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广州乐队)开始纯美音乐的方向
发布时间:2006-02-07 12:34: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产品鉴定
  产品名称:
广东流行音乐原创乐队 
  代表产品:新空气乐队 
  质量鉴定:新空气乐队是中国第一个流行音乐的原创组合,他们以崭新的面貌和多样的形式,成为活跃在中国流行乐坛一支强劲的队伍;他们以《新空气的声音》、《世界只有一个地球》、《音乐人说》等歌曲开创了本土流行音乐创作的先河,带动中国内地原创之风,使广州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一个中心。

  质检报告
  他们最先带起了流行音乐的潮流

  毕晓世、解承强、张全复可谓站在当时音乐潮流最前端的三个人,他们受专业的音乐训练,在当时中外文化交流刚打开局面、还未十分流畅的情况下,他们最先敏感了欧美流行音乐的潮流变化,他们没有照搬国外的流行音乐文化,而是站在专业角度,踏实研究世界音乐的表现技巧,加入自身的领悟,把外国优秀的音乐元素与中国本土特色结合,写出一批具创造性的作品。说唱歌曲如今大行其道,解承强却早在1987年已独立创作了中国第一首说唱歌曲,内容却是极其中国化的《脸谱》。同样,毕晓世在那时已开始进行MIDI制作,比当下的MIDI潮流超前了整整一个年代。 
  他们三人最先在中国流行乐坛发扬合作精神,彼此的智慧在一场又一场的头脑风暴中激荡出无数火花;他们也是最早具有品牌意识的音乐人,在事业起步初期,他们已在尝试进行自我包装,把自己的作品与自己一块儿推向全国市场,比唱片公司推出歌手签约制度的时间还要早,只不过三人凭自己的力量,而唱片公司把这套方法做成了制度。 
  还有,他们对音乐要求极度严谨,旗下乐队音乐功底过硬,伴奏水平相当高。把音乐作为终身职业,他们宣言自己不会像地下乐队那样,仅把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宣泄,他们会更注意音乐的可听性,他们要赋予作品长久的生命力,如今他们的作品都成了流行经典,提起那个年代,谁都不能跳过这三个响当当的名字,还有那个永远经典的乐队:“新空气”。

  全息广州
  一些音乐人的痕迹
  在跨入21世纪之前,广州一直称得上是充满创造力的一个地方。
  在20世纪80年代,广州涌现了张燕妮、陈丹虹、吕念祖等家喻户晓的音乐茶座歌手,把港台流行音乐带入内地,我那时很喜欢他们翻唱的日本连续剧《血疑》主题歌《谢谢你》、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主题歌《大号是中华》,以及苏芮的《一样的月光》、《请跟我来》等等。
  接着又涌现了一批猛人:解承强、张全复、毕晓世、陈小奇、李海鹰、陈洁明……等等。他们真是猛人,开创了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原创之风。跟他们有关的音像制品《新空气的声音》、程琳的《程琳·一九八七》、李海鹰、陈洁明的《四巨星》等,成了我日常必备的精神补品。
  广州还真有不少东西算是开风气之先。大概是1991年左右,广东电台当时有个节目叫《美国音乐一小时》,介绍美国的音乐排行榜,我在电视台的同事在里面客串主持人。我受这个节目的影响非常大,经常把节目录下来反复听,我至今还保存一盒带子,里面有猫王演唱时笑场的录音,这么牛的人也有演砸的时候,一直觉得非常神奇。
  广州也是最早进口洋垃圾的地方。有些垃圾对我们来说那就是宝贝,比如打口磁带。当时在站西路的一个大厦里,批发打口磁带,如果不挑是论斤卖的。挑的话就5毛钱一盒。我当时在那找到利罗韦伯的摇滚音乐剧《万世巨星》,简直就是如获至宝。
  现在想来民谣弹唱之风本应该也有机会在广州发扬光大,几所高校里校园民谣也有些气候,出现了曾向华这样的校园明星。与此同时,北京出了《同桌的你》等校园民谣,风靡神州大地。
  可是广州的唱片界不重视校园民谣等民间音乐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此时的广州正处于流行音乐的鼎盛时期,唱片公司竞相推出毛宁、杨钰莹、高林生等偶像歌手,几乎所有歌手一推即红,唱片一发就赚。
  我们只好自娱自乐。后来就有了我们的“音乐公社”,然后就有了1993年6月1日的“追忆似水流年”音乐会,广州地下音乐就慢慢有了些影响。我们还经常折腾点事自娱自乐。1995年5月1日晚,我们组织了一批青稞酒,在体育东路的大喇叭酒吧搞了个大聚会,这就是我们圈子里现在还赫赫有名的“叼羊大会”。我们唱歌,我们喝酒,我们互相倾诉。那夜我唱起了《木棉花香》,然后有个女孩迷上这首歌,结果,我成了“叼羊大会”的优胜者。
  □方辉
 
