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丨广陵秋深(下)——唐宋诗词粤语讲座第四十三讲
发布时间:2022-05-17 17:35:16


大家是否还记得石牛老师带我们一起游览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上次我们一起感受李白、杜牧笔下缱绻旖旎的扬州,时隔数月,广图广州人文馆“唐宋诗词粤语讲座”再次回归。2022年3月26日,石牛老师带着我们继续探寻宋代文人与 “淮左名都”的故事。

(以下内容根据主讲老师课件整理,仅代表其个人见解)

 

错过音频直播?

没关系,

欢迎识别上方二维码

收听音频回顾~


扬州印记:欧阳修与苏轼的知遇

 

苏轼晚年知扬州事,时间不长,但是颇兴民利,尤其是废除劳民伤财的万花园,深得百姓拥戴。苏轼一生辗转南北、宦海沉浮,他跟扬州关系甚深,有诗为证:

淮上早发

澹月倾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鳞开。

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

 

这诗滋味无穷,特别是“此生定向江湖老”一句,似为清诗滥觞。

苏轼此作是典型的宋诗骨格,大致有三:第一,结构稳固开张。宋人作诗不像唐人(特指中唐之前)那么随意,规矩多、结构稳、格式严是三大门槛,所谓奇崛拗峭往往是在这个框架里头腾挪。第二,议论作主,唐人名句多是景语,议论则多在句首句尾凑数,宋人名句则多议论语,如此诗“此生定向江湖老”即是,这种风气实源于杜甫。毋宁说,上面这两点都是从杜甫中来。第三,深刻,意深辞刻,此诗“默数淮中十往来”即是典型,类似的还有放翁诗“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杜牧诗“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及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诗中所言“默数淮中十往来”,实际上苏轼出入扬州确实不下十次。有:

江城子 墨云拖雨过西楼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月华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年份,有认为是1079年苏轼自徐州任上改知湖州,路过扬州时所作(七月乌台诗案之前)。另一说则是1092年苏轼晚年知扬州时所作。我个人较倾向于后者,我们可以拿同时期的词作比较,一是《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限于篇幅,此处仅录其四: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二是名篇《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也就是“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那首。这段时期的苏轼词中可谓怨怅有之,亦不乏归退之想,但是意气尚未催折。反观这首《江城子》,辞采虽然风流,但不免流于夸诞,底里气息却嫌靡弱,从内在世界而言更接近于他晚年的酬作。这是我的个人猜想。

 

又有:

临江仙 夜到扬州席上作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珠帘十里卷香风。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关于此词的写作年份说法更多,较多人认为是在1091年。值得一提的是此词开篇连续致敬了三位前代诗人,分别是李白、杜甫、杜牧。

苏轼关于扬州的诗真不少,较重要的如《和陶饮酒二十首》,叙中明确写出是知扬州期间所作,此后在岭南期间“尽和陶诗”。特别是专门学习诗词的朋友,应该注意此诗。首先“追和古人”这种做法是东坡首创,也就是这组诗首创;其次,这组诗代表了苏轼心态的急剧转变,无论对其诗学的研究还是对其本人的研究,这组诗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最后,今天学诗之人,效仿苏轼追和陶诗的亦蔚然成风。鉴于这组诗内容多而且深,就不在这里详细讨论了。

再有如《扬州以土物寄少游此诗为秦观作》《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等都是既紧贴扬州景观风俗,又值得把玩细赏的佳作。

有一首苏轼在扬州的重要词作:

西江月 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在不少宋词选本中,这首词都被忽略。实际这词也带着小众体质,没有一定的阅历,读不懂“半生弹指声中”蕴藏的无奈和唏嘘。同样的,不是作诗有年的朋友,也品味不出“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的高超技艺——这句内容本来就滥,这种回文叠字的手法又容易俗滑,偏是东坡写来却无一点滥俗,反如紫电横空,又似空山灵雨,实在滋味无穷。

题目是“平山堂”,平山堂是欧阳修修建的,欧阳修和苏轼二人私交极佳,又先后主政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上曾留下名作:

朝中措 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跟苏词一比衬,便知其中关系。此词“山色有无中”是致敬王维的,苏词“欲吊文章太守”是致敬欧阳修的,如此情怀,诗家自知。

我们捋一捋时间线,公元1043年欧阳修参与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时年36岁,大好年华。两年后范仲淹等人相继被贬,欧阳修亦被贬滁州,至1048年欧阳修改知扬州,是刚刚四十出头。就在那一年,他建造了平山堂。然后欧阳修调回京师,1056年欧阳修送友人刘敞守扬州,创制此调,此作亦成此调范本。翌年,苏轼赴考,欧阳修主考,判了第二名,自此苏轼与欧阳修建立友谊。其后欧阳修极力推崇苏轼,使后者扬名天下。1069年王安石变法,而欧阳修已是垂暮之年,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1071年苏轼议新法触怒王安石,自请外调,出为杭州通判,途中跟弟弟苏澈一起随欧阳修游了一圈,后者时居颖州,处于退休状态,翌年病逝。到1074年,苏轼改知密州,途中二过平山堂。至于第三次过平山堂,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1079年改知湖州之前途径,二是1084年离开黄州之后。从词意来看,更像是后者。而数年之后的1091年,苏轼任颖州知州,翌年改知扬州,这两个地方对于苏轼来说都是故地,处处拓印着与欧阳修之间的情谊。

