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民营有大报 民生无小事
发布时间:2009-08-05 15:05:38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旧报档案

  《国华报》
  简史:创于1915年,停刊于1950年

  1915年,王泽民和陈柱亭在《国报》基础上创办,馆址在第七甫(今光复中路)。

  1926年,老板王泽民拟以五万元将《国华报》顶让出去,陈柱亭受职工之托,与老板王泽民谈判,并利用《国华报》原班人马和已歇业的惠民公司印机铺位,创立《越华报》。

  1927年底,刘萌孙以三万元顶下《国华报》招牌铺底机器字粒,1928年1月下旬,《国华报》复版。

  1939年,《国华报》社社长刘荫荪将《国华报》由广州迁至香港出版发行。

  1950年,《国华报》停刊。

  版面与内容

  □电影广告煽情

  《国华报》最初设八页,首页除了一封“专件”以外都是广告——三炮台香烟、双妹花露水、博士牌衬衣、妇科良药、大补丸、还有一些律师、医生、卖房顶铺、商场大减价的广告,令人眼花缭乱,最精彩的是电影广告,图片诱人,广告词也极其煽情,有一段时间热映《三个摩登女郎》,广告词是“一个迷迷离离的嗔,一个热热哄哄的吻,一个痴痴绵绵的爱”,下面还有“只有今天明天,誓不再展,错过此片势必后悔”的字样。

  □副刊版面受戏迷欢迎

  《国华报》创办初期,副刊版面非常投合时尚,编辑选择了许多趣味浓厚的“清代秘闻轶事”每天刊登,同时还开辟“顾曲谈”栏目,刊登一些对观众喜爱的演员的评论文章,受到戏迷的欢迎。

  早期《国华报》可读性最强的是第五页小说连载版,有“纪实小说”、“侦探小说”、“奇情小说”、“警世小说”等,光听名字就让人脸红心跳,如《奇妾》、《童贞救父记》、《禅房春色》、《华工艳遇》。

  □追求民生新闻

  1925年,《国华报》已发展成对开双面的大报纸,“日出纸两大张”,新闻细化到各个行业,如体育消息、百货市情、经济消息等,形式也丰富起来,有“特约无线电”、“本报专员来电”、“特别纪实”,还有“公电”、“世界电讯”、“论评”等,也有了图片新闻。

  《国华报》追求民生新闻,版面有“昨日商情”,介绍牲口、米油、纸类、纱布、成药、香烟等价格:《鸡鸭鱼肉昂贵异常》、《粽子贵得惊人》、《鱼塘水涨急网鱼 各地货多市价低》等。
  
  出版与发行

  □早晚都出报 日销量曾达1.5万份

  《国华报》发行的最大特点是提前出版,于是日黄昏出明天的报纸。“专电”和“中外新闻”是从港沪各报中剪取,“本市新闻”是约几个访员抄取一些例行公文作为专稿,副刊版面也是早早做好提前排版付印,于黄昏时交各报贩沿街叫卖。提前出版的报纸数量,适应报贩零沽为止。晚上收到各访员来稿后,除副刊外,专电和新闻两栏都从末尾向前抽出,以容纳重要的新闻稿件,有时省市稿件拥挤,甚至把中外新闻整栏抽去。因此,提前出版和正常出版的两张报纸的内容,有时大同小异,有时大异小同。此法收到效果,不久出纸便达一万五千份。
  
  售价

  1921年的《国华报》报头上可清晰地看到报纸的价格:“(本城)每月报费收银七毫,本省各每月九毫,港澳每月一元(先收费),外省各每年连邮费十一元零五仙,外洋各每年连邮费十六元(先收费),领蛊每张五仙。扩版后的《国华报》也随之提价:本城每月报费一元三角、本省每月报费邮费一元六角,港澳每月报费邮费三元四角,星期刊每份加收半毫。

  历史精神
  一份宣称“不受任何方面津贴”的旧报


  记得我第一次和家人吵架是在参加工作以后,我坚持要和所爱的人在一起,爸爸妈妈不同意,不同意我就离家出走,远赴他乡,反正我可以挣钱养活自己。这件事至少让我知道,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就要有独立的经济基础,谈恋爱如此,办报纸也是如此。

