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邓世昌)事已至此英雄嗟叹,义不独生军威亦存
发布时间:2007-07-14 00:00:00

  人物年表
  邓世昌(18491894)

 

  近代著名海军将领,祖籍广东番禺,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在1894917的海战中捐躯报国。
  1849年 邓世昌生于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即现在广州海珠区龙涎里)一个茶叶商人的家庭。
  1867年 考入福州船政学堂。
  1871年 毕业,服役于清朝海军,历任建威海东云振威镇南扬威致远等舰管带,先后参与台湾、朝鲜、福建等地战事,并两次受清政府委派前往英德两国收清廷订购的战舰。
  1887年 北洋水师组建完毕,邓世昌任致远舰管带。
  1894年 日本首先侵入朝鲜,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916,邓世昌指挥致远舰随北洋水师增援朝鲜,在次日回国返航途中,在黄海与日本舰队遭遇,双方展开激战,在弹药将尽之际,驾舰撞向日本主力战舰吉野号,不幸中雷沉没。邓世昌义不独生,自沉于黄海,壮烈殉国,年仅45岁。

  大事记
  1761年 二月,安南国来请封,遣使封黎维瑞为安南国王。三月,南掌国来贺太后寿。十月,俄罗斯交还逃犯。
  1762年 正月,清帝南巡,至海宁,五月回京。五月,准英吉利商人每船购买土丝、二蚕湖丝八千斤,仍然禁止头蚕湖丝及绸缎出口。十月,爱乌罕汗遣使进贡。是年,朝鲜英祖亲祀大报坛,原拟以明臣配享,因廷议纷纭不定,乃止。暹罗遣使入贡。
  1763年 正月,因爱乌罕、巴达克山、霍罕、哈萨克遣使入觐,分别赐以敕书。五月,应朝鲜国王之请,遣使册封其孙李祘为世孙。八月,湖南奏修岳麓书院。
  1764年 三月,蚕丝出洋解禁。九月,命朝鲜国王约束属下,勿令越界生事。十一月,清帝命重修《大清一统志》。是年,曹雪芹死。 谭伯牛

  记者手记
  甲午海战悲剧的力量

  为什么有四万万国民的天朝大国却打不过岛屿小国?是因为船不够坚,炮不够利,是因为大清军队不够英勇,还是有更深层的原因,这是1840年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开始思考的问题。从林则徐、魏源、梁廷枏等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士大夫开始,他们著述立说,介绍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治夷。而后,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发起洋务运动,办学堂,开工厂,造船舰,建海军。但是,还是不能摆脱战败的命运。
  曾经参与黄海海战的德国人汉纳根曾说,中国取败之道,有二大端:一曰无总帅,督抚各自保封疆,分而不能合;一曰无名将,提督各未谙韬略,愚而不能明。他甚至建议,清政府选拔十万精锐之士,建御林军。汉纳根又说,北洋诸战舰,实未豫筹战事,且炮弹等亦多不敷临敌之用,中国之于海军,实未宽筹备。总而言之,是战斗力不强,从精兵强将到船舰指挥,乃至于最高军事统帅,这是紧密相连的,少了一环,战亦难胜。
  穷则变,甲午海战的惨败也促进了国人的进一步觉醒。当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时,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8省举人上书清帝,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尽管清政府并没有接受,但是变法的口号开始传向大江南北。国难当头,亡国灭种之际,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变法维新,光绪皇帝毅然发布定国是诏,支持变法。103天后,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幽禁光绪,宣布临朝训政,捉拿康梁,变法失败,时在1898年。随后,义和团运动揭竿而起,要扶清灭洋。继而,八国联军进军北京,火烧圆明园。最后,还是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了事。
  甲午海战后清政府开始了实质性的军事改革,训练新军,从军事制度上进一步学习西方。从某种程度上说,甲午海战是国人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连学生都打败了老师,清政府只有痛定思痛。   宋金绪

  出发前的致远舰官兵。 

  中雷沉没后的致远舰残骸。图片由北洋水师网提供

  邓世昌义不独生的壮举成就了我们民族英雄篇章中辉煌的一页。 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

 