  ■原景再现
  在音乐之中,我才是巨人


  酝酿:“三江并流” 《秋千》一炮而红
  追溯到最初,解承强在战士歌舞团拉大提琴,张全复在广州乐团拉中提琴,毕晓世担任广东省歌舞团的指挥兼作曲。1984年,省歌舞团组建广东省轻音乐团,以演奏港台流行歌曲为主,毕晓世继续担任指挥一职,解承强担任编曲兼指挥,张全复弹BASS。三人时不时会凑在一起聊聊音乐。而毕晓世当时还与唱片公司合作,得常常往录音棚跑。解承强与张全复因为性格相投,音乐观念一致,两人天天混在一起,有事没事就聊音乐。那时解已开始搞些创作,每写一首新歌,就拿给张看。张从小修下厚实的音乐功底,记忆力特别强,脑子里装有无数旋律,一旦发现解的曲子里有与自己记忆某区重合的部分,就建议他进行修改,而张也在与解讨论曲子好坏的过程中学到结构把握等歌曲的创作方法。 
  张全复说解承强是他的启蒙老师。解承强曾对他说,你写一个歌吧。张就写了个旋律,找陈小奇填词,第一次填出来歌名为《大沙漠》,张感觉与旋律味道不吻合,找小奇再填一次,第二版词拿到张全复手里,就成了那首著名的《秋千》。

  结盟:开始认路 沙河顶大排档吹出“新空气”
  程琳的《程琳一九八七》在全国热销,里面也有“新空气”三剑客的功劳。解承强的《信天游》在国内吹起一股西北风;张全复的《背影》、毕晓世的《从前有座山》等也是其中分量极重的作品。三人感觉在一块合作力量特别强。那时一位朋友到北京参加音乐交流会议,回来告诉大家北方圈内人认为南方全是小调调,成不了气候,让众人颇受刺激,决心要干点成绩出来。而港台流行乐坛随手一抓一把超级大腕,让刚刚起步的广东乐坛承受极大压力,若凭单打独斗,很难能制造什么效果。广东的原创也正处于萌芽阶段,概念还很模糊。在这样的背景下,三人达成共识,要联手闯出本土创作的新局面,打造一个全国知名的广东音乐品牌。创作组合的人员确定了,为组建乐队,他们四出寻找优秀乐手,终于在中山一个歌舞厅里发掘出吉他弹得很棒的捞仔。
  结盟后的第一个问题是品牌的名字,解承强提议用“三原素”或“三剑客”,但没被最终采纳。某日,众人在沙河顶的大排档消夜,食肆的收音机里播着流行音乐,张全复的灵感突然而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而他们要做的,不正是在中国乐坛吹起一股新空气,传播新音乐吗?“新空气”的提议一出,即得到所有人肯定。