  1915年,一张名为《国华报》的报纸就专门刊登了其办报的守则“站在民营之立场,不受任何方面津贴;克尽报人天职,为国家社会服务”。这样的办报宗旨在报纸上堂而皇之地登载出来,比照之下,恐怕会让今天许多报人感到汗颜。

  《国华报》之所以能够坚持民营立场、坚持独立自主办报原则,就是因为它不受任何方面的津贴。二十世纪初期的广州报业,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阵营——官报和民报。官报格调严肃,不苟言笑,以时政新闻为主,上层人士爱阅,如《广州民国日报》,但其内容却难以成为当时广州大多数居民的饭后谈资,所以销售业绩不见得很高。民报则不同,虽时常报道诸如街头斗殴、盗窃案件、民政事务等市井“琐碎小事”,却为大众所关注,另外,加上副刊的幽默风趣、风格多样的文学小品以及天马行空的武林小说,民报更是深受一般市井读者的欢迎。

  《国华报》就是这样一份民营的报纸,它的运行成本主要来源于广告收入,据说在当时,广州无论是大报还是小报,只要言论实在,就能获得大量广告。许多大公司都会固定在报章上订广告版位,那时的报纸常设为四至八个版,一般而言,广告篇幅能占据到1/4的版面,销售量大的报纸甚至有1/2的版面全是广告。广告市场的活跃造成了本地报纸春笋般涌现的景况,直到抗战结束,这样大比例的广告篇幅才有所消减。而当时,大多数报纸都靠自办发行,销量在三千份以上的报馆,便可以维持经营。

  《国华报》因为符合了读者的需求,广告和发行都相当可观,所以腰杆子比较硬,敢于对抗政府当局,在关键时候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在中国当时的政治历史环境下,这样的举动势必要受到政府的干涉。据记载:《国华报》曾因报道李烈钧整军备战消息被勒令停刊两周,《国华报》在广州市内散发传单,进行抗辩。著名报人黄伟强也曾经发过一幅讽刺蒋介石的漫画,立即掀起轩然大波,《国华报》险遭停刊……

  民国时期,可以称得上是广州报业的“童年”。学者习惯用“个人报业时代”来为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命名。那时候的广州报馆,有点像今天的SOHO——楼上是编辑部,楼下是印刷厂,营业部则在铺面当街的地方。一部印刷机、几副活字,再租一个不用太大的铺面,这就是一家报馆了。

  但办报纸毕竟不像今天在网上开博客那么简单,店铺虽小,也要租金,人员虽少,也要薪水。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国华报》的言论自由和他们所代表的民生只能是相对的。    □ 许琨

  旧报寻踪  
  中山图书馆

  藏有《国华报》微缩胶卷

  要找到这样一份八九十年前的报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各大高校的图书馆里虽然都有“古籍室”,但当时的报纸多达几十种,并不能一一收藏。

  收藏最全面的是中山图书馆的微缩室,那里不但有多达几十种的广州老报纸,还有一些旧的老杂志,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宝库,也因为有了现代化的电脑影像技术,这些历史的宝贝才得以更好地收藏和利用。

  但我认为,从电脑屏幕上查看,总是找不到那种历史沧桑的感觉,如果有兴趣的话,还是可以去位于文德路的中山文献馆走上一遭,用手指翻开那些发黄的报纸,也就翻开了20世纪初的广州,翻开了彼时广州喧嚣繁杂的市井画卷。


  报人逸事
  黄伟强 从撰稿人到总编辑

  黄伟强,原籍广东省东莞县,1918年出生。自幼爱好文学、美术,博览群书,自学成才。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受到广东著名漫画家叶因泉主编《半角漫画》期刊的影响,爱上漫画。
  
  人小志大 “少年骑猪”

  1935年初,17岁的黄伟强创作了第一幅漫画发表于广州《越华报》,那年是猪年,画一个少年骑着一头猪飞奔,象征他人小而志大。接着又陆续在香港、上海等地发表不少漫画,崭露头角。

