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丨姜夔词选欣赏(二)——“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讲座”第69讲
发布时间:2024-08-09 16:52:13

 

714日,广州人文馆举办第69讲“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讲座”,主讲嘉宾刘斯翰老师带领大家赏析姜夔词作《探春慢》《浣溪沙》,共同探寻词人离沔十年的漫游生涯。

姜夔于淳熙三年(1176)冬辞别姐姐,离开沔州(今湖北汉阳),开始了人生的漫游。据夏承焘《行实考》,此后十年,姜夔行踪不明。不过,刘老师认为,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姜夔的一些词作,推测出若干影迹。

 

错过音频直播?

没关系,

欢迎识别上方二维码

收听音频回顾。

(以下内容根据主讲嘉宾课件整理,仅代表其个人见解)

开讲

刘斯翰老师开讲姜夔词作(摄影:何清华)

 

探春慢

予自孩幼随先人宦于古沔,女须因嫁焉。中去复来几二十年,岂惟姐弟之爱,沔之父老儿女子亦莫不予爱也。丙午冬,千岩老人约予过苕霅,岁晚乘涛载雪而下,顾念依依,殆不能去。作此曲别郑次皋、辛克清、姚刚中诸君

 

衰草愁烟,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拂雪金鞭,欺寒茸帽,还记章台走马。谁念漂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闲共情话。 长恨离多会少,重访问竹西,珠泪盈把。雁碛波平,渔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

 

注:古沔,今湖北汉阳。女嬃,指姐姐。语出《离骚》。苕霅,苕溪和霅溪,皆在湖州境内,此代指湖州。郑、辛、姚诸人皆姜夔故乡沔鄂间亲友。章台,秦宫殿名,后为妓院的代称。竹西,扬州名胜之“竹西佳处”,为大运河、古扬州的发源地,今属扬州邗江区竹西街道。

 

刘老师首先带领大家从小序入手,一起赏析《探春慢》:

“予自孩幼随先人宦于古沔,女须因嫁焉。中去复来几二十年,岂惟姐弟之爱,沔之父老儿女子亦莫不予爱也”。词人说,他自小跟随做官的父亲来到沔州,而姐姐就嫁在这里。“中去复来,几二十年”,是指姜夔二十二岁时离沔漫游,到淳熙十三年(1186)秋复还沔,其间接近十年。所谓“二十年”者,经夏氏多方考正皆无合,我认为应该是“近十年”之讹。“岂惟”二句,强调这次回来感受到姐姐家人和古沔乡人的厚爱真情。

“丙午冬,千岩老人约予过苕霅,岁晚乘涛载雪而下,顾念依依,殆不能去”。丙午冬,即淳熙十三年冬天。词人离开近十年,好不容易归来,仅仅过了一个秋天,(按:参见《浣溪沙(著酒行行满袂风)》)又要离别而去。这一去几时再来,他也无法预料。而事实上,他再也没有回来了。千岩老人,即南宋著名诗人萧德藻。据夏氏《行实考》,词人就是在这年认识萧德藻的,当时萧氏正从湖湘罢官,返回在湖州(按:“苕霅”即指此)的旧居。他致信姜夔,邀请他到湖州去。在沔依靠姐姐自然不是长久之计,十年前离家漫游,个中原因,也是寻找出路。而萧德藻交游广阔,且多是当世的名流,他可以提供词人出路以多种选择,所以,尽管留恋沔州亲友,他却也不得不忍痛再度辞别而去。在一年将尽之际,乘船沿长江东下,“乘涛载雪”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词人离沔的光景,“顾念依依,殆不能去”,则把词人的离别之痛和盘托出。

“作此曲别郑次皋、辛克清、姚刚中诸君”。郑次皋等人都是词人在沔的朋友。这首词,就是专为作别诸人而写的。

刘斯翰老师指出,姜夔的词序不仅是一篇出色的散文,而且经过深思熟虑,与词作本身有着互补关系。在充分了解小序交代的背景之后,刘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赏读词作本身。

读者方言诵读

读者用方言朗读《探春慢》(摄影:何清华)

姜氏的词,初看上去并不难懂,至少未见有人把他同吴梦窗词的“晦涩”等量齐观。其实,当我们深入勾稽其词的脉络,从时空的断续疏理,才陡然发现姜词的用心之深曲,绝不亚于梦窗。《探春慢》就是一个例子:

