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广州宾馆] 新亚大酒店 贵族老了之后如何保持尊严
发布时间:2012-01-16 08:27:34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3-01-20
心灵地图
 
从拥挤的人民南路穿过,如果不是有这样一个机会走进新亚的大门,沿着狭窄的楼梯、扶着雕花的扶手慢慢走上去,坐在酒店十楼的餐厅上喝一壶清茶,吃一份点心,我可能永远不会了解这个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老酒店背后沉淀的丰富内容: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织,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投影,小人物与大时代的互相作用——即使城市是封闭的,酒店也永远是开放的,因此,它比城市保存更鲜活的历史。   

从先锋到经典:

1927年  这幢由一群摩登人物投资的8层白色建筑,曾是广州第一高楼

80年代因接待港澳台同胞和广交会来宾.在广州的酒店业中仍保持辉煌纪录

 

新亚在人民南路的喧闹中既不会显得落伍,也不会显得很时尚,不会显得特别老,也没有显得特别年轻。它身上有倨傲的贵族气息,也有亲切的市民气息,正因为这样,它才没有显得很特别——因为这一带的建筑大抵如此,沿江路一带的建筑都是些有名分的,对着珠江,因而要豪华一些,而像新亚这样深入到城市中间的部分就要平实很多。岭南的骑楼让建筑彼此相连,贵族的还是平民的,除了在廊柱上露出些端倪,其余的都经由平稳地过渡,在视觉上没有起伏,在情感上也易于接受。   
 
2003年  这座加高至10层的建筑虽然再也赶不上城市摩登的步伐,在许多知根知底的市民眼中,仍保有尊严.
幸亏广州有这样的商业传统,否则新亚就要和市民的生活脱节了。比如上世纪20年代,比爱群还要早的新亚是当年最豪华的酒店,也是广州最早经营西餐的酒店之一,和平民的生活相距甚远。解放后,广州和其他地区一样,旅店和宾馆分成几个档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版的《旅店工作基本知识》一书中,可见当时的旅店和宾馆从接待对象看分成几种用途,分别是用来接待“一般”、“采购”和“港澳”,新亚是接待港澳客人的酒店之一,除了重要的接待任务,基本上不面对国内的客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新亚还是比较高档的酒店之一,“涉外”仍是经营的主要部分,随着星级酒店的不断增多、城市经济中心的东移和市场的放开,新亚和其他老字号一样,也经历了一些起浮,当它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向普通人打开大门的时候,广州的酒店行业已经风生水起,新亚在硬件上丧失了自己的优势地位。   
今天的新亚,已经把浓厚的历史感收藏在自己的资料室中,和所有老字号一样,新亚在保存着古朴热诚的好客之风外,把西风东渐的点点滴滴、把老西关民情的点点滴滴、把历史变迁的点点滴滴收藏得严严实实,历史名人题写的店名,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楼梯,记载一段革命史的历史遗迹,都平平淡淡地、不事张扬地等待善于发现的眼睛。
 
酒店与城市
 
一家酒店,如果是像新亚这样,有七十几年的历史,曾经是这个城市的摩登标志,如今依然在寂寞中保持优雅和尊严的话,那么随便打开它的一扇门,都会讲出一段故事来——更何况新亚经过的这七十多年,恰好又是广州经历“西风东渐”巨变的一段岁月。
  
时间流逝,我依然站在这里
 
建筑  到处藏着西风东渐的痕迹  
 
20世纪初西风东渐,从珠江沁入广州城,沿人民南路一路北上,从当时最摩登的新亚酒店大概看得出些脉络。   
新亚原来楼高八层,解放后加至现在的十层。酒店加高也是为保证经营的无奈之举,而从建筑风格看,后加的两层毕竟与原来的建筑有些许的隔膜。  
建筑上,酒店融合了东西方的特点,整体布局采用沿街周边布置的方式,首层沿街用岭南流行的骑楼形式,但更多表现出欧陆风格。人民南路和本濠二马路交界处的拐角呈浑圆的外形,七楼和八楼在拐角处稍稍次递缩进,为七楼最北边留出了一个面临珠江的大阳台的位置,八楼最北则留出了一个稍小的阳台的位置,整个建筑也因此富于变化。   
酒店外立面强调垂直的线条,和上下九路一带的骑楼比起来,新亚的廊柱要更高大,有线条装饰,二楼则是拱券形装饰的窗:酒店的八楼也有由拱券形装饰的顶。七楼和八楼的窗形也有些变化,不同于三到六层的方形大窗。       
在装修上,酒店尽管采用了电梯等在当时还是很先进的设备设施,但也带着浑厚的西关大屋的风格,比如当年的大门,是四扇对开的木门,内部的木雕也是有浓郁西关风情的。
 
