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阅读广州丨北回归线上的明珠是个怎样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0-04-10 14:26:02

                                                          

为充分反映广州的城市概貌和务实、开放、包容的人文特点,深入开展图书馆阅读推广、城市宣传、文化交流等活动,2016423日广州图书馆启动了阅读广州——2016“广州文库”评选活动,按公众荐书、专家荐书、基础书目推荐、公众投票、专家评选审定等程序,历时一年,现已形成了《阅读广州——“广州文库”(1978-2016)入选书目》。

打开一本书,了解一座城,广州人文馆现推出“阅读广州”图书推荐栏目,定期推荐“广州文库”入选图书,以期和读者朋友们一同阅读广州。

说明: 图片2

----------------------------------------------------------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从化市卷

   说明: C:\Users\xieyaxin\Documents\Tencent Files\287779399\FileRecv\MobileFile\Image\`GK%XS)M{7D_{3{ASMCJHBE.png

【责任者】陈建华总主编,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发行】广州出版社,2008

【索书号】K872/174/[2]8

【馆藏点】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

【推荐理由】《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收入广州市历次文物普查成果,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墓葬、遗址、碑刻、建筑、古村落、历史街区,以及民间工艺和民间风俗等。收录文物年代下限为1949年。(曾应枫)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共14卷,其中含市的总览一卷,白云山卷一卷,12个区、县级市各成一卷,每卷分上、中、下编,上编为文物史迹,中编为古村镇和历史街区,下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全面地、准确地、科学地反映全市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及其现状,是一部关于广州市文化遗产的重要著作。(程存洁、王美怡)

 

【精彩内容摘要】

广州地区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古代人类遗址——狮象岩遗址


狮象岩遗址

 

狮象岩遗址位于吕田镇狮象村狮象岩山一带,分别散落在白庙沟、狮象岩、社迳坑等地。是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

狮象岩遗址在狮象村以西约500米,北约1公里是一座有天然石灰岩溶洞的狮象岩山丘,中间夹一广袤青草地,是一处适宜人类生息的地方。198410月在这里发现一石质刮削器,刮削器的中央厚平,以便于持执,直径约5厘米,中间厚2厘米多,四周坚利,打凿成鳞甲状。从它的器形判断,当时的制作技术已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年代应为新石器晚期。在发现刮削器周围数百平方米的地表零星散布一些瓷片、砺石等。

2002年底至2003年初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考古发掘,陆续在狮象岩前坡地发现多种打制石器,如石锛、石斧、双肩石斧等,还有少量印纹陶片。根据出土的圆孔石斧造型及制作分析,应为新石器晚期之物。

说明: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5386481040&di=cd4651e08bcd190d2013f71468578881&imgtype=0&src=http%3A%2F%2Fimg.mp.itc.cn%2Fupload%2F20160629%2F70cf970e7aa949efa2629b6ac424acda_th.jpg

狮象岩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

说明: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723/f6dc279905e44ee9b697d4320cb16346.jpeg

狮象岩遗址出土的圆孔石锛

 

250平方米的小范围内,清理出25个灰坑、1座墓葬及数十个柱洞,出土有石锛、石镞、石环等各类磨制石器39件,以及可复原的罐、釜陶器、支座、纺轮等50多件。灰坑中发掘出碎陶片、石器等生活垃圾。灰坑有的是多坑相连,有的新灰坑覆盖了旧的。如此密集的灰坑表明,先人在此活动频繁,群居规模较大。出土的文物中,有打磨得很锋利、很精致的石戈、石镞等系列兵器。石戈呈斧状,尾部有圆孔,石镞呈扁平的三棱状,与秦汉时的箭头颇为相似,质轻而尖利。石器中有一件用灰岩打磨成的石环,是古人类用来装饰的物品,相当于后来的手镯。在上层出土的文物中,还有战国时期的水波纹陶缶、汉代的细方格纹陶罐、陶壶和唐代的青釉四耳罐。这表明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在该地生活过。

从化吕田狮象岩遗址的挖掘具有重大意义,为广州地区的考古编年和历史重构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而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同时具有珠江三角洲和粤北石峡文化的特点,这对研究两个区域史前文化的交融具有重要的价值。(从化市卷P32-P34

 

岭南地区古祠堂建筑的年代标尺——广裕祠

广裕祠全貌

 

