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丨辛弃疾词选讲(一)——唐宋诗词粤语讲座第四十讲
发布时间:2021-12-25 15:30:12

辛弃疾,南宋初年伟大的爱国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稼轩词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被前人评为“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20211024日,唐宋诗词粤语讲座迎来第40讲。主讲嘉宾刘斯翰老师从辛弃疾的身世及词作特点出发,带领读者赏析其早期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通过分析词作中章法、句法、字法的匠心独运,感受词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英雄主义情怀。

  (以下内容根据主讲老师课件整理,仅代表其个人见解)

错过音频直播?

没关系,

欢迎识别下方二维码,

收听音频回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沦陷。父早卒,由祖父辛赞抚育成人。受父祖教诲,从小立志驱除异族侵略者,光复中原。少时从亳州名儒刘瞻受业,曾借进京赴考之机,考察金朝首都燕京的山川形势。21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受命与南宋联络,返回途中,闻耿京被叛将张安国杀害,当即组织五十余人,轻骑突袭,生擒张某,率军归南宋,献俘行在。孝宗赵昚登基之初,平反岳飞冤案,赦免主战大臣,又重用张浚组织北伐,颇有志于光复失土。

而在辛弃疾南归后,适逢张浚北伐失败,南宋与金签定隆兴和议,孝宗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在他执政的四十多年中,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俗和睦,家给人足,牛马满野,田遗余粮,一派升平景象。史称“乾淳之治”。辛弃疾虽然连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但并未受到当政者重视,只是其军事才能受到舆论瞩目,成为“主战”一派的人物。在这段时期中,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属于中层官吏,虽然未得大用,还是有事可做,生活也还写意。四十三岁以后,以闲居江西家中为主(共十八年),虽然两度被起用,旋即遭到言官参劾,指为贪暴而被罢职。晚年身体不好,再三辞任,六十八岁病卒。晚年遇韩侂胄谋北伐起用,辞之,且言:“侂胄岂能用稼轩以立功名者乎?稼轩岂能依侂胄以求富贵者乎?”及北伐败,辛弃疾已先病卒,而枉受追劾夺爵。其后六十八年始得平反,追赠少师,谥忠敏。

辛词自始即具备个人风格,考其来历,似受宋诗影响,即严羽所谓:“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此风本由东坡首倡,辛移之入词。又吸取江西派“以俗为雅”主张,故其下者,每粗率不避浅俗。然辛本有奇才,善能营造词境,点化故实,而报国之忱一以贯之,故其上者,奇诡横放,感慨莫名,每得时代江山之助,故于东坡之后,卓然为一大家。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刘斯翰老师为大家讲述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也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欣赏:

这是辛弃疾早期的名作。

隆兴二年(1164),辛氏自江阴签判任满去职后,三年间以赋闲之身漫游吴楚。此词当是其间初至建康时所作。或以为是淳熙元年(1174)辟为江东安抚使参议官时所作,与词中流露的情绪、身份似不合。自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虽受命为右承务郎,改任江阴签判,时间不长(二年余),又恰逢张浚北伐失败,朝中主战之声遂为求和之议取代。这在辛氏来说,是令人失望的。他在百无聊赖之馀,浪游吴楚,及登上当时南宋前线的建康城楼,北望故乡,既感慨又愤激,写下此词,加以发泄。这词已经表现出辛词长调的若干特点,让我们来作一番分析:

词的上片,写登临赏心亭。亭为北宋真宗朝宰相丁渭所建,在建康城下水门的城墙之上,下临秦淮河,是当时游览胜景。开头二句,先写登上赏心亭之所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江苏、浙江一带,战国时都是楚国的属地,故说楚天。作为山东籍的辛弃疾,用一个楚字,又兼有身在异乡的意味,并且与下文呼应,殊非泛泛。这二句两用“天”字,两用“秋”字,音节重叠之美,秋色空阔之景,一下笔就不同凡响。这让人联想到范仲淹《苏幕遮》里的秋天:“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以下三句: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与开头承接,进一步描述所见。唐人刘禹锡有:“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的句子,当为稼轩所本。这几句的行文采用了断续法,远目遥岑,倒笔成为“遥岑远目”,在“遥岑”(有如)“玉簪螺髻”之间,横插入“献愁供恨”。它把开头滔滔汩汩一泻千里的气势截断,使读者收住想象,来咀嚼那“愁”和“恨”。词家的抒情虽然巧妙地借远望中的青山透出,而不至太突兀,其分量却也足以令人为之一震。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前面写词人登临赏心亭之所见所感。接下来,在一片残照当楼、孤雁嘹唳之中,词人出场了:这位漫游江南的北方汉子,怀里揣着吴钩(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他把它看了又看,只可惜无人明白,是什么使他眼中的山水“献愁供恨”?多么孤独啊!

