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阅读广州丨不一样的视角,解锁不一样的天河
发布时间:2020-07-06 15:24:17


为充分反映广州的城市概貌和务实、开放、包容的人文特点,深入开展图书馆阅读推广、城市宣传、文化交流等活动,2016423日广州图书馆启动了阅读广州——2016“广州文库”评选活动,按公众荐书、专家荐书、基础书目推荐、公众投票、专家评选审定等程序,历时一年,现已形成了《阅读广州——“广州文库”(1978-2016)入选书目》。

打开一本书,了解一座城,广州人文馆现推出“阅读广州”图书推荐栏目,定期推荐“广州文库”入选图书,以期和读者朋友们一同阅读广州。

说明: 图片2

----------------------------------------------------------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天河区卷

   说明: D:\scan\090428180206\img-090428180206-001.jpg

【责任者】陈建华总主编,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发行】广州出版社,2008

【索书号】K872/174/[2]4

【馆藏点】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

【推荐理由】《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收入广州市历次文物普查成果,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墓葬、遗址、碑刻、建筑、古村落、历史街区,以及民间工艺和民间风俗等。收录文物年代下限为1949年。(曾应枫)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共14卷,其中含市的总览一卷,白云山卷一卷,12个区、县级市各成一卷,每卷分上、中、下编,上编为文物史迹,中编为古村镇和历史街区,下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全面地、准确地、科学地反映全市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及其现状,是一部关于广州市文化遗产的重要著作。(程存洁、王美怡)

 

【精彩内容摘要】

天河区,天水成名,建区三十多年,她身上有许多为人熟知的标签:“广州CBD”“经济大区”“恒大主场”“时尚现代”等等。历史留给天河丰厚的文化遗产,从四千多年前的飞鹅岭及龙洞的新石器遗址,到建国前的革命斗争遗迹;从古代的祠堂、宫庙,到近代的碑园、石刻;从民族英雄邓世昌衣冠冢,到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馆;从建于清初棠下村的蚝壳屋,到前进村三间两廊的清代民居……

天河虽是以科技和经济起家,但从来没有完全抛弃这些传统的基因,而是加强保护修缮,维护本区文化之根脉,并致力把乞巧节、龙舟节等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带到了未来。

民族英雄刘永福,羊城处处留佳话

刘永福(1837-1917),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名义,字渊亭。早年参加广西天地会起义,后创立黑旗军,转战于中越边境。1883-1884年中法战争中刘永福率黑旗军援助越南,屡败法国侵略军。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刘永福率黑旗军在台湾抗击日军侵略军,因孤军无援失败,后返回广州居住,1917年病逝于钦州。

刘永福在广州留下了多处遗迹,如位于华南理工大学石牌校区的刘永福营盘碉堡遗址和刘义亭、白云山能仁寺“虎”字摩崖石刻,还有永福路、永福村等纪念性地名。

说明: E:\桌面\img-090428180716-001_副本2.jpg

说明: E:\桌面\img-090428180716-001_副本1.jpg

刘氏家庙位于广州大道东侧大洲地2号,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两进,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147平方米。右临广州大道,周围有围墙。人字封火山墙,博古脊上有灰塑凤凰,蓝色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墀头有砖雕,下方雕蝙蝠头。封檐板雕花繁复。青砖石墙脚。

头门面阔三间15米,进深两间9.20米,十三架。前廊三步梁,深2.50米。前廊两边各有一花岗石包台,上面各有两根四方石檐柱,柱头上雕有人物柱衬。包台上两根檐柱之间有石质虾公梁,横梁下两端有雀替,梁上有石雕狮子斗栱。各步梁及其上的斗栱、柁墩都有动物、植物花纹雕刻。石门额阳刻楷书刘氏家庙。大门两边各有一石门墩,正面和侧面都有浮雕,其中正面雕花草,侧面雕动物。内设中门,上有通花横披。

