:工字钢、双向拱筒钢板、砖、木、混凝土

近代用途:公司

现主管单位:广州市沙面街办事处

现在用途:住宅

原亚细亚火油公司分南北两座。南座位于沙面四街与沙面南街交界的西转角,北座位于沙面四街与沙面大街西南转角。两座净距离18米,围合一内院。内院东有一条外封闭内开敞的风雨廊连通南北座,内院西有一座二层东西向副楼。南座南面和北座北面各有一院子。南院面积240平方米。北院面积180平方米。连建筑在内,总占地面积2410平方米、整体用157米的通透围墙加18米长的风雨廊围合。这是本建筑的第一特色。

南座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主入口位于东立面正中,两个次入口分别位于东立面北侧和北立面东侧。首层和二层都设外回廊,正中部设80平方米的宽阔楼梯间。楼梯造型豪华,环绕楼梯间设内回廊,于是楼梯间实质上是一个共享空间。共享空间顶部是一个正八角形穹窿顶,正中开正八角形洞口与屋顶四方形天窗间连通。既可采光。也可通风。这种内外回廊、正中设共享空间的设计是本建筑的第二特色。

二层有一便梯上屋顶。屋顶中部是重檐四坡顶。上层屋顶是天窗间屋顶。环绕屋顶四周是回形平天台。四个角设穹窿顶四方亭,东南角方亭立一钢管旗杆。这四个方亭与多个屋顶造型丰富的壁炉烟囱共同衬托着上层四坡屋顶,使得整座建筑屋顶既庄重又活跃,这是本建筑的第三特色。

南座各立面整向分三段:下段为一层地库,巨石叠砌造型的台基上开矮拱窗,花岗石窗套镶嵌造型优美的铁窗枝,顶部采用早期双向拱形钢板结合工字钢承重。这是本建筑的第四特色。

中段为二、三层住房、设外廊,二层大部分设不带拱的柱廊,三层设连续拱廊,与下段形成虚实对比;上段为屋顶,由坡屋顶、烟囱、转角圆拱方亭、采光楼多种元素组成。中、 上段横向又对称分五段:左右转角处的一开间的外廊封窗,与屋顶的方亭组成各一段;其余部分由两条粗柱分为三段, 东、南两立面因是临街的主立面,为强调重点,中段较宽,屋顶楼额塑圆环以突出整体构图中的圆形符号。这是本建筑的第五特色。(P174-175

 亚细亚火油公司总平面图及东立面测绘图(本书P176-177


  亚细亚火油公司南座实景

  亚细亚火油公司内部楼梯、壁炉、门样式(本书P184-193

 

沙面近代建筑群的文物价值

沙面近代建筑群是广州人民的共同财富。把外国租界建筑集中在一个人工构筑的小岛上,在全国是一个孤例。沙面近代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历史价值。在沙面租界里还发生了许多近代中国人民和东南亚人民反对帝国主义者的斗争事件,如大元帅府多次对沙面租界的斗争、震惊中外的广州6.23事件等,沙面近代建筑群是广州唯一的外国租界建筑群,是中外人民反帝史、中国租界史不可缺少的研究对象;因其里面有领事馆、银行、轮船公司、洋行等近代各类典型建筑,也是中国近代外交史、银行史、商贸史不可缺少的研究对象;沙面近代建筑群还反映了近代发达国家的小区规划、城市设计、建筑技术和艺术、市政园林建设的理念和潮流,也是中外近代建筑史和城市建设史不可缺少的研究对象。

科学价值。文物建筑的科学价值一般体现在建筑考古科学和建筑技术科学方面,沙面近代建筑群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构造、生态环境、空间心理环境等多个领域都有很多值得研究内容。

艺术价值。建筑的艺术价值不但反映在建筑内外立面装修、装饰方面以及建筑风格和风貌方面,还反映在它的平面组合、空间处理、建筑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建筑与外环境的关系、建筑群空间起伏的轮廓线等多元感觉方面。沙面近代建筑群在建筑艺术方面的多个领域都有很多研究内容。(P49-50

   

沙面一街3号东方汇理银行西立面实景

---------------------------

因历史原因,沙面近代建筑群的原始建筑图纸已难觅踪影,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从1996年开始带领师生对沙面的建筑进行调查和测绘,历时9年,参与人数超过200多人,最终形成《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艺术·技术·保护》这本书,不仅有助于填补沙面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的研究空白,也为进一步沙面近代建筑群的保护、修葺提供依据。

建筑是凝固历史的艺术。沿着沙面大街漫步,树影婆娑、光影斑驳,一座座风情各异的建筑在绿荫掩映中静静矗立,观者往往只能窥得建筑的一面、历史的一角,而无法窥得全貌,或许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触摸被建筑锁住的历史时光。

 

声明:本文主要内容及测绘图来源于《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艺术·技术·保护》,实景拍摄为广州图书馆工作人员,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充分反映广州的城市概貌和务实、开放、包容的人文特点,深入开展图书馆阅读推广、城市宣传、文化交流等活动,2016年4月23日广州图书馆启动了阅读广州——2016“广州文库”评选活动,按公众荐书、专家荐书、基础书目推荐、公众投票、专家评选审定、主办方项目组反复审核确定等程序,历时一年,现已形成了《阅读广州——“广州文库”(1978-2016)入选书目》。
打开一本书,了解一座城,广州人文馆现推出“阅读广州图书推荐”栏目,定期推荐一本“广州文库”入选图书,以期和读者朋友们一同阅读广州。

 

>>>>>点击【此处】可跳转阅读电子书(电脑阅读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