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阅读广州丨老广口中的“河南”,不简单!
发布时间:2020-06-01 10:53:23

为充分反映广州的城市概貌和务实、开放、包容的人文特点,深入开展图书馆阅读推广、城市宣传、文化交流等活动,2016423日广州图书馆启动了阅读广州——2016“广州文库”评选活动,按公众荐书、专家荐书、基础书目推荐、公众投票、专家评选审定等程序,历时一年,现已形成了《阅读广州——“广州文库”(1978-2016)入选书目》。

打开一本书,了解一座城,广州人文馆现推出“阅读广州”图书推荐栏目,定期推荐“广州文库”入选图书,以期和读者朋友们一同阅读广州。

说明: 1.png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

——海珠区卷

━ ━ ━ ━ ━

说明: 1.jpg

【责任者】陈建华总主编,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发行】广州出版社,2008

【索书号】K872/174/[2]9

【馆藏点】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

【推荐理由】《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收入广州市历次文物普查成果,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墓葬、遗址、碑刻、建筑、古村落、历史街区,以及民间工艺和民间风俗等。收录文物年代下限为1949年。(曾应枫)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共14卷,其中含市的总览一卷,白云山卷一卷,12个区、县级市各成一卷,每卷分上、中、下编,上编为文物史迹,中编为古村镇和历史街区,下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全面地、准确地、科学地反映全市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及其现状,是一部关于广州市文化遗产的重要著作。(程存洁、王美怡)

 

【精彩内容摘要】

        海珠区因海珠石而得名,相传南越王赵佗有镇国之宝“阳燧宝珠”,被波斯商人购得运走,船经广州城南大江时,宝珠落入江中,化为巨石,到了夜晚如明珠般闪闪发光,人们称之为“海珠石”,同时把这条江称为“珠江”。海珠石已湮没在江北长堤之下,这个珠水怀中的岛区便延续了美丽璀璨的名字——海珠。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

见证沧海桑田

说明: 2.jpg

说明: 3.jpg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位于石榴岗路台涌村七星岗路的七星岗。七星岗属于白垩纪红砂砾岩层所构成的高10余米的小山坡,向东北倾斜。在山之南麓有海蚀崖,高2米,悬崖状,前有海蚀平台宽约7~8米,略为倾斜,崖下有深约1米的海蚀洞,海蚀洞现已被浮泥填没。海岸的岩石,因受海浪长期冲击、旋卷和回流等侵蚀,逐渐形成了海崖、台地和海洞的遗迹。

现在岗上建有纪念亭和石碑。碑文如下: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距海约一百公里,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吴尚时教授于一九三七年五月十四日发现的,历经有关专家研究,确认是古海岸地貌。约形成于距今五六千年。这对于研究海面变化,陆地升降,沧桑变迁等都很有价值。一九八三年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地理学会、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石,一九八三年九月(海珠区卷P34

海幢寺:

曾冠绝广州佛教四大丛林

说明: 4.png

说明: 5.png

说明: 6.png

海幢寺位于南华中路188号。原有的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以寺貌庄严、殿宇雄伟、高僧辈出而闻名,乃广州市佛教五大丛林之一。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五年(1666)兴建大雄宝殿,次年复建天王殿、韦驮殿和伽蓝殿。以后相继建成丛观堂、大悲阁、藏经阁、塔殿、观音殿。乾隆年间又增建毗卢阁、义鹿亭等。道光三年(1823),同治五年(1866)先后重修。民国初年开马路,把海幢寺分成两半,路南部分改做南武学校校舍,路北部分1928年辟为河南公园,1933928日改名海幢公园。民国时期及“文化大革命”期间,观音殿、韦驮殿、伽蓝殿、天王殿等殿宇被毁,仅存大雄宝殿和塔殿。

寺内现存康熙年间铸造的幽冥铁钟及大殿铜钟各一,明代郭氏花园原植的鹰爪兰1棵,粤东巨富潘氏家中石狮1对,伍氏家中“猛虎回头”太湖石1座。

说明: 7.png

        海幢寺幽冥钟铁铸,重750多公斤。为“康熙五年岁次丙午仲冬吉旦”十一月僧人今无主持海幢寺时铸成。据传,清初年平南王尚可喜进兵广州,屠城十八甫,杀戮70万众。后今无和尚巧说尚可喜,使其动佛心,捐资建造海幢寺天王殿,并铸幽冥钟,以招冤魂,莫以为祟。钟体落款为广东海盐道苏霖、广东督学道侯良翰、广东都使司王履吉,当为幽冥钟之捐资人,与所传有异。(海珠区卷P63~66

