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寄园巷记酒家与书楼
发布时间:2011-08-31 10:18:47
来源:《广州越秀古街巷》广州越秀文艺网

  近十余年广州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不少古街巷亦随之而消失,值得怀念的寄园巷及寄园一、二、三横巷便是业已消失的古街巷中的几条。说它值得怀念,是因为清代名诗人张维屏有《寄园宴集》一诗,咏及当时广州知名文士经常雅集的园林式酒家“寄园”。那几条以寄园命名的小巷,原来就位于今东风中路与小北路交界东北角“越秀城市广场”的范围内。
  《寄园宴集》诗云:

最难城市有山林,况复筵前丝竹音。
对酒当歌豪士气,及时行乐古人心。
红裙声似莺喉转,绿野痕随草色深。
宇内浮生均是寄,寄园烟景好招寻。

  寄园遗址一带后来成了街巷,便有了寄园巷等街巷名。如今高楼大厦湮没了小巷,广州的中青年人鲜有知道寄园的了。
  寄园是清中期广州城内最知名的园林式酒家,酒家内的园林有石山荷塘、花鸟虫鱼,建筑有荷榭、评香小榭等。荷塘中有名为“小浪舟”的小亭,亭匾是张维屏手书。“最难城市有山林”,客人于闹市中步入此小榭确是快事。每年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张维屏、梁廷枏、黄培芳、陈澧、谭莹等知名文士便到此酒家,仿效晋代王羲之兰亭修禊雅集,吟诗唱和,留下一段羊城文坛佳话。
  寄园内佳肴美味,其中有一道名菜叫“秀鱼羹”,是用鱼苗熬成浓汤,浓郁鲜美,饶有风味。可惜店内其他名菜,文人们没有记载下来。
  到民国时,寄园早已旧迹难寻,但这里却建起一座著名的藏书楼——南州书楼,这是文化界永远怀念的图书收藏家徐信符半生心血的结晶。
  徐信符(1879—1948),祖籍浙江,父辈落籍番禺。少年时在广州刻苦攻读,肄业于越秀山麓的名书院菊坡精舍。1904年,他与朱执信、古应芬、陈融等在豪贤街(今豪贤路)的西庵书院组织群智社,切磋学问。两年后他任教于广东高等学堂,此后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年,历任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高等院校讲师、教授,讲授目录学、版本学、中国文学史等课程,先后兼任广东省立图书馆委员、特藏部主任,广东省修志局编纂等职。徐信符特别重视广东历代文献,经常到各地搜求广东各种地方文献,得到不少珍贵的孤本、善本。1920年,他整理出版《广雅丛书》154种,以后又将自己收藏的宏篇巨著整理出版。1928年,他在寄园遗址附近建起南州书楼,贮存自己丰富的藏书。1935年,岭南大学名教授冼玉清女士应邀到南州书楼阅览,将徐信符所藏的432种广东文献,辑成《南州书楼所藏广东书目》,刊于当年6月的《广州大学图书馆季刊》上,公开了徐氏部分秘藏,对学者了解广东乡贤著述提供了文献书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徐信符将南州书楼的藏书300多种、2300多册运往香港,寄存于香港大学等地。1940年,香港举办“广东文物展览”,徐送展的典籍达三百余种,其中不乏明清时的原刻本,大受学者推崇。次年香港沦陷,徐把藏书运往澳门,途中遭匪徒抢劫,又遭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损失不少书籍。以后又因生活所迫,只好靠卖书维持生活,藏书大损。抗战胜利后,他返回广州复任中山大学教授、省立图书馆顾问。1947年,他把寄存于香港、澳门的藏书陆续运回广州,本拟编写藏书目录提要,终因年老体衰未能完成。次年10月30日,一代藏书家徐信符逝世。今日,南州书楼已难寻遗迹,但徐信符守护传统文化的精神,仍为人们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