头门后廊与左右路的东西倒座相通。两倒座均面阔8.50米,进深5.70米。

天井宽14.80米,深13.40米。天井旁有两庑,各面阔三间8.5米,进深两间,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前廊施四架卷棚顶。两庑实际上处于左右路位置上,使天井显得宽敞,后堂显得宏伟。

说明: C:\Users\renwenguan\Desktop\图片1.png

后堂面阔三间15米,进深三间12.70米,十三架,前设四架轩廊。梁架上有精致的雕花。内有坤甸木后金柱两根,高3.80米。柱上篆刻刘永福撰写的楹联策马从南越归来构数椽用妥先灵敢说声威留穗石;整旅入神京捍卫把两字遍贻同姓合存忠孝耀彭城。落款庚子孟秋永福谨志。靠天井处还有一对花岗石柱,上刻有楹联尚书恩泽学士词章奕世犹留佳话在;星岫云环沙河水绕此间宜有夏声来。落款苏若瑚(苏若瑚,清光绪年间举人,为清末探花李文田同乡,李文田曾为刘永福操持军需,深得刘永福赞赏,李文田请苏若瑚为刘氏家庙题联)。

庙右原附建一间忠义祠,建筑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奉祀黑旗军在越南抗法战斗中阵亡将士灵位。上世纪30年代该祠被侵华日军所毁,现仅存石柱础两个。

说明: E:\桌面\2.jpg

刘义亭

刘义亭属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位于华南理工大学北区4号楼西,始建于民国26(1937),为时任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何芸樵捐资千元所建,后遭破坏,1988年按原貌重修,其中匾和纪念碑均为原件。

建筑风格中西结合,以中式传统建筑样式为主,但其中使用了西式的柱头装饰,混凝土结构。屋檐悬挂有刘义亭木匾,署名已被涂,据查应为时任中山大学校长邹鲁。

亭内中央立有一块纪念石碑,碑文为邹鲁书写,意为勉励学生向刘永福学习,复兴民族。

说明: E:\桌面\img-090428180716-005_副本.jpg

碑文如下:本校校地为刘义将军营寨之遗址。湘主席何芸樵先生捐资千元,建筑此亭而留纪念。登斯亭者,咸能继将军御侮之志,则民族复兴可指日焉。

校长邹鲁()()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说明: C:\Users\huangmiaoxian\Desktop\1.jpg

刘永福营盘碉堡遗址

刘永福营盘碉堡遗址位于五山路华南理工大学化机系A1宿舍大院,碉堡外为青砖灰砂,内有两层阁楼,圆形,高5米,直径5.6米。墙上有两层放檩条的洞眼,14个外窄内宽的枪眼分布三层。碉堡顶有4个半圆形瞭望台。底层有一门口,高约1米,宽0.9米。现碉堡内木阁楼已无存,碉堡上长出榕树,气根包了小半个碉堡,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大盆景。该地是黑旗军领袖、清末爱国将领刘永福的营盘,1895年台湾保卫战失败,刘永福被迫退返广州,后又回广西。189911月,刘永福回广州,建黑旗军四营,驻扎于该地。该碉堡应为瞭望守卫之用。

 说明: E:\桌面\3.jpg

白云山能仁寺“虎”字摩崖石刻(内容参见《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白云区卷》)

 

碧血丹心义凌云,济世有功永流芳

说明: https://ss2.meipian.me/users/4061936/0d7a70c40d9e43fcb67c01ce46924d12.jpg-mobile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俗称十九路军坟场,位于水荫路113号。坟园为建筑家杨锡宗于1928年设计建造,1932年底落成。1981年后多次重修。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安葬十九路军淞泸抗日阵亡以及历次战役阵亡将士。

现先烈东路入口处是一座高16米、花岗石砌的罗马凯旋门式牌楼,上刻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两边有大型浮雕花篮,上边有云水纹图案。背面门额为宋子文题“碧血丹心”,上款有小字“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下款“宋子文敬题”、“民国二十二年”。

