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丨诗词的美学迷宫:气(二)——“唐宋诗词粤语讲座”第四十四讲
发布时间:2022-07-09 16:39:37

2022423日,广图广州人文馆“唐宋诗词粤语讲座”第四十四讲在广东广播电视台粤听APP上线,主讲嘉宾石牛老师继续带领读者探讨现代人学古典诗的相关话题,以“诗词的美学迷宫:气(二)”为主题,以诗词写作和赏读中的“气”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讲述了“气”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诗词写作技艺中的“气”之一——抑扬。

  (以下内容根据主讲老师课件整理,仅代表其个人见解)

说明: 44

错过音频直播?

没关系,

欢迎识别上方二维码

收听音频回顾~

 

前面的课堂我们谈到“气”在诗词中有着多重内涵,既可以表示气质、格调等内在涵蕴,也可以表示风格、气象等外在特征,而我们即将展开讨论的是作为美学技艺的“气”。

一、“气”的价值和意义

在正式讨论“气”之前,我们还需要用一点点篇幅,说明讨论“气”的价值和意义。

1、诗词不是“夕阳艺术”

十多年前,我还是二十五六的毛头小伙,作诗十余年,便给自己印了一本个人诗集,请朱帆老先生帮忙写序。序中有一句,大意是“诗词是行将荒芜的园地”。当年确实如此,老一辈诗人零落无多,二三十岁的专心学习诗词写作的屈指可数,当然会有一种凋零日暮的感觉。实际上,直至今日还有一种论调,认为“诗词是一门夕阳艺术,是挂在墙上的棺材板”,理由是“诗词能写的,前人已经写尽,今人无处下笔”。

在当年,我也觉得这种观点有道理,亦曾感到迷惘。确实,诗词这片园地,唐人耕耘了四五成,宋人耕耘了三四成,余下的明清一分,莫说垦土种树,就连牙签都插不上去。甫有新句,总不免心中惶惶,怕与前人暗合,遭人话柄。

认为诗词是“夕阳艺术”的大有人在,这种看法是否合理呢?在这里,我先举几个我自身的例子,去年下半年,我在东南几省游历数月,写了不少诗词,其中有比较传统的,也有标新立异的。限于篇幅,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罗列了,只选其中一些句子,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是在湖州游太湖时写的一首《水调歌头》,下阕末二韵是“闻道天河通海,剩欲浮家泛宅,化外更斯民。回首人间世,丸上一孤村。”这里“天河通海”出自晋朝张华的《博物志》,是讲传说中有人在海边乘舟直达银河上的牛郎织女星。“浮家泛宅”出自《新唐书》,是颜真卿担任湖州刺史期间与张志和(就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那位)发生的故事,大抵是指一叶扁舟泛于碧波之间,享受自由不羁的生活。我在诗中连用了这两个典故,是乘舟自放,以期翱翔太空的想象。末句“回首人间世,丸上一孤村”,就是想象在太空中回望地球的情景。

又有行庐山赏桂花的一首歌行。庐山与李白颇多关联,在诗中我虚构了一段与李白的对话,其中有“他日托生四五维,反观今世一帛纸”两句,其思源出于埃德温·艾勃特的小说《平面国》,讲的是二维世界的人来到三维世界之后的故事。在诗中,我构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穿越到四维甚至五维时空,那么反观我们所在的三维世界,会不会就像一张纸一样呢。

还有千岛湖跳伞后写的《跳伞歌》,其中有“唯万象之周旋,觉宇宙如深杯。倩谁倾之一饮,视四维亦氛埃。”在三千多米往下跳的时候,中间有一个旋转的动作,感觉自己好像落进一个很深的杯子里一般。又,宇宙物理学家在解释大爆炸之后的时空演变时,总是采用一幅图像来说明(下图),这副图的形状就像杯子一样,这又是我个人的联想。后面两句则是想象会不会有更超然的存在,真把宇宙当成一杯酒,一饮而尽,而四维时空在它眼里不过是一粒尘埃。

说明: IMG_256

我并不是说这些诗写得有多好,可是我自己对此是非常珍视的。因为这样的诗,前辈诗人都写不出来——他们连重力加速度公式都不知道,遑论傅立叶变换或者洛伦兹变换,更别说什么高维空间、时空变换。

所以说,前人是否已经把诗词写尽了呢?绝不!