  抗战爆发,黄伟强逃难到香港。这是他漫画创作生涯的一大转折。当时在重庆的叶浅予,不时飞到香港,召开漫画家座谈会,还是小字辈的黄伟强每次都被邀出席;会上叶浅予号召漫画家挥笔抗日,黄伟强受到鼓舞,从此大画抗日漫画,这一年他寄出三幅作品给武汉的《抗日漫画》期刊,结果出了他一个漫画专版,其中《来吧!我们把头颅作炸弹》影响最大。
  
  创作“茂叔”形象 鞭挞丑恶

  1945年,黄伟强回到广州,起初为一家小报《原子能》画漫画,不久受《国华报》之聘,从担任美编开始,到副刊编辑、编辑主任,一直至总编辑。

  当时广州各报都有漫画家坐镇:《越华报》是叶因泉,《七十二行商报》是黄凤洲,《前锋报》是黄超,《大光报》是潘酉辛。黄伟强在《国华报》担纲,把漫画专栏办得毫不逊色于其他各报。 

  坚持针砭时弊,是黄伟强漫画的一大特色。1947年蒋介石集团发动全面内战,社会动荡,钞票贬值,物价飞涨,黄伟强在《国华报》上发表他的漫画《战后最繁荣的工业》,有力地讽刺了国民党滥发钞票的倒行逆施。   

  黄伟强很重视长篇连环漫画的创作。他塑造了一个漫画典型人物“方茂”,画成长篇连环漫画,对社会各种丑恶现象进行揶揄、讥讽,《国华报》天天刊登。
  
  揶揄老蒋 报馆受牵连

  1948年中期,在国民党日趋腐败、民怨沸腾的情况下,黄伟强愤然画了一幅题为《非不聪也,非不明也》的漫画:一个酷似蒋介石的漫画头像,有人掩他的眼睛,有人还塞他的耳朵……说的是老蒋非“失聪”、“失明”,任由部下遮眼塞耳,实在糊涂至极。此画在《国华报》上一发表,立即掀起轩然大波。

  先是国民党广州市社会局新闻出版署发难,提出追查,继而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主任委员余俊贤、市党部书记长谢鹤年等人,大喊大叫,认为这幅漫画“侮辱元首”,罪大恶极,必须严查作者,勒令《国华报》停刊,并予重罚。
  
  八面周旋 社长救急

  《国华报》社长刘劫余急了,这位毕业于警官学校、在宋子文手下管过税务、颇有积蓄的人物,是他把濒于倒闭的《国华报》接过来,并花重金从西德进口一台先进的彩色印刷机,如果报纸停刊,对他个人事业打击极大,所以他立即亲自出马疏通,起先向广东省参议会求情,以为这个“民意机构”会说几句公道话,岂料黄伟强早些时发表过一幅漫画,讽刺参议会开会时参议员扔水杯、墨盒的“民主”闹剧,引起参议长等人的极大不满,所以,他们不但不支持黄伟强,还说风凉话:“活该!真活该!” 

  风声很紧,国民党准备逮捕黄伟强。一些好心朋友劝他立即逃跑,免遭杀身之祸。一些进步团体则准备在黄伟强被抓后,通电全国,进行抗议、声援,揭发反动派罪恶。有钱又有后台的刘劫余找到市党部委员陈永吉,在接受了一顿丰盛的宴请之后,这个老奸巨滑的党棍表示愿意出面“疏通”。当晚,刘劫余回到报馆,对黄伟强说:“年轻人做事不可莽撞嘛,以后好好注意,不要再出事端啊……”风波不了了之。

  故纸新读  
  未来的新公路

  按:翻看1947年的《国华报》,有一篇名为《未来的新公路》科普文章,描述了科学家正在设计中的“未来”新公路,读之颇感与今天的高速公路有诸多相似之处。兹刊于下:

  科学家为了减少公路上的闯祸起见,最近又想出了许多新的科学设计,如果能全部实行的话,那么将来的公路上就不会发生闯祸的事件,而一般驾驶者和乘坐者均可高枕无忧地在公路上行驶了。