历史风云
  少有大志,好经世之学

  对于少年时期邓世昌的事情,历史记载很少。民国年间池仲佑所编的《海军纪实》载,少年时期的邓世昌性沉毅,有大志,状貌魁岸,并且好经世之学。
  19世纪60年代,邓世昌的父亲邓焕庄去上海经营祖上留下的生意,便带着邓世昌同行。在黄浦江上,年少的邓世昌看到外国的军舰轮船随意进出,对父亲说:中外通商以来,外洋制造月异日新,力臻富强。而沿海通商之处,又皆外人足迹所经,若非早自振兴,预为防备,万一失睦,将受制于人。父亲听了之后,觉得儿子很有远见。
  1867年,沈葆桢担任船政大臣,创办福州船政学堂,下设前后两学堂,分别学习造船和驾驶技术;前学堂以法文授课,后学堂以英文授课。为了进一步培养人才,沈葆桢除招收闽籍的学生外,又招收10名粤籍且懂英文的学生,邓世昌得知后即弃帖括,考入后学堂学习驾驶。
  在学期间,邓世昌对天文、地理、测量、电算、行阵以及中外交涉条例,靡不研究精通。表现优异的邓世昌受到沈葆桢的器重,毕业后被派往建威号轮船实习,邓世昌正式开始了他的海军生涯。据记载,邓世昌是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当时共有33名学生,包括刘步蟾、林永升、严复等人。
  
  作风务实,带船归国省钱数十万
  当时,北洋大臣李鸿章督办海军,留意各方人才,听说邓世昌熟悉海上驾驶,觉得人才难得,便调到北洋海军中。以后的事实证明,邓世昌果然没有辜负李鸿章的厚意。
  1882年,朝鲜发生内乱,朝廷命浙江提督吴长庆率军东渡,同时让邓世昌以兵舰运送将士。史载邓世昌鼓轮疾驶,迅速异常,迳赴仁川口,结果比日军抢先一天到达。等日军来到时,我军早已整队相迎。最后日军没有抢到先机,无法进入大门,不得不退兵罢休。事后,清政府赏给邓世昌勃勇巴图鲁勇称号。
  1887年,北洋海军在英德两国订购的巡洋舰致远、靖远号和装甲炮舰经远、来远号竣工。李鸿章派英人北洋海军总查琅威理前往验收,邓世昌以营务处副将衔参将兼致远舰管带与其余三人同往,凡关系中国文报、银钱等事责令一手经理。四艘舰都是新式机器装备,为了让官兵尽快熟悉各舰的性能特点,邓世昌每天要求定时操练,让各舰排成不同的阵行,终月间变阵必数次,或直距数十百码,或横距数十百码,或斜距数十百码,时而演习救火,时而操练攻敌,这些动作都依靠令旗指挥,官兵们都踊跃奋发
  此次带船归国,由邓世昌等人亲自管理监督,没有像以前为防止出现意外而参加外国的保险,为国家省钱数十万,而且还锻炼了队伍。
  
  阵亡黄海,忠勇性为一时称叹
  1894917,中日两国在黄海大东沟展开激战。北洋海军各舰列队成人字形,提督丁汝昌率旗舰定远号和镇远号两舰为首,其余列队两翼。日本军舰体积较小,易于变动方向,比较灵活。鏖战之中,我军舰大炮发射速度较慢,且射程不远,而日舰发炮速度较快,结果日军逐渐占了上风,致远等舰冲出圈外,导致腹背受敌。当时致远舰已经受重伤,为了冲锋陷阵,毁敌一舰以挫其锐,邓世昌命令全速向日舰吉野号冲去。当时,船中队员一度纷乱,邓世昌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奚纷纷为?于是众人肃然。
  此时,致远号中鱼雷,导致锅炉爆炸,船体开始下沉。船上共有两百多人,大部分以身殉国。
  据记载,邓世昌落水后,随从刘相忠手持浮水棒送给邓世昌,但他拒不接受。后经他舰救出,邓世昌看到全舰队员都已没入水中,慷慨而言事已至此,义不独生,乃纵身跳入大海。英法各国水师观战者,都纷纷称叹世昌之忠勇。
  917这一天是农历八月十八,正是邓世昌的生日。

