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黎简)南州正有奇才在,画痴书癖诗最豪
发布时间:2007-10-16 14:07:48

素有百花村之称的弼教村是黎简的家乡。

  人物辞典,黎简(1747-1799),字简民,又字未裁,广东顺德县弼教村人。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书画家。性爱山水,常来往于罗浮(又称东樵)、西樵两山间,故自号二樵。性情耿介,不慕名利,世人目之为狂,遂自署“狂简”。黎简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精书法,号称“三绝”,同时还擅长篆刻。27岁之前游历两广、云贵等地,此后奉母回家,并常往来于家乡、顺德县城和广州府城。足不逾南岭,名动全国。黎简32岁中秀才,43岁选为拨贡(从秀才中选出优秀的保送入京,可就读国子监。如果再经过朝考及格可授予官职),一生未曾做官。平时以卖书画、当塾师为生,生活比较清贫。著有《五百四峰堂诗钞》、《药烟阁词钞》、《芙蓉亭乐府》等。

  记者手记
  为农民呐喊的诗人

  黎简一生,淡于仕进,布衣终身,平时往来城乡之间。黎简之诗,多描写农村生活,和他同时期的诗人黄培芳曾称赞说,“田家风景推储祝,山水登临擅谢公”。在他的笔下乡村风景旖旎多姿,“雨酿浓青柳翠天,一弯愁黛暮山圆”,如临其境。但是,黎简并不是隐士,他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洒脱。黎简很关注百姓疾苦,苍生冷暖和农民同喜共悲。
  久旱逢雨,黎简和农夫一样高兴,“一雨苍生万家,天安性命及桑麻”,农民的收成有了保证,老天爷又照顾百姓了。而当秋收将近,雨量过大致使粮食歉收时,黎简大声为农民鸣不平:“三年不见十日雨,一雨偏当九秋熟;苍天作意何太酷,不令人喜令人苦。”乾隆中期,岭南地区多灾多难,地震、台风、饥荒等接连不断,农民生活困苦,而官府的赈济又流于形式。尽管自己并没有种地耕田,身为知识分子的黎简敢于揭发情况,“苍吏居上头,饥民畏如虎。民归未足乐,民来已愁苦。……可怜数万人,出门顾儿女。谓当朝有飨,已暮火未举。安知远村民,不及食官米。乡米倍于官,土豪狡如鬼”。面对一斗米涨到五百钱的情形,黎简高呼:“君不见垄头白骨夜有声,路旁白骨行无肉。”
  在为农民呼喊的同时,黎简自己的生活仍然清贫,中年以后又体弱多病。晚年曾经寓居广州的时候,甚至连看病买药的钱都不够了。即使生活这样清贫,黎简还是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保持他的平民情怀。1799年,其病死家中。悲乎。向平民诗人致敬。

大圣庙“神洲胜地”乃黎简所写。

  大事记
  1772年正月,命各省购访遗书,自此开始编修《四库全书》。是年,为日本侵略朝鲜一百二十周年,朝鲜祭祀死事诸人及明将李如松、李如柏。
  1773年 自去年至今年,小金川战况屡有反复。 
  1774年三月,严禁民间私制藤牌。七月,太监高云从因结识嘱托官员,被杀。八月,白莲教王伦在寿张、临清一带起事,月余败死。十一月,令各地上缴明末清初书籍中有“违碍”之处者。
  1775年七月,严禁广西商民出口贸易。内地不再查禁鸟枪。八月,清军攻下大金川根据地勒乌围。九月,郑昭至此恢复全部暹罗失地,拟向清国购买军火,以攻缅甸;清帝谕:许购硫磺铁锅,不准予炮。 
  1776年二月,大金川索诺木莎罗奔降于清。清帝东巡至曲阜,四月回京。    
  谭伯牛

  人物志
  黎简主要生活在清代的乾隆年间,正是史家所说的康乾盛世,政权已经巩固,经济繁荣,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出现了一些发达兴盛的城镇。康熙年间,粤海关开通后,广州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佛山镇乃清代四大镇之一,商业发达。黎简的家乡遍地是花圃,村民以种花卖花为业,邻近的陈村当时已经形成了大的花市。
  在经济繁荣的同时,全国的学术氛围却走向另一面,统治者大兴文字狱,使得许多知识分子埋头于故纸堆,考据学派盛极一时。而文艺界也弥漫着一种窒息心灵的复古之风。但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活跃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们富有活力的作品给文坛带来生气,黎简就是其中的一员。

 

