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牙牙稚子从蒙养院到幼儿园
发布时间:2008-07-31 16:08:59

创办初期的广州市第一幼稚园

游戏。

清末广州的蒙养院。

大家一起做体操。

  对如今的小朋友来说,上幼儿园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并没有专门为幼儿而设的教育机构,小孩子都是在家庭中成长,直至上学。上世纪初,西风东渐,广州才开始出现了第一间幼稚园。

  风云激荡的20世纪,纵然历经抗战的磨难、建国后“左”倾思想的挫伤,广州幼儿教育大起大落却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幼儿园数量和适龄儿童入园率不断提高。上世纪80年代广州在保教工作方面的大胆探索,更开风气之先,引领全国幼教发展新潮流,取得丰硕的成果。

  回顾往昔,在幼儿教育上,历史留给广州的,是一份厚重的积淀。

  蒙养院:幼教初尝试

  幼儿教育,作为初等教育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上由家庭来负责。清代的教育机构,沿袭明制,中央设国子监,地方设府、州、县学等,没有专门为幼儿而设的机构。

  19世纪,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面对国家、民族的危难,仁人志士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纷纷“向西方学习”。西方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包括幼儿教育,也因此被介绍进来。1903年9月,张之洞、端方等人创办了我国第一间具有公办性质的幼儿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

  1902年~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癸卯学制。在这个学制中,专门制订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此章程开宗明义:“蒙养家教合一之宗旨,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并表明:“各国皆有幼稚园,其义即此章所设之蒙养院。”

  这个章程规定,蒙养院附设于各省府、州、县以及较大市镇的育婴堂、敬节堂内,教师由该堂的乳媪(即保姆)担任,并规定:“专为保育三至七岁幼儿,每日不得超过四小时。”至于保育工作,该章程已经提到要与小学教育区分开来,并明确规定了四种方法: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此外,该章程对蒙养院的园所管理、保教工作、园舍设备等都做了规定。

  在此风影响下,广州也在全国较早地成立“蒙养院”。据《广州地方史志》记载: 1907年,广州南强公学开设的附属幼稚园,是广州最早的一所幼稚园;1908年,广东官立女子初级师范学堂也附设蒙养院;1911年,美国长老会碧卢夫人(Mrs.Biglow)开设私立慈爱幼稚园。广州南强公学附属幼稚园当时招收3至7岁的幼儿120名,按年龄分班,每班40名;保育期3年,每年1月至7月中旬招生,平时如果有名额随时吸收。保育时间是每日上下午各两小时,星期六下午一小时。

  幼稚园:课程始丰富

  辛亥革命以后,幼儿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1912年,当时制订的“壬子学制”,改称“蒙养院”为“蒙养园”,规定女子师范学校、师范学校、国民学校均可附设蒙养园,其中女子师范必须附设。到1922年,蒙养园再改称幼稚园,当时的教育部确立了它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第一阶段的地位。

  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广州幼稚园仍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不多,入读的学生也不多。那时普通的家庭一般有几个孩子,大多没有经济能力把子女送进幼稚园,孩子就留在家里,由母亲和长辈照顾。1929年,市立师范学校和市立小学附设幼稚园7所10班,仅入读394人;而私立小学附设的幼稚园只有3所4班,仅入读114人。

  广州幼儿教育在上个世纪30年代陈济棠主粤期间有了一定发展。1933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教育法令,提出:“国民学校及中心国民学校均得附设幼稚园”,并在《广州教育施政近况》中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幼稚教育为小学之基础,养正圣功,至关重要,力求扩充,并加以改善。”当年9月,根据当时“广东省三年建设计划”,广州市成立“市第一幼稚园”(现在“中山六路幼儿园”的前身),这是广州最早独立设置的公立幼稚园,有4个班,招收幼稚园生202人。当时幼稚园园址在惠福东路,课程包括音乐、故事、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等。

