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丨诗词的美学迷宫:意与句(下)——唐宋诗词粤语讲座第三十五讲
发布时间:2021-05-31 13:19:28

2021年5月29日,广图广州人文馆“唐宋诗词粤语讲座”在广东广播电视台粤听APP以线上音频直播的方式,迎来第三十五讲。主讲嘉宾石牛老师继续带领读者探讨现代人学古典诗的相关话题,本期讲座仍以“意与句”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五言诗的多意素句、双意素句、单意素句、双关系词等句式运用,带领读者探讨诗词写作中意义的铺排和句子的塑造。

(以下内容根据主讲老师课件整理,仅代表其个人见解)

与七言句比较,五言句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但因为篇幅缩减了1/3,所以实际表现出来又有许多不同。

一、五言句较少多意素句五言多意素铺陈句,唐人崔涂有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这样的句子并不少,但不能说是很标准的多意素句,关键是“残雪-夜”,两个意素之间的独立性不是很完整,既可以认为是一个意素也可以认定为两个意素,对句“异乡人”的情况更明显。

完全意义上的五言多意素铺陈句,最有名的应是杜甫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每句的三个意素之间有显著的独立性,但是这种写法相对不容易。其难度往往不在句子的砌造,而在于上下文的衔接,若一旦处理得不好,就会导致气脉壅塞。我举两个例子:

例子一是《闲居北岭》:“云阴饶沃野,山势造寒流。榛莽著双屐,巢居谢五侯。微风深草院,闲雨落花秋。君子宜不达,时人多戏啁。”颈联是标准的铺陈式多意素句,这首算是处理得比较成功,后来总结的时候有两个心得:首先

,前四句都是双意素纵述句,都是关系词中置句型,这累积了很大的势能,形成亟待改变的趋势,到了颈联一变而成为密集的、静态的铺陈,这种变化就顺理成章了,而前六句皆密而实,至第七句用单意素句,且虚意两处,强力转折跳转收结,在节律的处理上比较合理;其次,颈联意素的选取兼顾了形象性整体性,就造句技术而言,这是五言多意素句主要的门槛。

相比较而言,《秋夜复临扫玉园》则逊色不少:“故宅名扫玉,归来终未然。微灯荒径草,残字圮亭烟。玉散人何在,云寒雁不前。思亲怀旧事,无泪向秋天。”其失败之处正好跟前作的成功之处相对应:首先是

上下文的衔接问题,首联都是单意素句,形象单薄,叙述性强,而颔联忽然跳转到密集的形象陈列,就显得突兀。其次,是颔联的意素选取得不太妥帖,形象虽多但画面感不强,也就是调子不够浑然,于是颈联的发力就有点缺乏支撑的感觉。总的来说这首诗每一联都不坏,但凑在一起就是不舒服。

通过以上两例分析,可知纯粹的五言多意素铺陈句的写作确实是不容易的。

究其原委,一是老生常谈的上下文问题,五言句篇幅短,导致意义密度过大,与上下文的衔接就不容易处理,这在诗词的美学研究上是非常重的切入点;

二是本身的氛围造设问题,归根到底依然是篇幅问题,在五言句中,三个意素至少有一个意素是只有1个字的篇幅,于是很难腾挪弄巧,而只能硬拼语词色彩,这是很容易写死的作法。

五言多意素句的纵述句型则更不容易,属于珍稀级别。我自己甄选的唐宋诗选本中有五律一百余首,合共一千多句,其中属于多意素纵述句

且比较典型的有:

乐天的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工部的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于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综上所述,在精选的唐宋五律中,这种句式相当罕见,也难以写出佳句。

二、五言双意素句与七言双意素句相比,五言双意素句比较规整和易于归类分析。有意思的是:七言句在双意素的情况下,两个意素的位置是有多种可能的;但是五言句的两个意素几乎是固定位置的,第一个意素在前二字,第二个意素寄身余下三字。

正如七言句一样,主要的分类还是铺陈和纵述。铺陈句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但由于篇幅的限制,其疏空处远不如七言双意素铺陈句,我们对比一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可以清晰地感觉到:风急天高句是较为逼促的,孤山寺北句是较为散漫的,星垂平野句竟然是在二者之间的一个较佳的平衡点。

