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看电影前须向“总理遗像”致敬
发布时间:2009-04-27 14:46:07
来源:南方都市报

在国民党统治大陆期间,国父孙中山画像作为一种象征,
曾被广泛悬挂于各种场所。图为去年4月28日,国共冰释前嫌,
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北京,天安门广场矗立起孙中山画像。 来自CFP


  旧闻回眸
  1926年-1927年
  看电影正片前需举行的仪式

  按电影,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影院已成为广州居民的重要娱乐场所。由于电影这种媒介特有的魅力和影响力,很快,它就成为政府眼里较好的传播官方意识形态的工具。80年前的广州人,除了经常在街头看到墙上张贴的各类标语、宣传画外,还会在电影院看到国民政府的宣传短片。

  〈一〉
  影戏院开幕前须先映总理遗像遗嘱

  按:国民政府要求电影院开映前,要先映出总理遗像及遗嘱,令“更多普通百姓都能接受到总理教诲,从而宣传党义”。这份报告是由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发出,转公安局命令电影院照办。报告还认为,电影院是一种“通俗教育最能普及的利器”,是对一般民众最直接有效的宣传途径。

  据1926年6月18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公安局通令各区署分署云:转政治部报告,在国民政府之下,举凡一切集会演讲等,必先向总理遗像行礼,并恭读总理遗嘱,盖为永久纪念总理。且使同志皆受总理为全民奋斗而牺牲之精神,与智勇之人格所感召,接以继续努力,贯彻主义。兹际全民革命积极进行时期,对于本党主义之宣传,尤须扩大,务须普及于一般民众,方易成功。

  查影画戏为通俗教育最能普及之利器,各国教育家均视为一种最重要之宣传品,前数年英国下议院有请政府禁止外国画片入口之举,其重视影片之感化效力可知。现宜通令各影画戏场于每次开幕时,须先映出总理遗像,使之常接触与一般民众之视线,而尊仰本党之观念;并映出总理遗嘱,使之声音传与一般民众之脑筋,而了解本党之主义。宜党义宣传之普及法,莫善于此。相应报告贵局查照,通令各影画院遵照办理,至于公谊等由,除分行外,合令仰区转饬该管段内各影画院一体遵照此令。


  〈二〉
 
  影画院观众须对总理遗像致敬

  按:半年后,国民党政府除了要求在电影开场前放映总理遗容和遗训之外,还要求电影院开场前,观众应对总理遗像致敬。而对于影剧院,公安局命令电影院派工作人员站在银幕前,指挥观众起立致敬。

  据1926年11月22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广州市公安局昨通令各区署饬各电影戏院,于开演前映出总理遗像时,请观众起立致敬。其文云:……函公安局通令各区,转饬各电影院:于开演前映出总理遗像时,应派员站立银幕之下,请观众起立致敬。如违应受饬分案,相应录案送请贵部核夺办理……除分行并函复外,合令仰区署分署,即便查照饬各该管段内各电影戏院,一体遵照办理,毋得顾违干咎,切切此令。


  〈三〉
  
  重申人民须致敬总理遗像

  按:又过了三个月,公安局再次向公众发出布告,要求民众向总理遗像致敬。这一命令是由“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颁发,再经公安局布告周知。

  据1927年2月16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昨市公安局布告云:为布告事,现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公函开。迳启者,本月九日,开第七次后方政治工作部务会议,席上议决,于各戏院影放总理遗嘱遗像时,参观民众,应起立致敬。案经一致通过,并交本部办理等语,准此,相应函达查照,须烦布告周知,并希通知各剧院,一体遵照,以昭肃敬,而示整齐等由。准此,自应照办,除通令各区传知各剧院外,合行布告,仰各剧院参观人等,一体遵照,此布。
  
  剧场舞台须悬挂革命宣传画景

  按:此外,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还要求各剧场舞台悬挂革命宣传画景,并主动制作宣传画,转公安局执行发布。