传统  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服务
  
新亚曾经两次向“西方”学习服务,一次是二十年代,一次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   
酒店成立时,由于股东和主要经营人员大多是华侨,十分了解国外旅馆酒店的情况,因此在服务上是比较领先的。当时的酒店总经理已经有了“企业文化”的概念,在酒店支部书记夏女士那里,我们拿到了一份新亚解放前的内部刊物名为《做人》,其中有对服务的具体要求和一些针对员工的励志文章,其中有一篇文章谈到服务“十戒”,包括“不可怠慢,不可注视客人的面孔和打量客人的衣饰,不可窃听客人的私语”等要求,与现代酒店规范如出一辙。有趣的是,文革期间,这份刊物可能作为批判教材得以保存,因此,书上还有当时的酒店员工的批注,提醒阅读者注意其中的“资本主义倾向”。  
连开水瓶都是设计精巧的铜壶.当年被攻击为“有资产阶级”倾向。
透过建筑物的缝隙,站在阳台上,可以看见珠江。
酒店成立时的股东和经营人员中不少人是信奉基督教的,而酒店服务的顾客也主要以国外旅客和归侨为主,所以在经营管理上提倡“宁静、舒适、安全”,并体现出基督教的色彩。酒店全楼共八层,底楼为服务台、会客室、办公室及西餐厅;八楼为礼堂和中餐部,礼堂主要租给顾客在结婚筵席前举行仪式使用,设有讲台、钢琴和扬声设备;二楼至七楼为客房,每层楼约有22个房间,房内家具配备齐全,部分房间有卫生设备,各楼层的阅览室里备有各种书报和圣经。   
最为有趣的是,当时旧中国的酒店多是藏污纳垢之地,新亚率先提出在酒店内“不得在店内赌博;不得吸鸦片、吗啡等毒品;不得宿娼”的规定,使新亚酒店一扫污秽陈腐之气,受到许多正直人士的赞许。据酒店的老员工介绍,当时酒店在大堂摆设自由女神像是为了昭示纯洁之意,和自由民主的精神倒是不沾边。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由霍英东创建的中山温泉宾馆创立,并且在服务方面带来了一股新鲜气息,这时的新亚曾经派员到温泉宾馆学习,这是新亚第二次学习西方的服务规范,并且使其在服务上保持了领先的位置。       
但在服务上,酒店也保留着西关人家的好客之道。当年的酒店男员工大多是从云浮招聘,而女员工都是珠江上的船家女,船家女爱清洁,动作利索,在当时很有名,再加上西方的服务流程,保证了酒店的服务水准。   
在新亚,即使是在讲究“客人自我服务”的文革时期,优秀的服务传统也得以继续保留,上世纪70年代时检查卫生,在新亚都是用白毛巾擦拭,严格程度和今天的五星级酒店不相上下。
 
双重性格
 
摩登:私家花园套房 
新亚大酒店花园套房外的私人花园,和人民路高架桥形成微妙的视觉层次和时空层次。
作为广州最早设立花园套房的酒店,新亚曾是二三十年代“广州摩登”的标志。
 
酒店七楼北侧的花园套房,从酒店开业之初就有,据说新亚是广州的酒店业中,最早设立私人花园套房的酒店。花园套房在七楼走廊尽头的房间,阳台布置成了一个小小的私家花园。傍晚,西下的夕阳照着小小的花园,远望珠江也波光粼粼,从这里向西望,细长的人民南路被建筑物遮蔽,使这里更成闹中取静的城市一隅。
 
革命:与刘少奇有关   
 
在新亚酒店正门外墙镶嵌了一块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颁发的文物标记,上面刻着“劳动学院旧址”,记录了中共广东区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在新亚酒店四楼培养省港罢工干部的历史。1926年,就在南华楼落成之时,省港大罢工爆发,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诞生,刘少奇当选为副委员长。此时,党决定创办以“研究工人运动,培养工会人才”为宗旨的劳动学院,院址就设在南华楼四楼。
 
民间记忆   
 
根据酒店老员工的叙述,大致可以还原出重新装修前的新亚酒店的样子。 
从外墙看,当时酒店有很多彩色玻璃,有雕花窗棂。酒店大门是四扇大的木门对开,很有气势。给老员工留下较深印象的是大堂四周墙壁上都贴了木制的烫金铁墙围,前台左侧的楼梯前摆放着一尊铜制的自由女神像,这尊铜像也可以看出当年西方文化对广州的影响。客房之内,门把手、门销、淋浴花洒都是铜制的,客房与客房之间的墙壁并不是完全密封的,而是墙壁的上半部分是葫芦形的木栏杆相隔,想来对客人的私隐保护有点难度。   
至于广州市民对新亚的记忆,我们了解到的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酒店做的点心很有名气,当时5分钱就可以吃一碗稀饭肠粉,而新亚的甘露酥要卖2毛5分钱。新亚有广州最早的音乐茶座,一晚上要连开两场,排队买票的人要围绕酒店一圈,据说改革开放后广州第一代流行歌手中有几位曾经在新亚表演。
 
