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为何肯为文化买单
报道时间:2017-12-31
来源:经济日报

摘选:

高平台,不能曲“高”和寡

广州现有9项全国性、国际性的高端文化活动平台,包括中国音乐金钟奖、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羊城国际粤剧节等。这些平台的打造,不但为广州博得了全球粤剧中心、音乐名城、纪录片之都等盛誉,更做大了文化产业蛋糕,2016年广州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30亿美元,居全国前列。目前,广州正进一步谋求具有更高影响力的大平台——在整合9项平台的基础上打造文交会,向文化“广交会”的目标迈进。

高平台,谁都想拥有,但不少城市的尝试却落得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广州打造一个个平台都获成功,秘诀何在?就在于不光着眼“高端”,更着眼于“高参与性”,即亲民性。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所呈现的“爆发力”。纪录片节诞生于2003年,那是纪录片在中国绝对属于冷门片种的时期。纪录片节秘书长刘军回忆,一开始的展映环节观者寥寥,大费周章最后才来了两个人。

怎么办?他们决定从免费放映入手,先把市场培育起来。于是,广州市民每周日都能在广州图书馆免费观看纪录片,一年365天都有展映。慢慢地,市场发展起来了。2017年,广州图书馆展映厅的上座率已达90%。广州被公认为“最懂纪录片的地方”。据爱奇艺统计显示,2016年广州观众观看纪录片总时长超过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一。有了这样的市场沃土,广州纪录片节得以释放巨大的国际影响力。2017年展会,有113个国家和地区携4239/集作品参展,加拿大、波兰、德国、意大利等国纷纷组团赶来“淘宝”。

机会来自受众,否则再高端的平台也只是空中楼阁。广州文交会上,很多专家都表达了类似观点。“我们将迎来怎样的机会?就是‘想象力经济’。消费升级并不代表着消费者有钱了,而是他们的想象力升级了。”中国著名设计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贾伟说。很多专家都认为,市民审美能力和需求的提升,将倒逼文化产业迎来“井喷期”。

广州的成功,就在于扎实迈出了“亲民”这一步。二沙岛上有19年历史的星海音乐厅,最初是第一代观众带着第二代观众前去听,如今已迎来了大批第三代观众。多位来广州演出的艺术家盛赞,观众的文明程度是和国际接轨的。

事实上,广州的经验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享誉世界的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副总监保罗·宏登,在谈到广州戏剧节的成长时表示:“阿维尼翁戏剧节的预算有五成来自政府的支持,之所以能得到政府支持,与政府给戏剧节的使命有关。政府就是希望戏剧走下‘神坛’,让更多的人能走进剧场。在广州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办戏剧节并不容易。可喜的是,广州已经有了培育市场、培养观众的意识。”

《经济日报》20171231日,第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