  据1927年1月8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总政治部为扩大宣传起见,特制定各种革命宣传画景,分发各剧场舞台,于开演前后时悬挂,以期唤醒民众,及暴露帝国主义军阀之罪恶,此项图画宣传,较文字口头宣传,收效更佳。昨总政治部已将关于各剧场悬挂画幅办法,通令公安局政治部执行,矣徽求搜集得画意绘画完成后,即行分发各剧场舞台悬挂,并通告业界工会,转饬各剧班领用,公安局政治部接到通告后,现已积极进行,不日当即实行云。

  点评:从接连这几项命令,可以看出,将电影院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宣传场所,逐步成为那个年代的习惯性做法。也许还应该说,电影院正逐步成为当时较有效的一种宣传媒介。


  历史精神
  在权力和资本的意志下娱乐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新闻报道,分众传媒宣布已完成对影院广告商ACL公司的收购,正式向影院延伸。据说,分众传媒的影院网络覆盖了全国120多家影院,这些影院的票房收入约占全国的85%。根据合同,该公司有权在每场电影开始前,播放3分钟的广告。

  广告传媒向电影进军,再次引发了商人们对电影这种传媒的关注。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作为一种新型的娱乐和艺术形式,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而在资讯传递渠道并不发达的年代,电影也成为政权和资本极力要掌控的工具。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国民党政府就想到利用电影这种传播媒介,对看电影的观众进行党化教育。从1926年广州民国日报刊登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民国政府,以命令的形式规定,影院在播放影片前,要先“播映总理遗容遗训”,除此之外,还要求所有观众须向银幕上的总理遗像起立致敬。虽然翻阅那一年的报纸,并没有找到有关具体落实这一措施的报道,但从当时报刊一些零碎的评论文字里不难发现,当时影院老板热衷的,是可以带来利益的广告业务,对于政府的要求,多少有些敷衍了事。

  无独有偶,同样发生在影院的事,在上世纪50年代又重演了。香港商报一位老报人回忆说,50年代的香港电影院,整场电影播完后,都规定要播放英国国歌,画面是英女王宏大的登基典礼。当然,观众也是要起立的,只不过,这起立却不是为了向英女王致敬,散场了,不起身离座还呆在那干什么。

  年纪超过三十岁的人,可能还记得一个词“加映”。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电影院在“正片”前往往会“加映”宣传片,如“新闻简报”、“祖国大地”、“农业科普”等。没有电视、网络的年代,这些“加映片”是生活单调、视野狭窄的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观众往往能从这些加映片中看到国家领导人的身影,而这些伟人的身影,曾使电影院的观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在那个所有娱乐活动都带上政治色彩的年代,给电影加映一点政治教育内容,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正是这些“加映”,也给我们留下一段历史故事:1963年春天,王光美陪同国家主席刘少奇出访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四国。出访结束后,一部新闻纪录片在全国各影院加映的“新闻简介”上映,人们从银幕上第一次看到了王光美的形象:一袭旗袍、一条项链,还有真诚的微笑。就在不久前王光美逝世后,很多人都通过回想当年那段“加映片”来纪念王光美。

  商业资本涌动的年代,影片前“加映”的政治短片已改成各式各样的广告,有产品广告、有电影赞助商广告、有下一部影片的预告等。有意思的是,即便在正片里,电影商也聪明地将广告隐藏其中。如《黑客帝国》中那个掉下高楼的诺基亚手机特写;《007》系列电影中,男主角邦德总是开着漂亮的宝马车;摩托罗拉公司出资赞助冯小刚影片《手机》,片中手机清一色的摩托罗拉新品……

  就如上世纪20年代的电影商会自觉地抵制国民党的党化教育一样,现代不少人士也在抵制播放电影时加映广告。2003年底,天津就有一位观众把在电影前加映广告的影院告上了法庭,这位观众认为,电影院播映他不接受的广告,他请法院判决影院退还票价,并赔偿一元精神损失费。