  崛起:路在脚下 树雄心立壮志喊出《新空气的声音》
  接下来筹备出第一张专辑《新空气的声音》。合作写同名主题曲时,三人在一小房间里,有人坐桌上,有人坐沙发,形成三角阵势,各人拿纸拿笔想主题,有点子了就公布。后来这固定为三剑客的合作模式。
  张全复效率最高,总是首先想到好点子;毕晓世负责将之完善与提升,解承强则在结构和编曲意念上给出精辟意见。毕晓世说,张全复的特点是偏感性,音乐感觉不错,对音乐能过耳不忘;解承强则偏理性,对社会心态、当下潮流等颇有研究,总能在歌曲的构思立意上提出创新;他自己则偏技术,在编曲制作上作了很多探索。张全复说毕晓世是最早把MIDI引入内地的音乐人,可谓当时的音乐先锋。
  三人共同创作的主题曲节奏流畅,歌词表达了“新空气”的雄心壮志:“从前脚下没有路,我们走出来/狂风暴雨过天边/从前脚下没有路,我们走出来/生命充满新空气”。
  专辑从着手创作到出版,用了半年多时间,最后录音的大半个月,创作人、歌手和乐队天天泡在南海录音棚。专辑推出后也没有资金在全国推广宣传,就让信息自然散布,结果在年轻人间大受欢迎,当年广东电台、电视台的年度金曲、最受观众欢迎奖等重要奖项一个不漏地全领到手。

  开拓:1988年 “北京演唱会”上露了大脸
  1988年是“新空气”创作组合最高产的一年。年初,三人带着乐队上京,北京方面正在筹办以环保为主题的第二届百名歌星演唱会,借此机会,“新空气”与北京同行进行音乐上的南北交流,与陈哲、侯术人、金兆钧、刘欢、王迪、郭峰等人结下深厚友谊。三人为演唱会共同创作合唱歌曲《世界只有一个地球》,此外,解承强写出《一个真实的故事》,毕晓世创作《山沟沟》、张全复写《是否明白》与《千百年的故事》。 
  6月的演唱会上,“新空气”登台,如一股清新的南风,其顶尖的音乐水平让全国同行叹为观止,影视策划人甲丁在当时就说,这个乐队水平真好,北京要若干年才赶得上。用张全复自己的话说,“新空气”在这次活动中是“露了大脸”。“新空气”乐队因其出色的弹奏水准,经常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的现场伴奏。 
  演唱会结束后,“新空气”回到广州。1989年陈凯创建的“卜通100”歌舞厅成了“新空气”的活动基地。随后,“健力宝”集团赞助了5万元,1989年7月,“新空气”在友谊剧院举办三场“新空气”作品演唱会,当时的舞台设计把三人的巨幅照片挂在场中,两块红布从二楼直垂而下,上书“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使现场颇有本土流行音乐宣誓大会的味道。张全复说,这次演唱会可能对圈内人的意义要大些,后来一大批活跃在广东流行乐坛的音乐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这次演唱会鼓舞。

  高潮:1990年 “上海演唱会”“新空气”厚积薄发
  1990年,“新空气”的品牌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虑到上海传媒的影响力辐射全国,他们便打算举办“上海新空气演唱会”。做市场调查时有朋友告诫他们要慎重行事,因为那几年港台歌星轮番到上海开演唱会,上海市场已呈现疲态。但得到“太阳神”企业全程赞助,“新空气”在上海的演唱会还是开成了,带上自己几年来的精品,邀请陈汝佳、朱哲琴、霍峰、王越、安冬、那英和景岗山等歌手加盟演出,“新空气”在上海黄浦体育馆连演三场,现场4000座位座无虚席。在上海取得成功,意味着“新空气”已立起广东优秀本土创作活生生的例子。
  上海演唱会成了“新空气”厚积薄发的光辉时刻。然而“新空气”班底的台前和幕后界限模糊,三人又做创作又进行演出,没有一个固定的分工对“新空气”进行包装推广,三人本职为音乐人,实在没法兼顾市场。之前凭一腔热情不计回报地推行原创,名气打响了,经济上却改善不大。回到广州后,慕名找上门来的活儿逐渐多起来,解承强去做广告音乐,张全复与毕晓世合作,忙于给唱片公司的新歌手写新歌。“新空气”乐队便长驻“卜通100”歌舞厅,晚上表演;白天则泡在录音棚里,为录制歌曲伴奏。 
  尽管各自忙碌,三人仍然希望继续推动“新空气”向前迈进。“新空气”是三人共同的心血结晶,这份感情如何能轻易舍割。因为想在1991年推出“新空气”的第二张专辑,三人又凑在一起写了《音乐人说》,用一种轻松调侃的调子,讲述的却是当时有点迷惘的心境。其中有几句歌词特别动人:“这样一个夜晚/街道已荒凉/开始了我们的音乐方向/谁也不能忘/曾经付出的/在音乐之中/我才是巨人/在你面前/却显得如此陌生”。2002年5月,三人受“同一首歌”节目邀请,还难得地凑在一块同台演出,毕晓世拉小提琴,张全复拉中提琴,解承强拉大提琴,仿佛回到当年,一切又都历历在目。