说明: E:\桌面\img-090428201109-001_副本.jpg

陵园北门(现正门)为牌坊式,有3个拱形门道,中间宽两边窄,门额刻“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两边有浮雕花纹。中间门道两侧各有一只匍匐的石狮,形态各异。该座牌楼为1993年仿照先烈东路入口处的旧牌楼修建。

1932128日凌晨,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袭击驻守上海闸北的十九路军,史称“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廷锴以及前来助战的京沪卫戍长官陈铭枢、淞沪警备司令戴戟等率领部队奋起抵抗,激战33天,毙伤日军万余人,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伸张了中华民族的正义,鼓舞了全国军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信心。十九路军将士多为广东籍人,且坟园原是十九路军前身——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的公墓所在地,故将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骸骨安葬于该处。(天河区卷p104

 

鹊桥飞架天河时,传统七夕焕新颜

(摄影:梁洪威)

传说天上王母第七位女儿织女(俗称七姐、七娘)下凡,与牛郎结为夫妇,并生下孩子。王母派天将逼织女回天,夫妻分离,牛郎带着孩子紧追上天,王母拔钗变银河把两人隔开。后来又准牛郎与织女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借助喜鹊搭桥相会。织女不仅手工精巧,而且多情,为人间女子所羡慕。因此,每到此夜,姑娘们便聚集起来,向仙女求织布、刺绣的技巧,并祈求婚姻幸福,遂成为民间节日。此节称“乞巧节”,俗称“七姐诞”,也称“七夕”。乞巧节宋代已流行,宋人刘克庄有诗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粵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清代《羊城竹枝词》有:“瓜果筵前万绪纷,针缕香好女儿焚。侬家不乞寻常巧,但乞鸳鸯老不分。”20世纪50年代,广州市市长朱光的《忆江南·广州好》其中有一首是:“广州好,乞巧乞姻缘,巧节年年祈夙愿,钟情红粉总堪怜,今日得团圆。”(天河区卷p337说明: C:\Users\renwenguan\Desktop\QQ图片20200620163844.jpg

 

天河区农村历史上早有乞巧节时庆“七夕”的风俗。节日期间,妇女们将自己制作的工艺品摆出来,相互鉴赏品评,俗称“摆七娘”或“摆七夕”。节日当晚,大家齐集一起“拜七姐”,举行庆祝活动。活动时陈列的七夕微型工艺品是妇女用纸布、谷粒、米、豆子、芝麻等日常用品制作,形状有花朵树木等植物,鸡、鸭、龙、凤等动物,门楼、房舍等建筑,桌、床等家具,鞋、扇、衣服等日用品,以及戏曲人物、水果等,均小巧玲珑。其制作的精致,体现出妇女的心灵手巧。

在七夕微型工艺品中,较为突出的是“七夕公仔”。七夕公仔是用蜡、丝绸、珠片等制作的古装人物。天河区不少妇女都能制作,其中李光华是知名的杰出艺人。

说明: C:\Users\renwenguan\Desktop\QQ图片20200620165235_副本2.jpg

说明: C:\Users\renwenguan\Desktop\QQ图片20200620165235_副本0.jpg

李光华是天河区车陂村人,少年时开始学做七夕公仔,他的七夕公仔作为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被荔湾区文物管理所、广州近代历史博物馆收藏,且受到海外华侨的青睐。他制作的“纸通公仔”尤为突出,先用纸卷成筒状“纸通”,再用剪成绿豆大的纸通粒在模型上做成部件,再统一组装粘成人物或动物。纸通公仔没有支架,只靠本身的纸通粒支撑,整个公仔玲珑剔透。这原是珠江三角洲特有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20世纪60年代失传。80年代,李光华发掘传统,终使这种工艺品重现世间。(天河卷P325

 

从东郊的菜地良田到城市的新中轴线,昔日积水潭建成歌剧院,废墟上的木棚变成博物馆,珠江河上的小孤岛成了开放公园,小蛮腰下的花城广场,四方游客云集……今日的天河区不仅仅是经济大区、创新强区,她的文化内涵值得你慢慢品味和欣赏。

 

点击此处阅读电子书


声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于《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