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阅读广州丨带上书行走在广州坊间,体验最纯粹的老广州民俗风情!
发布时间:2022-11-03 12:14:36

说明: 图片2

《俗话广州》

说明: C:\Users\huangmiaoxian\Desktop\文化类封面(33种)\文化30俗话广州.jpg

【责任者】曾应枫著

【出版发行】广州出版社,2011

ISBN978-7-80655-150-9

【索书号】K926/124/[4]

【推荐理由】本书是一部较为系统介绍古城广州、繁华商埠、粤式饮茶、粤菜布五洲、岭南建筑、羊城有古讲、处处有传说、民俗交响乐等文化的普及性读本,语言通俗、生动,对广州文化特点概括准确,对读者了解广州本土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宋俊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王美怡(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精彩内容摘要】

无论你是居住在广州的居民,或是到此一游的旅行者,你们是否好奇广州这座大城市是怎么产生的?过去的广州是什么样子的?这个区、那条街的名称为何如此特别?那些名胜古迹的背后又蕴藏着什么故事?……

说明: C:\Users\RENWEN~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89641bd6da646500e6d687ce2d96ecc.jpg

(热心读者hwj摄影供图)

广州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留下许多说不完、道不尽的民情风俗,作者从广州民俗这个绚丽多姿的宝库中撷取精华,力图让读者们在形象与谐趣中领略广州林林总总的民俗风情。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文字,领略最纯粹的老广州民俗风情。

中国第一条老外街

唐朝盛世,广州成为东西方海上交通的中心,外国使节和商民鱼贯而来。他们来广州既要卖出带来的货物,又要买回他们非常喜欢的丝绸、茶、陶瓷和铁器。古时候,蒸汽机、内燃机尚未发明,海上航行得凭季候风到来才能扬帆出海,一般是冬春之季靠东北信风扬帆而去,夏秋间借西南信风鼓帆而来,因此这些外国使节和商人在广州往往一呆就是几个月。这期间,他们需要食、宿,需要储存货物。广州官府为他们在城外专门开辟了居住区。从此,部分外商干脆定居下来,成为广州早期的侨民,称作“番客”。至今广州人说起外国人,还是称为“番鬼”,或“鬼佬”“鬼婆”。

番客在广州的人口越来越多,广州当局便在城西,今光塔街一带,划定一个外国侨民居住区,名“番坊”。可以说,这是中国的第一条老外街。

“番坊”是在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设立的。居住在坊内的外国商民选举产生番长,上报朝廷后正式任命。番坊的日常事务由番长负责。番长有管理外籍侨民的权力,侨民有信仰宗教和保持各自风俗习惯的自由,可以在广州置购田地和住宅。据10世纪前期的阿拉伯历史学家麦斯俄迭说:“广州府是一个大城市,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和火祆教人就有20万人。”

番坊侨民的子女在广州学习中国文化,其中阿拉伯人李彦升还赴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宋代,是番坊最繁盛的时期,光塔路一带已有“汉番万家”。番坊管理制度也有所加强。选出的番长,身穿中国官服,无异于市舶使属下的一名官员。宋朝还通过广州的番长邀约外商来华贸易,收到显著效果。对于邀约有功的侨民,宋朝还授予官爵奖励,如阿拉伯商人辛押陀罗,被宋神宗封为怀化将军。

宋徽宗时正式设立专门培养外侨子弟的“番学”,让其子弟学习中国文化和本国文化。更为开明的是,宋朝还允许中外通婚,但有规定,外国人三代中必有一代是官,才准中国女子与之通婚。(P53-55

 

珍珠蝴蝶两边排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在家做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排排都有十二粒,粒粒圆滑无疵瑕。”这首广府童谣,正反映了旧时广州人以珍珠为饰物的普及,连鞋也以珍珠为装饰,可见旧时广州人的一种时尚。

(图片来源:黄爱东西著文《老广州:屐声帆影》P9

俗谚说:“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西珠指西方产的珍珠,东珠指日本产的珍珠,南珠就是指广州府属的合浦海域产的珍珠。合浦是两千多年闻名中国的产珠区。

