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广州城中村] 林和村 看得见风景的阳台
发布时间:2007-10-17 14:36:06

        心灵地图
        广州的100多个城中村中,林和村的城市气氛比其它村要浓,或者说,林和村的周围更像城市。如果太阳愿意在西下之时往南多跑几步,那么林和村正好可以沐浴在中信广场巨大的阴影之中。看着“广州是我家”的标语,开玩笑的村中少年指着中信广场以及其后的“天河飘绢”说:那是我家阳台。
        我在广州转战过三个村庄。从员村花300块喂过一个月的蚊子,在客村吃过半年2.5元的斋粉,在杨箕村听过一年隔栋房屋的淫声。而我对广州的认识,也是从声音开始的。初来之时,还写过一篇文章《哪里有广东人,哪里就有噪声》,由于文章写得太好(外来人语),一时间讨伐声四起。
        声音,有时比图像真实。当摇着铃铛的清洁工穿巷而过,卷闸门于是次第而开,偶尔有睡懒觉的公鸡附和两声不太娴熟的晨啼,村里的一天便开始了。楼下的天津人开始叫卖中国最好的包子,士多店的胖阿姨开始往冰箱里放啤酒和饮料,她总想着要多放几瓶,趁她转身的时候,有凉茶罐偷偷地跌落下来,“黐线了”,她说。转过身来继续往冰箱里塞凉茶,但这回换成纸杯的了。      
        渐渐地,路上的行人多了。移动桌椅和搬运碗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有人在吃面,有人在喝汤,有人卷起了舌头,有人撮起了小嘴,有人低声问:哪个是醋?有人高声说:钱,多少钱?不要钱啦?于是有老板娘的笑声传来:要,要,6块。    
        早茶的战线总是拖得很长,从6点喝到11时,从萨达姆聊到布什,从花环聊到绿帽子,从彩票聊到老刘家乡的鱼池,小吃店始终人来人往,见证着别人和它自己的哀乐。    
        中午是快餐店的天下,行色匆匆的人走进店内,5块的,他说,他要的是三肉一菜,风卷残云般的吃完了,他又行色匆匆的返回周围的高楼大厦里叹空调去了。总疑心中午的这拨人是否是早上这拨人,应该不是,因为有人不理会一日之际在于晨,可以睡到中午才起床,或是聊到中午才罢休;有人却仿佛将时间放口袋里会漏掉似的,假装很忙。    
        有人吃完快餐,不敢喝店里提供的汤水,便跑到士多店买一盒凉茶解渴,胖阿姨拿一盒给他,“咦,这个盒子怎么压扁了,换一个。”胖阿姨无奈,换一只铁盒的给他,收下三块钱后觉得也有些渴,于是,压扁的凉茶进了圆润的肚子。    
        在村里是没有夜生活的,但“夜声活”却更加丰富。小姐的凌晨三时笑声近年来少了,胖阿姨夜里也就不用爬起来骂:不一要一吵一啦,这四个字是拖着长音带着愤怒发出的,目的是叫目的人听到,然后是说给自己听的抱怨:发情啦,自己不睡觉;也不让别人睡。    
        现在很少听到有尖叫声划过半夜,摩托声、麻将声没有减少;水塔抽水时传出水管的声音还是像地震,失眠的人夜里常会为此下两次床。    
        再上床时便更睡不着了,因为隔栋房屋的男人和女人又回来了,“帮我拉一下。”“什么?”“裙子的拉链呀。” 
        失眠的人于是拉椅子按电脑开关开始点击点击点击点击,啊,这一夜——又要在“西祠胡同”里混到天明了。

        光影

在中信广场的映照下,林和村已渐渐失去了村的气味。

被城市包围的林和村几乎没有和城市割离的感觉。

在这个曾经缺水的村庄里有一方可供休憩的美丽池塘。  张御临  摄

青春逼人的红男绿女在林和村培养最朴实的爱情。

城中村里的小学一样有不输人的学习氛围。

        发现之旅
        林和村之新人听旧声
    
        很多人知道林和西路,但是不知道林和村。第一次去采访时,连的士司机都不太肯定地说:“林和村?是在火车东站那里吗?”当出租车转过了中信广场,记者停下车问一个步履轻盈的少女:“林和村在哪里?”她笑一笑:“前面100米即是。” 
        这是一个放学归来的女中学生,因为她手里拿着崭新的《物理》书。她的年龄和中信广场差不多,我想,她代表了活力与朝阳。有史以来,林和村出外当官的很少,因为穷,读不起书,所以一向以来也没什么读书习惯,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便十分重视文体。甚至,如果你考上大学,村里还奖励1000元。    
        林和村现有村民2300人左右,加上流动人口,共7000多人。当一个村民是好的,除了每年必不可少的分红外,村里出钱办的夜校,村里花30万修复的图书馆,村里派出的节日老人福利金,衬里盖的老人疗养院,一切都是村里的。
        开出租车或开公司的年轻人,在自家楼顶种花草或出外旅游的老人,九曲桥上吹笛子的少年,忙碌的林和润扬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书记梁月泉,村(公司)新招聘的3个硕士生,都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林和村人很喜欢体育,尤其重视足球、乒乓球和象棋,自从去年的九运会上林和村人陆结明获得女子跳高的亚军之后,村里人对体育更是热爱了,今年,有高尔夫的少年选手挺进全国前15名,陆结明上小学的堂弟获得过全市乒乓球比赛的第一名。也许是九运会在广州举行的关系,村里人都知道陆结明,她现在华工读书。采访时街坊还拿出去年的一份剪报,上面登着一篇文章:《广州妹越跳越高》,说的就是陆结明的事。
        为了适应变化,村里规定,凡40岁以下初高中没有毕业的全部要上补习班,30多人一个班,上课时间一律安排在晚上,(一,三,五或二、四、六)两班分开时段,去年的中学再教育有2个班已经毕业了。