所以苏轼这首《平山堂》其实有着丰厚的情感涵蕴,一处扬州,一座平山堂,联络着两代文豪数十年的知己之情。试想当年苏轼站在平山堂里,想想当年欧阳修修建这里已经是差不多半个世纪之前的事情了,如今物是人非,唯有时光的流逝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所谓“半生弹指声中”。个中深沉的悲凉,竟又合于“哀而不伤”的雅范。

然而苏轼此词又揭示了另一种现实,在不了解欧阳修和苏轼二人情谊之前,读来的感受是没有那么深刻的。大抵,苏词本身是美的、感人的,而了解写作背景之后,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度共情的可能,并因此而获得了更深刻的感动。

谈到宋词,关于扬州最著名最强相关的一首应是姜夔的《扬州慢》了,如下: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又是大篇幅向杜牧致敬,可知我前文所说“杜牧为扬州的文化意境砌造出城墙”所言非虚。

这首词的地位到了什么程度呢?即便扬州文旅相当佛系,走在扬州城中也是满眼“竹西佳处”。

喜欢诗词的朋友对这首词都不陌生,网上也有非常完备的注解,我在这里提出几个要点:

第一,许多刚接触诗词不久的朋友,可能较多地惯于欣赏宋词小令,尤其是西江月、生查子、临江仙、卜算子、望江南之类的以律句为主的牌子。这类牌子的特点是近似于诗体结构,大体上两句一单元,全词四段式的叙述。但是对于《扬州慢》这类的慢词则要学会另一种读法,通常以韵为单位,每韵一句有之(短的甚至只有二字),三四句有之(有时多达15字以上如沁园春)。我们要学会把每一韵看成一个整块,全词往往就是若干个这样的“整块”,其间情绪辞色的高低起伏,构成了节奏气韵。如姜夔此作,首韵“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平起,是相当平缓的铺陈。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是一顿。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一个小高潮,但有节制,因后文还长。上节课讲过,姜夔的最大特点就是节制。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整个上阕有没有灵气,就在这里。既承上启下,还能宕开笔墨,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承上启下和宕开笔墨是互相矛盾的两种手法,要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为张目。下阕首韵提气提神很重要,这里“惊”字是神来之笔。“惊”字下笔极重,同时极为精致清雅,这同样是矛盾的结合,极难为也。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亦是一顿。与上阕的顿不同,上阕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似漫不经心、铺张扬洒;而此处笔气紧凑得多,亦变铺陈景物为叙中夹议,使全词成先缓后急之势。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一韵简直是温柔的雷暴,既力透千钧,居然又清柔温婉,这是何等风度。此韵从“二十四桥明月夜”脱出,却丝毫不逊原作,至此可知何为才人气力。在我看来,这韵甚至力压“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是柳词浅白多人识,姜词骚雅少知音。

末韵“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余香不绝。声调愈细,而气力不减,其笔力如斯。如果说王维五绝总是在寂寂无言中惊心动魄,那么姜夔此调则是惊红骇翠中花落无尘。这种矛盾的结合,不但对读者造成强大的情感冲击,而且是一种极为高超的写作技艺。

第二,需注意其中的领字和领句。上阕“过”、“尽”二字是领字,这里连用二领字,手法非常微妙,两个四字句似对非对,既有形式上的对仗感,又有迭进之意。若这里处理成纯粹的开张对仗,则兴味大减。

下阕“纵”、“念”也是领字。“纵”字下领三句,这三句前两句是对仗,韵句包结,是一唱三叹之法,这一点在上节课也提及过。“念”字下得极妙,末韵要在气力不减,如何能不减?必待前句轻便,而后句方得造势。着一“念”字,不轻不重,恰到好处。

最后,还得说一说佳句和佳篇的关系。这词“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波心荡、冷月无声”都是佳句。但是独立拿出来看,似乎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然而放进词里却高华绝艳,美得无法形容。这证明了一个问题:佳句可以脱离佳篇而成为佳句,也可以像姜夔这首词这样,在佳篇中进阶成为佳句。反之如果说有佳篇却没有佳句,这实际上是不可能成立的。

在诗词写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佳句!有了佳句,能配上佳篇固然好,凑不成佳篇,有句也不错。没有佳句怎么办?若有一二良句,离佳句半步之遥,这时候以章法稍一助力,亦可成为佳句,白石这首《扬州慢》就是典型案例。

