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南粤大地涌现出一批守礼崇信、宽政爱民、廉洁奉公的南粤先贤,他们忠贞爱国、刚直廉明、两袖清风的事迹流传千古、代代相传。
扎根岭南——本土经典文本导读十七讲邀请到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书法与文艺研究院研究员谭运长与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梁凤莲,他们共同带领读者走进南粤先贤,品读经典文本。
*从“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故事看从受容到兼容的岭南风化史
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拓跋氏侵灭,冯弘逃往高丽,遣儿子冯业率300人浮海投宋,遇风浪,到达新会便居住下来。冯融即冯业之孙,萧梁时任罗州(今化州)刺史,是岭南冯姓的始祖。他具有远见卓识,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娶高凉俚族大首领冼氏女冼英为妻。通过联姻,冼夫人帮助因“他乡羁旅”而在本地“号令不行”的夫家推行中央政令和先进文化,用中原的礼仪文化来教化越人,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融合,开拓了岭南安定团结、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了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冼夫人是广东本土少数民族的代表人物之一,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是著名的政治和军事人物,既有政治意义,也有文化价值。在政治上,她反对叛乱掠夺和贪暴,高瞻远瞩,有勇有谋,守疆固土,保国安民。在文化上她推动了文化兼容,达成了文化共识。早期,她愿意主动去接受中原先进文明,后期,将自己的经验与中原文化进行了融合,积极促进推动。为岭南地区的和平稳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她的历史功绩和思想文化,对国内乃至世界都有很大影响,历来都得到很高的评价:自六朝梁陈至明清皇朝先后给予册谥之外,还有如唐魏征、宋苏轼、明李东阳、清王士桢等名人给予作记与歌颂。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江泽民主席视察冼庙时,称她为“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在民间,她已然成为民间崇拜的对象,和妈祖、关公一样被供奉成神。得到了官方和民间共同认可。
*从《包孝肃公奏议》看包拯的政治主张和阅世态度
包拯是北宋名臣,曾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三年,政声斐然。端州盛产端砚,按照朝廷规定,每年需要缴纳一定数量的砚台作为贡品。先前的地方官吏多借着进贡之名,让工匠生产数十倍于贡品数量的砚台,以方便馈赠朝中权贵,百姓不堪重负。包拯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立即进行整治,命令工匠只按照进贡数量来制作砚台,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在任满离开时,他也“不持一砚归”,从此成就清官名声。
包拯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收录他的奏折、陈表及各种各样的建议、意见,全面呈现了包拯的政治主张和他的阅世态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及现实意义。他为人刚直,不趋炎附势,更不说大话、假话。即使是在皇帝面前,他也是直言不讳,多次直谏皇帝。《包孝肃公奏议》里收录了他对“请建太子”的见解。他曾直谏宋仁宗尽快明确这件大事,却被宋仁宗反问:“你觉得应该立谁为太子?包拯坦然的回答:我年事已高,且膝下无子,请建太子是为了大宋江山长治久安,并非以拥立之功而为自己谋私利。宋仁宗听完这番话,明白包拯的谏言是发自肺腑,于是就没有再深究,他的忠心赤胆,可鉴日月。
《包孝肃公奏议》还清晰的展现了包拯的政治主张:他反对增加农民负担,要求约束亲信宦官权力,精简人员和开支等等。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亲信左右,招来不少不测之祸,但他始终坚持廉洁公正,英明决断,敢于为百姓申不平,令老百姓和一些有正义感的臣僚对他十分钦佩,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当然,也有人不完全赞成包拯的做法,如欧阳修就认为他刚直有余,思虑不熟。
*海瑞的人格力量从何而来?——从《海刚峰集》对乡愿的批评说起
“宋有包公,明有海瑞”后世人提起为民做主的“青天大老爷”都会最先想起这两个人。海瑞仕途起步于举人,从教谕做起,逐步升至知县,在任上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多次平反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受百姓爱戴,也因直言敢谏,一度入狱。他虽官阶不大,但却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并且拥有鲜明的人格力量。
他是乡愿的最坚定的批判者,受王阳明“心学”的熏陶,对“致良知”的理论有自己的理解,他坚守正道,反对伪君子式的“乡愿”作风,勇于揭露和打击不正之风。在《乡愿乱德》一文中他指出:“善处世则必乡愿之为而已。所称贤士大夫,不免正道、乡愿调停行之。乡愿去大奸恶不甚远。令人不为大恶,必为乡愿,事在一时,毒流后世,乡愿之害如此!”在海瑞看来,乡愿之人与大奸大恶之人相差不远,甚至更令人憎恶。大奸大恶之人的危害至少是明显的,而“乡愿”式的伪善、粉饰和圆滑处世方式是道德沦丧、泯灭良知的表现,会产生更严重的负面影响。
海瑞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而著称,其清廉正直的形象深入人心。他曾抱着必死的决心,提前准备好自己的后事,以六品小官的身份向嘉靖帝递上了后来名闻后世第一疏《治安疏》,在这份奏疏中言辞犀利、不留情面地历数嘉靖皇帝的种种过错,可见其赤子之心。
文化具有穿透性,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和领悟,今天与读者共同走进的三位先贤都具有各自鲜明的人格魅力。从冼夫人、包拯和海瑞的传奇故事中,我们共同拥有了穿越时空的领悟,感受到了先贤的精神力量,也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关注我们的系列讲座,了解岭南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和分量,增强文化自信。
推荐文献: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