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典》普及书系第二辑特别专题】
《广州大典》是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是千年羊城的“根”与“魂”。《广州大典》普及书系则是以《广州大典》为文献基础,组织专家学者们从《广州大典》中精选具有代表性、可读性、对当代读者有一定借鉴价值的文献,进行普及性的内容整理、发掘,集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有机统一的优秀出版物。
2023年12月,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教授温朝霞与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梁凤莲做客广州人文馆,她们以《广州大典》普及书系第二辑中《瀛海周游诗峥嵘的岭表名士:潘飞声作品选读》的导读为切入点,带领读者走进普及书系,走进广州历史文献宝库《广州大典》。
《广州大典》普及书系·“广府名人读本”系列(第二辑)共计收录8种书目:《一代儒宗的“心-理”之路:湛若水作品选读》《大清读书人家的诗意人生:张维屏作品选读》《晚清社会的“堂吉诃德”:吴趼人作品选读》《因不忍而求大同:康有为作品选读》《瀛海周游诗峥嵘的岭表名士:潘飞声作品选读》《孤旅畸人一诗僧:苏曼殊作品选读》《岭南画派两祖师:居巢居廉作品选读》《曲江后继见菊坡:崔与之作品选读》。它们的编写者中既有知名学者如研究岭南小说多年的广州大学纪德君教授,词学研究专家谢永芳教授,岭南文献学专家、书画家梁基永先生,传统诗词研究普及名家徐晋如先生,也有青年学者郭海鹰博士、施志咏博士以及业余学者如苏曼殊的“铁粉”江苏宿迁周然先生。这些作品都跟广州历史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从中可以看到广州文化的丰厚。
一座城市的历史区域的历史文化精神,往往就浓缩在这个地域的文献典籍中,《广州大典》普及书系广府名人的读本系列的意义,正如民国时期主持编纂《四部丛刊》的张元济先生所说,有“七善”:“简而言之,一可传播众人,二可保存真迹,三可择优取精,四可方便查寻,五可便于携带和阅读,六可适于收藏,七可促进流通普及。”
以《瀛海周游诗峥嵘的岭表名士:潘飞声作品选读》为例进行导读,首先是因为潘飞声是近代广东具有影响力的文坛大家,是广州十三行之一同文行潘振承家族的第六代子孙。他本人接受了广州的教育,曾在广州学海堂书院及菊坡精舍求学,诗词画曲俱佳。其次是因为他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是晚清时期走出国门、游历海外的岭南诗人。潘飞声早年入柏林东语学堂讲授汉学,传播中国文化。海外执教时期,潘飞声以文字遣怀,留下《悼亡百韵诗》《长相思词》《西海纪行卷》《天外归槎录》《游萨克逊日记》《海山词》《柏林竹枝词》等作品。第三他是一个杰出的报人:从德国归国后,潘飞声获邀到香港,居香港12载,担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创办了《实报》并担任总编辑;后回广州,担任《时事画报》撰述员。1894年正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潘飞声以报纸为阵地,书写了许多政论文,对政务、民生、科技等皆有关注。在《时事画报》撰稿阶段,他的作品大多为短评、杂文类,重点介绍极具岭南特色的粤讴、南音与班本。另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辛亥革命前夕,在柳亚子介绍下,潘飞声加入“南社”,南社在建立之初,是一个宣传推翻满清统治的进步文化社团。潘飞声在南社中与高天梅、俞锷、傅屯艮并称“南社四剑”,并以“说剑堂”作为诗词集名,著有《说剑堂集》。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评价其诗:“粤诗独得古雄直,赖此巨韧摩天扬”。陈璞则赞扬其为“岭表词坛,洵堪独秀”。
潘飞声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少年继承旧学,研习诗词,声名鹊起;青年远渡重洋,讲学柏林,见识新物;中年投身报业,议论正直,心存救世;后期定居上海,酬和往来,感抒心志。纵观潘飞声的一生,他积极顺应时代浪潮,探索自身与时代更契合的道路,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风貌。
随后温朝霞教授以读者的视角,从广州书写、世界眼光、家国情怀三个角度,选取潘飞声的三首作品,与读者做了专题分享和解读。
一、关于广州书写
潘飞声少年时在广州求学,对广州怀有深厚的感情,写下了不少关于广州、关于岭南风物的佳作,结集为《珠江低唱》。其中有一首词,描写了广州白鹅潭的风景:
这首词描写了正月初八,潘飞声与朋友泛舟珠江,饮酒赏花,欣赏无边春色的景象。这日天气晴好,游人无数。碧波微荡间,珠江江面犹如玻璃般晶莹明净。船行江上,耳听悠悠笛声,自有一种欢乐。整首词用字清丽,词境清新,表达了潘飞声对广州春景的喜爱之情,也表现出了他对广州的风景及广州风物的感情。
二、旅欧诗词(涉外游记)—— “开眼看世界”的世界眼光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七月,30岁的潘飞声受邀前往德国讲学,他自广东动身,写下《过虎门》诗开始,一路上经香港、新加坡、苏门答腊、斯里兰卡等地,穿过红海、地中海,直到意大利热那亚登陆,最终到达德国柏林,走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他每天记下所过之地的气候、风光、习俗,并写了29首纪行诗,这就是他的《西海纪行卷》。
他在德国讲学多年,但是留下来的只有24首《柏林竹枝词》。光绪十六年(1890年)七月,潘飞声自柏林东归。他回国的路程基本上还是四年前经过的地方,因此感慨万千,一路上除每天记载所见风光、与友人的交流外,还写下了28首纪行诗,构成了他的《天外归槎录》。
《西海纪行卷》《柏林竹枝词》《天外归槎录》可以说是潘飞声的旅欧三部曲。来去途中的湖光山色,风霜雨雪,让作者不时激情勃发,除了抒写其故国之思、爱国情怀的诗歌,也写下了旅欧的风景风物、所见所闻。
其中,他写的《地中海观日出作歌》,描写了在地中海观日出的壮美景象,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才情和胸襟。
作为开眼看世界、走出国门的知识分子,他除了撰写诗歌,也创作了一些政论文,在《瀛海周游诗峥嵘的岭表名士:潘飞声作品选读》中也有收录,包含了他对世界格局、国家政事、欧洲局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见解独到,对今天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甲午海战——深沉的爱国情怀
1894年甲午海战失败,举国悲愤,潘飞声先生也写了不少纪念壮士、声讨日寇的诗文联,表达了他深沉的爱国情怀。
这首诗写的就是他孤愤难平的心声,一方面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腐朽清政府的无奈和悲愤,是他的爱国诗词里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
讲座最后,两位老师也指出潘飞声作为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碰撞期间的地方名人代表,跨越、目睹、见证了中国风云变幻的转折时代,他留下的著述值得大家反复品读。广州大典普及书系通过导读、代表性作品选编、(含注释、翻译、评析或题解、延伸阅读等)和相关资料附录,将经典文献的知识性和可读性充分展现,希望大家可以通过阅读真正的走进地方文化,进而做好传承与发展。
推荐文献: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