  □活动的路面

  如果将来的公路有一百尺阔,那么,他们把路划分为四段,每段二十五尺,在各段中间装有自动升降的界石。在来往车辆平衡时,便把中间的界石升起,整条公路便被划分为二部,来去的车辆便在自己的路线内行驶,各不相犯,决难闯祸。如果,交通的情形是单面挤拥的话,那么把左首或活动的界石升起,全路便分成二十五尺和七十五尺二部,挤拥的一方占有七十五尺阔的路面,而较少的一方占有二十五尺阔的路面,这样仍旧成为很平衡,不会发生一边挤一边空的现象。这种界石的升起,也很方便,六百尺长的一段只须二十一秒半即可了……

  □警告器

  在公路上有许多危险地带最容易发生危险,譬如:前面突有铁路横贯,或前面的公路突然弯曲时,驾驶员每不留神,便会闯祸,未来的公路不会再有此种危机的。聪明的科学家,利用留声机上唱针唱片的作用,想出一种警告器,足以警告自己的驾驶员,使他知道前面有危险,立即“慢车”。并且他们在危险地附近的公路上装置许多隆起物,当汽车驶过这段路面时,便会发出一种怪声,因而使驾驶员知道了前面的危险,而即时停车或缓驶了。

  □雷达报告速度

  驾驶汽车的人往往喜欢在公路上开高速度,而自得其乐,可不知祸就由此而来。聪明的科学家便想出用雷达来监视公路上车辆的速度,因此减少闯祸。

  未来的公路上沿途都装置有雷达,当汽车驶过雷达的光线对射处时,它便把这车辆的速度自动记录下来,立即在前面路旁的大牌子上用很大的字报告你车辆的速度。譬如:你糊里糊涂地开了五十五码车头的话,突然看见了这斗大的字,55,便会警惕,马上减低速度了,这样,就不会闯出祸来了。

  我们希望这许多安全的设计,能早日实现,那么这对人类驾驶有莫大的好处。
  
  旧时笑话

  一、高跟鞋的发明者

  甲:你知道高跟鞋是谁发明的吗?

  乙:是一位恋爱中的姑娘?

  甲:为什么?

  乙:因为她总是被亲到额头。

  二、安置好了吗?

  一位小妇人终于停止了喋喋不休的谈话,她把手放在电灯开关上,对丈夫说,“亲爱的,今天晚上一切都安置好了吗?”

  丈夫不耐烦地回答,“太太,除了你之外,别的东西都已经关上了。”

  三、便衣警犬

  甲:你看我的小狗睡得多么香甜。

  乙:那当然,因为它是警犬。

  甲:但它长得不像警犬啊!

  乙:那它肯定是便衣警犬。

  摘自《国华报》

  本专题由本报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编写。
  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提供馆藏报纸。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许琨


  1933年5月2日,国华报刊文《薛觉先起居注》,介绍地方名人的生活。薛觉先当时为粤剧名伶,常在海珠戏院演出,很受观众欢迎。

  1947年6月27日,国华报副刊版刊登《X发展律》一文,妙趣横生记载了当时男女青年随着恋情发展而出现的称谓变化。

  1947年6月20日,国华报副刊版刊登了丰子恺的《不快的快事》一文。

 

  西南大酒家是广州酒家的前身,1936年12月3日该酒家在《国华报》刊登招聘广告,内容为,“敝酒家注重园林布局,俾顾客于茶余酒后,吸清新之养气,览鲜艳之群芳,行见墨客骚人,感集于是,此园林设计极应注意者也,除选素有经验花王划策外,伏冀州人雅士锡以嘉谋……”此广告既有征求设计之意,又有宣传自身之效。

  1947年6月22日,陈李济刊登在国华报上的广告。对比现时陈李济的广告看得出来,“古方正药”一直是该厂的诉求卖点,只不过原先的“三百年古方正药”改成了“四百年古方正药”。

 1947年6月22日国华报刊登的医疗广告。这则广告显示,当时“X光”作为先进检测手段,已成为广州私人医院一大卖点。

  1947年6月20日国华报美编黄伟强发表了系列“茂叔”漫画,讽刺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