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下午,“广人为知”社科学堂之广州通史讲座第52期,在广州图书馆北九楼人文馆举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潘莹教授以“广州河南岛的传统水乡聚落和民居”为题,带领听众们寻访河南岛的旧日景观,引导大家共同思考如何保护和发掘河南岛的水乡遗产,并探讨河南岛在广州未来城市建设的意义。
潘教授首先从江南水乡与岭南水乡的对比中引入讲座主题,她表示,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等六大古镇,是江南水乡风貌代表,其特点是水网纵横、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烟雨朦胧。珠江三角洲岭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则与江南地区迥异,其特点是,外部空间开敞、植被更为茂密、建筑与区域文化体现岭南特色。广州的代表性村落有番禺大岭村,海珠小洲村、龙潭村、沥滘村等。
广州的河南岛又称海珠岛,是海珠区的主体岛屿,四周被珠江前后航道环绕。潘教授说,河南岛的历史悠久。魏晋时期,珠江宽约1500米,被呼作“海”,海珠岛的范围还很小,自宋朝起岛上开始有人定居,明代以后岛屿面积快速增长,村落大量建立,至民国时期岛上的水乡聚落已有25处。
1929年河南岛25处水乡聚落1:10000测绘地图(图片由嘉宾提供)
她指出,河南岛外围由珠江前、后航道两条一级水道环绕,内部有黄埔涌、赤沙滘-石溪涌两条二级水道联通,细如蛛网的三级水道更是遍布全岛。出于交通便利和躲避洪灾的需求,岛上沥滘、小洲、龙潭等25个水乡聚落“近水而不临水”,多数沿三级水道进行布局。
这些滨水成聚的水乡聚落又分为复合网型、块型梳式和线型三种形态,并且伴随着区域土地开发、经济结构转型、宗族社会发展逐渐趋于完善。聚落空间上也逐渐打破水域障碍,将水网纳入聚居地内部,形成多层级的网状结构。
接下来,潘教授详细介绍了岛上的各种建筑的特点。她说:“河南岛的水乡聚落建筑是有明显层级结构的,从民居到宗祠再到庙宇,建筑层级越来越高。”例如,民居以合院式和泥草屋为主。合院式建筑多为梳式布局,巷道比较平直,分为厅、房、厨房、杂物房、天井、通廊等部分。泥草屋多由经济困苦的佃农建设,多为土、木混合结构。上岸的疍民则居住于水上棚屋。岛上宗族祠堂有总祠和支祠之分,是人们祭祀祖先的场所,祠堂前广场则是聚集人群的重要公共空间。岛上还有北帝庙、天后宫、洪圣殿等祭祀庙宇,多供奉水神、火神、风神、文昌、关帝、天后、药王等。
此外,河南岛上的风水塔和桥梁对居民生活也有重要影响。如赤岗塔和琶洲塔是古时珠江航道上重要的地标,引导往来商船抵达广州城。众多古桥津渡,不仅发挥着交通节点的作用,还是重要的景观地标。
随后,潘莹教授讲解了岛上农耕产业和水乡民俗。比如,小洲村农耕时期以果树种植为主,形成了垛基果林的完整农业生态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田果林在逐步消失,残存的部分演变为今天的海珠湿地公园。”
与水乡农业相对应的是异彩纷呈的水乡民俗。端午龙舟趁景这一民俗活动被很好地保留在水乡民众之中,在今天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熙熙攘攘的水上集市、紫洞艇上的粤剧表演、疍家人的水上婚俗,都是河南岛曾经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潘教授还介绍道,清朝末年,在繁荣的中西贸易推动下,广州绅商纷纷选择河南地区营建私宅园林,产生了同文行潘家花园和怡和行伍家花园等颇具规模的私家园林。“高树深池”的园林设计,潮汐涨落的水位变化,带来“好春时看诸天花雨,静夜里闻大海潮音”的独特意趣。
最后,潘莹教授带领大家一起思考面向未来的河南岛水乡该如何发展。她认为,保留水街水巷,才能重现水乡风貌。通过分区活化历史建筑群、疏通修复河涌沿岸街巷、拓展丰富传统公共节点,打造海珠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才能更好传承岭南水乡文化,与光鲜亮丽的珠江新城共同组成独具广州特色的现代化都市风貌中轴线。
潘莹教授的讲座条理清晰、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讲座结束后不少听众还围着她进行交流,久久不愿离去。
撰文:徐山河
编辑:李晓雯、陈颖
审核:陈智颖、于会强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