实际上七言铺陈句中,三意素则急,双意素则缓,确实存在一些别扭之处,而五言双意素句就没有这个问题。当然,需要澄清的是,美并不存在太多的铁律,急和缓也有其用处和美妙处,不缓不急也不是所向披靡,一切还得根据审美追求而来。

五言双意素铺陈句有一种常见的变体,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个意素之间多少有了点主从关系,较之典型的铺陈句多了一点点推进力。这还是跟篇幅有关,与“水面初平云脚低”比较,两者结构是一致的。但是“大漠孤烟直”只有五字,“大漠”缺失了后置的修饰词,在这个五言句里,两个意素之间的地位出现了不平等,于是一种认知惯性让我们感觉到“大漠”似乎是修饰“孤烟”的,前者是后者的从属。反之“水面初平云脚低”基本没有这个问题。

一种带有虚意的变体,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虽然是静态的铺陈,但是“我”的介入比较显著,所以议论感较强。

跟七言句一样,五言双意素纵述句也是主要句型。典型的例如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又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种句型在所有常规句型中是最为稳固的。因为其前二字和后二字是相对的关系(经常但不一定是对偶),中间一字是关系词,从形式上即构成了一个标准的“天枰”。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多数初学五言诗的朋友喜欢写这个句型,似乎这个句型很能让人安心。这个句型确实平稳、厚重、结实、饱满、还能推,结合上段提及的最为中性的多意素铺陈句,我们可知五言诗的沉约、含蓄是有天赋体质的。而七言句中似乎没有相似的句型真正的七言天枰句,当代一些年轻人很喜欢写,因为前人写得极少,所以今人写来容易出新,但是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这种五言天枰句有一个特殊的变体,将关系词转为虚意,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竟然是充满铺陈意味而推动力大减的,甚至可以认为是一种虚意接合的铺陈句。七言句中类似的情况有三种:“槐柳阴中野径斜”、“映阶碧草自春色”、“家山虽在干戈地”,但是这三种句型跟“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意味相去甚远。

无论如何,这种特殊的天枰句既含蓄又饱满、既平稳又轻盈,可算是最有技术价值的五言句之一,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句型。

双意素纵述句的另一大类则是分领句。这里有别于七言句,七言句中的分领句是一种少见的句型,因其密度前后落差太大之故。然而五言的分领句却没有这种问题,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由于第二意素只占3字(而非七言分领句的5字),所以平衡感好了很多,这种句子也就比较常见。大抵依然是先急后缓,所以利于提气。

若将第二字的关系词转为虚意,如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则审美兴味大为不同,气息平缓闲敞之极,这跟七言句的情况同样是大有区别的。

七言句中有关系词后置(即第五字)的双意素纵述句,是一个大门类,但是这种情况在五言句中反而不多见,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又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实际上是因为:七言句中三四字是中位,五六七字是后位,由于后位有3个字,于是切分为1-2或者2-1形式都是常规操作,于是第五字就经常作为一个单独的关系词出现。但是五言句的结构大为不同,五言句实际上只有前位和后位,通常是一二字前位,三四五字后位,后位按1-2切分的话,实际上成了天枰句(至少都是关系词中置句),如按2-1切分的话,第四字也不见得独立成关系词。唯有后位三字分别独立的时候,如“地自偏”、“细无声”之类,才能判定第四字为关系词,由此判定后置纵述句。而这种后位按1-1-1切分的形式确实不常见。

然而不常见不表示不好,这种类型底下其实很是充满变化而且佳句迭出的,例如孟浩然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三、五言单意素句

单意素句在七言诗中因其易流于空泛纤巧,地位相对弱一些。而在五言诗中,由于篇幅的关系,单意素句不但地位较高,而且变化也非常多。

有全用实意者,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种句型会显得娴雅冲淡,而且易于经营。相比之下,七言的同类句型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由于篇幅问题,并不会展示出冲淡的况味——冲淡的前提是简约,这一点希望大家谨记!七言诗也可以简约可以冲淡,但不容易做到,长达七个字的句子更适合长袖善舞,而这种单意素且全实意的句子一旦“舞”不好,就很容易显得啰嗦辞费。