衰草愁烟,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

一般认为,这是写词人离沔时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然而刘老师认为并非如此。词的小序已明确指出,姜夔离沔时是冬天,原野上白雪皚皚。他坐在船上,“乘涛载雪”,沿长江“而下”。因此,这几句是词人追忆自己初次离沔时的情景:那时是秋天,他独自骑着马走上长途,眼前是一派深秋景象——回头望去,只见一片枯草连接着愁人的炊烟,一群归鸦叫噪着在残阳里飞舞,晚风裹挟着尘沙,在田野上回旋……

拂雪金鞭,欺寒茸帽,还记章台走马。

这是另一个场景。它从上面三句陡然转接,令人一时难于把握:一般会从开头数句写离别的思路,会意词人是回忆与郑、辛等人少年时代的荒唐事。其实不然。这里是记录在十年的漫游中,词人印象最为深刻,而且值得向沔中未见世面的朋友们夸耀的一件事:那是他初到杭州,在一个下雪天,和一班纨裤子弟,挥动金鞭,头戴皮帽,到青楼去嫖妓。章台,也就是京城的“红灯区”。这三句与前三句一起,是词人对离沔十年漫游生涯的高度概括。

谁念漂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闲共情话。

前二句,以“漂零久”对之前的回忆——离沔十年作一结裹。以“幽怀难写”(也即一言难尽),把为客的孤苦包蕴其中。后二句,写到回沔以来,友朋间的欢聚。“小窗闲共情话”,其阔别重逢亲密如旧的情景,在词人惯于孤独的心中,是何等珍贵。

下片承接上片的感旧,进入抒情:

长恨离多会少,重访问竹西,珠泪盈把。雁碛波平,渔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

“长恨”句,由上片的叙旧转入眼前的离别。“重访”二句,这回往湖州,取道长江东下,至镇江改陆路上扬州,然后从扬州沿大运河南下,最后抵达湖州。所谓“重访问竹西”,是对十年前初次出游,路经扬州的回顾。当时,词人写下《扬州慢》自度曲,也是取道扬州东边的竹西入城。词人说,这次将重过扬州,念及初游扬州的往事,追忆离家之痛,悲从中来,以致“珠泪盈把”!这一路行去,以水路为多,故说“雁碛波平,渔汀人散”,而人却比十年前饱经沧桑,一个“老去”(按:这是此日和当初之比,故说“老”,不是指年龄)、“不堪游冶”,离家远游的生涯,不再是自己所能承受的了。词人在此,表达了离沔的不舍,是加一重勾勒法,将离恨写足。

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

“无奈”三句,交代了词人离沔的不得已,而把旅行终点湖州,描写得意境优美。除了词的审美需要,其中也含有对朋友们的安慰:你们不要为我的前程深感担忧啊!在词的结尾,词人话峰一转,对朋友们许了一个重归的愿景:当我哪天重来,应该是在一个梅花盛开的春天的夜晚。在全词消沉哀怨的调子里,最后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场面,使读者精神为之一振。它既合情理,毫不做作,又有如幻梦一般,逗引离人无限遐想。这实在是十分高明。无独有偶,台湾歌手齐秦在《大约是在冬季》里唱道:“你要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

远行的游子,当离乡的时候,总会想到一个问题:“何日归来?”事去千年,此情不改。

全景

读者听讲中(摄影:徐山河)

 

浣溪沙

 予女须家沔之山阳,左白湖,右云梦。春水方生,浸数十里,冬寒沙露,衰草入云。丙午之秋,予与安甥或荡舟采菱,或举火罝兔,或观鱼簺下,山行野吟,自适其适。凭虚怅望,因赋是阕

著酒行行满袂风。草枯霜鹘落晴空。销魂都在夕阳中。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驿意难通。当时何似莫匆匆。

这首词,夏承焘《笺校》认为:“此客汉阳游观之词,而实为怀合肥人作;其人善琵琶,故有‘恨入四弦’句。序与词似不相应,低徊往复之情不欲明言也。”夏说可取在“恨入四弦”句的解释,即词与合肥有关。但总的判断则有问题。他忽略了姜夔的行文习惯,在时空上往往不循常例。这在前面《探春慢》已经领略过了。此处序文亦然。前边一大段叙述,乃属于过去时的回忆。关键在“凭虚怅望”一句,它告诉读者,那些只是往事,自己并不在沔州(即汉阳),而是在外地。这个外地就是合肥。词人是身在合肥,追怀“丙午之秋”回山阳姐姐家的日子,表达了对那里亲朋戚友的眷恋之情。一个“恨”字,便是全词的宗旨。