在广州,珍珠买卖十分繁荣。不但国内外的富豪商贾大肆追求珍珠,连普通市民也喜欢珍珠。现在的珠光路、珠光园、珠光北约等街道,就是昔日最热闹的珍珠集市,这些地方集中在珠江沿岸的天字码头附近,是水陆交通极为方便的地方。据说,数万两珍珠一运到广州,一夜之间便能交易完,有诗为证:“明清之际好商景,万两珍珠一夜清。”

那时天一亮,大街已是人头涌涌,在圩日,更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街市两旁的房子仍然保持着那种土木结构的尖顶形屋,一家挨一家沿街排列,柜式商店和手工业作坊犹如蜂窝般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店铺虽小,有的不超过一张床大,但货物倒挺丰富,品种也齐全,尤其是人们最喜爱的各式各样的用珍珠做成的手工艺品,如绣工精细、花样繁多的各式花帽、衫裙、花鞋及各种饰物,上面镶着大小珍珠,美不胜收,让人爱不释手。

宋代诗人程师孟有一首诗,可从中品味出宋代广州的珍珠集市的繁华:“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烟生碧玉城。山海是为中国藏,梯航尤见外夷情。”(P64-66

 

街头叫卖曲

清末民初,有首打油诗这样形容广州这个商埠城市:“出门见摆满街头,有人叫卖四巷走,求神拜佛与占卦,五花八门无不有。”广州的流动小商贩是街头一景,沿街的叫卖声则是一首民间风情交响乐。

1946年的永汉路街景,图片来源:叶世光著《老叶看广州·新城旧影》P50

²  卖白榄、鸡公榄和飞机榄

从前,广州的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卖榄的小贩了。

卖鲜白榄的小贩上街叫卖时拉长腔调唱:“沙榄啵,茶滘货,一分钱,买两个。唔好食,不逗货!食落爽甜无渣啵!食过好食咧,再来买过!”唱得有板有眼,悦耳动听,惹得行人驻足,掏出一分钱买他两个,如讲讲价,两分钱买五个。这些白榄是广州近郊茶滘乡出产的,绿皮中有黑沙点,人们也叫做“沙榄”。沙榄清嗓润喉,可以即吃,也可以煲茶饮,是夏日解暑的好食品。

卖鸡公榄的花样就多了。“嘀嘀嗒,嘀嘀嘀,嗒嘀嗒.....”一阵唢呐声响,接着有人喊:“鸡公榄,一分钱,两只榄。”随后,热闹的街头走来一只纸糊的七彩大公鸡,孩子们便欢叫地围上去,买那些带咸、甜、辣味的鸡公榄。卖鸡公榄的小贩真是别出心裁,用竹和纸制成大公鸡,腹背是空的,把人套在里面,用背带把这公鸡提起,人走鸡也走,榄就放在鸡腔里。孩子们见了,或闻声便出来,有钱的买榄,没钱的也看一看“鸡公佬”,听一听唢呐声,特别开心。从前西关有个“鸡公福”,他卖的鸡公榄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的唢呐吹得好,公鸡做得棒,花脸画得新奇,加上会和孩子们逗笑。

(图片来源:龚伯洪著《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广州风情》P214

飞机榄的小贩也有一格,在街头大声喊道:飞机榄,飞上你天棚(天台)。”在楼上的人只要将零钱丢下去,小贩便会将一小包榄准确地掷到你手上。这是种绝活如今已经失传。

也有的敲着木梆子吸引路人买榄的,小孩子称为卜卜榄”。

²  不倒的公仔和蝈蝈的叫卖

白须公,好笑容;推唔跌,长立中。来啦,买个不倒翁!这是卖不倒翁的小贩肩挑一担箩,边喊边走,在孩子多的地方停下,摆上一个不倒翁,一边唱白须公,好笑容,一边推不倒翁左右摇摆,十分可笑,引得孩子们围观起来,与不倒翁逗乐一番,有钱的孩子会买一个,没钱的也摸摸这公仔,开怀乐乐。

蝈蝈,蝈蝈蝈……这是人叫还是虫叫?原来这真是虫叫,但不是从虫的口中发出,而是上十只蝈蝈在笼子里,振翅作响的效果。孩子们一听这声音,就会围拢过来,因为这声音好听,而且这蝈蝈不用喂养,买来就可玩。小孩子买了蝈蝈,连小笼子一起带走,街上到处听蝈蝈声,十分有趣。淘气的孩子还用手指把蝈蝈的脊梁按住,蝈蝈拼命拍动翅膀鸣叫,蝈蝈,蝈蝈。孩子们笑了,也跟着喊:蝈蝈,蝈蝈。”一到盛夏,广州街头就会响起孩子和蝈蝈的喊声。