        林和村之旧事谱新篇    
        住在林和村,有骄傲的本钱。当年在这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虽然现在已不属于村里管辖,但它们站在林和村的历史之上,却是事实。即使是林和村本身,也已于1998年5月8日昂首阔步地改制为林和润扬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林和村”三字,如今只在民间流传,450年的艰难历史,伟人挥了挥手,便在远去中迎来现代文明。
        这样的更新换代因为仓促,所以彻底。对于沧海桑田一般的人间变化,村中人有崔建所感慨的不明白,也有张爱玲式的急不可耐——好东西要来就快点来,太晚了期待也就没那么强烈了。林和村的房子拆得很彻底,上年纪的东西不多,只有池塘东西两边的马头石,有着几百年历史,而它的原始作用,却很人性化:此石是为了拦住小孩,防止村里幼童不慎落水。林和村曾有祠堂600平方米,只是现在已难觅踪影。老人讲:现在的信用社、医务所,是姓何氏族的祠堂;幼儿园是过去的余厅、梁厅。也许在10多年后,林和村现有的旧房子将全部改为高级集体公寓,就像现在的天誉花园、润扬大厦和帝苑酒店一样。

马头石是林和村里唯一有点历史的旧物。

        在广州“城中村”改造的目标中,林和村是候补试点村之一,至2010年实现“大变”时,林和村将被改造成为现代化文明社区。即使是现在,村里也已没有养家禽、没有设工厂、仓库及加工场所,也没有太多的发廊和饭馆,24小时电子监控的保安系统,定时自动开关路灯,都已处于现代化的初级阶段。
        当然,在工业水泥的冰冷无语面前,林和村还是保持着纯朴的村风,陪记者聊到7时还没回家煮饭的居委会书记梁金玲,为记者挪开衣服以便观察旧屋的不知名的村民,举手投足都写着谦虚与淳朴。而为了要拍瘦狗岭的全貌,记者拖着赶去打吊针的建设办主任池文光爬上8楼,当记者想要表达谢意时,他却先开口说道:“村里的楼房没有电梯,辛苦你们了。”

        林和村之瘦狗岭传说    
        13l米的瘦狗岭并不瘦,也不高,但为其“正名”的呼声曾经很高,因为觉得瘦狗岭不好听的人多了,想改成更加富贵的“绣锦岭”,“寿锦岭”,但最终人们仍是记着“瘦狗岭”。其实在广州人于1939年将之改为现名前,它有一个很牛逼的名字,叫做“大岗”。    
        瘦狗岭属于林和村,但却与村中心隔了一条高速公路和火车站。站在林和村一栋8楼楼顶的水塔上远远望去,一片郁郁葱葱。因为它东西走向,西边像狗头,中部像狗的身体趴着,东部树木葱郁,像狗尾(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整座山形像一只趴着的狗。以前的人上山砍柴,因此山上的黄泥露出来一些,像只生癞的狗,故名。
        关于瘦狗岭,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据说在清朝时,瘦狗岭的山腰苇草就长得特别茂盛,当时山上一个姓胡的人家下山后,出国谋生,多年没有回来拜祭祖坟,致使山上芒草、杂草茂盛。有人传说:壮实的苇根如果长上三年,会变成箭,自乘南风吹上京城,射死天子。
        广州的穷官员为骗钱用,觉得机会来了,便到北京向皇帝上奏,说此山叫“天子岗”,会威胁到皇帝的皇位,皇帝竟然信了,于是打算下令派兵去攻打并驻守,但广州官员又欺骗皇帝,远水救不了近火,军队来时要经过一座木桥,叫“屈马桥”,当军队经过时,人和马匹会掉进河里;又有一个地方叫风耳坳,人经过时会有怪风吹来,耳朵会被吹掉,于是皇帝乃不敢出兵,而广州官员自动请缨说:每年给100万银两便可替皇帝守住。
        只是这100万没有进入老百姓的口袋,老百姓依旧很穷。由于收入微薄,村民只得出来采药,在村的西面(现东站)以前有间“药王庙”,就是因为瘦狗岭的药很有名,很多人来此祈求健康与平安。