  历史寻踪
  地理 光耀桑梓,邓氏宗祠成纪念馆

  邓世昌纪念馆设在宝岗大道南北广场的后面,这里本是邓氏宗祠。从高楼林立的大道转入一条古朴的小巷,就会看到青砖灰瓦的典型岭南建筑,1849年邓世昌就出生在邓氏宗祠旁边的民居里。如果站在高处看,高楼、民居和祠堂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时代,从某种角度也直接反映了100多年以来海珠区的发展。
  两座石狮默默守卫着纪念馆的门口。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左右三路,前后两进。正门前有六级台阶,门额上书邓氏宗祠四个大字,两侧为一副楹联,云台功首,甲午留名。邓世昌的大幅遗像悬挂在大厅中央,下面是一个轮船驾驶舵的模型。大殿和两侧是展览的照片和资料,看着这些照片和复制品,记者仿佛也回到了黄海战场。
  纪念馆中最有气势的当属英光堂里邓世昌的坐像了。该像是由广州美术学院的曹崇恩教授创作的。重达1吨的铜像有1米多高,下面是0.8米高的花岗岩底座。邓世昌稳坐在椅子上,目光直视前方,威武庄严,气势恢弘。
  在祠堂东面的花园里,有邓世昌亲手种植的苹婆树。树尽管不高,但枝叶繁茂,生机盎然。据邓世昌纪念馆馆长孙穗芝介绍,1991年原来的大树被台风刮断,后在老树根上又生出两条新枝。令人惊奇的是,在树根处又有两个巨大的灵芝叠在一起,直径有20多厘米。据说这是受邓世昌的灵气所影响。苹婆树前面还有一口世昌井,当年邓世昌曾经喝过井里的水,如今井里依然有水。
  据了解,邓家宗祠始建于道光十四年(1834),当时的规模比较小,只有1000多平方米。邓家后人用清政府给的抚恤银来扩建宗祠。据说邓世昌小时候常在宗祠里玩。

  人物 德荫后辈,族人代出英杰
  现在广州还有邓世昌的后人,家住白鹤洞的邓权民是邓世昌的侄孙,今年已经88岁了。周末,我们去访问老先生,他怕我们找不到地方,特地来车站接我们。约好上午9点在永红会场公车站见面,可邓老先生早早就到了。
  穿过一所中学,然后再拐几个弯就到了邓权民的家。今年88岁的老先生身体依然很好,看上去根本不像米寿之人。年轻时,他曾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参与抗日战争,如今想起来,邓权民依然感叹当时战争的不易。
  如今,家里只剩下邓权民一人了。老先生早已为我准备好了他收藏的有关资料。邓家的族谱以及他平时所收集的纪念专刊和报纸。邓世昌死后20多年邓权民才来到人世,对于邓世昌的事情,他都是听奶奶讲的。奶奶最疼他了,很小的时候就带他去给邓家的后人拜年。
  据他介绍,邓家是从江西迁过来的,后几经搬迁,才来到广州海珠区。当时邓家有四宅,邓世昌是四宅的,邓权民是三宅的。邓世昌是家中独生子,下面有三个儿子。据了解,上海有邓家祖上留下的茶叶生意,邓世昌少年时候就随父亲移居上海做生意。邓权民的奶奶每年都要去上海拿些家用,因此和邓世昌家来往比较多。
  邓世昌死后,邓家后人曾经把邓世昌的望远镜送给邓权民的奶奶,我小时候还玩过,是个单筒望远镜。邓权民说。
  邓家后人曾经对于邓世昌的父亲是有些争议,邓权民努力想还原历史真相,查找相关资料。邓权民说,每当奶奶讲起邓世昌的事迹,他们都听得非常认真,也非常仰慕。也许正是受了这种爱国精神的影响,邓世昌后人中有6位参加过抗日战争。1937年,邓权民加入中央陆军步兵学校教导总队1期。最令邓权民开心的是,他曾经在广东博罗县接受当地一个团日军投降。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们应该继承先辈的遗志。在送记者出来时,他这样说。

  回忆
  27年仅回三次家

  1990年,威海的董进一曾经去张家口访问过邓世昌的重孙女邓立英。据她讲述:
  邓世昌从18岁从军到45岁殉国,27年间,仅回过三次家,每次只住三五天,最多不过七天。其父病故,他虽接到丧报,但军务在身,也未回家奔丧。五年后,他回到家中,哭昏在灵前。
  邓世昌牺牲后,沿海渔民纷纷驾船下海打捞邓世昌的尸体,没有找到,最后家人只好把他遗留下来的衣冠装入棺中,丧于广州沙河区天平架石鼓岭。这里是邓氏家族的墓地。山东威海的百姓在成山角树立邓世昌的木雕像,年年都去拜祭。