  据《广东地方史志》记载:1933年,附设在市立小学的幼稚园有20所,33个班,入读的幼稚园生达到了1449人;附设在私立小学的幼稚园有16所(多数为教会办的小学);单独设置的私立幼稚园则有天真、东山灵光、广大路灵光、女青年会共4所,均由教会主办,在园幼稚生共760人。

  在法规制定方面,也有了进一步发展。1939年和1943年,当时的教育部先后公布《幼稚园规程》和《设置办法》,均规定幼稚园招收4岁~6岁幼儿,以120人为限,并规定视地方情形分别为半日制、上下午半日二部制。

  1937年,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时局动荡,广州市初中以下学校停课,幼稚园亦随之停办。日军侵占广州期间,广州市立附设幼稚园更加锐减到只有4所。

  今年已经70多岁的宋姨,曾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入读荔湾区金花街的一家幼稚园,虽然年纪尚幼,但她清楚地记得当时幼稚园的园服分夏冬两季,都很漂亮,白领蓝衫,冬天还配有灰色中褛,走到大街上很引人注目。她回忆,当时的幼稚园并不很普及,一般来说只有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才能入读。

  为劳动母亲 解后顾之忧

  幼教专家宋月琼,从事幼教工作已经40多年了。她1950开始在幼儿园担任教师、园长,她经历了广州幼儿教育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她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号召解放妇女劳动力,妇女们有机会走向广阔的社会,孩子的入幼入托问题迫切地需要解决。幼儿园办园的一个主要作用是配合社会主义生产。根据195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使他们身心在入学前得到健全的发展,同时减轻母亲对幼儿的负担,以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活动等。”宋月琼说:“当时广州市幼儿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贯彻实施‘为工农服务’的方针。我们改变旧的招生制度,废除了入园考试制,并降低收费标准,设减免费待遇。这就是说,当时幼儿园在招生时会优先照顾家庭有困难的孩子。”

  当时幼儿园以整日制为原则,适当办寄宿制,而且不放寒暑假,按年龄划分为小小班、小大班、中班和大班,每日在园8小时~12小时。招生时除举行体格检查外,不得进行其他测验。每园3班~4班,每班20人~35人。此外,为了服务于生产,延长儿童在园时间,幼儿园老师为幼儿理发、带去看病并留园护理、帮幼儿缝补衣服等等。

  据介绍,广州幼儿教育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上世纪50年代后期,工厂、企业和街道所办的幼儿园猛然大量涌现。从数量上看,幼儿园在1953年只有145所,入学人数是2.08万人;1960年猛增至2043所,入学人数高达14.83万人。宋月琼认为,幼儿园的这种发展其实脱离了当时生产的发展水平。增速过快,绝大多数保育人员是刚走出家门的家庭妇女,保育质量达不到常规的要求。加上此期间提出了幼儿教育以“社会教育为主”、“寄宿制为主”的方针,园舍设备过于简陋,幼教事业的发展难免要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幸好这种状况在1961年后得到纠正,教育部提出“幼儿园发展宁可慢一些、少些、但要好些”,广州市对条件较差的民办园、农村社队办园进行了调整收缩。1962年幼儿园数降回到545所;1966年,更回落至499所。

  新中国成立初期,幼儿教育思路受前苏联影响比较大,以“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为主导,当时,广州不少幼儿园注意运用游戏和日常生活作为教育的手段,重视创设条件开展户外活动和”三浴“(阳光、空气、冷水)锻炼。在教学上注意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运用实物、模型、小实验、木偶表演以及开展各类游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教育。

  向世界介绍广州孩子的游戏

  “文革”期间,当时的市教育局被解体,幼教干部被调走,幼师被停办,幼儿教育受到沉重打击。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幼儿教育慢慢开始复苏。公办、民办幼儿园开始增收幼儿,机关、厂企幼儿园向社会开放,城乡小学开始附设学前班。政府鼓励各行各业和农村集体办园,支持私人办幼儿园。