如果说,诗词可以写的内容有一间屋子那么多,前人所写的不过是房间里桌子上一个茶壶那么一丁点儿的内容,有太多的题材和内容,前人不曾涉足也没有能力涉足。再且,面对同一个写作对象,我们跟前人可以展开的思绪又不一样。

同是离别,前人只能想到日后相逢,最多想到下辈子相逢,可是前两年我写的《瘗犬篇》,悼念新亡的小犬,其中有“更历四百万亿岁,卿星尘兮我亦埃。宇宙尽处终一体,胡为旦夕坐沉哀”句,涉及宇宙热寂的概念,是说无数个世代之后,宇宙热寂了,在那一刻,所有的离别都转化为重逢。

又有游肇庆西江时写的“或闻荧惑近,一去蹈丘阿”,则是对殖民火星展开联想。古人抬头望天,顶多想想嫦娥吴刚或者牛郎织女的传说,哪能想到一颗星辰就是一个世界,哪能想到我们不但可以飞天,甚至日后会殖民外星球。

时代限制了诗人的见识和想象力。如果说诗词这片园地是一个流花湖公园,那么前人所写的最多是湖中间一座浮丘岛。虽然前人把这座浮丘岛深耕细作,我们已经无法稍作改动,可是推开门、走过桥、走出这座浮丘岛,还有一整个流花湖,还有一大片不曾有人问津的处女地,等着我们去开发。

所以说,诗词不是“夕阳艺术”,而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在这门历久弥新的艺术里,我们还有着近乎无限的施展空间。

2、写诗要向前人学习什么?

抱着如此宏大的愿景,在具体落地的时候,我们则面临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在见识和思想方面比前人富有那么多,我们还需要不需要向前人学习?

在这里,我们可以观察一个参照物:诗歌。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诗歌经历过好几次繁荣时期,至今一百年了,为我们留下多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呢?曾经寄予厚望,而至今还有多少人在关注这门艺术呢?是“诗歌”这门艺术有问题吗?我看并不是。一百年的时间,还不足以评判一门新艺术门类的价值。而诗歌所缺的,正是时间。

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吗?不是。在唐诗之前有六朝诗歌,很多朋友都在诋骂六朝诗歌,实际上没有六朝诗歌就没有唐诗宋词,六朝诗词完成了整个古典美学技艺的构建,唐人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六朝以前还有魏晋风骨、两汉赋、汉乐府、诗经、楚辞……这里面是厚逾千年的技术积累。没有这些积累,何来的唐诗宋词!

——白话诗歌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只是时间。假以时日,再过个五百年一千年,等有了足够的积累之后,也许能成为同样辉煌的艺术门类。

当然,那是诗歌的事。回到诗词自身,我们是要罔顾前人近三千年的积累,重新平地起高楼吗?我想,只要头脑正常的人,都不会选择这条道路,所以我们还必须向前人学习,继承前人的财富,将之作为我们耕耘新园地的营养。

既然继承,那么应该继承什么呢?题材,我们比前人丰富得多;思想,我们比前人富有得多。唯独是技艺,不客气点说,我们的写作技艺与唐宋人相比,大致处于幼稚园水平。所以说,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继承和发扬诗词艺术,重点和难点在于学习和继承前人的优秀写作技艺。

在诗词写作技艺的诸多方面,最困难而又最重要的就是“气”。近年我教外国友人学习写诗的时候,遇到最难的就是如何向他们解释“气”。而这个问题也同样出现在我们的同胞身上,我大致统计了一下,我身边的朋友只有不到10%表示自己能感受到诗文中的“气”,而其中能清楚描述的百中无一。

关于气的问题,前人中论述气的人很多,但从来没有明辨过。大抵因为前人从小就学经史文赋,而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积数十年之力,能搞定“气”的人可以说都是文笔优良、入仕可期。若几十年都搞不透彻,也活该放弃了。只是我们今天却不能如此,我们不能要求人们花几十年时间专心一意学习文言写作,更不能说“你懂就懂,不懂就滚蛋”。所以,无论为了提高我们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是为了推广诗词艺术,我们终究要征服“气”这座难关。

二、诗词写作技艺中的“气”

以下,我们正式开始讨论诗词写作技艺中的“气”。

气,实际上是文字意蕴序列所构成的律动,通俗点说,就是:你的诗里包含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背后是什么样的精神内涵,这些内涵之间构成怎么样一种关系。

1、诗的精神内涵

这里头有三个层次:一是文字的表观意义。一首诗总是由一些可以连缀的意义组成的,譬如我们前两年讲到的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卷珠帘,玲珑望秋月。

——雪白的台阶被露水打湿,夜深了,湿寒之气逐渐浸润了袜子。放下窗户上的珠帘,隔窗望着秋月。

四句诗的意思清晰明白,可以解读。文字的表观意义清楚明白、可以解读这是一切诗词作品的前提,古人说“文从字顺”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讲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疑惑说:李商隐、吴文英之类的诗词,往往读了个迷糊,又是何道理呢?

