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阅读广州丨岭南有大家 翰墨尽风流
发布时间:2021-09-14 09:58:24

 

为充分反映广州的城市概貌和务实、开放、包容的人文特点,深入开展图书馆阅读推广、城市宣传、文化交流等活动,2016年4月23日广州图书馆启动了阅读广州——2016“广州文库”评选活动,按公众荐书、专家荐书、基础书目推荐、公众投票、专家评选审定、主办方项目组反复审核确定等程序,历时一年,现已形成了《阅读广州——“广州文库”(1978-2016)入选书目》。
打开一本书,了解一座城,广州人文馆现推出“一周一书”栏目,每周推荐一本“广州文库”入选图书,以期和读者朋友们一同阅读广州。

-----------------------------------------------------------

《岭南历代书法名家》

【责任者】黎向群著

【出版发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索书号】K825.7/1418

【推荐理由】《岭南历代书法名家》属于岭南文库系列,第一次对岭南书家进行全面系统的扼要推介,可称岭南书法史上的一件大事。作者按编年排序选出陈献章、陈子壮、庄有恭、黎简、张岳崧、韩荣光、黄子高、鲍俊、朱次琦、陈澧、陈璞、李文田、康有为、叶恭绰、邓尔雅、林直勉、容庚、吴子复、秦咢生、商承祚、麦华三等111位有代表性的书家逐一专文评介,让读者概括地了解岭南书法艺术的走向,有提纲挈领的功效。除了生平,作者也逐一评点每一书家之书法造诣及艺术功力,要而不繁,书中皆附大家墨迹,征而有信。借助此书,读者对岭南书法文化的风貌,可窥见一斑。(梁凤莲)

 

【精彩内容摘要】

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门类。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广东地区的书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自秦汉以至元代,广东书迹传世较少。直至明代,广东书法才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可跟中原、江左颉颃的书家书作。清代广东书坛,更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逮及近代,随着碑学的勃兴,广东书法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全国书坛上占有一席不容忽视的位置。现当代的广东书法艺术,也与全国同步发展,不断充实,不断创新,形成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新局面。

说明: E:\3.1阅读广州 悦读分享\宣传推广\宣传各种元素\扎根岭南连登老师题字.jpg

▲知名书画家连登寄语广州人文馆活动的题字用于此处可谓恰到好处

 

白玉蟾:展卷惊龙蛇 张颠亦逊色

白玉蟾(1194-1229),道教南宗教旨的实际创立者。他既是岭南有墨迹传世的第一位书家,又是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道士。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又名白叟,号海蟾、海琼子、琼山道人、神宵散吏、云外子等。继白氏为子,易名玉蟾,字象甫。他天资聪敏、博通群书,谙九经,能诗赋,长字画,12岁举童子科。因任侠杀人,亡命武夷,乔装道士,浪游华南各地。后遇泥丸道人陈翠虚,携入罗浮,得以遍游天下名山大川,阅十九岁的道。嘉定(1208-1224)中诏征赴阙,对御称旨,命馆太乙宫,一日不知所往。世称紫清先生。其词为宋代岭南一大家,著有《玉隆集》、《上清集》和《武夷集》等,其弟子彭耜又缉《海琼问道集》等。

白玉蟾深受佛教禅宗、程朱理学和“人自平等”等思想的影响,认为“神即性也,气即命也”,排斥“圣人”,主张复归自然。在书法艺术上,体现为不受门派的束缚,要求复归晋人追求的“尚趣”意蕴。他不仅擅长行篆、隶诸体,草书更上追晋人,颇得“二王”神韵,并掺以张旭、怀素意趣和草法。书画同源,白氏还吸收画法入书,使其草书圆美处当似梅瓣,劲峭处当如梅枝干。

说明: http://image.xmcdn.com/group42/M03/15/D9/wKgJ81rkUU7xFOflAAXuR3vEc9Q228.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白玉蟾草书《天朗气清诗》卷,是现存较早期的岭南书迹

现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草书《天朗气清诗》手卷,是一件颇为珍贵的代表作品。纵24.5厘米、横52.5厘米,凡十一行,五十字,款署:“玉蟾”,无钤印。此卷从整个意象与感觉上像怀素,字形正斜穿梭,结字奇宕,纵横取势。、“宝”、等字欹侧而取横势,帝”、“飞”、“升”等字则取纵势,结字点划虽不相连绵却有笔断而意连之态;用笔以中锋为主,亦方亦圆,点画轻重相间,清健劲爽,尤如龙蛇飞动。、“紫”、“待”、“气”、“得”、“升、“庭等字的线条多圆转流畅,但时露折锋以阻其流滑,笔致郎朗,跳跃起伏,捷中有缓,显得灵动有致。飘然欲仙,充满了清逸的道人气息。墨韵变化多端,时而枯槁,时而湿润,神气十足。整幅作品,气脉连贯,大小相间,穿插自由,错落有致。尤其是写到第三行字以后,应为白氏创作激情的高度勃发,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观其作品全貌,似脱缰的群马,纵横狂奔,有驰骋千里之气势,郎朗之情,跃然纸上。王家连评云:“整幅作品,是白玉蟾艺术才华尽情倾露和艺术个性的大胆张扬。(P1-2

 

