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阅读广州丨漫步荔湾老城 看尽西关风情
发布时间:2020-04-27 10:59:30

为充分反映广州的城市概貌和务实、开放、包容的人文特点,深入开展图书馆阅读推广、城市宣传、文化交流等活动,2016423日广州图书馆启动了阅读广州——2016“广州文库”评选活动,按公众荐书、专家荐书、基础书目推荐、公众投票、专家评选审定等程序,历时一年,现已形成了《阅读广州——“广州文库”(1978-2016)入选书目》。

打开一本书,了解一座城,广州人文馆现推出“阅读广州”图书推荐栏目,定期推荐“广州文库”入选图书,以期和读者朋友们一同阅读广州。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

——荔湾区卷

【责任者】陈建华总主编,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发行】广州出版社,2008

【索书号】K872/174/[2]13

【馆藏点】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

【推荐理由】《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收入广州市历次文物普查成果,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墓葬、遗址、碑刻、建筑、古村落、历史街区,以及民间工艺和民间风俗等。收录文物年代下限为1949年。(曾应枫)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共14卷,其中含市的总览一卷,白云山卷一卷,12个区、县级市各成一卷,每卷分上、中、下编,上编为文物史迹,中编为古村镇和历史街区,下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全面地、准确地、科学地反映全市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及其现状,是一部关于广州市文化遗产的重要著作。(程存洁、王美怡)

说明: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说明: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精彩内容摘要】

西来初地

——中国佛教禅宗发祥地

西来初地遗址位于今下九路西来正街一带。广州市上下九路一线,隋代以前为珠江北岸。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一说在普通元年,即公元520年,一说在大通元年,即公元527年),天竺国(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东渡到广州,后人称其登岸处为“西来初地”,沿用至今。附近的西来后街、西来西街、西来新街、西来东街等街巷,亦因此得名。

达摩登岸后于西来初地“结草为庵”,开展宗教活动,该庵称“西来庵”。至清代初年,宗符禅师从福建漳州游方到了广州,居西来庵,一边弘法,一边募集资金,扩建西来庵为华林禅寺。今天华林寺附近仍有“五眼井”存,据传为达摩领信众所挖。旧日,西来初地一带寺庙有关帝庙、广济桐君庙等,已崩圮。(荔湾区卷P36

粤海关旧址

——百年钟声,

道出千年商都繁华

说明: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粤海关旧址位于沿江西路29号。粤海关设立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是我国最早设立的海关之一,原关址在五仙门内。咸丰十年(1860),粤海关税务司在现关址正式建立公署。同治十一年(1872)大楼重建,光绪二十五年九月一日(1899105日)火灾烧毁,后重建,宣统二年五月(19106月)拆建,民国元年(1911119日复毁于火。粤海关大楼工程在现址奠基,19143月,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依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设计,华昌工程公司承建,19165月竣工。19254月建筑照片送“美国建筑技术赛会”陈列展出。

大楼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421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东南立面用花岗石砌筑,高四层31.85米,首层作台基形式处理,以条石砌筑,正中设石阶20余级通往二层的大门。大门两侧以高大的双柱、倚柱承托山花和拱券,其余以巨型双柱通贯第二、第三层,为变化的罗马复合柱头及罗马塔斯干柱身混合柱式。四层以罗马塔斯干柱环绕回廊,西北立面砌明口红砖墙。顶筑穹隆顶钟楼,钟楼四面各砌塔斯干双柱,高13米,置大型四面时钟,内有5个大小不一的吊钟,为1915年英国制造。

室内高大宽敞,柚木平缓拱形窗,设有壁炉,铺砌樟木地板,每层走廊宽阔,彩色水泥砖铺地,彩瓷砖墙裙。原正中拱券门上有“粵海关”三字,1947年改为“广州海关”四字。20065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荔湾区卷P43-P44

 

大通烟雨井

——羊城四朝“老”八景

说明: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大通烟雨井又称烟雨井,位于花地河口东南侧。烟雨井内径0.82米,外径1.02米,井深3.85米,由15层石圈叠砌,石圈由灰色砂岩打凿而成。

烟雨井是广州千年古迹。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大通烟雨”均是羊城八景之一。“大通烟雨”得名于大通寺和烟雨井。据传在风雨来临之前,井中会冒烟霞;天气晴朗,从井口可看到白鹅潭之帆影;夜深人静,从井口可以隐约听到白鹅潭传来弦歌之声。清同治《番禺县志》卷五载:“烟雨井在大通寺中,晨熹初散,常袅轻烟,所谓大通烟雨是也。”又传烟雨井通白鹅潭,一次寺中水工挑水时不慎把扁担掉落井中,后来在白鹅潭上发现,故有“扁担放井流,白鹅潭上收。阳光照船影,井口见船浮”的民谣。

烟雨井在20世纪50年代建设广州果子食品厂时被填埋。该厂与香港恒基地产公司合作开发建设房地产,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派考古人员到大通烟雨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工作。2004918日,在该处发现一眼古井。井下出土有墨书“大通”二字的残碗多件。经专家考证,确认为宋代时期的“烟雨井”,并实施原地保护。(荔湾区卷P127

