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是晋代葛洪编著的道教典籍,开创了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该书对古代化学和制药学的发展也有一定贡献,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坛经》是中国禅宗的经典,对禅宗和中国佛教的发展乃至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期活动邀请到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蒋艳萍与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她们将带领读者走近南粤先贤,品读中华经典。
葛洪、惠能两位先贤的作品《抱朴子》《坛经》中既有宗教思想的阐述,也有对两人身世的自述或介绍,他们的人生经历贯穿在作品中。在《抱朴子外篇•自叙》中就对葛洪的身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葛洪是东晋年间丹阳人,他曾两度南下,采药济世,著书立说,后避居罗浮山,使之成为“岭南道教圣地”。六祖惠能是广东云浮人,《坛经》是由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口述,弟子法海集录而成的一部经典,是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也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的经书。他开创了潮汐禅,提倡顿悟,影响广泛而深远。
两位先贤在各自的领域都具有一定的革命性, 是富有革命性的宗教改革家:葛洪是道教金丹派的奠基人,也是神仙道教的创始人,他对散落在民间宗教资料进行了整合,做了理论化的提升,对道教的基本信仰进行了系统阐释,为道教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直接推动了道教的发展。六祖惠能则对传统佛教进行革新, 将原来的强调佛度师度,转化为强调修自我心性,使佛教更能激发个人之潜能。将原来的强调修禅静坐,转化为道由心悟,把修行和日常生活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将传统佛教的出世解脱转化为世间解脱,使佛教充分生活化,推进了佛教的平民化、世俗化和生活化,影响着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进程。
两位先贤不仅是宗教学者,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葛洪不仅是道教学者,著名的炼丹家,还精晓医学和药物学,其书客观地记载了不少古代医药学、矿物学、冶炼学的珍贵资料。而六祖惠能是中国佛教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推动了佛教的本土化、生活化,使禅宗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远播到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艺术生活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在两位先贤的经历中,他们都曾经面临过权利中心对他们出身及地域的歧视,但是最终他们都能够超越身世,达到更高的突破,甚至化解歧视,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文化根植于生活中,是生活方式与精神价值的总和。《抱朴子》内篇阐述修身养生,外篇讨论经世济民,对于了解古人的心理行为、把握儒家道教的思想实质,具有普遍意义,它的“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不惰者,众善之师也”等观念依然富有鲜活而深刻的现代价值。而在广州,人们对佛教所表达的追随和信仰是生活化的,广州五大丛林之一大佛寺, 它的外观是新型寺庙的建筑风格,与传统寺庙清幽之地的观感不同,它屹立在万丈红尘之中,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广州城市文化的风范和取向,是非常特别的城市文化现象。六祖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人可以分南北,佛性是不分南北的”,他的顿悟,自我修为的理念,“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革命性的观念,对我们在滚滚红尘中如何安放自己的内心,怎么样更好的跟这个现实世界达成一种握手言和的关系都是有启发的。通过阅读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先贤们是如何在生存和命运的夹缝中突围而出,建构开创非凡事业的,也希望读者可以带着更多的观点去体悟人生,去更好的突破自己的困境,开创人生的新天地。
推荐图书:
责任者:葛洪著,张松辉解读
出版发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0
索书号:B235/150
馆藏地点:广州图书馆•社会科学图书一区
责任者:洪修平解读
出版发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0
索书号:B946/1415/[2]
馆藏地点:广州图书馆•社会科学图书一区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