  虽然这场官司以原告的败诉而告终,但这场官司带来的改变是,当地电影院此后放电影前,都会出现“本片前加映广告”的提醒字样。

  从“播映总理遗像”到现代广告资讯无孔不入,无论怎么说,都显示了社会的一种进步,这是政治本位让度经济本位的进步,这是社会相对变“大”,政府相对变“小”的结果。     □ 郭毓玲


  民间记忆  
  六七十年代

  影院常加映新闻纪录片

  陈阿姨(现住天河区,58岁):我年轻时,看电影是很大的事情,谈恋爱最离不开电影院。当时看电影,在正片放映之前,一般是先放新闻纪录片,那个年代的纪录片往往是记录工农业生产情况,而“文革”中的纪录片往往是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或流亡于中国的西哈努克亲王等外事活动。
  
  老看同一加映片挺闷的

  所以我养成了看电影迟到的习惯

  林建(34岁,公务员):小时候在老家看电影,正片前加映的往往是祖国河山、农业丰收等内容的纪录片,有些内容都是反复地看,挺闷,所以后来养成了看电影要迟到一点的习惯。电影中间有中途休息,一般是因为一盘片要在多家电影院里轮流用,送片的人还没送到,就只能休息一下。有时候,休息时也有一点“加映”,而我们也乘这个机会上厕所,或者跑来外面买点小零食。
  
  我印象最深的是

  越南打美国飞机的加映片

  劳毅波(电影爱好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就是从电影正片开演前的新闻短片了解国内及友好国家的动态的。那时的短片多数是以黑白片为主。我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新闻短片中越南打美国飞机的场面,那时年纪小,喜欢看战争片。还有农业学大寨中,陈永贵的样子也还记得住。


  旧闻延伸 
  影院:“总理遗嘱”敷衍了事 商业广告情有独钟

  按:当时的电影院,不仅民国政府重视,广告商对此也垂涎三尺,而影院对公安部门“放映总理遗容遗嘱”的要求只是敷衍了事,广告才真正让他们感兴趣。

  据1928年3月7日广州民国日报副刊文章:无论中西电影戏,映在画片之前,例得为字幕,或各种美术布景,但是现在一般影画戏院,大大不然。贪图厚利,接映各种广告,加以注重宣传,随时附插无数字幕影片,交影画戏当义务。故映在画片之前,有标语,有广告,有图画,只把总理遗嘱轻轻一瞥,便算毕了公事。

  人人知道映在画片之前,得要许多优先利益,于是一般影戏公司,看不过眼,乃模仿画店老板之智,翻出样本,一部新片尚在摄制时期,即截取片断精彩之处。先期开映,以为卖座之宣传,最近欧战片战地鹃声,都有此种样板影片晒出。不只在影画片之前,且在休息五分钟,继续表演,更令阅者注目。

  由此推想,画店老板出样本,不算稀奇,影画公司,将来难保不仿效卖药老江湖法子,在每一影片之中,加插多少含有广告之表演。恍惚记得某国片中,替粉面公司贴招牌,各演员当阅报时,重申广告。花样太多,不只映在画片之前,便算巧妙。

  可惜一般座客目力,未免替广告家作无谓之牺牲,敬告有影戏癖的朋友,欲保全目力,嗣后必须配好一副眼镜,始可到画影院去。

  点评:影剧中穿插的广告太多,既有开映前插播的,也有中场休息时插播的,甚至影片之中也插播,让当时观众对广告很反感。从这条文章可以发现,当时电影中也有了一些隐性广告出现,难怪作者认为,要“保全目力”才可以去看电影。其实,对于我们今天,又何尝不是这样。


