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上世纪20年代广州生活的“化石”
发布时间:2009-07-27 14:11:45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旧报档案
  国民党广州党部机关报

  1923年6月,国民党员吴荣新等集股自办,在广州《新民国报》的印刷设备基础上改组而成,创办《广州民国日报》,社址在广州第七甫100号(今光复中路),社长兼编辑主任是孙仲瑛,编辑有吴荣新、甘乃光、汤澄波、黄鸣一。在革命策源地的广州,《广州民国日报》拥护孙中山国民革命的主张,积极报道孙中山所建立政府的消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北伐之时,及时报道时政大事。

  起初,该报的主要栏目有评论、本报专电、本省要闻、本市新闻、各属新闻、中外要闻、外国通讯、译闻等。副刊名《消夏》,每逢星期二、五为明珠戏院出“明珠半周刊”。1923年9月10日后,逢星期一出“文艺特刊”,内容有学说、思潮、美术、笔记、诗文、谈荟。10月9日,又在副刊开辟“影戏”(即电影)一栏,内容有明星列传、明星杰作及影戏学、影戏史、影戏评论等,为广州报界副刊介绍电影之始。

  1924年7月,广州民国日报由国民党广州市执行委员会接办,10月该报收归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接办,社长为陈秋霖。栏目上另辟“党务消息”一栏。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刺,陈秋霖同时遇害,社长一职由陈孚木接替。该报成为国民党的机关报后,其政治倾向随国民党核心人物的政治态度而转变。

  1927年“四一五”广州“清党”,该报完全站在国民党右派反动的立场。此后,随着国民党内派系之争,广东谁上台,《广州民国日报》就成为谁的宣传工具。1927年11月26日,国民党政治会议广州分会派委员陈树人接办《广州民国日报》,后李润中代理;1928年1月4日,李润中卸去代理社长,何作霖接办,经理陈若金。1929年社长为刘裁甫。1930年经理人黄季陆兼主编,日出报纸4大张,职工有108人,发行1.2万份。

  陈济棠统治广州时期,该报亦为其宣传工具。社长陈玉昆(1933年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秘书长),总编辑梁明志。社内分编辑与营业二部,编辑分电报、要闻、经济、副刊、文艺等门类。其编辑组织之完备,可称为粤省各报之冠。1934年秋间印刷改用卷筒机。

  1936年陈济棠下野,《广州民国日报》为南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接收,同年12月31日停刊,改组为《中山日报》。1948年《中山日报》停办。

  从1923年到1929年的广州民国日报有影印本,基本保存完好,为研究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广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文字参考《广州市志》和梁群球主编的《广州报业(1827-1990)》)


  社址寻访
  当年这里墨香弥漫

  广州民国日报所在的第七甫路在清末民初集中了大量的报馆,成为报纸街。近代广州,乃革命策源地,报业发展迅速。清代光绪、宣统年间,广州共有70份报刊创办发行,报馆地址约30家坐落在西关地区。民国时期,设馆西关的报刊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第七甫、第八甫(今光复路)和十八甫一带,有100多种,占当时广州报业的半数以上,成为广州别具特色的“报纸街”。此外,最早的广州报业组织机构也设在西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广州报界公会成立,会所设在十八甫新源街,后来设在光复路附近的长寿街,广州新闻记者联合会筹备会也设在长寿街小圃园口报界公会内。

  当时报纸街内较著名的报纸先后有《七十二行商报》、《广州民国日报》等等。有不少报纸是民间知识分子组织创印,对时事评论比较客观,关注民生民情。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也在此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等进步思潮的刊物,如陈公博、谭平山、谭植棠等人于民国九年在第七甫创办的《广东群报》,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在广东思想界引起强烈震动,受到年轻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


