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阅读广州丨白云区最美不止白云山
发布时间:2021-01-04 17:16:18

说明: 1.png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

——白云区卷

说明: 1.png

【责任者】陈建华总主编,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发行】广州出版社,2008

【索书号】K872/174/[2]5

【馆藏点】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

【推荐理由】《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收入广州市历次文物普查成果,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墓葬、遗址、碑刻、建筑、古村落、历史街区,以及民间工艺和民间风俗等。收录文物年代下限为1949年。(曾应枫)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共14卷,其中含市的总览一卷,白云山卷一卷,12个区、县级市各成一卷,每卷分上、中、下编,上编为文物史迹,中编为古村镇和历史街区,下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全面地、准确地、科学地反映全市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及其现状,是一部关于广州市文化遗产的重要著作。(程存洁、王美怡)

 

【精彩内容摘要】

贪泉遗址:

石门返照出胜景,一眼贪泉照人心

说明: 2.png

贪泉遗址位于石井街的石门。石门位处流溪河与小北江的交汇处,东西两山对峙如门,形势险要。汉武帝平南越时,楼船将军杨仆曾在石门大破南越水军。该处每当夕阳西下,霞光水色交映相辉,景色奇丽,“石门返照”入选宋元两代“羊城八景”。石门之南约0.5公里处有“贪泉”遗址,相传这里有一井泉,凡饮过该泉水的人都会变得贪婪,因此而得名。贪泉的传说显然是民间借以讽刺贪官污吏的。东晋元兴年间(402-404),广州刺史吴隐之赴任,途经石门,闻贪泉之说,有感而酌贪泉,并赋诗云:“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纵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贪泉在五代时已渐湮没,后人曾在贪泉建碑,以警各级地方官员贪婪之念。明万历二十二年四月(1596)郡人右布政使李凤重刻“贪泉”碑。该碑于1963年移置广州博物院碑廊。碑宽0.86米,高2.34米,中刻“贪泉”二字。上面付刻吴隐之《酌贪泉诗》。今立于遗址之碑乃近年所复制。(P59

 

百花冢:

爱国诗人的“落花地”

说明: 3.png

当时这里称梅花坳,位于兴华街梅花园广州军区喷涂厂内,始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

百花冢原为明末广州歌女张乔墓地。墓前原立石碑,刻“歌者二乔张丽人之墓”,墓碑高1米,宽0.83米,篆书。还有墓志铭等,现均无存。墓志铭等拓片存于广东省博物馆。

现存两块紧靠的石英岩石。大的一块高约3米,在靠顶处斜刻着每字约0.20米的隶书“百花冢”,背面刻“隐心”。彭孟阳号称“隐心道长”,由此可知“百花冢”三字为彭孟阳所书。左旁竖刻小字3行,只辨其中有正楷“山张”二字。小的一块高约1米余。两石紧密相依,书称“妆台石”,当地人称之为“蝴蝶石”。现石隙处有数株石栗树。当时驻军已用石基将两石围起,形成假山状。

张乔(1615-1633),字乔婧,号二乔,又名张丽人。籍贯江苏,其母入粤生乔,随母沦落为歌妓。当时,广州名士、抗清著名将领陈子壮结南园诗社,集广州名流12人。张乔常参与诗社集会,为诗人弹琴伴唱,作画助兴。张乔仅活19岁。死后,由其生前好友、番禺名士彭孟阳在白云山梅花坳择地安葬。出殡之日,广州骚人墨客前来送葬者百余人,各执一花。环植其墓,并各赋诗一首,以寄哀思。张乔墓为百花环抱,因此称“百花冢”。张乔有遗诗130首,彭孟阳除了营葬张二乔并赋诗悼念之外,还将张二乔于诗坛之友唱和等诗作一百余首结集刊印,题名《莲香集》。

百花冢墓表已不存,广东省博物馆存其拓本,长0.71米,宽0.54米,同为黄慈博、伍佩琳等人督拓。(P117-118

说明: 4.png

宋名贤陈大夫宗祠(陈子壮纪念馆):

瞻仰血染越王台的悲壮

说明: 5.jpg

宋名贤陈大夫宗祠位于金沙街沙贝村下元里,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 -1566),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建,1927年重修,1986年曾全面修葺。坐北朝南。三路两进,总面阔26.8米,总进深30.9米。建筑占地面积828.12平方米。中路为正祠,由头门、天井、后堂组成,左右为衬祠。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剪边,木雕封檐板。青砖墙石脚。祠前有宽广地坪,再前是池塘。

