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音乐篇·冼星海] 如果他的生命不在40岁戛然而止
发布时间:2009-07-29 13:52:55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3-7-22
冼星海(1905~1945),曾用名黄训,广东番禺人,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音乐家,中国电影音乐创业史上的先驱者。先后创作了影片《壮志凌云》中的《救亡进行曲》、《青年进行曲》中的主题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的主题曲、《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歌剧《军民进行曲》等。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他与聂耳的电影音乐一起,构筑了中国电影音乐的骨架。因积劳成疾,于1945年逝世于苏联。如今,在哈萨克斯坦的旧都阿拉木图东区,还有一条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大街——冼星海大街。1998年7月,江泽民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还亲笔为冼星海故居题词:“忆星海,黄河涛声蒙回于耳;访邻邦,友谊之花绚丽夺目。”
1983年,客死苏联38年的冼星海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人们在广州白云山旁幽美的麓湖之畔为他营建了陵墓,以示对这位人民音乐家的爱戴和怀念。
 
复活的灵魂
冼星海:情感与艺术同样完美的大师
较早的时候,冼星海是教材里抽象的概念,虽然白纸黑字一再强调他是人民音乐家,但头脑里的印象还是淡漠又淡漠;后来知道广州有以他命名的音乐学院,惜乎盛名指代的也只是巍峨的建筑而已。只有当埋头进入故纸堆,在研究冼星海的苍茫一生时,笔者才会不经意地在某一个凝神的瞬间感受到凛冽的英雄之气——从脚底来,如沐春风;从头上来,醍醐灌顶;从四围来,催人回到那个飘忽的年代。
英雄无处不在,但只有英雄以人的姿态出现,才会被强烈地感知。
和今天的音乐人一样,冼星海热爱生活,性格爽朗,拥有浪漫的情怀。一位专家告诉笔者:“冼星海有四个女朋友呢!但是你别写出来,破坏了他的形象!”为什么有四个女朋友就是不光彩的事呢?——在法国留学的时候,一个法国姑娘爱上了他,初恋本是天山上的百合,纯净且神秘,异域风情又含蓄地衬出些浪漫来;钱韵玲是他的真心爱人,接受他的呵护,又时刻为他祈福,真是天作之合;亡命苏俄时,一位俄罗斯少妇又伸以援手,成为他最值得信赖的人;还有一位姑娘,笔者找遍史料,无奈最后徒增“云深不知处”的遗憾——爱生活,爱朋友,爱妻子,接受真爱也付出真爱,这是人类最正常也最高尚的情感。
正因为具有多愁善感的情思,正是因为具备健康、高尚的情感,命运才能打造出冼星海这样一位杰出的音乐大师。
冼星海热爱音乐,他以初恋的热情和宗教的虔诚来学习音乐。他20岁左右才开始学拉小提琴,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要不是揣着对缪斯的爱慕之心,恐怕他早已放弃了;在巴黎,他穷得揭不开锅,却还要倔强地举起指挥棒。纨绔子弟们鄙夷他,善良的旁观者也劝他偃旗息鼓,冼星海却咬牙坚持。这份倔犟和顽强一如当年“惶惶若丧家之犬”的孔子——孔子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却还理直气壮地宣称“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将物质之“贫”和通达之“穷”泾渭分明地区别开来。冼星海颇有些神似,他冥冥之中认定自己缺的是“饭票”,横溢的注定是才华,所以,为什么要放弃呢?
冼星海热爱国家和人民,他经常坦率地告诫朋友和亲人:“不要时常挂怀着自己的幸福,因为我们的幸福是以解放民族,解放人类为目的。”为祖国谱曲就此成为天赋的使命。想像一下吧,在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冼星海完成了《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军民进行曲》等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为抗战鼓与呼,这该是怎样的一个奇迹——这种反差在音乐史上的大师贝多芬身上有所体现,那德国天才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近三十年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冼星海流落异邦时,为前苏联、蒙古的解放军和老百姓们创作了大量振奋人心的音乐作品。虽然语言不同,但是艺术的感染力却不曾削减一分;虽然沉疴日笃,但是精神之火、艺术之光的迸发却不曾削减一分。憧憬世界正义的冼星海忘记了:西伯利亚不比浪漫的巴黎、不比热火朝天的延安,那里天寒地冻,你付出得越多,身体的消磨便越快。
就普通人而言,40岁上老去,不妨叫做英年早逝;就冼星海这样的音乐大师而言,40岁上归去,留下的就尽是夭折的遗憾。如果冼星海按照恩师保罗·杜卡斯的要求留守法国,恐怕他早已成为像贝多芬那样伟大的音乐家了——这样的一个人物,却在40岁时长眠于异乡,并且直到1983年才魂归故里(骨灰被家属从苏联接回),确实是莫大的损失。英雄并不匮乏丰沛的情感,英雄应该得到真实的、有实际意义的尊重和爱护。
 