陈献章:熙熙穆穆 超圣入神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广东新会白沙里人。学者称白沙先生。白沙先生是岭南第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少时曾学欧阳询、褚遂良,打下良好的书法基础,后转学苏轼、黄庭坚、李北海、杨凝式,得其厚重之意。中年时力仿二王,草法精美,复掺以怀素大草的神韵,意态飞动,已得古人的精髓。晚年功力老到,挥洒自如,已达炉火纯青、妙造自然之高境。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三《艺语》:“白沙晚年用茅笔,奇气千万丈,峭削槎桠,自成一家。其缚秃管作擘窠大书尤奇,诸石刻皆亲视工为之,故《慈元庙》、《浴日亭》、《庄节妇》诸碑,粤人以为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崇尚自然,认为平和自然,才能体现人格与书法艺术的统一,以“熙熙穆穆”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在台阁体盛行之时,竟以天然山茅笔为书写工具,无疑是向时下的书风宣战。白沙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草圣留情累十春,熙熙穆穆果何人?如今到处张东海(指张弼),除是谭生解识真。”其弟子湛若水在《跋周氏家藏先师石翁初年墨迹后》云:“此吾师初年墨迹……时已得晋人笔意,而超然不拘形似,善学晋者也。今观其笔势,如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及其晚年造诣自然,曰熙熙穆穆,则超圣入神。”可谓深得师心矣。另一方面,书写工具的改造,束茅为笔,称为“茅龙”。最初可能是由于白沙身居乡间,毛笔供应不上,故试以新会特产山茅代笔,经过长期实践后,发现这种新创的书写工具,使用时会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便专力从事探索。他认为茅龙笔取材容易,得天独厚,制作简便,尤合其妙造自然的宗旨和独来独往的个性,并能把茅龙笔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已臻“熙熙穆穆”的艺术高境。麦华三评曰:“白沙乃发明束茅为笔,就地取材,此实吾国书之一大发明也。”(P4-6

 

陈献章《种萆麻诗》手卷原迹(今藏广东省博物馆,纵25.3厘米、横428厘米)

 

朱次琦:熔古铸今 承前启后

近代岭南大儒和诗文作家朱次琦(1807-1881),字子襄,一字稚圭,广东南海九江乡人。康有为的老师,学者称“九江先生”。33岁与兄士琦同时中举,47岁成进士,历任山西孝义、襄陵等知县,51岁拂衣归乡,建茅斋藏书万卷,讲学九江礼山草堂二十馀载。主粤数任大吏都力主他出任学海堂学长,他都一一谢辞。但学海堂还是将学长之职位以他的名义设置了二十几年,直到其去世为止,可见他在学界的声望了。一生勤于著述,有《国朝名臣言行录》、《国朝逸民传》、《五史实徵录》等书。可惜其临终前把全部书稿付之一炬。后来门人简朝亮收辑其诗及佚文编成《朱九江先生集》十卷刊行。

鸦片战争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反映到艺术上。以黎简、谢兰生为代表,所走的虽是帖学一路,但却重视笔力结体,朱九江则更注重书法的雄强气象,这为后来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碑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九江18岁入羊城书院求学,开学之初,便得到著名学者、书画家谢兰生山长的赏识,并亲授书法之道,并对其授以笔法要旨:“实指虚掌,平腕竖锋,小心布置,大胆落笔,意在笔先,神周字后,此为外丹也。”以“手软笔头重”为要略。朱氏颇有所悟,并在谢氏的指导下,学习颜真卿、欧阳询、虞世南等法帖,受颜真卿书法影响至深。其书法用笔雄深苍秀,直逼颜真卿,意态近乎刘墉,而神韵在刘氏之上,自成体貌。

朱氏入读越华书院之年,恰好在江西按察使任上的陈继昌,受邀到书院主讲诗文,使得朱氏有幸做了状元的门生。陈氏善书法,好诗文,极具大家风范。陈氏十分赞赏朱九江的文才及儒雅风度,加以点拨,使其在书法的道路上迈向更高的台阶。后来朱氏不负众望,不但成为岭南一代名儒,而且成为晚清著名的书法家。弟子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行草第二十五”中赞曰:“先师朱九江先生,于书道用工至深,其书导源于平原(指颜真卿),蹀躞于欧、虞,而别出新意。相斯所谓鹰隼攫博,握拳透爪,超越陷阱,有虎变而百兽跧气象,鲁公之后,无其伦比,非独刘、姚(指刘埔、姚鼐)也。元常日:‘多力丰筋者圣。’识者见之,当知非阿好焉。但九江先生不为人书,世罕见之。吾观海内能书者,惟翁尚书叔平(指翁同穌)似之,惟笔力气魄去之远矣。”

▲朱次琦行楷书七言联

朱九江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儒书法家,上承黎简、谢兰生一脉,下启梁耀枢、康有为、梁启超、崔斯哲、江孔殷、简朝亮、梁鸾玱、黄节、简又文一派,他对近代岭南书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实在是功不可没。(P141-14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有着其他艺术样式所不可比拟的独特的审美价值。有学者认为,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体悟中国书法通过笔墨和线条传达出的神韵。岭南地区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代书坛才人辈出。就目前传世的墨迹所见,以宋代的白玉蟾为最早,而以明代的陈献章及清代的康有为影响最大。岭南书家既长期受中原文化哺育,又得天独厚地广泛吸纳海外文化的滋养,厚重与灵秀兼容并蓄,传统与革新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书法流派,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支异军。

 

声明:本文的文字、图片来源于《岭南历代书法名家》及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此处阅读电子书(电脑阅读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