黎简《溪桥秋兴图》(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黎简《行书十四言联》(广东省博物馆藏)。

  人物列传
  岭南四家,广州城里定交

  清代初年,山东人王士祯以诗闻名海内五十余年,士大夫尊为泰山北斗。他所倡导的神韵之说,影响很大,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歌的最高境界。王的声望足以奔走天下”,到乾隆年间余波尚存。但岭南地区有位诗人,对王士祯独致微辞,他有诗云:“诗家当代尊者谁,秋谷杰出新城危。死生且而为门户,甫白不闻相是非。身前之名尚按剑,身后之名无立锥。”秋谷是指清初著名诗人赵执信,当时他因标举独创、反对神韵而名满天下。针对诗坛上空泛、疏浅的流弊,赵执信提出“诗外有事”、“诗中要有人在”的主张。新城是指王士祯。显然,作者是推崇现实主义的赵执信,而不满王士祯。这位诗人就是顺德黎简,号二樵,人称黎二樵。
  1747年(乾隆十二年),黎简出生在广西南宁。他祖上两代都是国子监生,可谓书香家庭;黎简的父亲当时在南宁为米商,喜欢读书作诗,并组织了一个“五花洲吟社”,经常和朋友吟诗论道。受其熏陶,黎简十岁能赋诗属文。长大以后,黎简博览群书,畅游于笔墨书画之间,水平见长。父亲每次外出游历,都会带上儿子,拿笔练习书画,闲时外出旅游,也不忘题名留念。看见儿子是做诗人的材料,父亲开始有意培养,每次回家或外出游山玩水,总要带上儿子,“遍览桂林山水”。后来,黎简又云游黔、贵,北上湘、鄂。山水胸中留,笔下气势现,年轻时的游历生活,对黎简的为诗作画大有帮助。
  1773年,黎简陪着母亲从广西回到弼教村,从此之后,他经常来往于顺德县城、广州府城之间,还到过佛山、中山访师会友;罗浮、西樵、鼎湖这些风景名胜也留下了他的足迹。过着典型传统知识分子的生活,平时以书画为生。
  30岁那年,黎简来到广州城西开课收徒,成为一名塾师。当时顺德老乡张锦芳以诗文闻名乡里,他与胡亦常、冯敏昌号称岭南三子。张锦芳觉得黎简的诗作很好,视为“劲敌”。番禺的吕坚自负诗才,很少看得上别人的作品,但是读了黎简的诗后,不禁叹服。大约其时,顺德另一位诗人黄丹书经张锦芳引见,和黎简成为好朋友。张、黄、吕、黎四人,其诗奇正不一,各有所长,人称岭南四家,都是知名岭南的诗人。从此黎简步入了广州的文学圈,好友之间作诗唱和,交游往来。黎简视黄丹书为知己,临死之际留下遗嘱,让黄丹书给自己“述其事状”。

  布衣诗人,拒见文坛大腕
  黎简之诗境界新颖,诗句奇特,情真意切。他学习黄庭坚、杜甫、谢灵运、韩愈、李贺等人的诗作,取各家之长,自成一体。他写农村风光:“两道春洲隔水青,桃花万树日冥冥;红衫碧草绿波底,上有浴鸥双白翎。”诗意盎然,栩栩如生。他写饥荒之年的农民生活:“五岭三年千里内,多时十室九家空。已怜泪眼啼饥尽,更使无归作转蓬。”为民呼喊,与民同悲。兄弟之情在他笔下自然流露:“今日兄弟同生日,少壮相随后五年。两地发肤趋老大,在天弦望各风烟。”正因如此,清人温汝能说,“其无笔不到,无韵不稳,无声不谐,格虽奇而实平正。如桃源洞天,桑麻鸡犬,男女衣服,悉无异于外人;但其取径稍曲,世儿惘惘,自迷其津,遂疑桃花流水为天上人间耳。”洪亮机感叹,“作诗造句难,造字更难。若造境造意,则非大家不能。近日顺德黎明经颇于此见长,惜英年早逝。然所存诗,尚足以睥睨一世。”
  黎简一生未曾做官,1789年广东学政关槐选为拨贡,按规定第二年须进京参加廷试,合格后可授予知县一类的官职。因父亲病亡,黎简未能成行。此后因身体多病,更加淡于为官。虽然黎简足迹没过岭南,但名声远播,全国知名。1784年,69岁的文坛领袖袁枚来到广州,早就听说二樵的大名,希望前去一见。黎简觉得他诗与人品不佳,无师生之道,而且文章亦不足取,所以拒绝和袁枚见面。可能因此袁枚怀恨在心,所以他的《随园诗话》里没提黎简的诗作。
  黎简的诗集名为《五百四峰堂诗钞》,是因为他常游历罗浮山(又称东樵)、西樵山,两山相加共有五百四峰,所以如此命名。近代浙江文学家李慈铭阅读黎简的诗后说,“其诗幽折瘦秀,迥不犹人。二樵以绘事名,诗中皆画境也。”清人王昶也誉之为岭南诗人之冠。