  相关链接
  按:上世纪二十年代,电影作为国外引进的新鲜事物,就像一个百宝箱,人们蜂拥而至,当时的新闻时常可以看到有关电影的报道,而观众也时常在报刊上评论自己所看的电影,1926年12月6日,广州民国日报还设有电影专题。
  
  拆穿荷里活的西洋镜

  据1926年12月6日广州民国日报 在最近开演某片中,见有一节,大致为某处山谷附近堤决,洪水泛滥,当然在实际上绝无人肯听摄影者真将堤决穿,而使水漫溢四处之理。于是不得不做一小山谷及堤之模型,用大盛桶水自上倒下。其描写堤决情形,则先在堤上裂一狭口,使水渐渐漏出,然后将预先系于堤上之牵线一拉,于是堤决而水大至,此外并做许多小人小马,任其浮沉于水中,摄时,机置极远,故开映时,果如洪水模流,波涛浩淼,人畜被水冲没,情状极惨,而不得不令人为之惊心动魄。(月前在明珠开影之“十诫”,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法鲁王带兵追至洪海,为水淹没,亦即此理。)

  当见影片中有所谓仙人能在海水中出没者,摄法系先摄海水,然后将片仍卷回,再将扮仙人者立于一深黑之幕前,垒摄于前片上,因幕系黑色,故与前摄海水之背景无损,仙人之衣,大率为白或浅色,感光性强,故又能将身后之海水隐去。人之升降,则系于摄入时将镜头渐次抬高或降低所致,而映演时,遂一若真仙人自波中冉冉出没也。

  点评:电影中的特技表演,向来吸引观众。没有电脑合成技术的年代,怎么拍出灾难、神仙等场景,这篇文章对此作了一些介绍。当然,在今天看来,这些技巧已显得相当拙劣和低级了。
  
  电影音乐化

  据1926年11月29日广州民国日报 电影的门外汉说,电影和音乐,同是有陶冶性情的可能,所以有携手之必然。电影音乐化,在美国已有很大的成功,中国沪津港各地也出试验而满意,电影音乐,像是结婚的夫妻,再没有分离之日。

  无可诅咒的广州,自然事事不落后。人家音乐化,他也音乐化,进一步,竟把音乐化化到化外去了。

  广州进步过霞里活(即“荷里活”)——人云,这“云”也有点可靠,霞里活的音乐只在院内,非贵族阶级不能领略,广州呢,抬了出街,连街头街尾的带肉骷髅也感受了。有衣可质的受了音乐的陶冶,闻声起舞,脱了裤去当,也看一看。命意甚深,潜化力很大,比较霞里活果然好很多。

  设计潜化,除了迎头痛击外,更向侧面袭攻。设多量音乐人员,在影院面前吹动,这种更进一步,霞里活也大大不及了。

  点评: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无声电影有了片外配乐的形式。

  旧时世相  
  禁止警察带人观剧

  据1927年2月17日广州民国日报 昨十五日,市公安局通令云:为饬遵事,照得本局各侦缉员,应准随时赴各戏院查案,只限本人入内,并须将凭证交守闸人阅看,不得以一侦缉员而带同别人入院,致碍戏院营业。除布告并分行外,合令该仰区署分署,一体知照,随发布告一束,并即饬警持赴各戏剧院张贴可也,此令。

  点评:既是明令禁止“侦缉带人观剧”,也就说明当时确有不少侦缉员,以办案的名义,带别人入院观剧,而且可能为数不少,影响了戏剧院的正常营业,才令公安局不得不专门就此发出通告。由此也可见,当时电影对人的吸引力确实不小。

  本专题由本报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编写。
  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提供馆藏报纸。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郭毓玲
  实习生 金玮

①民国时期,集会场所主席台正中通常悬挂孙中山像。

②民国时期的广州明珠影画院(电影院)。

③民国时期的广州金声电影院的座位票。

④现代社会,广告无孔不入。图为2006年3月12日,
两位民工在路边巨幅商业广告牌前吃午饭。 来自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