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市民对体育健身消费的热情日益高涨,“花钱买健身”的理念深入人心,体育健身相关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由于体育健身相关机构经营模式的更新以及市民消费方式的转变,预付式消费模式不断扩大,合同纠纷、消费欺诈、安全监管等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市民的消费权益,影响了体育健身等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体育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典型特征 体育健身行业的预付式消费是一种“高风险、高承诺”的交易模式。其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商家通过营销手段快速获取大量预付款现金流以维持运营,而消费者则被迫承担商家可能无法长期履约的全部风险,并在合同条款上面临退费难、转让难等诸多限制。其主要预付式消费产品包括各类预付式体育健身会员卡(年卡、季卡、月卡等)、健身课程、私教、体育培训等,泛指采用“先交钱、后消费”的各类体育服务产品。 二、体育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潜在风险 体育健身行业的预付式消费要警惕十大消费陷阱: (一)资质违规。部分健身培训等相关机构存在无合法执照、无资质教练等特点,导致超范围经营、安全隐患问题尤为突出。 (二)店面易主。部分机构通过合并、分立、转让等方式更换经营主体,而新经营者可能不承认前经营者的健身卡,导致消费者无法继续使用或退费。 (三)关门跑路。部分机构在经营不善、拖欠房租水电物业费、人员工资等情况下,仍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活动售卖产品并加大优惠力度,一旦得手便关门跑路。 (四)未营先售。在店面装修期间,提前向消费者发放“小广告”或宣传资料,推销各类健身卡和培训课程,而后续经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存在消费风险。 (五)虚假宣传。销售人员肆意夸大健身效果,对场地设施、教练资质、课程内容等做出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基于错误的信息进行消费决策。 (六)低价诱导。销售人员以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消费者售卖年卡、三年卡、十年卡、终身卡,后续可能通过打“感情牌”等方式频繁要求消费者购买私教课程。 (七)低质服务。部分机构在消费者购买预付卡后,可能会降低服务质量,如减少课程种类、缩短课程时间、降低教练水平,导致消费者无法享受到与购卡时承诺相符的服务。 (八)融资开店。部分经营者夸大投资收益,诱导会员参与融资开新店,许诺“多交会费多收益”,但实际存在非法融资法律风险。 (九)退卡陷阱。消费者要求退卡时,经营者往往会以消费者单方违约、设置复杂的退卡流程、故意拖延时间或收取高额手续费等手段,阻碍消费者退卡。 (十)合同陷阱。在签订合同时,经营者声称消费合同为统一格式不用看,有的机构甚至不提供合同协议和发票凭证,导致消费者后期维权举证困难。 三、规避体育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陷阱措施 (一)核实经营机构信息。办卡前,通过互联网等手段详细了解机构经营状况,注意核实营业执照、许可证照是否具有合法性、场地租赁合同是否还在期限内、机构社会信用是否良好等信息。 (二)慎重选择服务机构。避免选择规模较小、环境较差、经营和管理状况不佳、开业时间较短或经营场所租赁期将至、频繁更换品牌名称、夸大宣传虚假承诺的服务机构。 (三)签订书面交易合同。在交易时应认真签订书面交易合同,特别注意预付卡使用期限、门店使用范围、退费退卡、转卡、违约责任等条款,要求将口头承诺一并写进合同,为事后维权提供法律依据。 (四)索要交易凭证发票。付款时,仔细核对交易账户,坚持索要正规发票和交易凭证,注意保留转账记录、凭证、发票等相关证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 提供有力证明。 (五)关注服务机构动态。付款后,经常关注服务机构的经营状况和服务质量,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六)掌握消费投诉渠道。发生侵权时,可以拨打消费维权热线12345进行举报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