²  卖凉茶

“王老吉”是广东凉茶之王,能清热解毒,专治发热咽痛。王老吉凉茶的始创者是广州西关的药农王泽帮,乳名阿吉。他的凉茶铺以“王老吉”为号,不但卖大碗茶,还将凉茶制成药出售,方便人们远行携带。为了扩大影响,他编了首广告词:“王老吉,王老吉,四时感冒最使得,王老吉,使得!”这首词朗朗上口,广州的小孩子们都会唱,甚至风行海内外。

广州有间药店,制作了一种凉茶叫“神农茶”。药店的老板为扩大宣传效果,雇请一些人,披头散发,腰间围着树叶,装扮成上古神农氏模样,敲着锣鼓,在街上边走边唱:“神农茶,神农茶,癍痧发热有揸拿,不妨买包来饮下。”

专门卖疟疾凉茶的“常炯堂”又出另一招,由两个人出来,一个装扮成冷鬼,一个装扮成青面獠牙的雷公。冷鬼在前面颤颤抖抖地前行,雷公则左手拿凿,右手举锤在后面追,并唱道:“常炯堂,卖凉茶,消暑发热有揸拿,每包三毫真实价,饮落凉喉顶呱呱。”

卖凉茶也各出奇招,挺有意思。

²  街头挑担卖小食和水果

广州小食与岭南佳果叫卖很奇怪,广州街头挑担卖小食的小贩很少开口叫喊,而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招揽生意。每到晚上,卖云吞面的一上街,便敲打着一块竹板,有节奏地发出“食得、食得”的声音,这种声响效果相当不错,真能引得人们冒口水,前来光顾。

卖豆腐花的人也同样不开声叫卖,而是敲打着一个小铜锣,发出“当、当、当”的悦耳声音,这声音传到方圆几里,人们一听见小铜锣的声音,就知道卖豆腐花的来了。

可也有叫卖的。往往在半夜三更,广州街头巷尾不时响起一个声音:“鸭头鸭翼——”那叫喊的声音拖得长长的,还有回音,人们往往戏称为“拍床拍席”,原来这是卖卤制鸡、鹅、鸭翅膀的。

挑卖水果的会大声叫卖,卖杨桃的,有一首歌:“好甜的杨桃,买一个旧花果甜杨桃,杨桃食落无渣呢,买一个旧花果甜杨桃……”声音十分悠扬。卖番石榴的则拖长声音喊:“胭脂红哩——买番个大塘番石榴……”声音抑扬顿挫,十分动听,可传数十米。

²  补锅、补伞与收买佬

广州的家庭主妇,一听到街上有人喊:“补镬(锅)——有烂镬拎出来补啦!”需要补锅的便喊住他。补锅者就地把挑子放下,将风箱拉开,把炉火烧旺,将一小块生铁熔化,倒在灰上,迅速地往锅里的孔上一堵,再用泥水涂在补过的孔口外,嘱咐主妇第二天将锅上的泥巴洗掉,就可用了,既简单又快捷。

也有专门补锑煲、修瓦煲的,那叫喊声特别悠扬:“焊铜焊锡,焊铜焊锑煲,修整烂瓦煲,有烂的铜煲、锑煲、瓦煲都拎出来补呀!”

至于补伞的,也兴沿街叫喊,一路吆喝:“补洋遮(伞)——修整烂雨遮,补洋遮整遮骨,修补烂雨遮!”

广州开始制造洋遮(伞)是在清光绪年间,高第街里一个叫梁华的制伞师傅,他制造的“梁苏记”雨伞采用布面、钢骨、木柄和藤钩,比古时的纸竹伞进了一大步,一下子誉满南粤。补伞的一般在阴雨天上街,如果补到“梁苏记”的伞,修补不用钱,换伞面也很便宜,这是“梁苏记”雨伞铺定下的规矩。

  

(图片来源:刘明倩、刘志伟主编《18-19世纪羊城风物》P140补遮、P155铲刀、P181补镬)