广裕祠坐落在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钱岗村中央位置处,依地势而建。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3.94米,进深三间一照壁59.115米,总建筑占地达825平方米。从南至北依次由低而高建有照壁、河砾石铺明堂八字翼墙、第一进门堂、天井及东西廊、第二进中堂、天井及东西廊、第三进祖堂。建筑为砖、木、石结构,悬山顶,第一进前隔广场,有砖、石结构带瓦檐顶的八字照壁,与第一进相连为翼墙,两者相对而立,这一做法为官样模式。

广裕祠墙体结构独特,为“防盗墙”结构,第一、第二、第三进山墙高从5.7米至7米不等,它的砌筑方法是:用青砖垒砌丁顺外墙,墙厚约0.5米,墙体中空,在中空处先斜放大块青砖在底,再于这些砖上斜竖放第二层砖,与底层青砖成一夹角,而第二层砖则作为第三层的底砖,第三层与第一层平行,依此类推,所垒砖块从墙脚一直至墙头。如果有盗贼想在夜晚穿墙进入祠堂,先得在外墙开一洞,然后伸手掏中间的砖块,但独特的建筑结构使他每取一块,上面的砖即往下掉,发岀响声,他还没有来得及拿完这些砖便被发现了。

广裕祠保留了不少早期建筑构件,有各种木雕、石雕、砖雕、壁画、灰塑等。三进屋顶皆有明显举折及升起,内山墙上端皆绘以悬鱼、惹草,悬山屋顶外檐下还留有博风板,正脊有灰塑之作,垂脊则施燕尾。

广裕祠的第一进堂联为“诗书开越;忠孝传家”。上联指的是西汉陆贾说南越王赵佗 归汉,下联意指南宋丞相陆秀夫精忠报国之事。这座祠堂内有5个不同的确凿重修年代记录,此为岭南地区罕见,而每一进脊檩下刻的重建时间,与每一进大式木作结构和雕刻手法、风格完全吻合:明代建筑之简洁豪放风格在中堂,清初由简洁向细致繁复的过渡风格在祖堂,到清中后期以写实风格为主的精细雅致建筑则在头门。而《陆氏家谱》中则有广裕祠多次重修过程的文字记录。

广裕祠被专家誉称为“岭南地区古祠堂建筑的年代标尺”,20065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裕祠曾获200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以褒奖中国民间力量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对文化遗产保护所做出的成绩。(从化市卷P267-P275

 

广州珠江清明上河图——钱岗西楼“江城图”封檐板木雕

 

说明: E:\桌面\img-090428193807-001_副本.jpg

钱岗西楼“江城图”封檐板木雕位于文阁村钱岗村古村落钱岗西楼上。钱岗村西向更楼有一木质檐口板,长8.7米,宽0.3米,由三段连接成。雕刻图案反映的是广州珠江河上行船、码头、北岸城市商馆建筑、五羊传说、戏剧场景、闲暇生活、洋人杂耍,附近农村市井风情和山水风光,被誉为“广州珠江清明上河图”。从图案中人物的衣着及发型观之,刻画的历史时期为清康乾时期。康乾时期的广州城有《广州府志》等文献记载,但未见有图片反映当时情景,而在这块封檐板木雕上,找回了康乾盛世的广州。

雕刻技法以浮雕刻出山峰、河流、树木、亭台、楼、榭、桥、塔、城墙、码头、船、舫、街道、铺号、炮台、水闸、人物、动物等,亦使用镂雕的方法表现阑干式建筑、画舫等。刻画精致入微。建筑物窗上的棂格、雕花、小艇舱上竹编垂帘、女儿墙栏杆上的竹节、人物五官、衣服的皱褶皆悉数尽显。

左一段以两条支流自北向南流入珠江开始,跨过一拱桥,为西城城楼和炮台,城前1人行跪拜礼,其前身穿官服者右手前伸作“请起”状;岸边两中年人正对弈;在另一支流与珠水交汇处筑有水闸;一长须老翁头顶斗笠,坐于岸边垂钓,旁一小童侍候。这一段有人物11个、桥2座、船2艘、城楼与房屋各1座。

中间一段前景的珠江河上,帆船、画舫、舢板、花艇、紫洞艇、带舱游艇等鳞次而列。图景所表现珠江河景各式大小船只共27艘,各船上人物共24个。船上或有人扯帆起航,或有人挥棹划船,小舫笙歌,游玩行乐。其中三角帆船上一高鼻深眼、穿笔挺礼服、头戴西式礼帽者神情自若闲定,若西洋人。珠江堤岸上是繁荣的广州城,多座码头、25幢房子、4座城楼和1座亭台依山水地势错落有致、左右上下分布排列。5座吊脚楼跃水而立;往东,近岸边立1座城楼建筑;依岸有一炮台;北面远处山上建1座多层高楼,两侧城墙连接,如同现今广州越秀山上的五层镇海楼的景致;商馆区众多的商家铺号中,3家酒楼的酒旗迎风飘展;之后到珠江河岸的一座码头,岸上人物共4个。