  书画名家,为生活典衣易米
  除诗之外,黎简的书画也很好,很多人争着来买他的字画。他每次写字时,总是端坐于桌前,执笔最正,悬腕舒徐,一笔一划,皆有停顿。黎简去朋友家中,看到古人的名迹名帖,他总是全神贯注地揣摩,回来后就可以模仿写出来,而且字迹非常像。各种字体黎简都练习过,但他写得好的要属行书。他从晋人书法入手,中年兼学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的行楷,晚年又练习苏东坡和黄庭坚的书法。清代嘉道年间的诗人张维屏说:“其书一种萧疏淡远,仿倪高士;一种淋漓苍润,由梅花道人而问津北苑。”清代著名书法家谢兰生对其非常佩服:“开始学《曹全碑》,玩味久之,一落笔便工妙,他人虽学十年不逮,故其书与画并传。予谓其书胜于画。”张维屏这样评价黎简的书法,“其书意态追晋人,中年兼学李北海,晚年写苏黄两家之体居多”。记者看过黎简的一幅行书,如行云流水而又带着几分端庄,俗话说字如其人,我们可以想见黎简写字时的情形。
  黎简之画,山水居多,其画生机盎然,气韵古厚。他的画得汉晋人之精髓,山水直比元代书法大家。黎简每次到广州城,很多人都拿着金币来求画。但是黎简比较慎重,不合他心意的作品即使出重金也不卖,以至于有人说他狂。有机会买到黎简字画的,都视为珍宝,小心珍藏。正因为黎简的画很受欢迎,有人伪造他的书画在市上卖时,想到对方也是为了谋生,黎简也就理解,“安得以我手,遍赠穷独士。尽令彼因我,而使其似尔。我则自卧病,亦所大欢喜”。黎简死后,好友两湖总制孙平叔大力收购他的遗作,他的作品身价猛涨10倍,一时间市场又出现很多假冒黎简的书画。
  在画上,黎简都会留下自己刻的印章。他从小就喜欢刻印。黎简曾经在一个月之内,制作了30枚印,“玉、铜、瓷、石,著手便成妙品。曾有学者评论黎简的印,师法汉人,作品淳厚苍雄,直追其堂奥,“堪称绝技”。
  尽管书画卖得不错,黎简的生活还是比较清贫,上有老母,下有孩童,而且经常和朋友来往,花销也不少,平时他自己也喜欢买书,因此生活不太富裕。每年冬天,黎简都会自己闭门在家,作几幅画,准备卖钱度岁。乾隆中期,岭南地区多灾多难,经常发生饥荒。1778年,两广发生大饥荒,饿得没办法,广州的市民曾经去市场上抢米。黎简当时就住在广州,实在没有办法就把自己的大衣典当,换钱维持生活。“今年广州居,计拙营一饱。邻逼居渐窄,食急胆旋小。”对于自己典衣易米一事,黎简曾经自嘲:“二樵先生贫澈骨,犹欲讳贫如讳疾。典衣一事非一时,其始尚畏妇子知。”没米下锅,这样的事情实在羞于开口,但最后没有办法也就告诉了妻子,好在贤惠的妻子卖掉首饰,度过了困境。

  海内名士 梦中与二樵相会
  黎简尽管足不逾岭南,但其声名远播,海内词人,相望风采。文坛名流来粤后,都想认识一下黎简。翁方纲曾在梦中与二樵谈诗论学,于是给南雄太守邱学敏写信,希望邱能收集黎的作品寄给他,“寄语二樵圆夙梦,苏门学士待君来”。李文藻去潮阳做县令,听说黎简的大名,于是前去拜访,“许其诗必传”,建议他北上应试,但黎简对考取功名看得很淡。
  性格耿直的黎简,敢说真话,号称“狂简”。有个善写楷书的人,每天可以写一万字,黎简语重心长对他说,“你有什么事这么急呢?像你这样练字,一辈子都不会再长进了。”尽管对方心里肯定不高兴,但黎简说得的确有道理。黎简对自己很有信心,每当他画了得意之作时,总是大呼“五百年后必有识者”。其实根本不需要五百年,他已经名动全国了。诚如他在一首诗中说自己,“即事千秋足知己:画痴书癖最诗豪”,这就是他的自画像。
  黎简作诗主张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为歌为哭准于情,多读多吟贯以诚”,也体现了真性情的性格。朋友黄丹书评价说:“语皆精深,写物言情,时发前人所未发。”
  晚清诗人汪兆铨曾经这样评价黎简:“不独诗名重海天,即论书画亦堪传。南州正有奇才在,三绝应须拟郑虔。”郑虔乃唐代中叶书画家,曾经写了一首诗并附画,献给唐玄宗,皇帝在后面写下“郑虔三绝”,此后以此来比喻诗书画皆精妙。可见,汪兆铨对黎简的艺术成就推崇备至。

