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是婉约词派代表人。她的一生集国愁、家愁、情愁于一身,词章清新婉转,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易安词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明代才子杨慎盛赞为“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4月18日,阔别两载的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讲座终于回归,刘老师精选了《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两首易安词,从时代背景、写作手法等角度,带领60余位读者们走近这位“千古第一才女”的艺术世界。(本文根据讲座课件整理,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
▲图1:刘斯翰老师向读者介绍李清照生平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ní),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匳(lián)尘满,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
赏析:
李清照词作,集中在写夫妻离情别绪的主题,我们甚至可以说,易安词就是以写夫妻别离而成名的。正如李后主是以写亡国之痛成名一样。把一种感情写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因而具有典型的张力,能够穿透人们共同的通感。这乃是古今一切名篇佳作的不朽之秘。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文学现象。
李清照之所以成功,据我分析,有如下这些条件:
一、有深厚的诗歌创作根柢。李清照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并且很早就表现出诗歌才华,《宋史•李格非传》曰:“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王灼《碧鸡漫志》曰:“易安居士……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二、有成熟的环境。据我推测,易安早年专攻诗文,涉足作词当是婚后隐居时期的事。有一个时间点值得注意,就是政和五年(公元1115)李清照时年三十一岁。宋徽宗在这年任命周邦彥提举大晟府,审定古音,制作新曲。我推想,很可能是皇帝的正式提倡,引起了易安的兴趣。
三、有充分的生活准备。李清照十八岁嫁入赵家,与丈夫赵明诚年龄相若(赵二十一岁),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同甘共苦,形影不离,共同度过了十数个春秋,到宣和二年(1120),赵明诚起知莱州,夫妻才第一次分别(按,赵曾下狱,但时间很短,易安诗文未见反映)。
四、《词论》也是一个旁证,其中主要反映两个情况:一个是易安曾遍读唐五代及北宋诸名家词,知其长短;一个是易安学习并精研了音律乐理。从评论中所涉及的词家推测,大约由于周邦彥(1121年卒)尚在世,故未加评论。这从时间上考量也能吻合。由此我想,在创作夫妻别离之恨时,李清照从事词的写作大约已有4、5年了。少年才女,人到中年,夫妻感情极好,丰富的诗文修养加上对曲子艺术的天赋,这些条件综合起来,成就了一代女词人。
▲图2:读者跟随刘老师的讲解,沉浸于优美的词作意境之中
这一首,写的是夫妻将要离别时的感伤。
上片先从早上起来着笔:金猊,狮子形制的铜手炉。暖炉是冷的,其中香已烧尽。红色的锦被,蹙起波浪般的皱摺。两件床上用品,描述了室中晨起的光景,情调有点冷清。这是典型的“花间”手法。第三句:“起来慵自梳头”,慵自,一本作“人未”。意思一样,但“人未”较浅近,口语化,似更佳。“宝奁尘满”,又作“宝奁闲掩”,前者稍觉夸诞,不如“闲掩”自然,词人的用意,是强调这种状态已经非止一日。“日上帘钩”仍不梳洗,故说“任”。这几句写女主人心事重重,无意理妆。这是一节,通过对女主人晨起活动的描述,不动声色地营造了凄凉忧怨的氛围。
接下来第二节,直接进入抒情:“闲愁暗恨”,又作“离怀别苦”,一明一暗,各有姿态。从承接的角度考量,前面的处理比较自然,仍然持含蓄不发的状态,留给后面爆发的余地,可见写作过程随着作者感受而变,修改,有时也不一定会更好。从这首词多处的异文中,我们可以窥见李清照早期写作的痕迹,虽然仍不免于未稳,才情妙思则已不可掩覆。点出离情的主题之后,分两重作勾勒:“多少事”二句,写满心凄苦说之不尽;“新来瘦”三句,突出一个“瘦”的形容憔悴,兼采用排除法,不是因为近来酒喝太多,也不是因为秋天的萧条心有所感。这两重勾勒都十分之出色、不同凡响。这一节抒情一气直下,与开头刻意雕琢蓄势待发形成很好的配合,读来雅致中有自然,自然中又回旋曲折,而仍未说出哀怨之由。
下片。一起手便将之前的忍而不发打破:“明朝”数句,点出分别的主题,说明词作于分别前一日,更着重于分别之苦——“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是夸张,却不虚假,夸张是表达不愿接受,也是与之前“多少事欲说还休”相呼应,在词人得知丈夫远行的消息,平静快乐的日子一下被打乱了,她不知所措,她想过各种办法,她想要留住他,不让他走。可是,到了临行日期逼近,她又终于明白,他是留不住了。这些日子的折腾,最后凝聚成这两句,可知这两句的份量,是何等沉重啊!正是生命的真诚,给予这些句子感动人心的力量。