“收买佬”沿街的叫喊也很有韵味,“烂铜烂铁,收买烂铜烂铁。烂锑煲、烂铜煲锑煲,烂烂都买。有玻璃酒樽旧的药水樽,有乜嘢铜仙钱币,书纸报纸旧的新闻纸,有就趁贵拎出来卖啦——”他们白天挑着两个箩筐,风雨无阻在街上边走边喊,成效也不小。据说,从前广州有个收买佬,收到一些古董,后来成了富翁。

从前,在广州街头叫卖的还有其他行业,如占卦算命的,卖缸瓦的,卖凉果的,都叫喊得各有特色。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老广州的市井风情交响曲逐渐销声匿迹了。(P246-251

 

“大只威”的清热凉粉糕

广州的茶楼酒家有一样独特的糕点——凉粉糕。

广州气候湿热,人们喜欢饮凉茶,爱吃凉粉。从前卖凉粉的多是挑担者,穿街过巷,沿街叫卖。后来怎样摆上了茶楼,这也有一个故事。

大约是清朝咸丰年间,在西关泮塘,有一个名叫“大只威”的广州人,开了间凉茶铺。他常年专卖一种叫凉粉草的药,可治咽喉肿痛和清热解暑,很受市民欢迎。

有一天,凉茶铺来了一位老人,他是个老中医,诉说他的小孙子喉咙肿痛,怎么也不肯吃他开的中药,全家急得团团转。他问大只威有什么办法。大只威想了想,说:“将药变成糕点,小孩就会喜欢吃了。”将苦药变成糕点,这可是闻所未闻的事!老中医不相信。大只威要他稍等。过了一会儿,他拿出一块乌黑油润的糕点,放进碗里,然后再加糖水,请老中医尝一尝。哟,爽滑甘甜,没有苦药味。老中医惊叹了。

大只威说:“这是用凉粉草加葛粉调煮再摊冻(放凉)而成的。”

老中医知道,凉粉草清热解暑,葛粉生津止渴,混合制成糕,一好入口,二可治病,这真是解决了小孩不肯吃苦药的大问题。

几天后,老中医再次光临凉茶铺,请大只威专门开间制作凉粉糕的店铺,让众多的孩子受益。

凉粉糕就这样流传开来,不仅小孩爱吃,大人也爱吃;不仅在街边摆摊,还上到茶楼做美食。后来有人作了首打油诗赞大只威:“大只威有药葫芦,四时感冒一碗好;又有小儿喉方妙,原来乃是凉粉草。”(P102-103

 

排排坐,食粉果

“排排坐,食粉果,猪拉柴,狗烧火,猫儿担凳姑婆坐....

这是一首广州儿歌,唱的是爷爷奶奶辈童年时吃粉果的事,可见粉果对孩子们是多么诱人。

粉果在清朝光绪年间创制,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了。相传,西关上九路有一叫“上九记”的小食店,以卖粥粉为主,生意原来不错。后来,附近开了很多小食店,各出奇招,把上九记的顾客都抢去了,上九店的生意日益惨淡,老板只好将店员解雇。这时,店中有一名叫娥姐的店员,对老板说:“解雇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上九记要创造出新的名牌点心来。”娥姐日夜苦思,反复琢磨,先将米蒸成饭,晾干后磨成粉,再加些粘(大)米粉,搓揉擀成皮,最后加一些芫荽。这样一张绿白相间的粉果皮,再包上瘦猪肉和冬笋,加上蟹黄,蒸熟。端出来一看,啊,样式玲珑,形似榄核,摇有响声。再一尝,肉鲜皮脆、味道鲜美,别说是孩子们喜爱了,就连大人和老人见了,也想一口吞进肚子里。娥姐粉果一炮打响,“上九记”的生意又兴隆起来。

粉果从此名声远扬。很多茶楼食店拿来偷师,师傅们各出其招,将其加以变化、发展,有加上虾仁的,有在形状上进行改观的,创作出自己茶楼的粉果。如旧时太昌楼的鲜虾粉果,用澄面制作,捏制成鸡冠形,外表白如雪,半透明,皮薄爽韧。肉馅加鲜虾、瘦肉、叉烧、冬菇,味道鲜美,很受大众喜爱。(P94-95

(图片来源:田兆元主编《美食故事》P57

瘦狗岭——唔打唔得(不打不行)