新加坡·星海初长成
1905年,冼星海出生于番禺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广州疍家)。在他出生前,父亲冼星泰已经去世,襁褓中的小星海,只得随母亲到澳门,投靠以捕鱼为生的外祖父。幼年时,珠江上纤细委婉的船娘曲、粗犷低沉的民谣、亲切优美的渔歌,令冼星海异常着迷。溽暑退去时,他在江畔走着,静静地听,累了,便躺在堤坝上,撑起腮帮子,情不自禁地“咿呀呀”学着哼唱。在外祖父的帮助下,小小年纪的冼星海很快便学会用竹箫吹奏广东水乡民歌。
1911年,外祖父去世后,冼星海随母亲漂流到新加坡。母亲黄苏英吃了没文化的亏,于是为人帮佣,省吃俭用也要让儿子去读书、接受正规教育。冼星海在私塾学习了四年,又到英国人的学校补习了一年英文。由于成绩优良,12岁那年,冼星海被招入岭南大学新加坡分校——培正中学读高小。在那里,求知若渴的冼星海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祖国辽阔壮丽的山河令他神往,幼时记忆深处的桨声灯影、渔歌号子愈发鲜活,他暗中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冼星海爱好文学、书法、美术、体育和音乐,曾任校刊《星社》的美术编辑,发表过《中国书法略谈》等文章。在业余时间,冼星海以惊人的毅力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他学过单簧管、小提琴和乐队指挥,吹、拉、弹、击样样精通,是学校乐队的积极分子和活动骨干,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活动及演出,被称为“南国箫手”和“青年小提琴家”。
1918年秋天,冼星海和母亲回到朝思暮想的广州,进入岭南大学附中读书。为了对音乐作进一步的探索,冼星海又考上北京音专、上海音乐学校,专门学习音乐。
 
巴黎·塞纳河畔的追风青年
1928年.广州东山培正中学银乐队全体队员
合影(前排中为冼星海)
1929年,冼星海因参加反对学校当局的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冼星海毫不气馁,他坚信“闲云野鹤无常往,江天何处不可飞”,毅然决定到法国巴黎留学。
1930年,冼星海到达巴黎。因为人生地不熟,他只得在一家法国人开设的北京饭馆当跑堂。后来,通过马思聪的介绍,冼星海得以随法国著名小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并曾先后追随巴黎著名作曲家德印第学习作曲,跟巴黎音乐学院著名教授加隆学习“对位”和“赋格”。学习之余,当别的三五相约在塞纳河畔散步、切磋技艺时,冼星海却必须在北京饭馆从事十分繁重的体力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即便在这样窘迫的环境里,冼星海还是写出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作品《风》,受到当时巴黎音乐学院教授保罗·杜卡斯的欣赏。
随后,在保罗·杜卡斯的支持下,冼星海报考巴黎音乐学院的高级作曲班,并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成为保罗·杜卡斯的学生。按照学院惯例,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获得荣誉奖,当主考教授问冼星海需要什么作奖品时,生活清贫的冼星海羞涩地回答:“饭票。”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们被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在困难面前始终保持高昂学习兴趣的小伙子所感染,他们决定破例为冼星海免费供应膳食。1931年,冼星海,开始了梦幻般的音乐学院生活,系统学习了作曲、指挥等各方面的知识。
 