而五言写此类句子却毫无压力,更甚者如李商隐的《菊花》首联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在七言写来万劫不复(例如“冷冷暗暗淡淡紫,和和融融冶冶黄”),五言写来却清新可爱。

有用虚意而前置者,如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弱起而蕴藉,至如“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反为跌宕。此类佳构不少。

有虚意末置者,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七言句中罕见,而五言句中不但常见且佳构甚多。

实际上,以上三种单意素句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它们之中大部分都呈现出所谓的“2-2-1”句型。相比之下,上文提到的双意素句大多都是“2-1-2”句型。如果按这种去考究篇章布局的话,实际上就等于交错使用单意素句和双意素句而已。

单意素句也有虚意在句中,如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出句在第四字,对句在第二字。

甚至有全句议论,几无形象可言,就相当于全虚意句了,如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来往固无迹,动息如有情”。这种从理论上说会是逻辑太多而形象太少,使其便于纵述而不利展开,在七律不适宜于中二联,在五律却往往用来无恙。大概还是因为五言句子短小,而但凡议论,短则铿锵有力,长则冗繁生厌。

四、双关系词

句中双关系词的情况在七言句中也不罕见,但是在五言句中却大放异彩。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实意关系词在二、五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实意关系词在三、四字;

甚至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对句,一个单意素句挤了四个虚意关系词。

同类情况如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出句,一个单意素句却挤了三实一虚四个关系词。

或如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之类句型变化多端,又有“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之类平叙如话,在五言中皆无不可。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大概是因为五言句篇幅短、字数少,字与字之间的互相牵制反而少了些,腾挪变化起来更便利。这有点像先秦两汉文的短句和明清小品文的长句之间的区别。

小结:

许多人惯性认为七言句篇幅大,变化多。其实七言句的变化不是“多”,而是“大”。像七言分领句“前一后五”、后置句“前四后二”,这种腾挪的尺度是五言句所不及的。但是由于五言句更短小,变化的时候受内部牵制更少,所以细节变化更丰富、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学习者来说,前期学习的时候多娴熟于五言,是因五言短小而易于掌握;到了中期,由于七言变化尺度大而清晰,所以往往热衷于七言诗。到后期,若要体悟入微,始终要钻研五言。

 

我们再分析一首五律: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且看杜甫这首诗,前面六句都是2-1-2句式,尤其是前四句,都是“从主-1-从主”的句式,几乎一模一样,按理说应该是非常板滞,严重失格的了,况且第二句和第八句“愁”字重出,还是同一个位置。

可是并没有影响这首诗的好,这首诗依然是极尽变化的佳作,我们试用今年这三节课讨论的方法去分析一下。

我们先对全诗的意素进行分析,如下: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前三联都是2-1-2句式,但是首联是单意素句,颔联是双意素句,颈联竟然是多意素句,而且是带有虚意的,是纵述式而非铺陈式的句子。首联有虚意在第三字,颔联全实意,颈联有虚意在第四字……前六句如此繁复的变化,谁敢说6个2-1-2组在一起会板滞?

而更典型的杜诗作法即如下首: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从这首诗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跟上节课分析的《登高》有许多相近似的地方。

一、整体横向铺陈为主和小尺度的铺陈-纵述结合。前三联都是典型的开,而尾联合,是为整体铺陈,而首联三意素铺陈,颔联双意素铺陈(双实关系词),颈联分领为纵述,尾联出句无意素,唯有“飘飘”二字可算形象,对句复为双意素铺陈,“天地一沙鸥”实际上就是虚意天枰句,类似“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整体结构跟《登高》是同一模板。

二、变化多端,大疏大密,大横大纵,这是杜诗的本色。

三、第七句“飘飘何所似”这样的句型,在五言诗用来无碍,若用在七言诗则常有辞费之嫌。

上文讲过,五言诗的变化其实非常多,而且限制远少于七言诗。关于五言诗毫无底线的章法铺排,典型的例子如下: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此诗更为特别。首联都是单意素句,而且形象很薄弱。