  据《广州地方史志》记载:到1981年,幼儿园已恢复到1227所,入园幼儿10.31万人;1987年则有1108所,入园幼儿19.11万人。

  “上个世纪80年代是广州幼儿教育的辉煌期。广州在游戏研究、美化幼儿园环境、体育活动、艺术教育等方面,开风气之先,走在全国前列。”宋月琼说。

  据了解,广州的幼儿园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起就开始有意识地研究游戏,到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园一个班开展各类游戏的活动出现了高潮,游戏水平也不断提高。此外,广州还率先提出幼儿园园舍绿化、美化、儿童化、教育化的理念,师生齐动手,巧妙利用废物,在室内外设置形式多样、品种繁多的各种“角”和“集”,创设富有生活气息和有教育意义的乐园。

  宋月琼介绍,广州的经验当时在全国受到重视并引起轰动。广州的代表在1983年全国幼教经验交流会上作介绍,受到来自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同行的一致赞赏。自那以后来广州的幼教参观团络绎不绝,1985年仅一年就接待了12个省市幼教同行近万人。

  198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印度新德里举行“儿童游戏研讨会”, 来自全球四大洲38个国家的政府、非政府、地方机构的代表22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宋月琼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卢乐山副教授一起,代表我国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我国代表在大会上关于游戏的地位与作用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共鸣。宋月琼清楚地记得,当时任印度总理甘地夫人接见大会代表时,她握着宋月琼的手,特意用普通话问候:“你好”,这令宋月琼又惊又喜,深深感受到中国代表在国际上所受到的尊重。在营火晚会上,大会还请中国代表点燃象征亚洲团结的火炬。

  在会议召开之前,为更好地介绍我国幼儿教育中游戏的经验,广州市面向全市幼儿园征集、筛选了一大箱幼儿自制的玩具,包括铁罐炊具、纸筒娃娃、糖纸风景画等,想不到它们在展示时大受欢迎,其他代表不但纷纷拍照、绘图,而且要求购买、预订。一些玩具在展出的第一天就被拿走了,工作人员无可奈何地说“你们中国的玩具太有吸引力了”。大会期间,我国的代表赠送给一位印度代表一只小猴木偶,他高兴地说:“我代表全印度孩子感谢中国。”

  幼师培养:持续发展90年

  清末,根据壬寅癸卯学制,政府不支持开设女学,蒙养院教师由育婴堂、敬节堂识字的乳媪(即保姆)担任。如果没有保姆识字,就要从外面雇请一个识字的“老成妇人”,按照编写好的“教科书”进行讲授。

  直到20世纪初期,才出现培训幼师的专门机构。私立协和师范前身是以培育幼儿园师资为目的的“慈爱保姆讲习所”,后来虽校名数度变更,但一直保持设置幼稚师范学科。1920年,前身是“保姆讲习所”的广州市立保姆学校成立,初办时仅有学生50名。此外,当时的官立女子初等师范学堂等学校也设置了幼教科目。

  总的来说,清末和民国时期,蒙养院、幼稚园教师的设置没有明文的编制规定。

  宋月琼上世纪40年代曾在当时的“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就读。她回忆,当时省女师分简师班(主要招收小学毕业生)、幼师班和普师班,她所在的幼师班人数并不多,学的课程除了语文、数学、历史等外,“专业课程”范围很广,家政是学烹调、绣花、编织、裁剪等技艺,艺术教育则包括美术、音乐、舞蹈、绘画等课程,还开设钢琴课。

  建国初期,根据幼儿园发展的需要,广州市曾从失业登记的人员中吸收了一批教养员和保育员。1950年,私立协和师范的幼师班合并粤秀师范学校,后又成立独立的幼儿师范学校,广州市各幼儿园的教师开始多由幼师毕业生担任。

  “文革”期间,幼师一度停办。1973年,广州市有幼儿园教师近4000人,只有不到900人是幼师毕业生,其余均从青年工人、回城知青、社会青年中吸收。改革开放后,一些幼师培训学校相继成立,广州幼儿教育师资全面专业化的时代正在来临。

  策 划:赵 洁 李 倩    

  撰 文:许俏文 梁 婵

  摄 影:庄小龙

上一条: 数星星的人

下一条: 重拾孩提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