姜夔这首词是写于扬州罹兵祸之后,实际上扬州城地理特殊,又无险可守,只要是南北分峙,这里便是战略缓冲区,这导致了扬州城被彻底摧毁了很多次。虽然扬州拥有丰厚的汉魏唐宋文化遗产,但现在走在各大景区,表现出来的几乎都是清朝的文化底色,不禁令人唏嘘。

 

“瓜洲渡”:独占扬州诗词半壁江山

 

我说扬州的文化底蕴完全不输苏杭,这话可是有底气的。因为上述杜牧、张祜、刘长卿、苏轼、欧阳修、姜夔等等,只是扬州诗词的半壁江山,还有半壁江山在扬州南部的一处江边,那个地方有个渡口,叫“瓜洲渡”。

说起瓜洲渡,熟悉诗词的朋友肯定有印象,但好像又不大清晰。没办法,它不是什么山水名胜,也不是什么古都遗囿,而只是一个很平凡很世俗的码头。可就是这个小码头,前人留下的名作是一大箩筐。先是我们张口即来的: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诗课文有,不细说。还有我们的青春期标配: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在荷尔蒙躁动不安的日子里,谁没有个抱着一两首情诗自怨自艾假装在失恋其实无恋可失的暑假呢。当然还少不了气沉力大的“陆万篇”: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诗在先前的课堂上已经提过好多次了,这里也不细论了。虽然只是其中一句约略提了一下瓜洲,瓜洲在这诗中不过是路人甲,然而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句大气磅礴,谁听了不是心潮澎湃,所以在瓜洲古渡景区的正门两侧,写的就是这一联。

以上三大名篇,思乡之真,报国之善,爱情之美,都有了。框架已建好,还有更多真情实感的填充,我且简单罗列几首:

相见欢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这等侠气,在豪放派中也算独树一帜吧。当我们吟哦着李后主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时候,何曾想过这词牌还能这么写。

泊瓜洲渡

吴浩

淮烟漠漠夕阳收,楚树昏昏翳客舟。

风度钟声来北固,帆将灯影过扬州。

云消碧海天无际,波撼金山地欲浮。

独恨壮游非昔日,满江风露夜如秋。

 

除了作者名字有点陌生,这笔力这气魄,放在杜甫、刘禹锡集中,几人能辨?当然,以章法论,这诗确实有未尽人意的地方,主要是罗列过多,形象太密,反而显得眼花缭乱。

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

李白

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两桥对双阁,芳树有行列。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

吴关倚此固,天险自兹设。海水落斗门,湖平见沙汭。

我行送季父,弭棹徒流悦。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

惜此林下兴,怆为山阳别。瞻望清路尘,归来空寂灭。

 

诗虽然不算特别佳,但是记录了一件重要事件:瓜洲渡的诞生过程。这纪念价值是非常大了。

当然也少不了大名鼎鼎的刘长卿,有:

瓜洲道中送李端公南渡后归扬州道中寄

片帆何处去,匹马独归迟。

惆怅江南北,青山欲暮时。

以及:

瓜洲驿重送梁郎中赴吉州

渺渺云山去几重,依依独听广陵钟。

明朝借问南来客,五马双旌何处逢。

 

可见瓜洲古渡确是扬州诗词遗产的半壁江山。限于篇幅,我就不列举太多了。

总而言之,扬州确实是个千年诗镇。它因“烟花”而发端,却并不止于“烟花”。只是“烟花”这张名片,扬州城怕是甩不掉了。最后我们用徐凝的一首诗作结:

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诗与苏轼的“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 延伸阅读推荐 —

《诗词曲格律》

 

【责任者】陈锋著

ISBN】10093.282

【出版发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载体形态】183页;19cm

【索书号】 I207.209/C44

【所在馆位置】广州人文馆•刘逸生刘斯奋藏书

【推荐理由】本书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陈锋根据平生研治所积累而作,期望通过提供诗(主要为近体诗)、词、曲格律的基础知识,帮助初学者了解各种诗歌形式的特点,更深入地欣赏诗歌的内容与意涵,从中汲取文学修养。该书内容即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根据诗、词、曲的不同格律特点,详述源起、规则、作品举例。对于诗词曲格律的不同变化,作者一一作出详细解释。语言风格浅白平易,篇幅较为短小,非常贴近想要对中国古典诗歌格律进行概览的读者的需要。

 

《唐诗论丛》

 

【责任者】陈贻焮著

ISBN】10109.1289

【出版发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载体形态】434页;20cm

【索书号】 I207.22/C497

【所在馆位置】广州人文馆•刘逸生刘斯奋藏书

【推荐理由】 全书共收入作者评论唐代诗人诗作的论文22篇(附录2篇有关陶渊明和鲍照的短文),内容大致分为三方面:一是对诗人事迹、思想的评述,如王维、孟浩然、岑参、李商隐等;一是对作家诗作的分析,如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赵将军歌》等的详解;一是探讨唐代文学现象、政治形态,以及对一些诗派、艺术发展等的具体比较分析。作者曾随林庚先生研习古典文学,书中的评论分析皆以细密考证为基础,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兼具严谨的辨证剖析,因而读来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