颔联似对非对,意、气都是工稳的,辞句确实不符合对仗要求。与其考究对仗与否,不如考虑横向还是纵向展开。颔联又是一堆的虚意为主的关系词。

此诗前二联皆无比虚泛,两联的区别主要是首联意素在句末而颔联意素在句首。颈联还真是对仗了,虽然不算特别严格。这一联依然是单意素句,且又是一堆虚意关系词。截止到这一联,此诗前六句虚意多于实意,全部句子都是单意素。这种做法之离谱,在五律中都属于离经叛道,若在七律中简直不可想象。尾联倒是老实了。虽然两句还是单意素句,但至少形象饱满了些,出句“值林叟”三字皆实,总算超过50%了;对句还达到80%的实意。整体来说,此诗在技艺方面充满了荒诞和不真实感。

通过这三节课的讲述,要学会甄别什么内容属于原则,什么内容属于方法,什么内容属于工具。

一、意素密则饱满,但容易挤逼;意素疏则宽余,但容易空泛。这是原则。意素的密度应该多寻求变化,否则会显得板滞,这看上去是原则,但实际上只是方法,因为上述王维诗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写作技艺足够强,是可以悖逆而行的。

二、论节律,意素的疏密是一个维度,铺陈或纵述是一个维度,句子重心的分布是一个维度,以及我们下节课要讲的“气的动止”也是一个维度,美的缔造总是在不同的维度和尺度上建立并叠合节律,这场博弈也是基本原则。

三、诗的本质是意义的表达与传递,所以形象和逻辑是唯二的途径,这也是原则。

四、强调形象,可以采用横向铺陈的手段,可以选取形象性较强的关系词,可以适当增加意素密度,这些都是方法。强调逻辑则反其道而行之,其理一也。

五、强调形象的目的往往是“感染读者”,因情造境,引起共情。强调逻辑则是偏重说明、叙述和议论,以力降人。二者无所谓优劣,只是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有时需要取舍,有时需要结合,这也是方法。

六、分析前人佳作,尝试依从他们的结构去写作诗词,人家是“多-单-双-单”的,我们也试着模仿,这是学习方法。

七、以同样的方式去剖析自己的作品,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也是学习方法。

八、至于各种句型分类、哪个句子属于哪一类,各种字词的虚意实意程度、哪个字属于虚还是实,某个句子属于铺陈还是纵述,这些都只是工具。不但不必要较真和遵守,甚至可以自己随意改造。

延伸阅读推荐

粤东诗海

 

【责任者】(清)温汝能纂辑 , 吕永光等整理

【ISBN】

 

 

7-306-01577-X

【出版发行】广州 :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载体形态】458页 ; 20cm

 

【索书号】I222/317/1  I222/317/2   I222/317/3   

 

【所在馆位置】广州人文馆•刘逸生刘斯奋藏书

【推荐理由】粤东地域僻远,唐代以前文献零落,诗歌流传不多。唐代诗歌繁荣,粤诗亦为之一振。宋代所存粤诗稍多,明代复古风气盛行,岭南诗歌有了长足发展。清代是粤诗全盛时期。民间诗歌如粤讴、南音、竹枝词、摸鱼歌、山歌、采茶歌等,名目繁多,形式多样。粤诗自周代至清代,悠悠三千载,积微成著,蔚为大观。本书分为上中下三集,全书共收录1055位粤人的诗歌作品,是广东地区自唐代至清代嘉庆年间的诗歌总集,是一部收集粤人作品最多的诗歌总集。

 

唐诗新选

 

【责任者】秦似主编

【ISBN】

 

 

7-216-00601-1

【出版发行】武汉 :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0.6

【载体形态】1173页 ; 20cm

 

【索书号】I222.742/Q68    

 

【所在馆位置】广州人文馆•刘逸生刘斯奋藏书

【推荐理由】唐代三百年的诗歌,是中国文化积累上一个丰富的宝藏。现存的唐诗从康熙年间编集的《全唐诗》至近年出版的《全唐诗补编》已超五万,数量相当可观,但其实不过是唐代诗人全部作品的若干份之一。本书所选唐诗原文,以《全唐诗》为底本,共选诗649首,入选作家181人,重新采用按体分类排列,为研究者带来方便,对读者了解作家有一定作用。同时选入一些仅存孤篇的作家作品,颇有艺术欣赏或时代认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