  历史精神
  《广州民国日报》 一份紧跟时事、记录民生的报纸

  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一份能够连续十几年发行的报纸,在若干年后依然能够保存下来,翻开发黄的报纸,从中感受到的是过去鲜活的生活。庆幸的是,从1923年到1929年,有一份报纸系统记载广州的革命与斗争,市政与民生,社会与经济,这就是《广州民国日报》,如此完整的记载仅此一份。

  从1923年创刊到1936年改组,《广州民国日报》在13年的历史中,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国民党广州市党部的机关报,在国共合作的蜜月之后,报纸上同样充满了侮蔑共产党的词汇和报道,但是毕竟保留了那段历史。

  新闻是客观的,但是新闻也是有立场的,尤其是在清末民初年间,报纸就是舆论的工具,是不同派别论战的工具,是不同党派攻击的喉舌,在中国从清代的封建社会向民国转变,进而国共两党争夺全国政权的历史潮流中,报纸的喉舌作用显得尤为明显。

  1916年1月22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成为反袁的主要言论阵地。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各地出现了多种地方版本的《民国日报》,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国民党创办的,这也是国民党争夺舆论权利、进行思想宣传的重要阵地,谁掌握了报纸,谁就掌控了话语权,也就可以传播自己的思想理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国民党在广东各县市创办了近20个不同版本的民国日报,比如南海、中山、惠州、汕头等地的《民国日报》,国民党的统治就在这张新闻网下展开。

  回看《广州民国日报》,其言论是拥护孙中山的国民革命的。1923年的一篇评论《国民革命与国民党》写道:“国民革命,是集中各阶级被压迫的人民而联合战线,以打倒共同的敌人之一种复合式的政治革命,领导全国各阶级被压迫的人民,以推翻封建式的武人政治,以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以抵抗列强的侵略,而完成中华民族独立的国家。”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此时的精神面貌和理论号召完全不同于1928年之后。

  1924年7月,《广州民国日报》由国民党广州市党部接收之后,称该报的宗旨是阐发主义、鼓励同志、唤醒民众、介绍思潮、记述实况、评论是非。还是以政治思想为主,为革命而呼喊。

  国民党一大之后,国共合作,一些共产党员也参与了报纸当中。恽代英、肖楚女、邓中夏都在报纸上发表过文章。国共合作的蜜月同样留在报纸上。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三天之后,蒋指使李济深、古应芬等人在广州“清党”,从此《广州民国日报》上对共产党的称号完全变了。

  在国共两党之间,在国民党左派和右派之间,《广州民国日报》的报道真切反映了党派之间的关系,这些也是今人重新研究当时历史的有力史料。把不同党派的报纸报道相互比较,才可能得出比较真实的历史,或许人不能超越党派,但可以透过不同党报的报道揣摩真实的历史。

  同样,抛开《广州民国日报》具有政治倾向的报道之外,该报还比较真实记录了广州的市政建设和民生问题,从西关开路到修建海珠桥,从三大机场到文谰书院的倒闭,从广州的粮价菜价到1928年的那场雪,《广州民国日报》留下一份广州生活实录,把散落在不同时间的报道穿起来就足以写成一本厚厚的广州上世纪20年代社会生活史。

  在《小广州》的栏目中,我们看到了时人看电影、谈恋爱,甚至学英语的报道,另外还有女性的服装打扮,学校里的学生生活。在几幅广州现象的漫画中,我们看到了流浪街头的瞽姬,西关小姐的靓影,还有街头指挥交通的警察,这些如同定格的历史画面,永久留在报纸上,也留住了历史,而这就是当时广州真实的生活。在《广州民国日报》多种周刊中,我们了解了时人的思想和理想。在1929年的一份统计中,我看到了对当年上半年广东省22个县各种犯罪情况的统计,比如罪犯的婚姻、家庭和受教育的情况,这些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治安很有好处。

  在翻阅广州民国日报的过程中,我觉得就像走在广州的街头,大街小巷来来往往的人群,各种不同的叫卖声,汽车的飞扬,警察的忙碌,这些都像电影一样,用文字和图画定格在报纸当中,在发黄的新闻背后,呈现的是真实的历史。   □ 宋金绪