黎简故居所在地早已拆掉,目前为梁姓人家居住。

  生平轶事
  夫妻情深 长毋相忘

  黎简20岁的时候,和顺德处士梁若谷的长女梁雪结婚,梁雪乃大家闺秀,聪颖贤惠,只是她身体不好,常生病。黎简家贫,一开始就是卖文作画以维持生活,梁雪一般都是看着丈夫工作。梁简喜欢静静思考,尤爱晚上读书,很晚才睡。妻子总是陪伴左右,尽管困意袭来,哈欠连天。梁简一再催促妻子去睡,梁雪说,“我不敢一个人睡”。梁雪曾经对黎简说,“你喜清净,不爱尘事,用情深挚。我在邻村的时候,看到疾风骤雨袭来,以为你在路上,肯定淋湿了,非常担心你,情绪也很低落,吃不好,睡不香,从此一病不起。我死后,不要把我埋得太远,我体弱不能回来看你。最好埋在高处,中间隔水,周围种上竹子来挡风,那样我就可以时时刻刻看着自家门口,也有可能见你和孩子一面。”1784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梁雪和黎简握手而绝。伤心之余,黎简为妻子写下哀诗百韵,又刻“长毋相忘”铜印系在妻子的手臂上,并作墓志铭。或许是因为太悲痛,几个月后,梁简带着全家去佛山。
  当时,梁简还没有儿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这种压力下,第二年十一月,黎简又娶了庞氏,在示女诗中,黎简这样写道:“父娶为无后,母续恐有间,他时邻里人,冷眼窥我变,我生自此始,艰难坐恩怨”。
  妻子死后,梁简多次梦见她。有一次在船上梦见梁雪,梦醒之后,梁简曾写道“呜呼,梦而不见,不如其勿梦也,况予多病少眠,梦亦不易得耶。辄作诗纪之,得五绝句。”其如怨如诉,自己的哀思动人至深。另外一首怀念妻子的诗中说,“相怜逢同病,同病更相怜;枕共花檐雨,房分药鼎烟;苦心长短夜,瘦影十余年”。

  地理寻踪
  百花村里存典故

  据记载,黎简的家乡弼教村以种花为业。2006年的元旦刚过,记者来到素有百花村之称的弼教村。一下车在村口就看到了“弼教花卉生产基地”的牌子,路两旁都是花木,高低错落,比较小的都种在花盆里。沿着一条公路进村,两边也是堆满了不用的大大小小的花盆。说起200年以前的黎简,很多人都不知道。好心的村民帮记者推荐了一位知情冯大哥,冯果然知道黎简的一些故事,“这些都是我老爸告诉我的”。在冯大哥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他的父亲——80多岁的冯振强,冯老伯毛笔字写得不错,春节将近,很多村民让他写春联,这几天他正忙着完成作业,地上摆满了五六幅,红纸金字,喜庆洋洋。“黎简的故事太多了,有一匹步那么长”,这个比喻很形象。冯振强一边写一边给记者讲了两个小故事。
  黎简书法很好,过年的时候喜欢写对联,可是除夕之夜每次贴出去,第二天都被村民揭下来,拿到当铺换钱。有一年的春节快到了,这次为了不让春联被偷,黎简想了一个绝招。每副春联他只写了一半,晚上就贴了出来,上联为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副不吉利的春联贴出来,大家都没有去揭,这样的对联没人会要的。大年初一,黎简很早起来,一看对联没人偷,就把剩下的几个字贴了上去,这次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村民见了拍手称赞,也不好意思再揭了。
  对于黎简的事情,冯振强算得上权威了,顺德县文博部门多次找他回忆。据他介绍,黎简那时候在村里很穷,不种地不养花,以卖字画为生。“有一次他的儿子在外毁坏了他的名誉,黎简就把儿子毒打一顿”。冯老伯说,黎简经常去伦教镇的羊额村,用自己的字画换烧鹅吃。现在羊额村里还有人保存着黎简的字画。据了解,黎简已经没有后人了。
  200多年以前这位著名的书画家是否留下什么宝贝,冯老伯给记者介绍了几个地方。冯大哥又带着记者继续寻找。穿过种着各种花木的小路,我们来到齐天大圣古庙前。最前面的门楼上写着“神洲胜地”四个大字,据说这就是黎简的墨宝。大圣庙在“文革”期间被毁,这座门楼是后来重新修建的。
  冯老伯说,黎氏家庙还在。记者来到这座青砖的平房,破旧的铁门紧闭,仔细辨认门额上确实写着黎氏家庙四个字。透过窗户向里看,里面堆放着杂物。显然很久没人收拾过了。黎简的故居就在弼教路上,这条路算是弼教村的主干路了。经过指点,记者走进户主梁先生家。梁先生说,这是他祖父从黎简的侄子手中买下来的。当时是一间青砖平房。上世纪80年代,梁先生把黎简的故居拆掉重新盖了现在的房子。据他介绍,当时门口上有一块木匾,写着“拔魁”两个字,梁先生的父亲不知道,就把木匾当木柴卖了3块钱。而这也是黎简的侄子当木柴卖给梁家,如今这块木匾恐怕要值几千块了。

