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丨名家迁徙 惠泽后世(扎根岭南——本土经典文本导读第16讲)
发布时间:2024-06-14 13:47:45

 本期讲座,广东财经大学中文系教师张凤与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在广州图书馆北9楼广州人文馆开讲,带领读者一起领略韩愈、周敦颐和苏轼3位先贤对岭南文化图谱的构建。

 

名家的岭南空间体验

丽凤认为,阅读韩愈、周敦颐、苏轼等先贤有关岭南的诗文、著述等,可以发现他们对岭南的理解不仅是一种时间概念,更是一种空间概念,正是因为他们对岭南空间的书写和发现,使岭南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呈现出了自己的面目。

韩愈在《送郑尚书赴南海》里写道,“番禺军府盛,欲说暂停杯。盖海旂幢出,连天观阁开。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风静鶢鶋去,官廉蚌蛤回。货通师子国,乐奏武王台。事事皆殊异,无嫌屈大才在这首诗里,韩愈提到了岭南作为海洋文化对外交流时的情景,虽然岭南的各种事物与中原非常不同,但正是这种陌生化的体验,把岭南这一空间的主题性凸显了出来。

苏轼曾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惠州、儋州当时都属于岭南,苏轼对岭南的空间体验使得他对人生的体验有了一种互动性,如苏轼在《发广州》这首诗里写道“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这既是对当时岭南地理环境的定位,也是对当时人民生活现状的一种描述。

周敦颐非常勤政,他在《题惠州罗浮山》这首诗中对岭南有所描述,“红尘白日无间人,况有鱼绯击此身。关上罗浮间送目,浩然心意复吾真”,在这首诗中,周敦颐的心胸义气和他观看到的岭南人民的日常生活形成了一种交合。

  名家迁徙对岭南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在张丽凤看来,除了空间带给诗人的生长性之外,韩愈、周敦颐、苏轼对岭南的贡献还在于他们对岭南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因为他们的到来,广东有了苏堤(惠州)、韩文公祠、韩山、韩江等,他们在岭南这一空间体验的过程中还留下了很多题词等,使得原来简单存在的一处景物变成为有文化内涵的,且历代传承下来的景点。

韩愈等中原文人对岭南地区的教育贡献颇多,在中原和岭南文化交流过程中,岭南文化接受了中原的礼仪传统、儒家文化。韩愈注重兴办教育,自他来到岭南之后,岭南考中进士的人增加了很多,韩愈在岭南兴办教育相当于贯通了岭南和中原文化的通道。而苏轼不仅注重文化教育方面,还注重农业、技术、卫生等的传播,因为中原的农耕技术比较先进,苏轼传播中原的农耕技术等提升了岭南的生产生活水平,苏轼还很喜欢与岭南的和尚和道家人士等交流,这些都为南北文化的沟通互融互动打通了通道。

梁凤莲表示,韩愈、苏轼之所以受岭南民众和岭南文化的重视,原因在于岭南远离皇权,不管朝廷对这些贬谪官员定位如何,只要他们真心实意为民办事,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岭南传播中原文化,岭南的百姓就发自内心推崇他们。

名家高贵人格对岭南后世的影响

韩愈、苏轼和周敦颐等先贤高贵的人格精神对岭南的影响也非常大,在3位先贤与岭南交流过程中,岭南也浸染了他们的文化品格,这个地方也因此改变。苏轼被贬谪岭南后没有怨恨,一直以九死而不悔的状态在岭南生活,他在《移廉州由澄迈渡海》里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种在落魄之时依然有担当、有大志的人格对岭南影响很大。韩愈被贬潮州后,他的女儿在随他贬官迁徙途中去世,但他依然在潮州驱鳄除害、延师兴学、关心农桑等,非常勤勉和坚毅。与韩愈、苏轼被贬谪岭南不同,周敦颐则是被朝廷任命于岭南,其著名的《爱莲说》就写于岭南,他勤政一方,不管自己的处境如何,都兢兢业业、心胸阔达地为民办事。

讲座最后,梁凤莲表示,这些先贤的人格力量和人格精神是他们留给岭南的重要财富,他们从外来人变为自觉融入岭南,成为岭南文化的书写者和传播者,岭南文化也在这些先贤们的不断建构中独树一帜。正是有了这些先贤们,无论他们是否是岭南本地人,他们带给岭南文化的厚实基础重写了整个岭南区域的精神面貌。

 

推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