  专家谈报
  比较现代化的报纸

  暨南大学新闻学院刘家林教授表示,《广州民国日报》是国民党党部办的报纸,当时别的省份也办了民国日报,比如上海的。《广州民国日报》是政府党报,有些地方还是比较反动的,就影响来说,这份报纸一般般,研究者也不太注重这份报纸。在国共合作时期,该报还是记载了当时时政大事。

  暨大新闻学院副教授蒋建国表示,这份报纸跟时事发展比较紧密,比如连续报道北伐战争的进展,给今天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很多材料。该报的广告版面很多,有时第一版和第二版都是广告。这是一份比较现代化的报纸,对民生新闻比较注重。
  
  内容涵盖广、信息量大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师周兴墚在一篇文章中表示,《广州民国日报》素以“消息敏捷、记载明确”为办报方针,设有近20个重要的栏目,每星期还出版各类的附刊或者特刊,如《孙文主义研究》、《党声周刊》、《文学周刊》、《科学周刊》、《经济周刊》等等,内容涵盖广、信息量大,因此订一份报纸如“得到十余份性质不同的报纸一样”。在编撰《孙中山集外集》过程中,从《广州民国日报》上发现了不少孙中山的文章、言论、函电、宣言、文告、指令、训令等。


  故纸新读


  1925年3月,广州民国日报增加了广州小志的栏目,作为副刊介绍广州本地的一些风土人情和故事传说。5月,广州小志改为小广州,投稿诸君鉴中写道:

  “本栏欢迎讽刺而且滑稽的文字,每段不可超过三百字,登载之后,以书券奉酬。书券分两种,五角、三角,凭书券往本报特约之书店取书。这不算什么酬例,只不过是文字姻缘中的一点顽意见。”。
  
  西关人说英语

  小广州栏目每天都有,刊载一些比较有趣的生活故事,反映了广州市民的日常生活,有的文章读来颇有趣。比如在1925年5月13日的小广州中有一篇《讲西话》的文章,说的是西关有些不学无术者喜欢讲两句英语,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他们讲的英语多半是不通的,用现在的词来说是“中国式英语”,满口西话,贻笑大方。

  文章的作者说,与其讲得不通还不如不讲,不讲也没有什么害处,讲得不通,让人笑话。他们把黄瓜说成“Yellow Fish”,把偷笑说成“Steal Laugh”,把不三不四说成“Not three not four”。今天读来令人大笑不止,也为时人学英语增加了一个笑料。最后作者感叹:“此等西话,虽多出于无学之堕落者,而学生亦有道之者。呜呼,以堂堂学生而作此等不伦不类非牛非马之语,真所谓贻羞中外。”
  
  小邮箱、游艺报告

  小广州同时也设立小邮箱,专为方便读者通讯而设,只要是文章不攻击他人,都可以在报上刊登,字数控制在50以内。1925年5月13日的小邮箱内容为,“轶兄请鉴,自粤校别后迩来消息沉沉,你之住址亦无从知悉,前言在耳,岂忘却耶来,函可寄交梅处转便妥。群上。”

  为了方便读者,有的小广州中还登载了各戏院影院中的节目预告,戏院中最近有什么剧目,有什么电影,还有什么地方有说书,也算是市民娱乐生活指南。

  从1925年3月到1927年底,小广州的栏目作为副刊的一个主打栏目,丰富了当时的报纸内容,也方便了读者,把媒体和读者联系互动起来,即可投稿,也有登报寻人问事,这种手法应当是领先的。如果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小广州为今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广州社会生活手册,时人的衣食住行,恋爱交友,街头见闻,尽在小广州中。


