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特藏与馆藏特色的关系述略
添加时间:2016-11-27

       摘要 特藏建设有利于形成馆藏特色,但过分倚重于特藏来凸显馆藏特色,并拒绝共享,这种收藏利用特色也是有缺陷的。应该再认识馆藏特色的馆藏发展指导意义,并在共享的理念下,推进特藏资源的开发建设。

    关键词 特藏  馆藏建设 馆藏特色

 

1 特藏简述

    19世纪下叶,美国一些学术领域需鉴别本专业经典书籍,例如,有的著作需考辨真伪,带动馆藏内部分化,产生特藏有关的珍本、善本等概念。20世纪30年代,图书的研究价值与金钱价值分离后,特藏范围又开始从稀有的善本外延到一些学科精品资料,特藏文献类型也扩大到报纸、地图、唱片等[1]。1985年,美国的Nyren, Karl在"New RLG libraries bring special resources"(《研究图书馆组织推出特藏资源研究报告》)一文中还提出了特色资源的概念[2]。我国的文献收藏历史悠久,对于图书的价值观察也是多维角度的。例如,善本是指具有较高文物、艺术及学术价值的书籍。敦煌遗珍是指敦煌及其他地方已发现及尚待发现的古代遗书。拓本是指凡摹拓金石、碑碣、印章之本。藏书家们总是千方百计的寻找最具收藏价值的图书加以珍藏,而且主要是物以稀为贵的方式去判别并收藏特殊价值的资料。因藏书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收藏价值、传播价值等等都会加以考虑,也就让各种各样的文字文明得以延续。

    图书馆在形成特藏资源的道路上,中外都大同小异。例如,要有收藏价值的判断,要主动寻找具有升值潜力的资料。判断也往往是基于长远的考虑,然后通过持之以恒的收藏,时常还会形成一段收藏由来的佳话。有时,收藏的发端者还要能挡住世俗的怀疑或批判眼光,力排众议去坚持。从特藏的落脚地点来看,因特藏的收藏需要一定的财力,即购书经费支持,不是大型的图书馆往往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的特藏。而且特藏的保存条件也比较特殊,没有良好的存储环境,也难以维持。因此,特藏资源在大型图书馆才较多见。

2 馆藏特色简述

    馆藏特色在我国比较早兴起这个提法的缘由是,上世纪80年代,图书馆经费匮乏,每年很难新增图书。为了克服经费难题,有的行业人士引出了"反千馆一面"的药引,认为图书馆要加强馆藏的特色区别,让有限的经费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避免馆藏的雷同。同时,也有人提议,要"一馆两制",促进以文养文方式的馆藏发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以及对图书馆界认识的时代局限条件下,行业内刮起了重视馆藏特色的风气。例如,湖北省文化厅提交了建立20个特色文献中心和全省性文献中心、地区性文献中心的建设方案[3]。一直到本世纪还有公共图书馆在执着的兴办具有馆藏特色的"馆中馆",例如,1999年温州图书馆采用会员制管理的服务模式,举办了享誉行业内外的中国鞋都图书馆。2004年该馆继续成立有温州服装图书馆。2010年4月,该馆将其中一个黎明分馆改变馆藏发展规划,挂牌为老年分馆。东莞图书馆在馆内也构建有漫画图书馆、儿童图书馆、衣食住行图书馆、东莞书屋、台湾书屋、IT图书馆等等"馆中馆"。由案例可见,经费匮乏之时,会有强调馆藏特色的念头,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富庶图书馆,也会有重视馆藏特色的馆藏布局规划。馆藏要形成特色,才能更好的提升服务能力,这一逻辑思路普遍得到认可。

3 特藏与馆藏特色的正常关系

    特藏是为了更好的对馆藏文献开展区别管理才产生的概念。一般小型图书馆缺乏特藏,也就不用专门设置特藏区或者专门设置特藏职能部门。因此,也无需考虑特藏与馆藏特色的关系问题。2011年1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终极化的避免了再走"以文养文"的错误道路,让公益服务回归正常渠道。2014年8月,据人民网介绍,中央财政下达全国博物馆、图书馆等免费开放专项资金49.57亿元。让全国范围的公共图书馆都可以落实经费,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从馆藏经费的保障角度看,今后大大小小的公共图书馆也不再需要为避免经费匮乏问题去诟病"千馆一面",去"去同质化",去走"馆藏特色化"道路。