营次守制,忠孝难全
  1884年,法国海军舰队入侵我国台湾,攻陷吉隆炮台,邓世昌奉命率舰南下御敌。不幸的是,邓世昌的祖父和父亲双双离开人世,噩耗传来,邓世昌悲痛万分,想请假回家奔丧。但是军务要紧,不能离开战场。不得已,勉在营次守制,而哀毁之行,三年如一日。忠孝未能两全,不能为父亲送终,成为邓世昌永久的遗憾。据邓世昌的重孙女邓立英说,几年后邓世昌回到家中,抱头痛哭,甚至昏了过去。
  
  早有战死疆场的准备
  上世纪70年代,邓世昌的外孙女叶素兰曾回忆外祖父。她说,甲午战争爆发后,外祖父已经做好了战死的准备,但是家人当时完全没有觉察到,外祖父在大东沟英勇阵亡的消息传来后,外祖母才恍然大悟。他走的那天,话说得特别多,想的事也特别多。再三嘱咐要教育好孩子,照顾好孩子。但说话很坦然,没有流露出伤感。邓世昌死后,光绪帝奖了一块匾给曾外祖母,还召见了大舅舅浩洪。当时海军中福建人多,广东人少,外祖父不善于仕途经济,厌恶官场逢迎,有点书生气。
  
  藏书颇多,家无余财
  《海军纪实》和《哀祭先严文》中都记载,邓世昌家里藏书很多,他自己很喜欢书法,尤其是黄庭坚的字。在海上工作之余,邓世昌常常看书练字。现在邓世昌纪念馆中有一副对联:龙跃云津凤鸣朝天 桂生高岭莲出绿波,据说是青年邓世昌的手笔。
  邓世昌平时工作认真勤恳,廉洁奉公;在军中常鼓励将士,有古烈士风。即使死后,也是家无余财。李鸿章听说此事,感慨万千:不图斯世尚有此人,而卒以捐躯报国,所谓言能顾行者,非欤?

  专家论道
  气冠全军邓世昌

  戚其章,1925年生,山东威海人,著名甲午战争史研究专家。
  邓世昌在黄海中有两件事最值得称道:其一,他不是只考虑致远一舰的御敌,而时刻关心的是全军的胜利。海战进行两小时左右,北洋舰队处境极为不利,号称帝国精锐的日本吉野等四舰突然驶至定远前方,向中国旗舰进逼,企图施放鱼雷。定远的安危直接影响到全军的胜败,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毅然开足机轮,驶出定远之前,迎战敌舰,使定远得以转危为安,为北洋舰队最后胜利地击退日舰奠定了基础。
  其二,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临危不惧,从容对敌,为争取全军的胜利而宁愿牺牲自己。
  摘自戚其章《略论邓世昌的爱国主义》

  诗文记忆
  《忆大东沟战事感作》

  当时著名维新思想家郑观应也作诗一首《忆大东沟战事感作》,诗中形象描绘了当时海战的情形以及邓世昌英勇杀敌的气概。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辑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勇哉壮节首捐躯,无愧同袍夸胆识。

  轶闻
  义犬情深

  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就有邓世昌的爱犬救主的故事,更为悲壮牺牲的英雄增添了几分豪情。
  据说,邓世昌经常把狗带在身边,出海时带在舰上;回威海时,因忙于舰上军务,便让水手把狗送回刘公岛,由于狗先回家报信。家里人一见狗回来了,就知道他主人已经安全返回港内。
  现在所说的义犬救主故事大部分都引自《海军纪实》中的记载,此书介绍说邓世昌的随从刘忠在水中递给他浮水棒,但邓世昌没有接受。这时,他的爱犬游过来叼住邓世昌的手臂,后又衔其头发,邓推开后,用力掐住狗的脖子,同归于尽。邓世昌的三个儿子所写的《哀祭先严文》也有这样的记载。
  而据邓世昌的侄孙邓权民的说法,那条狗根本没有在舰上。今年88岁的邓权民现住广州,他的祖父邓佑昌和邓世昌是堂兄弟,邓权民的祖母和邓世昌家来往较多。邓权民说小时候听奶奶的讲述:邓世昌的狗是从英国带回来的,海战时这条狗不在船上。狗见主人很长时间没有回来,就一直叫,并原地转圈。当邓世昌遇难的消息传来时,这条狗迅速跑出去,后来叼回了主人的帽子。邓权民强调,他奶奶是听邓世昌的家人这样讲的。


  广州史记专题由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联合编写
  撰文:本报记者 宋金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