陶塑瓦脊上有琉璃牡丹装饰,上塑“道光丁未”和“英华店造”字样,1986年维修时重新装上鳌鱼宝珠,为广东省内现存较早琉璃瓦脊之一。墀头饰有琉璃人物亭阁。石门额阴刻楷书“宋名贤陈大夫宗祠”,门夹石两边挂一副木制门联“一门七进士;四代五乡贤”。联中“七进士”指自陈氏始祖陈康延(南宋)至陈子壮(明末),陈门共有7名进士;“五乡贤” 谓陈氏家族中有不少贤者,虽未任官职,但或文或医,皆誉满乡里。

说明: 6.png

      第二进后堂正脊悬挂世德堂和清廷赐给陈子壮忠简的牌匾。后堂正中塑有陈子壮坐像。左边次间墙后立一方重刻的宋名贤陈大夫宗祠碑。世德堂右侧衬祠为忠烈祠,是祀奉明末抗清志士陈子壮的。后人称陈子壮与顺德陈邦彦、东莞张家玉为明末岭南三忠

      宋名贤陈大夫宗祠现保存完好,有专人负责管理,辟为陈子壮纪念馆,衬祠内陈列有陈子壮的一些书稿和物品。

根雕:

朽木化神奇,枯木再逢春

      根雕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已经有人把根雕当作艺术珍品进贡给皇帝赏玩,有的根雕甚至被视为某人毕生之至爱而置其墓中陪葬。

说明: 6.jpg

      由于根雕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所以它很难成为一种赖以为生的工艺行业,多为民间有志者的业余爱好,一旦觅得好材料便仔细观察,反复构思,力图尽可能多地保持其自然的形态,凸显作者看中的某种艺术形象的神韵。所以根雕的功夫并不在手工,而在乎心思。根雕与传统木雕的根本区别在于:根雕崇尚自然,而不苛求形似;而木雕则全靠手工雕琢,按图施工。

      白云区山林茂密,树木繁多,为根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故根雕爱好者越来越多。

说明: 7.jpg

被同行戏称为“根痴”的王增丰是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雕刻艺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委员、广东省锃风民间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增丰入伍前就喜欢玩根雕,在部队二十多年间,他的根雕作品被首长、战友争相收藏。转业之后生活之路也曾坎坷,但他始终眼不离根、手不离刀,放不下对根雕艺术的执著和痴迷。为了寻“根”,他遍访祖国名山大川,新疆戈壁上的胡杨、南国荒野上的香樟、崇山峻岭上的羊蹄甲、悬崖陡壁上的细叶榕,都可以成为他创作的材料。

王增丰的根雕创作着重于神韵的发掘。他说:“在艺术上我追求‘韵’,讲究‘悟’,偏爱抽象的东西,力求随形而上,雕琢无痕。”著名书法家欧广勇撰联称赞王增丰,联曰“雄怀虎胆;妙点龙睛”。湖北美术馆馆长、著名画家鲁慕迅的题诗“千年古木,天赋其形,妙手一触,忽然通灵”,更是高度评价王增丰的根雕创作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力。(P584-585

上马、落马:

诉不完的乡思

白云区有人和、蚌湖、龙归等著名侨乡。在侨乡,若某人将要离开故乡到异国谋生,临行要祭祀家神、祖先,祈求庇荫,并设宴款待亲朋好友,相互叙别,这种礼仪活动叫“上马”。

上马,意为整装待发,策马前程,亲朋好友自然临别依依。这天,所请的亲戚都会送来公鸡、猪肉、饼果等贺礼,并向远行人递上“顺风”利市(简称“顺风”)。所请的朋友,一般只需递上“顺风”即可。“顺风”的钞票数目,也要图个吉利,如8元、80元,即取其“发”的谐音;更有心思的,封上128元祝其“实易发”,封168元祝其“一路发”,如此等等。这一“顺风”,既是贺仪,又有资助其上马登程闯富路之意。自然,摆上马酒的丰俭和规模,要视其经济能力而定。

在异国谋生的华侨,奋斗多年后,有所积蓄,便回乡省亲,当第一次从国外回乡时,一般都摆“落马酒”欢宴亲朋,酬谢神恩。与上马时相反,受邀饮落马酒的人无需送贺礼、红包给归来者,而海外归来者必向小孩、长者、至亲等馈赠钱物“手信”。这习俗至今依然盛行于白云区侨乡。

白云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三元里抗英威震中外名垂史册;明末陈子壮抗清故事青史永存;招子庸的粤讴流唱岭南传誉海外;还有升平社学、石井桥、贪泉、石井兵工厂等历史遗址,历史资源、文化积淀、人文景观互为渗透融合,使白云大地糅合着独特的地方色彩。

说明: 说明: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oqr0NkeVCs6IDng9yPHia6xkzR4lNYiahBogianIJ2wfrtHiaiczKFnsWFlk0R2icp2EPhYe51vQyUCfWCjO4JEBfLZg/640?wx_fmt=png声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于《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白云区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阅读电子书(电脑阅读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