上海·以音乐救亡的志士
艺术没有国界,艺术家却是有国界的。在保罗·杜卡斯无奈却始终赞赏的眼光里,冼星海在1935年夏天,毅然决然踏上了归程。
在上海,经田汉和张曙的介绍,冼星海参加了“歌曲作者协会”,并结识了进步音乐家任光、吕骥、贺绿汀等人。此后,冼星海开始探索、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反映工农大众心声的新歌曲,他先为电影《时势英雄》写了插曲《工人运动会歌》、为救亡歌曲《战歌》谱曲。不久,冼星海先后在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电影公司任职,谱写了著名电影《夜半歌声》主题曲、插曲《热血》、《黄河之恋》,并为电影《壮志凌云》谱写插曲《拉犁歌》。后来,冼星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组织——中苏文化协会,和诗人塞克合作创作了《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赴战曲》等爱国歌曲,用音乐鼓舞中国人民英勇战斗。
“八一二”事变之后,冼星海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随队到江苏、河南等地演出、宣传抗日。1937年10月,冼星海在武汉发动了十余万人参加的长江上火炬歌咏大游行,场面蔚为壮观。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危难、大众的疾苦,激发了冼星海强烈的创作欲望,他边创作,边宣传,边游行,边谱歌。《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起重匠》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就是在那时完成的。
 
延安·像火一样燃烧
1938年秋天,延安鲁迅艺术学校邀请冼星海任教,同年11月,冼星海和妻子钱韵玲排除国民党当局的重重阻挠和干涉,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奔赴延安。第二年春天,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全面封锁,在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边区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冼星海和鲁艺的师生们一起上山开荒,刨地打土。在热火朝天的生产运动中,冼星海满怀激情地创作了大型歌舞话剧——《生产大合唱》,讴歌边区人民自力更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随后,冼星海和光未然合作,创作了划时代的音乐巨著——《黄河大合唱》。作品以排山倒海的雄壮气势、热情奔放的旋律,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热情地歌颂了不屈不挠的争取自由解放的英雄儿女。1939年5月11日晚,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纪念晚会上,毛泽东对《黄河大合唱》给予了高度评价。同年7月,周恩来自重庆回延安,听了这部作品的演出后,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很快,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被推上国际舞台,成为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斗檄文和喧天鼙鼓。
1941年.冼量海在苏联重新修订的《黄河大合唱》手稿.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后因苏德战争爆发等原因,冼星海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在供应十分困难的战时条件下,他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交响乐”)、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因劳累和营养不良,冼星海患上了严重的肺病。战争结束时,他虽回到莫斯科治疗却未能愈痊,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40岁。
 
钱韵玲:真心爱人
为影片《最后一滴血》拍外景时,冼星海(中)与钱韵玲(右)等在田间合影。
冼星海于1937年10月3日到达抗战中心武汉,停留了363天。那时33岁的他把主要心思花在谱写抗日歌曲上,时局的动荡和生活的漂泊使得他一直孤身一人。
在冼星海组织的歌咏队里,有一个叫做钱韵玲的小姑娘,是文化名流钱亦石先生(著名社会学家,中共党员)的女儿。钱韵玲当时在武汉第六小学任音乐教员,才19岁,是歌咏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她认识并崇敬冼星海,冼星海也认识她,但两人一直没有交往过。直到钱亦石先生1938年1月29日逝世,在2月27日的追悼会上,冼星海才知道钱韵玲是他敬仰的前辈钱亦石先生的女儿。 
这之后,两人有了逐渐多的单独交往,感情发展很快。1938年7月20日他俩在文化人聚会较多的普海春(后为江汉路物资局招待所)举行了婚礼,来参加的有田汉等不少后来的文化巨匠。
 