  专家论道
  画名盖诗功

  梁守中,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校辑出版黎简的《五百四峰诗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问:您如何看待黎简诗书画方面的成就?
  黎简的诸多成就中,诗为第一,画次之,书再次。黎简的画名很大,一般很多人都知道他的画。实际上,就成就而言,黎简的诗比画更好。他的画名掩盖了诗名。黎简的诗写景抒情都不错,当时和后世对他比较钦仰,其名声不局限在岭南,可以说是全国知名。钱仲联曾评价黎简的诗作,在乾嘉年间独步岭南。当时广东还有一位著名诗人叫宋湘,和黎简是并称的。黎简的古体诗受唐代诗人李贺的影响比较深,他曾说过“余幼好长吉(李贺字长吉),非长吉古诗不读,且学为之,甚肖也”。他的古诗也是模仿李贺。
  黎简的画以山水为主,他也有一些人物画像。当时很多人假冒他的画去卖。其画的代表作是《大乌峰图》。
  朱万章,著名书画鉴定家,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问:黎简诗书画印俱精,号称四绝,其中哪一项做得最好?
  答:相对而言,书法和绘画最突出。黎简的书法受唐代书法的影响较大,他每一种书体都比较擅长,如行书、草书等,其中行书成就最大。当然在清代文学史上,黎简的作品也很有特色。
  问:黎简的绘画有什么特点,他和以后的岭南画派有关系么?
  黎简的画主要是受清代画家石涛影响较大,他继承了石涛的画法,受黎简的启发,以后很多人继续学习石涛的画法。他和岭南画派并没有关系,岭南画派主要是学习浙江乃至日本的画法。
  问:黎简的书画在整个清代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其后有没有传承?
  从整个清代来看,黎简算是地方名家。在岭南地区他的成就达到了是清代中期的高峰。黎简的一生没有做官,但是有徒弟。谢兰生是晚于黎简的清代著名书法家,黎简和谢的父亲是好朋友,和谢兰生也是忘年交,谢兰生受黎简的影响不小。谢的弟子是朱九江,朱的弟子是康有为,这是一脉相传的。

黎简的主要篆刻作品。(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主要作品
  黎简诗选 《五月下旬》
  忧农自笑我无田,备喜人谈大有年。
  五月良苗青动地,下旬新潦赤浮天。
  吹波村岸深捞谷,垂钓柴门浅舣船。
  江县又闻纷荷锸,万夫同命屼放川!

  春江吟
  雨酿浓青柳醉天,一弯愁黛暮山圆。
  船头花影垂垂簇,亲见饥鱼嚼紫烟。

  甲寅生日寄海樵先生
  今生兄弟同生日,少壮相随后五年。
  两地发肤趋老大,在天眩望各风烟。
  何时富贵归无辱,搅梦存之运独眠。
  昨日坐兼儿辈哭,抢新孙去年新阡。
  注:海樵乃黎简的二哥黎世浩,当时在广西南宁。

  本版撰文/摄影:本报记者 宋金绪
  广州史记专题由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联合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