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设施擦亮城市名片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文化艺术展演设施投入运营 广州文化设施建设硕果累累
报道时间:2020-12-29
来源:广州日报


广州图书馆

  广州文化强市"十大范例"

  两三个世纪以前,"珠江三塔"是外国人了解广州最直观的"文化地标",也是广州向世界介绍自己的名片。时代不断变化,城市的文化名片也出了一版又一版。今天,我们能在广州的"城市客厅"花城广场上,看到广州大剧院等四大文化场馆;能在珠江航船上,看到广州塔、琶洲会展中心;还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看到多种多样的艺术空间、文博场馆、市民广场和街心公园。

  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需要擦亮文化品牌,鲜明立起广州文化标识,也需要提质公共文化,为民便民,推动文化惠民。而这一切,都需要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作为支撑,需要高质量的软硬件吸引人才、激发创意、展示产品。站在"十四五"的门前,广州的文化设施建设正在加速驶入快车道。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孙珺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通讯员穗文广旅宣

  2022年博物馆达120 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95%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日前正式印发《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广州首部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按照设施布局、资源投放、设施功能、建设时序、建设资金"五个统筹"的整体思路,兼顾中心与外围、均等化与集聚化、近期与远期项目、政府与市场投入等要素,不仅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剧院等传统公共文化设施进行规划布局,还扩充到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经营等领域,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指引。

  广州的发展愿景,是成为文化生态良好、文化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中心;文化创新活跃、文化生活多彩的世界文化名城;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的活力全球城市。按照《规划》,到2022年广州市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将达到1600平方米,每5.5万人一座图书馆,博物馆(含美术馆、展览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20家以上,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覆盖率达到95%;到2035年,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每4万人一座图书馆,博物馆总数达到300家,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规划》按照"一区一定位"的思路,对各区文化设施布点设置作出了指引。共规划区级以上文化设施项目109个,其中省市区重点建设项目39个(包括近期重点建设项目25个,远期规划建设重点目标项目14个)。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规划》,广州将多措并举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对近期重点项目纳入全市"多规合一"数据平台,优先安排落地。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健全文化设施配建机制,成体系、全方位扩大文化设施空间。鼓励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利用公建配套、活化利用、特色开发等方式配套建设博物馆、图书馆、陈列展览馆、剧院等文化设施。同时引导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建立政府、社会、市场多元投入机制。

  推进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未来要补齐短板拉动平衡

  广州在文化设施的软硬件建设方面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广州先后建成开放了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图书馆、南越王宫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南粤先贤馆等一批体现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美术馆、广州文化馆、广州粤剧院、广州海事博物馆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至2019年,广州市拥有区级及以上各类公共文化设施195处,其中区级以上图书馆24个,博物馆64个(在省文物局备案),文化馆17个,美术馆18个,剧院23个,科技馆6个,文化宫(青少年宫)29个,档案馆、规划展览馆14个;170个镇(街)均建有综合文化站,建成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16个,全市1144条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基本实现居民5~10分钟步行范围内,有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目前广州正在积极推进省"三馆合一"、市"三馆一院"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广州按照"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大力开展文化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进"粤文化世界"、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旅游合作区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

  但广州的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规划》提出,未来广州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全球区域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为目标导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需要重点从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提升设施空间品质、加强城乡充分平衡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强化,从满足功能丰富多样到打造特色品牌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从补齐设施短板到全面提升设施品质,从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到全面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传承发展与综合品牌彰显出新出彩,实现环境品质与文化形象全面提升,实现人民文化需求保障更优质更平衡更充分。

  抓好"硬件"建设 提升"软件"水平 真正让群众受益

  广州当下"最年轻"的博物馆,是与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三位一体"的南汉二陵博物馆。身兼馆长、院长、中心主任三职的易西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馆的功能既有内部的,如发掘、科研、安保、后勤等,也有对外的,如展览、讲座、研学等。得益于专业优势,博物馆可以在日常的展览中,将最新的文物发现放进展柜,把市民"家门口"的考古发现展示出来。他还表示,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来说,软硬件都要跟上,除了积极展开主题性的传播推广活动,馆里还积极与各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沟通,不断优化周边的公共交通接驳、服务设施配套等,让市民和游客在高质量文化设施中得到高质量的体验。不久前馆旁的公共汽车站更名为"南汉二陵博物馆"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截至2019年,广州市现状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指标为1515.78平方米/万人,远超《广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标准(2015-2020年)》1200平方米/万人的设置要求,位居全国、全省前列。2019年,全市各级文化馆、站开展惠民活动28811,参与群众892万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开展惠民活动17921场,参与群众692.7万人次;广州市属博物馆、纪念馆接待观众任务超过827.84万人次,总共办了166个展览,举办活动(含讲座)1794场,流动展览254个,红色文化讲堂425场。经过多年的努力,广州大剧院、广州图书馆、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文化艺术展演设施投入运营,服务效能逐渐显现。

  城市的文化设施是凝聚人心,激活活力的文化节点,是增进城市竞争力的基础设施。随着文化设施建设的全面提速增效,广州文化的未来发展让人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