实际上,李商隐的无题诗,我们依然能清晰无误地读懂他的句子,只是不明白句子背后的深层意思。比方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意思是相当明确的,景象也是非常生动、清晰,我们不敢肯定的只是这两句诗背后的深意。在这里,文字的表观意义依然清晰,不清晰的是我们上述的第二个层面:

表观意义下的精神涵蕴。正如上面提到的李白诗,玲珑望秋月而非春月、夏月,更非冬雪、秋山。实际人在窗中,虽隔窗而望,亦无物不可以入眼。望银河、望土星乃至身在岭南遥望冰岛也是可以的——物理上暂时做不到,诗文中却是惯例的想象。何以独独望的是月,而且是秋月。一者,月为太阴,有静谧清灵之美;二者秋属金,武主肃杀,文主清高,秋月便有高华孤洁之象;三者,例以中秋月圆为典型意象,虽然秋天也有新月、半月,但若无特别的提示和说明,一般都理解成圆月。正如前年所探讨的,这里月的圆与露、珠、玉的圆互相激荡共振,构成一种整体气氛。然而诗人却没有直说圆月,一则圆月太刻实死板,欠缺迂回;二则圆月让人联想到团圆、圆满,多了点正能量,却少了些孤清高洁的韵味,而就此诗而言,显然适合后者而非前者。

综上三点,一句“玲珑望秋月”,表面上讲的是望秋月,底里实际上是一种孤清高洁的情怀,这就是隐藏在表观意义下的精神涵蕴。

一首诗的精神涵蕴往往不是单一的,就好比人的精神世界也是复杂的。有其宏观的主要方面,也有各种侧面和细节。再以李白此诗为例,首句“玉阶生白露”气息较缓,情调温和中平;次句“夜久侵罗袜”气息亦缓,然着一“侵”字,已有急切之机,情调转阴晦;三句“却下卷珠帘”,着自怜之色;末句“玲珑望秋月”是孤清高洁之意。温中、怨切、自怜、孤洁……这些精神涵蕴既有比和浑一,亦有变化对比。在表现的实质内容(即精神涵蕴)方面有变化,而表现的力度和方式也有所安排。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个层次:文字背后的精神涵蕴构成了序列,其在性质和表现方式上的节律性,正是“气”之所在。

基于上述的认知,我们还要指出两点。一是:气的基本单元就是内在意蕴形成的基本序列,简言之就是“句”。实际上,单词只字不论气,我们不可能去评价“玉阶”一词是沉郁跌宕还是畅快淋漓,更不可能就此分析这是气息的转折还是高亢低回。但凡论气,至少有一个整句才可以讨论。

二是:气的首要特征是“变化”,无变化则不可与论气。情调低回而无变化,则气息萎靡;情调高亢无变化,则沦为叫嚣;情调中平无变化,便如老妪训儿,不胜其烦。所以“气”不仅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写作技艺,更是美学的追求,是评价作品质量的标准。

2、气之“抑扬”

气,是内在意蕴在表现过程中的节律变化。既然是有规律的变化,我们就可以裁定一些二元的衡量标准,以下我们逐一讨论。

首先是抑扬。抑扬是一个较易理解的概念,行文措辞,同样的意义,可以写得高亢,也可以写得平缓。通常用重字、大字是扬,用轻字是抑,例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和贾岛的“长江凭雨后,明月众星中”;用情感色彩浓烈的字是扬,用情感中性的字是抑,如王禹偁的“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和刘长卿的“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用意义专深的字是扬,用意义平泛的字是抑,如李贺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和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在声调上响亮、拗峭的是扬,平顺、和谐的是抑。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为读者,感受到行文间意气情绪的起伏,这是自然而然的事。而身为作者,也会下意识地根据自己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取舍抑扬。

一味地高扬上亢和一味地低徊折冲都是不合理的,只扬不抑,譬如泼妇骂街;只抑不扬,但似老病缠身,具不可取。合理化的处理手段不外乎如下几种:

A.-

先抑后扬,大部分的绝句都是这种手法,如: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二句读之如无,后二句警拔,这显然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B.-