十香园:

岭南画派的摇篮

说明: 8.jpg

说明: 9.jpg

十香园位于江南大道中隔山怀德大街3号。是岭南画派启蒙师祖居廉、居巢故居。因庭园内种有素馨、茉莉、瑞香、夜来香、鹰爪、夜合、珠兰、君子兰、白兰、含笑10种香花及各种草木,故命名为“十香园”。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园内现存建筑3座、东巷及四周围墙。除位于西北角的紫梨花馆外,其余两座为后来补建。现建筑面积约696平方米。园存之隶书木刻匾额“十香园”为清咸丰末年辛酉(1861)杨其光所书。屋前院落,背靠隔山,面朝海珠涌。

十香园前身是居巢的画室啸月琴馆。居巢书香世代,家学渊深,祖父举人,父亲秀才。居巢自小学书习画,年轻时已有声名。堂弟居廉小十七岁,慕兄之才艺,追随学艺,形影不离。时居室称隔山草堂。道光二十八年(1848)居氏兄弟游览广西,遇江苏籍画家宋光宝、孟觐乙,交流画艺,绘画技法因而大进。越八年,返广州,依故里营建十香园。越明年,居巢弃世,终年55岁。自此居廉独担十香园,绘画授徒,继承传统绘画笔墨技法同时,师法自然,追求作品形神相兼,创撞水、撞粉法,在当年画坛上独树一帜。尔后高剑父、陈树人入室学艺,得居廉启蒙而创岭南画派,再传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等,岭南画派绵延不绝。居廉于1904年去世,享年77岁。十香园长期为居氏后人居住。(海珠区卷P118~119

 



 

琶洲塔、赤岗塔——

扶舆之气,固一城风水

说明: 0.png

说明: QQ截图20190926112954.png

琶洲塔位于新港东路琶洲村。为绅士王学增等人为兴科举人才倡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奠基,万历二十八年落成;塔之北面原有北帝宫、海鳌寺;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伍崇曜、潘仕成捐资重修。琶洲塔立江中起导航作用,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的“琶洲砥柱”即指该塔一带景色。传说当时江中常有金鳌出没,故该塔又名海鳌塔。该塔民国初年仍具名气,民国7年(1918)广东省银行发行的一元银元兑换券,正中以琶洲塔景为图案。此后琶洲塔日渐残破。其所处之地亦与陆地连在一起。“文化大革命”期间,海鳌寺、北帝宫被毁。19962月,琶洲塔全面修复。现塔内尚存琶洲塔碑记。

赤岗塔位于新港中路艺苑路珠江之滨。因塔基建在红砂岩山冈上,故名赤岗塔。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倡建,建成于天启年间(1621-1628)。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军曾自珠江北岸沙河瘦狗岭炮轰赤岗塔,使塔北面受损,部分崩塌。更由于塔身长久未有修葺,致使整塔日渐残破。1999年,广州市政府拨款维修,致塔体重光,傲然耸立。赤岗塔与琶洲塔、番禺莲花塔合称为广州三塔。广州三塔均濒临珠江,对南海入珠江的航运起着导航和标志的作用。塔身北面嵌花岗岩石碑1块,上刻民国年间番禺县政府禁盗塔砖告示。(海珠区卷P151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

研究西方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说明: 33.png

说明: https://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105538/201909/ZkfIvbBq_8uNA.png

说明: https://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105538/201909/M37ZpBCO_XBsy.png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位于新港西路,为原岭南大学校园。岭南大学的前身为格致书院。于1888年由美国人创办,校址在广州沙基利埠(今六二三路),1904年迁校至河南康乐村附近,因此称校园为康乐园。孙中山曾三次到岭南大学参观,发表演说并捐款,期望岭南大学学生担负建设民国的责任。1927年由国人收回该校自办,并成立岭南大学董事会,孙科任董事长,钟荣光博士任第一任校长。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岭南大学文理科合并到中山大学,该处成为中山大学校址。陈寅恪、姜立夫、陈序经、许崇清、冯日超、冼玉清、容庚、商承祚等著名学者先后在该处居住。

