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义收烈士骸骨的潘达微
发布时间:2011-08-16 08:11:41
来源:广州文史

 

  潘达微(18801929年),原名潘虹,乳名阿忠,字心微,后改达微,又字铁苍,号影吾、景吾,别号忏觉、冷道人,题画署冷残、觉庐。广东番禺(今天河区棠东村)人,出身官绅之家。父潘文卿是清末武官,辞官回乡后,在广州创办广仁善堂。

  潘达微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有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第五。他曾师从画家居廉,长于国画。潘达微自幼多病,求医中,认识了孙中山,并得其治愈。不久,他与史坚如一起参加孙中山创办的兴中会。光绪三十年(1904年),孙中山请其为革命筹款。随后潘达微在香港积极为同盟会起义筹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参加同盟会。8月,潘达微以赞育善社的名义,筹款数千元,与陈垣、高剑父、陈树人等人在广州创办石印《拒约画报》(后改名为《时事画报》),推动反美拒约斗争。该画报出版约一年左右,就被清政府查禁。此后,潘达微在广州南武学堂、培淑女校、洁芳女校等校担任图画教员,暗中进行革命宣传活动。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同盟会在广州成立支会,高剑父、潘达微分别担任正、副会长。革命党人利用他开设的瓷窑掩护制造炸弹。后来潘达微和高剑父利用广州河南漱珠桥担杆巷“阿巨裱画店”二楼开展活动,取名“守真阁”。庚戌起义失败后,守真阁被查封。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潘达微与陈树人等人在广州创办同盟会机关报《平民报》,并兼任《七十二行商报》笔政,经常撰文抨击时弊,揭露清朝统治的黑暗。

  清宣统三年(1911年),同盟会计划再在广州发动起义,潘达微和高剑父等人利用河南歧兴里培淑女校作为转运储存武器弹药的地方。其妻陈伟庄及宋铭黄等同盟会女同志,又乔装新娘出嫁归宁,或假借送妆匣、寿礼等各种名义,掩护运送武器弹药入城。三月二十九日(427日)起义失败,殉难烈士暴尸街头。四月三日,潘达微以《平民报》访员的身份察看街头暴尸,惨不忍睹,遂出面与各善堂洽商葬事,又向广州名绅、清乡督办江孔殷请求。江家与潘家是世交,答应设法向当局说情和疏通,并立即电话告知各善堂,说明他对此事可负全责。潘达微又说服广仁善堂之善董徐树棠,答应将沙河马路旁的红花岗拨为葬地。翌日,潘达微来到尸场,协同100多名忤工,总共殓葬了72位死难烈士。

  四月四日,保皇派的《国事报》登载消息,并在措词上渲染潘达微奔走呼号的情况。潘达微于是将营葬的经过在《平民报》和《七十二行商报》上发表,标题是《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文章发表之后,清廷查封了《平民报》。潘达微逃到香港,后又转往上海,改名陈虹,在龙华的徐姓人家中当园丁。武昌起义胜利后,潘达微回到广州。不久,他接受了警察厅厅长陈景华的邀请,在广州花地黄大仙祠创办孤儿教养院并出任院长。他还变卖房产,补充孤儿院经费。这所孤儿院先后办了50多班,毕业孤儿达千余人,其中有后来成为粤剧名演员的罗品超。潘达微还创办以收容贫苦妇女的广东女子教育院,在河南歧兴南约创办缤华女子学堂。又和几个文友创办“琳琅幻影新剧团”,他亲自将托尔斯泰的小说改编为剧本《声声泪》,自编自导。潘达微还创立“乞儿救济会”,创办《乞儿呼天报》。

  1913年,袁世凯阴谋篡权称帝,镇压革命党人。潘达微逃往香港,寄居在九龙赤柱,将居所命名“觉庐”。他在香港与高剑父、谢英伯等人密切联系,策划“反袁讨龙”活动。

  1917年,他与王秋湄、廖平子、梁襄武等知名人士出版《天荒》画报,“取天荒地久之义,写古往今来之状”。笔名“冷残”。1926年,又出版画册《微笑》。

  潘达微擅长画花鸟山水,尤喜画菊。19251927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发行的《名画日历》,大部分出自他的手笔。1926年,潘达微和黄般若等画友筹组成立广州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他还钻研摄影技术,他拍摄昏黄街灯下黄包车夫的一幅摄影作品,曾获“国际摄影沙龙”奖。

  1929827,潘达微病逝于香港,终年48岁。各界知名人士孙科、张学良、甘乃光、胡汉民、陈大年、冯自由、陈树人、许崇清、黄节、王秋湄等数百人及社会团体都赠送挽联或花圈。920日,南京国民政府国务会议明令褒扬潘达微。家属致电中央国民党总部,请把潘达微附葬黄花岗。然广东当局认为“附葬碍难照办”,只准葬于旧模范监狱(今沙河顶)附近。19518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将潘达微骇骨移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北侧。

上一条: 天龙窝降妖

下一条: 黄村村名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