马思聪:热情的介绍人
1929年,24岁的冼星海来到巴黎,想学习音乐,便找到先到巴黎的马思聪,希望马思聪介绍他跟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
见面之后,奥别多菲尔先生叫冼星海拉了一曲之后即皱起了眉头,显然是不满意星海的琴艺。当他问明了冼星海的年龄时,眉头皱得更紧了。马思聪立即向老师讲述了冼星海贫苦的身世和决心学习音乐的艰苦历程,最后,奥别多菲尔先生终于被打动了。他对冼星海说:“好吧!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学生了,现在不要你的学费,但愿今后上帝赐给你每天48小时。”
 
李立三:异乡的朋友和同志
重病中的冼星海,走投无路,就到莫斯科外文出版社找到了李立三。李立三很热情地把重病中的冼星海请到自己的家里住下。
李立三又为冼星海多方奔波联系,一个多月后才得到苏联国际救济总会的帮助,把冼星海送到莫斯科的医院治疗。李立三夫妇经常到医院去看望照料。由于冼星海身患严重的疾病,沉疴积疾,医院已无回天之力。四个多月后,他于1945年10月30日在莫斯科的医院中病逝,终年只有40岁。李立三夫妇善始善终地帮助料理后事,与苏方一起共同为冼星海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专家访谈 在他面前,我感到渺小
——王亨里先生谈冼星海        
王亨里先生曾在1995年担任电影《冼星海》的编剧兼导演工作,系珠江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同时还是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中国电影协会广东省分会理事、中国导演学会会员。   
记:作为导演,您眼中的冼星海在个性上有些什么特点?
王:冼星海浪漫、热情,具有南方人特有的细腻,同时不乏北方人的豪爽,阴柔美、阳剐气在他身上结台得那样完美。他能吃苦,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敢于克服困准。在他游学法国的那段时间,他边打工边学习,表现出对音乐的执著追求;在延安,连钢琴都没有,他依然创作了大量传唱于世的作品;在苏联,他病入膏育却还在创怍,为苏联红军谱写赞歌。作为音乐家,他毫不悭吝地燃烧自己的生命之烛;在他的热情面前,我觉得自己是渺小的。
记:冼星海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王:要成为大家,肯定是要有一些天赋的。毫无疑问,冼星海是有天赋和灵感的;但冼星海的威功,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他的无畏精神和刻苦态度。留学期间,他要与贫困作斗争,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他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与此同时,他还要学习音乐,事实上,冼星海的音乐基础并不好,但他相信勤能补拙,不怕花时间。此外,冼星海的成功也与时代环境有关。时势造英雄,他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灵感回来得快一些,激情会足一些。     
记:冼星海的艺术创作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吗?
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觉得,冼星海在音乐中努力营造的中国气派,是当前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应该重视和借鉴的重要经验。此外,冼星海“从人民中来、又回到人民中去”的创作态度、创作方法,同样是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光大的。
记:有没有重拍《冼星海》的打算?
王:1995年版的电影《冼星海》展现的主要是冼星海在延安的创作经历,突出的就是《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这条主线,无法反映出他光辉、灿烂同时又是崎岖、坎坷的一生。希望有机会的话,能和冼星海的夫人、女儿及有关部门好好沟通一下,争取再拍一部新的更丰富、全面的《冼星海》。
 
相关地理
广州星海音乐学院   
冼星海一生短暂.却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音乐作品.其中有4部大合唱.两部歌剧.两部交响曲.4部交响组曲以及500多首各种形式和题材的歌曲.还有几十首其他形式和题材的器乐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了纪念这位人民音乐家.19115年12月,广州音乐学院改名为广州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厅   
星海音乐厅是以人民音乐家洗星海的名字命名的.音乐厅建于珠江之畔风光膺媲的二沙岛上.它与已建成的美术馆和博物馆等建筑构成广东省相当规模的文化中心。
广州二沙岛星海音乐厅前逆风飞扬的冼星海雕像。
 