先扬后抑,一种不常见的先声夺人的手法,如: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首句气韵不凡,二句气象亦大,飞、满之类都是重大之字,前段扬发无疑。后段,三句中平,只能说恰如其分,末句更平,如日记随笔,滋味颇淡,总的来说,这首是先扬后抑。

更典型的还有: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前二句脍炙人口,几乎无人不识,后二句几无人识。总的来说,前半比兴用力,后半只是简平的叙说,这就是典型是先扬后抑了。

“扬-抑”这种类型在七绝中较为罕见,反而在五绝中相对多一些,例如: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又如:

宫词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此二首皆是前半对仗,横开面目;后半直叙,取其纵深。而以横开气象之宏大,较后文更显发扬,可论先扬后抑。又有:

绝句二首  杜甫

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两首的前半都不算特别宏大,但比之后半依然更为阔落,且用力亦更大,所以亦论先扬后抑。

实际上,有一个非常反直觉的规律:在结构上,七言诗比五言诗要紧凑。是的,以句为基本单元,五言句字数更少,字与字之间关系没有那么稠密复杂,反而少受掣肘,于是行文之间的跳跃摆宕可以更自由。就好比精英团队,人数少,人际关系就没那么复杂,于是工作起来更自由而没有必要太多的规矩制度。七绝字多句少,往往结构上是最紧凑的,通篇下来,以首尾一气呵成为主,抑扬变化的幅度通常不大。如: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除第一句是明显的平抑之外,其余三句很难说哪句更为发扬。七绝名作之中半数以上是这类平敘如话的诗作,而以情韵或巧思见长。当然即使平敘如话也不是说完全没有抑扬起伏,这样的诗也讲究气,但主要不是气之抑扬,而是其他方面。关于这些,我们后面的课堂再探讨。实际上,对于七绝,抑扬的处理也是需要注重的,但不是强化抑扬的对比,而且把抑扬变化控制在一个不破坏七绝自身紧凑性的程度内,一旦超出了这个程度,抑扬变化过剧,很容易导致七绝有首尾不接的毛病。

以崔护这诗为例子,假如片面强化抑扬对比,改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今日剧怜人不在,千山桃靥吊春风。

如此,前半依然是比较平抑的,后半则大力扬发,但用力过猛,整体读来就有脱节之感,不但少了原作的风流自洽,反而多了一种粗鲁浮夸。所以我以前常说七绝最要畅达,畅达的底子就是紧凑,紧凑的底子就是有限的抑扬对比。(待续)

延伸阅读推荐:

《唐音质疑录》

说明: 说明: D:\苏晓明工作\2022年\诗词讲座\推荐文献\封面\唐音质疑录(44讲).png

【责任者】吴企明著

ISBN10186.508

【出版发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载体形态】414页;19cm

【索书号】I207.22/W834

【所在馆位置】广州人文馆•刘逸生刘斯奋藏书

广州人文馆•蔡鸿生藏书

广州人文馆•朱雷藏书           

【推荐理由】唐诗,自宋代起受到人们普遍重视,存留下来许多研究成果。解放后,唐诗研究进入一个新时期,无论是唐诗总集、专集的整理刊印,唐诗的鉴赏评论,唐诗艺术技巧、风格流派的论述,唐代诗人年谱、评传的撰写,唐诗发展规律探讨等,均取得可喜成绩。本书是笔者就唐诗研究中的一些疑点和尚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求证金石碑版、手书真迹,或考证于史牒、类书、丛书,或参证于历代学术笔记,交互运用校勘、训诂、考证、辨伪等手段,撰写的关于唐诗研究的论文和读书笔记,有助于读者提升唐诗研究学术水平。

《唐诗探胜》

说明: 说明: D:\苏晓明工作\2022年\诗词讲座\推荐文献\封面\唐诗探胜(44讲).png

【责任者】霍松林,林从龙选编

ISBN10219.65

【出版发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4

【载体形态】482页;21cm

【索书号】I207.22/H97-2

【所在馆位置】广州人文馆•刘逸生刘斯奋藏书           

【推荐理由】蜚声世界的唐代诗歌,是我国文学遗产中的瑰宝。本书中近百篇文章是唐诗研究的成果,其中包括专论、考证、鉴赏、随笔等,其作者都是唐诗的研究者,不少是专攻唐诗的名家,文章或是探幽发微、或是给以新释,或是订正旧注中的谬误,或是论列尚未被重视的作品与作家,品诗论人,细入毫芒,探寻胜概,新意叠出,使读者深受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