 

沙面建筑群

——每一栋建筑都有故事,

每一个转角都是风景

广州沙面建筑群为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租界建筑群。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22.26万平方米。这里原是一片沙洲,南临白鹅潭,北面与沙基(今六二三路)相连,是渔民小艇聚集之地。明代曾在此设“华节亭”(码头),管理外商货物进出。清代中叶在此修建西固炮台,拱卫城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九年(1859),英法侵略者凭着签订的不平等的《天津条约》,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强追两广总督租借沙面,由中方出资雇工在北面挖人工河即沙基涌,修护河堤,填土筑基,形成近似刀形的沙面岛,供英、法等国租用。

岛内东西分界,英占西面的4/5,法占东面的1/5。岛内主次道路纵横正交,东西走向的主道路30米宽(现沙面大街)贯通全岛,南面有平行的次道路(现沙面南街);还有南北走向5条次道路(现沙面一至五街),接通环岛路,把沙面岛分成12个区和4块公共用地。同治四年(1865)英国领事馆首先迁入,法国领事馆于光绪十六年(1890)迁入。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已基本完备,建筑主要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住宅等,还有俱乐部、酒吧、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

建筑物的主要建筑风格有早期的英法殖民地风格、中期的仿古折中主义风格和中后期的早期现代主义风格。

外国人在广州兴建的外国建筑,既反映了当时他们本国的建筑技术与艺术,也有对广州文化的吸收,对广州近代建筑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保留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建筑53座,还有道路开阔、古树参天的优美的建筑外部环境。近代很多历史事件是在这里发生的,如19246月越南范鸿泰烈士行刺法国总督,19247月沙面洋务工人罢工,1925621日沙面洋务工人参加省港大罢工,同月23日发生的沙基惨案等。(荔湾区卷P129-194

 

荔枝湾旧址

——亭台轩榭,湾畔渔唱

说明: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荔枝湾旧址位于广州城西原“陆贾城”一带。史载公元前206年汉大夫陆贾使越,曾驻节广州城西郊,筑土城一座(后人称“陆贾城”,亦称“泥城”),传说其广植荔枝、花木、莲藕等,范围大致在今天泮塘、周门、彩虹桥一带,称“茘枝湾”。与花埭(今花地)一水之隔,湾水出口处可通白鹅潭与石门。

屈大均所撰《广东新语》载:“陆贾初至南越,筑城于番禺西浒以待佗,名曰陆贾城,其遗基在郊西十里,地名西场。……有茘枝湾,花坞、藕塘之饶,盖陆贾之所经营也。”南汉时期,南汉王刘龑在荔枝湾辟地建起御果园“昌华苑”,广袤三十余里。南汉后主刘鋹每至夏日大摆“红云宴”之事,历代诗人有所记咏。元明之时,荔枝湾除普种荔枝树外,还种植“五秀”(莲藕、荸荠、菱角、茨菰、茭笋),“荔湾渔唱”为明代羊城八景之一。

清末民初,荔枝湾范围拓展到今多宝路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荔湾涌、西郊泳场以东一带,人们习惯称之为“新荔枝湾”。而原来之荔枝湾旧址,日渐成为历史陈迹。

荔枝湾内曾经名园遍布,计有唐荔园、晚景园、昌华苑、华林苑、海山仙馆、彭园、小画舫斋等。

1956年,荔湾区政府动员全区人民在荔枝湾遗址所在地的荔枝湾涌畔和泮塘一带开挖相连的三个人工湖,经过两年多时间,建成今天的茘湾湖公园,占地面积28.64万平方米,其中湖水面积18.4万平方米。(荔湾区卷P321

 

八和会馆

——粤剧艺人的精神祖屋

八和会馆位于恩宁路177号,是粤剧艺人的行业会馆,建于民国时期。同治六年(1867),由粵剧艺人联袂在黄沙承远坊置地兴建专门旳粵剧演出营业机构——吉庆公所,至光绪十年(1884)建成。部分粤剧演员倡议建立粵剧界的同人公会。光绪十五年在黄沙海傍街(今广州铁路南站工人宿舍一带)建立八和会馆。会馆包括总会、掌管全行对外演出营业的吉庆公所,以及按戏行各行分设的八个分堂——永和堂、兆和堂、福和堂、庆和堂、新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故名“八和会馆”,八和取意八方和合。会馆附设有宿舍、方便所(赠药所)、一别所(殓葬所)、养老院和八和小学。当时在香港、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地都有分馆。

1937年,八和会馆被日寇飞机炸毁。被炸后的八和会馆,只剩下板门两扇,暂放到銮舆堂保管。1945年抗战胜利后,海外华侨热心捐助和粵剧艺人义演筹款,购买了现址,恢复了八和会馆。定名为“广东省八和粵剧协进会”,选出薛觉先、马师曾、关德兴、曾云多、廖侠怀、白玉堂、黄君武等组成理事会。