广州瘦狗岭,坐落在白云山的南麓,形状如同一只头朝西北,尾向东南趴着的瘦狗。如果站在白云山上眺望,这只狗形更加瘦骨伶仃,连狗身上的每条肋骨都能数得出来,叫瘦狗岭名副其实。可奇怪的是,明末清初年间,朝廷每年都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轰打它一番,为什么呢?原来这有个荒谬的传说。

明朝弘治年间,广东才子伦文叙中了状元,引起了朝廷一些人的妒忌。这些人有意散布一首歌谣:“瘦狗山头有卧龙,十三年后向天冲。金火相克侵帝国,太阳照耀在广东。”歌谣传到弘治皇帝那里,引起皇帝不安,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

朝中大臣马永成乘机说:“广东瘦狗岭突然陷下一个大洞,深不可测,有股祥云从洞中飘出。一个风水先生预言,瘦狗岭这地方龙气旺,十三年后,会有一金龙冲天而出,弄得不好,大明气数就……”太监总管刘瑾也赶紧附和,两个家伙一唱一和,见皇上半信半疑,就怂恿皇上叫那个风水先生前来问问。那风水先生是个贪财的小人,早得了那些奸臣的钱,自然在皇帝前乱说一通,故意说什么十三年后广东必产生一个皇帝。弘治吓得脸色都变了。风水先生便故作神秘,说破瘦狗岭上的皇气不难,只要派当地官员在每年霜降日,用大炮轰打瘦狗岭,连续打三年,必打散那里的皇气。

皇帝马上奏准,下旨要广东提督高凤炮打瘦狗岭,连打三年,一切费用由朝廷开销。

高凤一接到圣旨就笑了,昏庸的皇帝竟相信那些邪说,自己可乘机发一笔横财。于是高凤率领众士兵,带着大炮,沿街大吹大擂,到了瘦狗岭,胡乱开了几炮便收场。可是上奏朝廷时,为了骗取更多的钱财,高凤的奏本故弄玄虚,将广州城的街名路名串连起来,以此表示炮打瘦狗岭的路途遥远,开支甚大。他的奏本这样写道:

“从将军衙门出发,经四牌楼,清风过明月。从小马站过大马站,经拱北楼,从大塘过小塘,从小东门到大东门,经登峰路,头望岗至驷望岗,过小沙河到大沙河……全程三百余里,每次用火药千余斤。士卒无不奋勇争先,前赴后继不负君命,每年用去银子二十万两。”

弘治皇帝接过奏本一看,嗬,打瘦狗岭要经过两个马站,越过两个大小塘,翻过两座山岗,过两道沙河,走那么多地方才到瘦狗岭。一年才要二十万两银子,不多也。只要广东不出皇帝,花这些钱并不在乎,于是准奏了。

高凤见胡言乱语一番就哄得皇帝相信,更是贪得无厌,第二年又上奏章道:“瘦狗岭皇气很旺,起码要连续打几年,才能将其皇气打散。”皇帝又准奏。一个为了保住帝位,二是为了贪污多些银两,连续多年炮打瘦狗岭,这却成了千古奇闻。(P191-192

说明: C:\Users\RENWEN~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1b4d955e669091f133d11f151c5670e.jpg

(热心读者hwj摄影供图)

《俗话广州》是曾应枫女士于2000年撰写,以帮助读者了解广州本土历史文化的通俗读物,内容涉及本土的历史、文化、美食、建筑、民俗、传说、节庆和手工艺等等,此书出版后已经三度再版,七次重印,备受读者欢迎。作者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对广州变迁的前前后后、民俗民风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将老广州的城市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非常适合想了解本土文化的读者阅读。


声明:本文内容主要来源于《俗话广州》,图片来源见图片下方说明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充分反映广州的城市概貌和务实、开放、包容的人文特点,深入开展图书馆阅读推广、城市宣传、文化交流等活动,2016年4月23日广州图书馆启动了阅读广州——2016“广州文库”评选活动,按公众荐书、专家荐书、基础书目推荐、公众投票、专家评选审定、主办方项目组反复审核确定等程序,历时一年,现已形成了《阅读广州——“广州文库”(1978-2016)入选书目》。
打开一本书,了解一座城,广州人文馆现推出“阅读广州图书推荐”栏目,定期推荐一本“广州文库”入选图书,以期和读者朋友们一同阅读广州。

 

>>>>>点击【此处】可跳转阅读电子书(电脑阅读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