右段与左段同为山林风光,莽莽苍苍的山丘延绵东西,山上、山麓等处有房子5座、塔1幢。山坡处一穿西式礼服洋人与两兽作马戏表演;石阶上台基上有1座高塔;山上山下两樵夫肩承柴担蹒跚而下;一农夫满身疲惫,扛锄回家;山坡上,牧羊人在召唤6只羊;丛林中,一人与猪只杂耍;山下农夫前赶后牵,领两只牛于途上;两武官身着长袍,持秉令牌,指斥跪拜的文官。此段人物共10个。

“江城图”描绘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层次丰富,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的风俗木雕。(从化市卷P264-265

 

国内第一个“众筹”温泉项目——温泉名人别墅群

温泉名人别墅群位于温泉镇风景区内,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和疗养度假区。早在明崇祯年间编修的《从化县志》中便有了“汤泉”的记载。明清时期温泉的“百丈飞泉”是从化八景之一。所以文人骚客自古便会集该地,写下了名章佳句,脍炙人口。

温泉的大规模开发始于1930年,时从化县县长李务滋下乡视察工作,见热水从地表数处小洞喷涌,村民在蒸汽缭绕的热水池中洗衣服,判断这是温泉水。翌年11月,李务滋邀请律师陈大年、广州珠江颐养园园长梁培基、岭南大学教授冼玉清和西南航空公司经理刘沛泉同游于“百丈带”。见流溪河沿岸景物秀美清幽,在群山环抱的青龙头村附近有温泉泉眼,出水量大,温度高,而且泉眼分布在河滩和岸边,流淌的百丈飞泉壮观奇伟,众人认定这里是一处难寻的风景佳区,开发价值无可限量。珠江颐养园德国籍医生柯道化验了他们带回的温泉水,证明这些水对风湿关节炎、神经衰弱等症有治疗效用。1932年,李务滋、陈大年、梁培基、刘沛泉四人合资在青龙头村外建筑了一间茅草顶竹墙的茶亭,取名“玉壶溪馆”,并修建其他几个游玩休憩的日式建筑,开创了温泉开发的首批建筑。之后,他们倡议成立从化温泉建设促进会,对温泉胜景进行宣传推广,主持开发温泉的各项工作。由于宣传得力,此后不少国民党中的达官贵人、名人巨头纷纷在温泉流溪河沿岸或山涧溪头建起了别墅。各界人士捐资修栈道,筑石桥,砌石阶,建凉亭,办学校。最初建立的别墅有溪滨一屋、柯树山房、林云陔别墅、如玉轩、若梦庐、环山堂等,随后铺设公路到温泉。交通条件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人到温泉旅游,于是掀起了第二轮兴建别墅的热潮。建造的别墅有施乃德别墅、万国扶轮会别墅、区芳浦别墅、已酉山房、陈济棠别墅、萱荫园、谢瀛洲别墅、胡木兰别墅等37幢。1936年,梁培基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在温泉设立珠江颐养园温泉分园,建筑物仿照传统中式建筑外观,铺绿色琉璃瓦屋顶。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别墅均为中国传统屋顶形式建筑,布局多样灵活,装饰幽雅别致。建国后所有的别墅统一归广东温泉宾馆和干部疗养院。不少中央领导人、文学家、外国元首、各界名人前来疗养旅游。

说明: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221/59ec72ba7b7b448b88a20ce0728e5899.jpeg

陈济棠别墅

 

从化,是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广州大都市的后花园,也是厚重的广州历史文化的一个闪光点。

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从化显著的自然特征。这里群山苍苍,绿水涟涟,田园葱葱,白云袅袅,竹海滔滔,丹荔彤彤,香雪皑皑,温泉汩汩,馥兰幽幽……得天独厚的自然风物,吸引了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激励着多少志士在这里创业、奋斗,孕育了多少人杰,他们,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瑰宝。

历史悠久,文脉传承,是从化突出的人文特征。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现在静静地躺在博物馆展柜里的石锛、石斧等文物,以其历经数千年岁月冲刷仍然坚硬无比的身躯印证着古人类在这里留下的原始文明。而一座座古祠堂、古炮楼、古村落则印证了从化人世世代代传承华夏文明,创造了颇具特色的从化文明的历史,成为支撑着从化不断发展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在线阅读部分电子书(电脑阅读效果更佳):


点此进入


声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于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