会馆建筑坐北向南。宽5米,深30米,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平面布局狭长。钢筋混凝土结构,骑楼建筑形式,分前后两座。“文化大革命”前,后座平房倒塌,数年后,由市粵剧团建一层平顶房屋,间隔成多个单间,分配给剧团员工做宿舍。2003年八和会馆在省、市领导的关心和荔湾区政府的支持下,筹集资金重新修葺装饰,保留前座建筑格局和立面,后座改建为两层房屋,并把暂放到銮舆堂的一对板门接回安装。

重修后的会馆馆址外墙墙面以水磨青砖砌筑。门额用厚木做成,长4米,宽0.8米,题“广东八和会馆 陈绍基题”行书字体。两侧有木楹联:“八音八表高奏升平调;和乐和衷同讴盛世歌”。前座首层做大堂,二楼为接待厅,三楼设音效活动室,四楼做杂物房。后座首层为华光堂,并摆设历年来粤剧艺人及活动简介,二楼做办公用地。该会馆重修后仍作为粤剧界的联谊会和宣传粤剧文化的窗口对社会开放,至今仍对海内外粤剧界有很强的凝聚力,每年都举办粤剧业的诞节活动和同仁聚会。(荔湾区卷P352-353

 

又闻西关骑楼打铜声

打铜工艺也是传统手工技艺。“打”,乃锻打之意。清末民初是广州铜器制造业的鼎盛时期,西关曾形成专门锻制铜制器皿的专业街市打铜街(今光复南路)。当时,西关人家以使用铜制器皿为贵,甚至以铜制器皿作为互赠的礼品。铜器具制造工艺主要分为铸造和打制两类。铸造是把铜料熔为液体状浇铸在模中成型,主要用于雕塑类艺术品;打制则以薄铜片为原料,用模压或锤子敲打而成型,主要用于制作各类日用品,如食具、茶具等。器皿打制成型后,还通过刻、雕、批、镶嵌等工艺进行装饰加工,形成各类装饰纹样。各类铜制器皿在兴盛时期曾销往内地许多城市。20世纪50年代初,铜器仍在西关人家中广泛使用,1958年“大跃进”时期,铜器多被“收购”,以后打铜工艺日渐衰微,老艺人们也相继退休或转行,铜制用具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祖居西关的苏广伟,出身于打铜世家。初中毕业后,在广州冶金机械厂有色金属车间工作,掌握了金属的锻打技术。1998年苏广伟退休后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传统的打铜工艺,先后收藏了清末民初的各式铜制器皿80多件,并与20世纪40年代打铜街的师傅合办打铜作坊,恢复手工打制铜器皿。后来在恩宁路开设天程铜艺器皿制品店,专门收藏、制造、销售铜制器皿,成为当时荔湾区唯一保留的打铜工艺品店。(荔湾区卷P403

 

坑口生菜会

——古老的春游活动

坑口生菜会是芳村白鹤洞坑口村一带民间的盛大庙会,也是芳村地区的一种古老春游活动,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廿六举行,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清末民初,赶来参加活动者来自广州及珠三角等地。

生菜会乃取其生财(谐音)之意。芳村地区生菜会原有两处:一处位于赤岗村之观音岗(建国后已停止活动),另一处在白鹤洞的坑口村。

300多年前,坑口村民修建了观音庙,该庙虽面积不足3平方米,却香火鼎盛,朝拜者络绎不绝。相传有一年的春天,珠江三角洲发生瘟疫,死人无数,忽有一老妪自称是观音菩萨化身,教人们吃生菜包防瘟疫保平安,生菜包的制作是用酸菜、生姜、蚬肉和韭菜混合炒熟,拌上冷饭,用洗净的生菜叶包好,再蘸上辣椒酱进食。众人依言而行,果遏疫病。此后乡民于正月廿六“观音开库”日(即观音菩萨打开金库散财,助民致富之日)进香、吃生菜包,以祈求观音菩萨保佑平安发财,渐成习俗。

生菜会的活动中心在观音庙前广场,传统的庙会活动多姿多彩。先是上台表演舞狮,接着是演岀大戏(粵剧),还有在庙前广场的水池摸蚬螺的习俗,据说如果摸到蚬会生女,摸到螺则生男。这虽然不足信,但仍有不少年轻妇女乐此一试,以满足心愿。

此民间习俗延续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停办。但20世纪80年代初又恢复,赶庙会的人逐年增多。后来,重修观音庙,庙会更盛,自农历正月廿六起,一连三天,游人如鲫。(荔湾区卷P423

说明: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荔湾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荟萃,近代更是广州商贸中心、民族工业的发祥地,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遗存众多的文物古迹。走过了2000多年历史的荔湾,今天仍以其浓郁的岭南民俗风情,深蕴的历史人文文化,向世人展示着她的魅力。

 


点击 【这里】可跳转阅读电子书

(电脑阅读效果更佳)


声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于《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