        林和村之新规划起点
        30年前,瘦狗岭左侧的山岭只有几座低矮的灰色楼房,周遭是菜地、稻田和稀疏的村落人家。现在,异常宽阔的华南快速干线由西向东一直延伸向远方,轿车、货车、客车各种车辆呼啸而过,沿途则是十几层、几十层高的靓丽大厦,酒楼、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分校……目不暇接。修整一新的广园东路两边人行道宽阔整洁,两排一丈多高的遮荫绿树静静地散发着清香,大道中间二三米宽的花草绿地带与两岸绿树互相辉映,倍感祥和。
        在规划中,瘦狗岭及周边地区在21世纪将被塑造成广州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地区。这个景观规划的立体是把目前的“瘦狗岭”山头规划建设成一个自然小村型城市公园,即未来的燕岭公园。据设计人员介绍,燕岭公园在广州将处于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新城市中轴线的北端起点,它的规划对于新城市轴线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整个新城市轴线的城市景观及环境都将起到良好的控制和调节作用。规划从视线角度对涉及区域内的建筑进行了严格的高度控制,从环境角度进行了绿化控制。整个规划从可操作性方面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该地区进行近期整治的规划;一部分是远期的控制性规划,包括了功能定位、景观控制、土地利用规划和道路交通组织等。

        注释
        新旧城区轴线(亦称为两条“绿廊”):
        ①旧城区轴线:白云山—越秀山—中山纪念堂—市政府—海珠广场—珠江; 
        ②新城区轴线:燕岭公园一天河火车站及广场一中信广场一天河体育中心一珠江新城一海心沙岛一赤岗一新客港广场。

        溯源
        两种说法

        简单一点的是:一个外地的老婆婆姓林,住下来后在这里种菜、种田,人们叫她“林婆”,后来她的住地变成“林婆村”,然后谐音变“林和村”。
        复杂一点的来由是:林和村没有河水到达,南面是平原,北面是瘦狗岭,林和村是由大巷发展开来的,450年前,主要是姓梁、郭、陆、丁、池、何等姓氏,10多户人家。而姓池的人家原是石牌村人,由于耕种离村子远,于是搬到林和村来;姓何的人家从增城何辛田搬来;姓余的人家从新塘搬来,于是形成小村落,只有800多人居住。村子由泥房、老树、勒竹组成,老树、勒竹围着村庄,所以叫“林和庄”,后来慢慢演变,才叫做林和村。在这—版本里,也有一个姓林的老太婆,但那是村里人请来看庄的,有村里的老人觉得她未必与林和村之名有关。

瘦狗岭默默见证林和村数度变迁。张御临  摄

        历史上的林和村也即现在的林和街,在林和街辖内,有现代化的火车东站、有高耸入云的中信广场、有金碧辉煌的中国城市大厦;还有广州体育学院、广州军事体育学院等多所大专院校,并毗邻天河体育中心。曾经古老的村落现已成为房地产业和金融商贸业等第三产业的黄金地段。它是广州市的重要窗口,也是广州市迈向现代化的一个中心城区。

        地理
        一个缺水的村庄
        林和街西起广州大道北段东侧,经东北方向转入禺东西路南侧,至广汕路口瘦狗岭;北沿瘦狗岭山脊到林和干休所东侧、华文学院西侧之间围墙,折向南横过瘦狗岭路、广深铁路,往东沿铁路南侧至猎德涌北段,折向南沿猎德涌至石牌桥北侧再向西沿天河路北侧经省经贸大厦路口转入体育东路,由体育东路东侧转入天河北路南侧,向西沿天河北路接广州大道北起点。总面积3.8平方公里。
        现在的林和村以前属沙河镇,现属林和街,它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占地六万三千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包括集体物业房屋13幢(图书馆、少年活动中心、幼儿园、公费合作医务室、小公园等)。现在的天河北中信广场、天誉花园、中泰百盛等地以前均是林和村的菜地。现在的瘦狗岭仍属林和村,有护林员在那值班。
        由于缺水,林和村在历史上水田与旱地各占一半,以耕作、药材为主,而耕作以水稻、蔬菜为主,其中红心薯、大肉茄较为出名。当时村里由西向东共九条巷子:西华里、兴华里、余庆里、积善里、细巷、大巷、和龙里、兴龙里、福龙里。还有一个6000平方米的水塘。

        人物
        在清朝时,有个姓郭的做过清政府清兵总部(参谋);抗美援朝时,有个英雄叫丁仁山;解放战争时,东江游击队的梁锦国,现在还在敬老院。

        民谣
        林和庄拮订,拮来拮去九条巷,村中吾系大,又没祠堂拜,街前又没三板石,学人穿拖鞋,潮水没得到,彭蜞没一只,蟾蜍螃蟹有无崖,村中没市头,买卖沙河街,遇着天时旱,死人都没水买。

        文/本报记者 张御临
        实习生 甘美玉
        图/本报记者 邹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