区域地理
 
新亚的位置,在老广州城南门之一的太平门以南,1919年拆城建马路时,现在新亚门口的路就因城门而得名,称“太平南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太平南路一带逐渐成为广州酒店集中的地区,先是新亚、接着是爱群、白宫、东亚、新华,新亚八层的白色建筑先于爱群而建,曾经也是广州的第一高楼,当时酒店八楼的餐厅名为“八重天”,是广州最早的西餐厅之一,单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当年酒店临江而立、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  张丹萍
图片摄影  本报记者  邹卫
 
人与时代
 
革命年代的“五朵金花”
  
叶丽群退休前是新亚副经理、工会主席,也曾是全国人大代表,这位1962年就到新亚工作的老员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是赫赫有名的新亚“五朵金花”中最年轻的一位。   
新亚是广州最早安装有电梯的酒店之一,当时的电梯还是使用手动闸门的,叶女士记得当时她和另外四位姐妹组成酒店的电梯小组,负责酒店两部电梯的运行工作。当时全国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广州则号召向铁路广深二组学习,这五位电梯组的姑娘互相帮助,对待旅客奉行“请字当头,好字回答,谢字结尾”的“三字经”,帮助旅客解决了很多困难,给旅客留下了很深印象,被誉为“五朵金花”。当时五姐妹中间有一位叫张兰花的,为了工作,三次推迟婚期,可见对工作的态度。后来北京饭店成立,由广州选派了两名服务人员支持,其中一位就是五朵金花中的一朵。
 
老字号的家居氛围 
 
张萍是酒店最老的员工之一,我们没有见到她,但听到了关于她的故事。   
解放前,张萍以在太平南路一带卖烟卷为生,解放后,到新亚酒店工作,七十年代退休。张萍一生未嫁,以店为家,她经常用自己微薄的薪水买来酒店的办公用品或者帮助酒店其他生活比较困难的员工,完全把酒店当做自己的家,还曾被《南方日报》以“忘我的人”为题进行了长篇报道。   
在新亚酒店,无论是楼层还是餐厅,在这里工作了二三十年的员工随处可见,最近几年酒店提倡“家居式服务”,事实上,在这样的老字号企业内部,也有一种浓浓的家居气氛。
 
身世
从南华一楼到新亚酒店 
 
1925年,华侨组成的南华公司在海外人士征股,投资白银30多万两兴建了现在新亚这座大楼,取名为“南华一楼”。1927年酒店开张,决定命名为新亚酒店,并由当时的南京政府司法院院长的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佑任写了门前招牌“新亚酒店”四个大字。
     
从新亚到东方红 
 
“文革”开始后,广州的酒店掀起了一股改名之风,新亚改名为东方红旅店,对面的白宫则改名为太阳升,爱群更名为人民大厦,东亚酒店则更名为红锋。新亚酒店1971年开始恢复原名,是恢复原名比较早的,当时100多家旅店中大部分还保留着文革时的名称。
   
从新亚酒店到新亚大酒店
 
 改革开放使酒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2年,酒店开始了全面装修,安装了中央空调和闭路电视等,在当时都是比较先进的。1986年,酒店更名为“新亚大酒店”。1993年,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郭沫若的甜蜜记忆 
 
郭沫若一生有三次婚姻,第一次是1912年受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第二次是1916年留学日本期间与佐藤富子结婚,第三次是1938年1月在广州新亚酒店与于立群结婚。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之后郭沫若在上海与于立群第一次见面。这时,于立群正活跃在戏剧电影界,但她言谈举止稳重端庄,丝毫没有戏剧界一般女子的轻浮与浅薄,给郭沫若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为争取广州党政军各方面支持复办《救亡日报》,郭沫若与于立群等人于12月6日到广州,住在梅花村。新年又至,少不了各方朋友前来拜访,住在梅花村无论是到报社还是朋友间的迎来送往都颇多不便,于是郭沫若又应吴履逊的邀请,搬到新亚酒店。新亚酒店当时是广州最豪华的几家酒店之一。与于立群在新亚酒店这一段日子,郭沫若在10多年后仍记忆犹新:   
于立群“也搬进了新亚酒店。她一搬来,不声不响地整天只是读书写字。她写一手黑顿顿的大颜字,还用悬肘。这使我吃惊了……有了这样一位严肃的‘小妹妹’在旁边写颜字,惹得我也陪着她写了几天大颜字。”据郭沫若生平大事年表记载:1938年1月,郭沫若在新亚酒店与于立群结合。郭、于的结合,没有铺张的婚宴,也没有亲朋好友的欢闹,却在悄悄中带有几分的浪漫。
 
节选自黄穗生《新亚酒店与郭沫若的第三次婚姻》

下期预告:
 
继一家家象征今日广州时尚的酒店之后,本周开始登场的是一些曾经引领广州摩登,如今却并不广为人知的老牌酒店:白宫、东亚、双溪别墅、广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