著酒行行满袂风。草枯霜鹘落晴空。销魂都在夕阳中。

上片,记录了词人“山行野吟,自适其适”的愉快:“著酒”,带着醉意。他漫无目的地在田野间散步,秋风把衣袍吹得满满地鼓起。眼前是茫茫枯草,一只霜鹘在明朗的天空飞翔,它见到猎物,骤然俯冲而下。词人仿佛觉得自己也正像这霜鹘,在大自然中翱翔,俯视着夕阳下的天地,浑身充满力量!

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驿意难通。当时何似莫匆匆。

下片,词人从回忆中回到眼前,琵琶声在不停地奏响,是它打断了他的沉思。比较当初,忽然觉得自己又老了几分,他想起梦里曾飞越千山万水,见到姐姐一家就在眼前,他正要开口,却醒了过来。词人不禁发出一声叹息:我当时真是离开得太仓促了!顿时,他感到一股悔恨之意从内心深处涌出,把自己裹得紧紧。

夏氏说:“序与词似不相应”,他从词人本意是在山阳老家想念情人(即合肥女),故感觉“序”里看不到这个提示,即所谓“不相应”。由上面的剖析,我们已经很明确地了解:词人其实是在合肥听琵琶,触发了思念山阳的感慨。现在我们再回头来看词“序”,就一点不会有“不相应”的问题了:

予女须家沔之山阳,左白湖,右云梦。春水方生,浸数十里,冬寒沙露,衰草入云。丙午之秋,予与安甥或荡舟采菱,或举火罝兔,或观鱼簺下,山行野吟,自适其适。

词人先说他的姐姐家在沔州的山阳村,然后回忆了父亲去世后,自年幼时依姐姐居住在山阳的印象:

山阳姐家,左边是白湖,右边是云梦泽。春天雪化,湖泽的水上涨,浩浩渺渺,淹没数十里。冬天寒冷,水面下降,湖泽的沙底都露了出来。田野尽是奄奄一息的枯草,远远地伸展,与天上的云相连接。丙年那年秋天,我回到山阳,与外甥安儿一起在湖上荡舟,采摘菱角,一时又埋下罗网,半夜里举着火把去捉落入其中的野兔,一时又到排珊上观看鱼儿游进陷阱。我们在山间闲走,做诗唱和,自由自在,全无挂碍。

这些描写,与词的上片互相补充,构成一幅无拘无束乡野生活的图景。所以这首词一定是写于丙午年之后,而不是《系年》的“丙午年秋”,也不是在山阳。夏氏《系年》,词人离开山阳后,直到光宗绍熙元年(1190)才客居合肥,这是四年之后的事了。

讲座过程中,读者踊跃地用各自的家乡方言诵读词作,讲座结束后积极与刘斯翰老师交流自己阅读词作的心得、疑问,整场讲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

 

提问

签名留念

读者交流(摄影:何清华)

刘斯翰老师为读者签名留念(摄影:胡霄)

 

延伸阅读推荐

 

1.《姜白石词校注》

【责任者】夏承焘校,吴无闻注释

【出版发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

【载体形态】250页;21cm

【推荐理由】在刘斯翰诗词讲座第68讲回顾中,我们推荐了夏承焘先生的《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以下简称笺校)。而《姜白石词校注》相较《笺校》一书,在保留原书校语基础上,对姜夔词作原文作了更为细致的注释,并对词作加以评析,更便利于读者阅读、欣赏白石词作本身。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刘逸生刘斯奋藏书

【索书号】I222.844/J47-2

 

2. 姜夔张炎词选

000

责任者】刘斯奋选注

ISBN962-04-0208-1

【出版发行】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

【载体形态】197页;19cm

【推荐理由】本书选注姜张词各四十首,多是脍炙人口的名作。注释者广泛搜集诸家解说,在词句注释、语义讲解、背景分析、意境窥探等方面,都比较详细、确切,对读者阅读颇有帮助。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刘逸生刘斯奋藏书

【索书号】I22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