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图书馆中华经典传习所名家公开课】
在南粤大地上,曾涌现了许多以风骨节烈、舍身取义著称的英雄人物,他们以不屈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铸就了不朽的传奇。8月3日“扎根岭南——本土经典文本导读”系列活动邀请到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龚伯洪与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梁凤莲,他们与读者一同走近南粤先贤袁崇焕、陈子壮以及陈瑸,与读者共同感悟先贤的精神力量和崇高品德。
忠义是民族魂,南粤先贤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将领,他官至兵部尚书,曾先后大败后金、清军,获辽西大捷、宁远大捷。驰援解北京之围,因崇祯帝中清反间计被凌迟处死。他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和金庸等人的高度评价。康有为评价他:“若吾粤袁督师之丧于谗间也,天下震动,鬼神号泣,明社遂屋,余祸烈烈,波荡至今。呜呼,天下才臣名将多矣,谗死亦至伙,而恻恻于人心,震惕于敌国,非止以一身之生死系一姓之存亡,实以一身之生命关中国之全局,则岂惟杜邮、钟室、凉风、金牌之凄感也。”认为他是有家国大义、宁死不屈的。梁启超评价他:“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认为他是空前绝后的一位英烈。金庸评价袁崇焕:“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可见他在战场上勇敢无畏和为人上的勇气与坚韧。金庸先生评价袁崇焕时用了“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龚老师认为这里的“蛮”实际上讲的是有决断,是一种大丈夫的风骨。梁老师也特别指出岭南的“蛮”是有意趣的,是一种特殊的地方表达。她认为“蛮”是一种坚守,是认准了一件事情就绝不言弃、誓不回头的精神,也和针砭时弊的蛮劲儿是密切相关的。袁崇焕本人在临刑前也留下了“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临死前他依然念念不忘守卫辽东。
忠义是岭南奉献,岭南血性和岭南风骨。“陈子壮是明末清初的爱国诗人,他领导着军队抵抗清军的侵略,其英勇事迹堪称壮烈。龚伯洪老师曾写了一首《咏陈子壮》去赞叹他:
洛墅名花骚客栽,从戎抗暴势如雷,
豪熊正气传千古,最是临刑斥蠢材!
陈子壮曾经在明代身居高位,他生性耿直,刚正不阿,屡受奸臣陷害。当时魏忠贤仗着皇帝宠信,把持朝堂,曾想笼络他,而他不受这些大奸大恶手段的拉拢,不肯同流合污,最终魏忠贤直接罢免了他与任“吏科给事中”官职的父亲。直到崇祯皇帝登基,魏忠贤被法办后,陈子壮才复职。不过当时朝政腐败,到崇祯八年,他又因直言而获罪,最后还是被罢官回来到了广州。
在清军攻占广州之后,陈子壮和弟子升、长子上庸等,倾家筹资,在九江组织义军,力抗清军。后来清兵开始南下,攻打到了广东,陈子壮联络顺德陈邦彦、东莞张家玉等地义军,合力抗击清军。与强敌作战中,张家玉、陈邦彦先后战死,陈子壮仍率部在高明力抗清军。最终清军攻陷高明,陈子壮被俘。他面对原为明将投降清军后为主将的佟养甲时,拒绝佟养甲的劝降,力斥佟卖国求荣是民族败类,佟养甲逼降不成,恼羞成怒,下令把他以锯刑处死。在广州临刑时,刽子手无法下锯,陈子壮厉声斥道:“锯人需用板呀,蠢才!” 行刑时,佟养甲“遍召广州诸绅,坐堂上观其受刑以惧之”,还凶恶地问道:“诸公畏否?”可是陈子壮依然骂不绝口,壮烈牺牲。他的宁死不屈,豪雄正气感动无数后人。后来,他与陈邦彦、张家玉被誉为“岭南三忠”。永历帝追赠他为忠烈侯,谥“文忠”。到了当代编辑李少岩、黄锡龄根据陈子壮英雄事迹创作了粤剧《血染越王台》,近年在沙贝村陈家祠也建立了陈子壮纪念馆,以纪念陈子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忠烈事迹。
忠义在人心,南粤先贤陈瑸是广东海康(今雷州市)人,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先后担任台湾县知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主要的功绩在福建和台湾。他居官甚优,操守极清,勇于兴利除弊且刚直不阿,所至皆有善政,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廉中之卓绝者”。后人把陈瑸与海瑞、丘濬并称为明清时期“岭南三大清官”。他勤于理政,兴利除弊:在加强海防方面,陈瑸的改革措施突出了“准”和“仁”两大特点;在松弛海禁方面,他鼓励农桑、支持商贸,主张加强台湾与各地的交通往来;他将民本思想融入海疆治理,为巩固闽台海疆作出了卓越贡献,得到了朝廷和地方百姓的双重认可。
本期讲座分享的三位先贤,共同的特点就是有风骨和节烈,他们能坚守节操,不谋私利,直言进谏,保家卫国,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今天我们去缅怀和致敬先贤,和读者分享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为了推动传播,更是希望后人能够以他们的精神丰碑为指引,追寻先辈足迹,那么我们的文化传播才算真正的打开了传承之路。
推荐文献: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