星海音乐厅包括1437座的交响乐大厅,462的室内乐厅,96座的视听音乐欣赏室、排练室、琴房和音乐资料馆,以及水上演奏台和音乐喷泉,各种配套用房。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是我田目前规模最大,设备先进和音质优异的现代化音乐厅,也是我田第一座采用“葡萄园”形配方式的音乐厅,星海音乐厅于1998年6月13日冼星海诞生日正式使用。
中山大学   
1918年,冼星海进入岭南大学(今广州大学)附中读书。据说,他每天要抽出两个小时,在岭南大掣格兰堂(今大钟楼)书楼,代学校出售书籍和文具用品,靠这微薄收入交纳膳食费和学费。在这里,星海和雷家司徒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进入附中不久,星海凭着出众的吹策技巧加入岭南大学管乐队。第二年,冼星海受聘担任岭南大学管乐队指挥。1925年,由于岭南大学没有音乐系。为了专业学习音乐,冼星海从广州到了北京,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专修乐理和小提琴,并兼北大图书馆助理员。
    
白云山星海园   

星海园里毛泽东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1983年,在广州自云山旁幽美的麓湖之畔,为冼星海营建的墓园。
为纪念冼星海,广州市政府于1985年在麓湖公园内修建了“星海园”,并定为市级爱田主义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园内安放了冼星海的骨灰,设有冼星海的头像,整个环境庄严肃穆,园内竖刻“洗星海纪念碑”及赞词。沿着园正中70米长的4级墓道而上,有一座平台。平台上的墓座正中,藏着洗星海的骨灰,基座上有洗星海的半身塑像,是沉思着的。园东另有一座300平方米的陈列室,展出洗星海生平事迹图片。
 
番禺榄核镇湄村
树立在冼量海出生地——番禺榄核镇湄村的雕像
1905年6月13日,著名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出生在这里。这里至今仍是一个“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小乡村,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中流过,小河两边是两排民居,有砌着白瓷片的小楼房,但更多的是砖结构的旧房子,甚至有一所茅屋。村里的老书记告诉记者,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村里以渔业和农业为主,村民并不膏裕。但正因为没有工业污染,这里较好地保持了自然风貌。
然而,这个宁静的小村却处处透露着不平凡的味道。入村的主路叫“里海路”,村内的道路也分别以“星海街”、“海生街”、“星河街“命名。位于村口的湄村公园内,也立着冼星海塑像,据说是从番禺市侨的冼星海公园搬迂回来的。村人对这位音乐大师的思慕,铭刻在这个小村的每个角落。相关规划据悉,几年前,番禺有关部门就看于在湄村策划“星海之旅”,并邀请省旅游局有关专家和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暨南大学商学系、中山大学城市与资源规划系,星海音乐学院有关教授组成“星海之旅”旅游区总体规划评审组进行考察评审,策划“星海之旅”。   
按照专家们的设计,星海之旅以冼星海的生平事迹为主题,将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和纪念音乐大师结合起来,规划包括入口广场区、“星海之路”展示区、星海音乐村、水乡风情区和水上游乐区五个景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后续工作没有跟上,“星海之旅”项目仍没有运作起来。   
 
下期预告:
蔡俊三幼好绘画,1927任广州芳村孤儿院美术教员,开始接触摄影艺术。次年创作处女作《春江水暖》,参加英国伦敦摄影沙龙,并刊于同年英国摄影年鉴。1934年任上海《良友画报》专栏摄影作者。40年代初又在广州开设影馆、摄影院,创作了大量摄影佳作,名噪一时;并积极参与创立广东摄影学会。1948年与薛子江被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吸收为高级会员。
特别鸣谢: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