接下来,是个转折。“念武陵春晚,烟锁秦楼。”这是想象夫妻分别以后的光景。武陵春晚,用《桃花源记》的典故:“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秦楼,源自李白《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而暗借其中伤别的意思。词人用来比喻他们过去十年的隐居生活,不过,自从别离以后,只有自己还在这里。一个“念”字,既是词人对别离后的叹息,又暗含着对丈夫想念词人的期望,这个转折因此运用得十分巧妙。
由此,下面也顺势展开:“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一面是对丈夫的叮咛,一面是写词人的怀恋,一笔写两面,用墨极节省,却毫不见吃力,这就是易安词笔高明之处。
最后还是顺势而来:“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四字含着呵责,又是向丈夫撒娇。这个结尾重新回到词人这边,并聚焦到“愁”情上,分量很足,力度很重。
把愁和流水相联系,形容愁思的日夜不休,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谓十分有名。张耒后来也因之写过怀念妻子的篇章: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风流子•木叶亭皋下》下片)
李清照无疑受到启发,不同的是,她进行了独特的创造。一方面,流水与愁的意象,李、张二人都用两句表达,而她则把它分布在五句中;另一方面,她在这五句中使用了一种复迭的笔法:“念”字、“楼”字和“凝眸”二字的重复,在这最后一节集中出现,构造出抒情上回旋往复的韵律,形成音节上特殊的审美效果。
▲图3、4: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读者们踊跃发言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cháng),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王灼《碧鸡漫志》论李清照词云:
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搢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
这段评语反映两点。其一,自二程创立理学,士大夫中儒学保守主义抬头。由此宋人一改唐人三教并宗的开放宽容作风,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后来朱熹更明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企图对人的感情加以禁锢。王灼对李清照的批评,即本于理学思想潮流。也正因此,易安词长期受到南宋士大夫阶层的排斥,除了有识者如辛弃疾、张端义、黄升、刘辰翁等三数人外,指摘者不乏,更多是不予提及。
除王灼外,较有代表性是张炎的评语:
昔人咏节序……至如李易安《永遇乐》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亦自不恶,而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
他把易安词贬为“俚词”,与王灼上述的观点如出一辙。这两位南宋前后期的词学专家对易安词的态度,足证在当时,李清照也和柳永一样,遭受相同的冷遇。(按:近人俞陛云撰《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即完全不选李清照词,可见直至晚清词界,仍然有无视易安词的偏见)尽管他们的词作在民间受到热烈追捧,赵彥卫《云麓漫钞》的记载可以为证:
李氏自号易安居士,赵明诚德夫之室,李文叔女,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小词多脍炙人口,已版行于世,他文少有见者。
其二,李清照不仅才华惊人,其性格也同样异于常人。据我想,这与她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李清照没有兄长,从小被当男孩子来培养,这从她具有士大夫文化修养的全面可知,除了能诗、能文、能赋、能书画,好读书之外,还喜欢饮酒、荡舟、赌博、收藏,又博闻强记,常存争竞之心。她作词,直抒胸臆,不受礼教对妇女的约束。尽管她也参用故实,融会经典,但清新奇巧,浅近多口语仍是其风格特征。
就以这首《一剪梅》为例。这词经人谱曲,已经重新成为当代流行歌曲。有趣的是,对于今天的读者听众,它明白易懂,优美动人,完全没有古今不同的生疏感,王国维曾极力主张“不隔”,我看象这首词就是“不隔”。词人在其中倾诉了相思之情。
在秋天的某一日,主人公独自在河中泛舟。开头一句描写,有浓厚的“花间”风调:“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指荷花,这代称应该是词人自创,本来有点生造,不过接上“香残”,便不会使人误会做“红的莲藕”,这是她的巧妙之处。“玉簟”之称,既典雅,又予人凉冷的印象,接一个“秋”字,感觉更强烈。这样开头,有创造、有雕琢而仍不失自然,令人联想起李璟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其中有某种相同的情调。
雕琢(包括生造)能够产生不寻常的分量,如此下笔,就不会让人一眼带过。但接下来,转为口语般的叙述,这是李清照习惯的手法,在前一首也可以看到了。“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近来有人别出心裁,说“兰舟”不是小船,而是睡床,还为之找到出处。这里我们也不必与他争辩,姑勿论把上床写做“独上兰舟”何其别扭,只需要看看,“兰舟”解释为小船与解释为睡床,整首词的意境哪一个美?如果连这么大的审美差距也分辨不出,谈何欣赏?