  史海钩沉

  《黄花号》纪念黄花岗起义特刊

  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在孙中山的策划,赵声、黄兴的领导下,800名以同盟会成员为主的敢死队分四路进攻驻守广州的清军,最终寡不敌众,起义失败。事后,同盟会员潘达微设法收敛72位烈士的遗骸,葬在黄花岗上。此役也称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可以说是孙中山领导的战争事业中最光辉的篇章,他形容“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为之变色”。不到半年,武昌起义爆发,惊天地、泣鬼神的黄花岗起义可以说是为辛亥革命拉开了序幕。

  14年后的1925年,黄花岗上的烈士们似乎已经为时人所忘记了,所以在这一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九,广州民国日报推出了8个版的特刊《黄花号》来纪念牺牲的革命党人。但是有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资料实在太少,“国人崇德报功之念未已,而独于有关七十二烈士之遗闻轶事,竟不复闻问耶,抑国人之善忘也?”在邹鲁、冯自由等人的帮助联系下,才找到了很多资料以及当事人或组织者的回忆文章。

  从这份特刊上,我们看到了七十二烈士的姓名和籍贯,还有林觉民的绝命书,林写道:“不孝儿觉民明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我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自古忠孝难两全,林觉民知道此去是为革命的事业而战,为了全国的革命事业,牺牲个人也是值得的。
  
  黄花岗起义筹款十七万

  这份特刊上,有冯自由写的《黄花岗一役之美洲银行筹饷记》。在1902年之前,孙中山组织的起义都是一个革命党人自行筹款,并没有依靠华侨的捐助。随着同盟会在海外各地建立分支机构,各地华侨纷纷加入同盟会,于是此后的起义华侨也开始支持革命。冯自由说,“中华民国之成立,归助于二事,一曰国内党人之革命运动;二曰海外侨民之助饷,此夫人而知之者。”

  1910年冯自由赴加拿大温哥华任《大汉日报》主笔,为广州黄花岗起义筹款。该报为美国洪门致公党的机关报,洪门的宗旨乃反清复汉。冯自由除了在报纸上宣传革命外,还举行露天演讲,号召华侨捐款,几个月的时间收效甚佳,于是冯致函孙中山,请孙来美洲。孙来后受到华侨的热烈欢迎,冯建议设立救国筹饷局,孙中山亲自演讲宣传。鉴于捐款远远不够,冯自由提出变产救国,得到致公党的响应。最后各地的致公党共筹款10万元。最后黄花岗起义在海内外各地共筹款17万元。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再赴美国旧金山,继续筹款,冯自由随后也跟随而去。
  
  黄兴准备复仇

  黄兴在心中说,“广州之役,弟实才德薄弱,不足以激发众人,以致临事多畏懦退缩,遭此大败,而闽蜀两省英锐之同志因此亦损失殆尽。弟负国负友,虽万死无以蔽其辜。自念惟有躬身阻击此次最为害之虏贼,以酬死事之人,庶于心始安。故自四月初二返港,专意养伤,间团集少数实行之士,以为复仇之计。”

  本专题由本报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编写。
  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提供馆藏报纸。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宋金绪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不同版本的报头:左图为1923年版,右图为1927年版。

  电影院的广告。看得出,当时广州娱乐方面的信息,其“激情”不亚于今天。《广州民国日报》对娱乐也十分关注,曾在副刊开辟“影戏”一栏,内容有明星列传、明星杰作及影戏学、影戏史、影戏评论等,为广州报界副刊介绍电影之始。

  铁路行车信息。关注民生使得《广州民国日报》为历史保存了一幅活生生的广州生活图卷。从西关开路到修建海珠桥,从广州的粮价菜价到1928年的那场雪,生活的细节在该报中一一展露。

  《广州民国日报》用了许多篇幅观察广州本土社会现象,比如“广州社会”。该报还开辟过“小广州”栏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如何看电影、谈恋爱,另外还有女性的服装打扮、学校里的学生生活等。

  出现在某日《广州民国日报》上的插图:“广州现象之买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