康乐园近代建筑是我国早期引进西方建筑技术的典范,其大部分建筑用硬制红砖墙,绿琉璃瓦顶,建筑材料采用钢筋混凝土,部分建筑设地下室。康乐园早期建筑群是广州市建筑发展的重要标志。现存建筑为由南校门到北校门中轴线一带的建筑,以及东侧的马岗顶洋教授建筑群,东南侧的“广寒宫”和西侧的模范村中国教授住宅群。中轴线一带的建筑有怀士堂、陈寅恪故居(第一麻金墨屋)、马丁堂、格兰堂、岭南大学附小建筑群、荣光堂、哲生堂、爪哇堂、十友堂、岭南大学附中建筑群、张弼士堂、惺亭等。这几十幢建筑,如今已成为研究西方建筑的“露天博物馆”。(海珠区卷P170

成珠茶楼:

“省城最有名,成珠鸡仔饼”

说明: https://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105538/201909/ncFmSMuK_tSv3.png

说明: https://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105538/201909/KZOpQvnx_6eBc.jpg

成珠茶楼位于河南漱珠桥畔,是广州市有迹可寻的最早老字号茶楼。成珠楼最初称成珠馆,开业于乾隆年间,清道光年间归富商伍紫垣所有。伍家衰败后,成珠馆转让给吴氏,改名为“成珠饼家”,兼营茶楼。光绪年间,由梁福和堂所有,成珠楼的发展便从此时开始。

成珠楼以小凤饼成名,关于小凤饼来源有多种说法。据说伍紫垣接待一位外地客人,而客人想品尝广东点心,碰巧点心师不在,伍紫垣为难时,婢女小凤情急智生,把平时自制的一种小饼点拿来招待客人,客人吃后大加赞许。事后,伍紫垣了解了饼点的制作过程,原来是伍家宴客后的菜肴被小凤收起来,加些梅菜、面粉做饼,烘干后做零食。然而,这种小饼点居然十分甘香酥脆、油润可口。伍紫垣得到启发,让点心师如法炮制,并定名为“小凤饼”。另一种说法是,八月十五之月饼卖不完,东家将剩余月饼捣烂弃在饼房,制饼师惜其浪费,加些梅菜重新捣烂为饼,烘给婢女小凤为零食。一日有客来访,恰逢饼师未归,小凤遂将烘出的饼点送给客人品尝,客人尝后惊为天物,索其名,东主情急告曰“小凤”。自此如法炮制,身价倍增,成珠楼亦赖以成名。成珠楼用小鸡图案作为商标,故又称“鸡仔饼”,雅称“小凤饼”。1913年,小凤饼参加“广州市国货展览会”获一等奖章。1914年,该饼进行商标注册,保障了经营专利。此后,省内外、国外华侨和外国友人都把小凤饼视作广州的特色名饼食,推崇备至。成珠楼的主项小凤饼的制作配方在 1959 年向社会公开,为商业部饮食服务局编入《中国名菜谱》。

成珠楼于1985年被大火烧毁部分建筑及龙凤柱。1990年重建。(海珠区卷P411

 

火山喷发堆积而成的漱珠岗,海潮远退遗下的七星岗古海岸,见证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繁华的黄埔古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重要的革命政权根据地大元帅府,为中国美术史添上一抹瑰丽色彩的岭南画派,新时代标志性地标的“小蛮腰”广州塔,……这里有独特的自然遗迹,有丰富的人文遗存,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海珠历史风情画,这颗“海上明珠”历经岁月的积淀和时代洪流的冲刷更添光华。

 

 

点击 【这里】可跳转阅读电子书 

(请使用电脑阅读)


说明: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oqr0NkeVCs6IDng9yPHia6xkzR4lNYiahBogianIJ2wfrtHiaiczKFnsWFlk0R2icp2EPhYe51vQyUCfWCjO4JEBfLZg/640?wx_fmt=png声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于《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