更何况,李清照之喜爱荡舟,词中屡见,可为佐证。至此,主人公的真实心情尚未披露。我们所见,她只是在一个秋天到河上游玩消遣。她换了衣服,独自泛舟。然后,时光暗转,她享受过后,游兴已尽,“雁字回时月满楼”,一轮圆月冉冉升起,一行南飞的雁队翩翩飞过,孤独之感又重新袭来:“云中谁寄锦书来?”她等待丈夫的来信却一直杳无踪影!既然改变不了现实,就唯有逆来顺受吧。一种、两处,表示词人对丈夫出仕的理解,想念他也同样心系自己。
上片用的是比喻的暗示。
下片,转入直接抒情:“花自飘零水自流”,还是先以泛舟起兴,自然地与上片相照应,而其中包含理趣,即对大自然的变化,人无能为力,暗示对夫妻分离的无可奈何。“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既然改变不了现实,就唯有逆来顺受吧。一种、两处,表示词人对丈夫出仕的理解,想念他也同样心系自己。
最后,更进一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范仲淹有写思念妻子的名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李清照这里明显是借用了范词的意象,不过,她变化得很巧妙,用一个对仗来描写,令人印象更加鲜明,不妨说,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效果。千载之下,今天来读这词,我们仍然能够体味到词人的情怀,为之击节称叹。相信当年赵明诚读之至此,定会被深深打动,而这也是李清照创作它的目的。
这首词,多处四字句采用对仗。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均是。如此频繁集中地运用对仗,而不见刻意、费力痕迹,反而浅近自然如口语,需要诗歌艺术的深厚涵养和非凡的才思。正是在这些处理中,体现出李清照词的独特风格,易安词无法取代的北宋名家地位也基于此。可笑的是,南宋诸贤被理学一叶障目,视之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俚词”、“巷语”。
其实,雅与俗是一对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孪生儿,将其截然分割,则雅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接地气,也终于枯萎,变成一具假古董。这是我们今天在欣赏前人作品时,要处处留心的。
▲图5、6:讲座结束后,读者们继续向刘老师请教
延伸阅读推荐:
1、《宋诗鉴赏辞典》
【责任者】缪钺等撰写
【ISBN】7-5326-0030-0
【出版发行】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载体形态】1610页:图,地图 ; 19cm
【索书号】 I207.2/704
【所在馆位置】广州人文馆•刘逸生刘斯奋藏书
【推荐理由】唐诗和宋诗,不仅时代不同,也有风格上的差异。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对后世影响颇深。宋诗流派纷陈,风格迥异,有颇近唐音的,也有别具面目的。一般认为,最称大家的是苏轼、黄庭坚和陆游。本书诗作中也以此三家为最多。本书共收253位宋代诗人作品1040题,共1253首,在突出大家的同时,也收录大量其他诗作,各派作品兼收并蓄,以期尽量反映宋诗的全貌。
2、《宋词研究》
【责任者】(日)村上哲见著
【ISBN】978-7-5325-5903-9
【出版发行】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载体形态】597页 ; 22cm
【索书号】 I207.2/2955
【所在馆位置】广州人文馆•蔡鸿生藏书
【推荐理由】《宋词研究》是汉学家村上哲见的代表作,是其词学研究的集成之作。村上哲见教授是当代日本词学研究界最重要的学者。该书体现了著者在缜密考辨过程中蕴含的几个重要的学术观念,分别是诗词贯通观念、历史发展观念和雅俗价值观念,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本书采取词学专题阐释和代表词人分析相结合、纵向词史脉络梳理和横向个案剖析相交融的论述结构,保证全书的完整性,堪称合璧。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