    但是,当我们如何规划馆藏发展时,特藏与馆藏特色作为业务术语还是会并存的,而且关系还很密切。例如,2012年5月正式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GB/T 28220-2011)。其中提到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应遵循6个原则,第4、5原则分别为:(4)有利于形成资源体系和特色。(5)有利于促进区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2011年1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建设指南》(试行)第3章第12条款目为"专题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指出要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专题特色资源建设,要符合本校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需要,或者符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长期积累,形成特色。由此可见,不论是什么系统的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框架都在昭示发展特色馆藏,形成馆藏特色。因此,一些图书馆制定馆藏发展政策时提到要发展特藏资源实际就是为了形成馆藏特色,让特藏与馆藏特色成了因果关系。但也有人士通过对比中美的特藏资源,发现我国的特藏文献理解或界定存在模糊不清问题,各个图书馆的特藏内容指向迥然不同。而且,美国的高校图书馆与档案馆是功能上合二为一,图书馆可以将本校档案作为特藏收藏在图书馆。但我国的图书馆与档案馆是各自独立的。通过调研还发现不少高校图书馆并没有将特藏目录与馆藏目录进行双向互连检索。普遍缺乏远程检索,大多都需要闭架阅览。 [4]。通过中美对比可说明,特藏资源的揭示、检索在我国一些图书馆里还是普遍滞后于普通图书。只是,可能是因为特藏地位特殊,保存特殊,滞后揭示也可得到特殊的理解。从长远看,在为形成馆藏特色的吸引力下,今后还是会重点发展特藏资源的开发建设。

4 特藏与馆藏特色的畸形关系

4.1纸质特藏难以共享的"馆藏特色"

    早在1957年国务院就颁布过《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可能那个时候起就有意识重视馆藏特色的建设。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前,我国有几十家高校图书馆组织了协调采购方案,互相对比采访目录,团结一致的减少进口期刊品种重复问题,采访目录是高度共享的。我国CALIS组织了联合编目后,让1974年提出的乌托邦式世界书目控制在我国也走向了现实舞台。各种共享都在推进。唯独难以共享的就是纸质特藏资源。华人图书馆学家李华伟先生曾感叹,"资源共享是目前中国图书馆难以企及的一个话题"[5],笔者认为,严格来说,应该就是指古籍类特藏资源最难以共享。而抵御古籍共建共享的理由目前来看也是有理有据的,例如,民国时期的书刊,纸质酸化严重,不宜数字化共享。古籍资料具有文物价值,不宜数字化过程发生保护性破坏。因为难以全文数字化共享,因此读者利用起来颇有不便。此外,商业公司数字化出版的古籍资料库又不能完全取代纸质特藏,例如"中国古籍数据库",缺乏插图,还"几乎全部将原书的序跋删去,不作保留。[6]","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对古籍数字化过程后的文献校勘工序,往往淡化或者没有这个环节,这势必导致古籍数字化过程后的错误连连[7]。"有的读者需要充分辨别插图字画的,也因该数据库有删减而不得不再次寻找专藏图书馆。由于缺乏更好的数字化转存技术,不是每一家图书馆都愿意冒风险将古籍类的特藏完全数字化,因此,虽然古籍的知识内容是早已进入了法律意义上的公有领域,但读者却难以完全自由的目睹藏书全貌。这种拥有古籍特藏的图书馆虽然具有馆藏特色,但是,是有缺陷的,是难以数字化共享的。而由HathiTrust数字图书基金会成立的HathiTrust数字图书馆,读者只要链接上互联网就可以免费下载进入公有领域的整本电子图书(含孤儿作品)。参加该组织的国外知名大学图书馆都陆续将早期图书作品进行数字化扫描并提供到该网站给予免费下载。例如,《The encyclopædia of face and form reading, a complete summary of character analysis》1920年,1924年版本的图书内容都可以在HathiTrust网站上查看到全文,也可整本图书下载。

4.2 自建特色库难以共享的"馆藏特色"

    业内人士时常会提出,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给图书馆带来变革压力,面临重重挑战,为避免被边缘化,需要在资源越来越趋于数字化,同质化倾向下发展特色资源、特色服务。认为知识生产机构把生产出来的知识都建成机构库,同时允许开放获取,特色将显而易见[8]。但是,不少图书馆不管是以特色库名义,还是机构库名义自建特色库,都是几乎不给予全面共享。甚至有的立项完成后,建库工作也就戛然而止。例如,有人通过调研发现CALIS二期立项形成的75个项目中,在特色数据库中心网站运行的专题特色数据库才有63个,且有39个已经成为死链接,约占到了总数的62%[9]。CALIS三期立项的自建库也有不少是成为了死链接。有的虽然还保留着链接地址,但是有的模块已很少更新数据,读者的点击率很低。有人还做过相关调研,例如发现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特色资源,访问方式各异。而且重建轻用,热衷于商业数据库宣传,却甚少开展引导读者去使用自建特色库[10]。以追求馆藏特色的名义去自建特色库,却小作坊的模式开建,没有长远规划,随时有可能停工,这种特色自建库馆藏形成的馆藏特色也是畸形的。而且不少自建库是完全封闭式使用,馆藏特色是需要亲自进入其IP地址范围才能感受到,这种感知难度很大的特色还是留待所在馆自我评价吧。