这些句子从形象的角度予以勾勒,信手而来,大笔濡染,看似回到开头的风格,其实不然。它自从“江南游子”以下,每句都是有出处的:杜甫《后出塞》云:“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如果结合到辛弃疾的经历来看,想当年在家乡举义,此情此景,岂不是历历在目?“栏杆拍遍”的出典,是辛弃疾的同乡青州(今山东潍坊)名宿刘概的逸事:“少师种放,笃好古学,酷嗜山水……少时多居龙兴僧舍之西轩,往往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青(州)之南有冶原,昔欧冶子铸剑之地,山奇水清,旁无人烟,丛筠古木,气象幽绝。富韩公之镇青也,知先生久欲居其间,为筑室泉上,为诗并序以饯之曰:‘先生已归隐,山东人物空。’(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而“无人会,登临意”则出自和赏心亭有关的故事:北宋著名诗人王琪曾登亭留诗,有句云:“冉冉流年去京国,萧萧华发老江湖。残蝉不会登临意,又噪西风入座隅。”当读者吟诵辛词到此,自然就要一句一顿,仔细联想其出处,不可能当它明白如话,一气便了。

(讲座现场,读者认真听讲,聚精会神)

 

上片描写了一位感怀世事,愤郁不平的孤高脱俗的“江南游子”形象。下片则进一步揭示他内心所怀的愁恨。每三句为一节,每节运一典以寄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典出《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后人便以“鲈鱼脍”作为思乡归隐的典故。词人在这里用否定的语气,却又暗含着作客他乡的感叹。

求田问舍,也应羞见,刘郎才气。

典出《三国志·陈登传》:刘备和许氾谈及陈元龙,许氾批评说:“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回应道 :“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耶?”词人称赞“刘郎才气”,正与下文“英雄”呼应。他在这里用以自嘲,是为怀念家乡作一反语勾勒。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词人在此,意思是说:自从南来,一年一年过去,却徒然怀抱光复北土之志,而无所作为。本来,在词人说来,还乡与收复失地是二而一的事。所以下片连用三典,无非表达同样的意思。这种使用典故作反复勾勒的手法,之前很少见到,而辛弃疾词中成为一个特色。这乃是“以才学为诗”的具体体现。

    最后,在词的结尾,转出令人意外的一笔: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就之前的用典来看,所谓“英雄”,是指“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如刘备那样的人物。因此词家拈出这二字,正是借刘郎自比,诉说其猛志,亦即是“无人会”的“登临意”。上下片前后呼应,而在结尾中梢带出“红巾翠袖”来与英雄做陪衬,实与东坡《念奴娇(大江东去)》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同一机杼。

    辛弃疾曾两度任职建康。一次是乾道四年,29岁时出任建康通判,与上司史致道、叶衡相交;一次是淳熙元年,35岁时由于叶衡之荐,出任江东安抚使参议官。这两次到建康,相处的都是主战派上司,与词中所说“无人会登临意”不合,故不可取。又词中流露强烈的思乡之情,欲归之念,更近于南归而志不获逞的心态,而以“英雄”自负,也与起义平叛,率军南归的英勇事迹及少年盛气相响应。因此我认为,这词作于之前的“漫游吴楚”期间,比较符合。

统观全篇,有几个特点:一、上片分为表里二重意思,表面叙述明白晓畅,内里则暗伏顿错笔法;二、上片用典之暗,与下片用典之明的变化;三、思乡之情与光复之志合二而一,贯串始终,上片的“吴钩”与下片的“英雄”遥相呼应。词中章法、句法、字法的匠心独运,有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出现在二十三四岁的词人笔下,除了反映出辛弃疾自少便有过人的才智之外,还说明词体经过北宋百馀年的磨炼,技巧心法积累已经十分成熟,所以能够培育出稼轩词这样杰出的成果。

 

延伸阅读推荐:

1、《稼轩词编年笺注》

【责任者】邓广铭笺注

【出版发行】北京:中华书局,1962

【载体形态】626页;21cm

【索书号】I222.844/X56-2/[5]

【所在馆位置】广州人文馆•刘逸生刘斯奋藏书

【推荐理由】 本书为1962年中华书局再版,参考收集诸家旧本,详为考订,笺注量较原版又增约三分之一。书前冠有作者所撰“略论辛稼轩及其词”的总论,书末附诸旧本序跋及辛词索引。所收辛弃疾词皆依年代编次,每词后均有校、笺注、编年,说明每首词的写作背景及内容含义。作者自述其为“半个多世纪研究心血凝聚之结晶”。同时,,本书也更是作者多年研治宋、辽、金史的一项副产品。 书中考证钩稽了辛弃疾及相关亲朋故旧的事迹,对于广大读者乃至研究者深入了解辛弃疾其人其词都大有裨益。自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以后,迭经重版,行销数十万册,蜚声海内外。

2、《辛弃疾词选》

【责任者】()辛弃疾著 , 刘斯奋选注

【出版发行】香港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1

【载体形态】174 ; 19cm

【索书号】I222.844/X56-4

【所在馆位置】广州人文馆•刘逸生刘斯奋藏书

【推荐理由】本书为刘逸生选编的《中国历代诗人选集》之一,由刘斯奋选注辛弃疾现存六百余首词中的九十四首。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主义将领,亦是两宋存词较多的作家,其词以豪放闻名,但也不乏婉约细腻或清新优美之作。其一生立志收复国土,却因朝廷的怯懦而壮志难酬,词中豪情与绝望交织,情感复杂而难辨。作品题材多样、内容广泛。刘斯奋为反映其全人,选录多种不同类型之作,主题包括怀古咏史、边塞征战、写景抒情、谈禅说理、男女情爱等。本书对入选作品一律加以注释,但不作过分繁琐的征引或考证,力求通俗简明,有助广大诗词爱好者学习和欣赏辛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