5 特藏与馆藏特色关系需再梳理

    拥有特藏来形成馆藏特色是无可厚非的。但为了形成馆藏特色,为了追求人无我有的收藏境界去刻意发展特藏,甚至拒绝共享,就有违时代需求了。首先,特藏在知识内容层面将越来越难形成垄断性。当前的出版社正在改变出版模式,应时代发展出现了"按需出版",将依赖物化的纸质图书营销来获得利润的模式,逐渐改变为数字仓库出版模式,读者可无需借助专藏图书馆来获取知识内容[11]。其次,特藏建设的内容五花八门,又缺乏一盘棋的分工合作。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难以形成影响力。有的出版商却专门营销所谓的特色数据库来迎合个别图书馆,有的出版商还将数字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层出不穷的形成各种主题特色的二次数据库,也来迎合图书馆的特色馆藏需求去开拓市场。而不少个体图书馆却是手工方式去转录目次信息来建立所谓的特色自建库。如何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在一些高校内部,不少院系教师创建的特色教学库还开放式的共享素材内容,不仅媲美于个别图书馆的自建教学资源库,甚至因高度共享又更胜图书馆一筹。其三,为了追求垄断式的馆藏特色,有意阻碍馆藏共享,会影响整体行业的发展速度。有人曾认为我国文献资源共享难是因为体制、技术落后,需要有政府层面的宏观调控;也有人认为各家图书馆都有共享的愿望,但存在大小馆之间的"囚徒困境"博弈,智猪博弈,因此会有共建难共享难的问题 [12]。但是,笔者认为我国图书馆界已经过度宣传了特藏对形成馆藏特色的贡献作用,过度夸大了特藏功能。因此在图书馆消亡论的唱衰背景下,为了自保江湖地位,也就自然而然的拒绝共享。以机构库为例,有的人士认为欧美国家图书馆能大力发展机构库建设,就是因为有政府的政策引导,但是日本高校图书馆发展了10来年的机构库联盟建设,都是基于行业自觉去发展的。相比起我国的现状来看,实际上就因为自身太看重了特藏的地位、作用。导致难以共享。也就因此形成了具有纸质特藏、自建特色库,但是,是难以共享的馆藏特色。

    今后,我们应该重新再认识特藏与馆藏特色的关系。例如,有的中小型公共图书馆面向所在城市的读者需求时,总会伴随城市发展的竞争需要形成有所在城市特色的收藏体系,收藏地方文献时,也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地方特色。无需专门形成大量的特色图书分馆、馆中馆,更无需将整个图书馆的大部分区域都重新调整,挂上某某馆来宣传所谓的馆藏特色。因为馆藏服务特色可以多样化,但是馆藏资源建设频繁的寻找特藏建设方向则凌乱了馆藏发展规划。对于一些职业特色浓厚的高校图书馆,例如面向特殊行业的,整体收藏体系就是有一定的专业偏重色彩,会偏向特色图书馆的方向。无需再挖掘所谓的自建特色库来吃力不讨好。总之,馆藏特色的提法,笔者认为不是为了让图书馆行业都来追求物以稀为贵的价值理论去抢占特藏。馆藏特色的指导意义也不是为了让众多图书馆都来追求社会声望,肆意的改变图书馆的性质,例如将公共图书馆演变为特色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实际上都是不可取的。从网络环境、出版环境来考虑,只要图书馆今后很难在知识内容上形成垄断性,独自面对竞争时,就难以全面获胜。所谓的特藏护身符,今后也会逐渐削弱其法力。因此,馆藏特色不能完全依赖"特藏"来实现。馆藏特色的馆藏发展意义应该在于让启示各个图书馆都要有一定的个性化特点,而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在共享趋势下,更全面的互补式收藏好文献资源。如果我们能重新再思考特藏与馆藏特色的关系问题,也许也会一并思考如何在资源共建共享的顶层设计思路下,将形形色色的特藏推向共享,例如,古籍资源的开发步伐加快起来,技术手段也增加起来。

 

[参考文献]

[1] 邱葵.美国的特藏图书馆[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2002:(4):51-54

[2] Nyren,Karl.NewRLG.libraries bring special resources[J].Library Journal,1985(1):20-21

[3] 汤旭岩,欧阳军,李波等.应运而生的特色图书馆[J].图书馆学研究,1998(6):1-4

[4] 朱宁,常彦峰.美国大学图书馆的特藏文献管理与读者服务工作[J].图书馆学研究,2014(11):97-101

[5] "图书馆,丰富人们的生活"--李华伟博士在肥接受记者专访[EB/OL].(2009-09-26).http://www.hflib.gov.cn/News/News_show.php?ID=428.

[6] 陈尚君.《中国基本古籍库》初感受[EB/OL]. [2016-3-1].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45541.

[7] 李玉安.对现阶段古籍数字化中的思考--兼论古籍数字化中国家行为的重要性[EB/OL].(2011-09-29)http://2012.xmuci.com/news/sino/Chinesephilosophy/2011-09-29/26126.html.

[8] 朱强.国外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极其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5):12-15

[9] 王进常,邵素云,孟珊. 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发布时间[EB/OL].(2013-09-11).  http://www.paper.edu.cn/html/releasepaper/2013/09/143/.

[10] 袁红军.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调查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 2013(10):48-51

[11] 李文燕.搜书院点亮断版书资源[EB/OL].(2015-05-06)http://www.keyin.cn/magazine/shumayinshua/201505/06-1084455.shtml.

[12] 白君礼,李志俊.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博弈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3(08):35-38

 

〔作者简介〕汤罡辉,男(1978-),广东梅州人,中山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文章来源:《公共图书馆》,http://www.publiclib.org.cn/library/periodical_show/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