  ■随想录
  各自都有新忙活
  随时间推移,“新空气”原班人马各忙各事,已再难有合作机会,解承强在西藏音乐中寻找新音乐形式的灵感,也制作唱片,最近要推出两张创新意念的唱片,一张为推行“后邓丽君时代”,包装一个女孩子,用邓丽君的唱腔唱邓丽君所没唱的新歌;另一张与西藏宫廷音乐相关,所展现西藏音乐的精髓将打破人们对西藏音乐的一贯理解。张全复则在广州、深圳、北京三地跑,我在他出发去深圳前找到他,他说从深圳回来又得立即乘飞机往北京去。毕晓世现在是一家跨国音乐公司的老总,旗下有阿杜、刘俊杰、陈洁仪等一批优秀歌手,目前正致力于国内歌手的打造。 
  对于“新空气”名气打起来后却没有往前再迈一步,很多人都觉可惜,毕竟那么有创作实力和技术实力的一支队伍,从建立到淡化,约三四年时间,尽管那几年如黑夜里突然爆裂的焰火一般夺目,可“新空气”扩散了,作品留下来,三人也去了拓展自己的音乐领域。说起来淡化又确实有点迫不得已,三人当时创作、自我包装、演出三项业务全部自揽,能力再强也难长期跨区工作,再说三人最终的爱好还是创作。
  不过,三人目前的状态也相当好,“新空气”成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闯出本土创作的新局面,事实上他们也已做到了这点,使命完成,也是应该各人继续自己的音乐追求了。张全复有句话让我印象颇深,他说,就目前来说,自己想过安安稳稳的滋润日子是很容易的,可自己不想这样,还想“趁能折腾的时候再折腾几年”。 
  毕晓世现在已相对较少涉及创作,他说作为音乐人不再创作,他也怀疑还能在哪里体现价值,可毕竟写歌不能写一辈子,年轻人更能紧跟时代步伐,而自己的财富是当年积累的经验,或许现在他应该做的是用经验去把握市场需要,影响音乐制作方向,特别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在内地音乐制作还未完全标准的状态下,寻找内地情况与国际标准化音乐制作理念和方式的契合点,并推动中国音乐制作的标准化进程,也是有意义的事情。

  《程琳·一九八七》专辑热销,“新空气”剑客们功不可没。 资料图片
  ■关键词
  新空气乐队 
  “新空气”乐队由两部分组成,一般人所提及的“新空气”,是“新空气”创作组合,指毕晓世、解承强、张全复三人,他们是在1987年10月,参与制作《程琳1987》这张专辑后联合催生“新空气”的。组成创作联盟后,三人着手组建新空气乐队,但乐队一直没有完全固定的成员,其中较稳定的中坚力量有:毕晓笛、赫宇旭、李小林、捞仔四人。这里面毕晓笛是毕晓世的弟弟,负责键盘部分演奏;赫宇旭人称“旭仔”,之前在省轻音乐团拉小提琴,加盟“新空气”后成为乐队的鼓手;李小林原在战士歌舞团弹低音吉他,自然也在乐队中负责BASS部分演奏;捞仔是吉他手。乐队常驻“卜通100”歌舞厅后,亦称卜通100·新空气大乐队,或卜通100乐队。 

  《新空气的声音》 
  《新空气的声音》是融合了丰富音乐元素的一个专辑,吸收了大量国外的音乐表现形式,如解承强的《脸谱》,可谓中国最早的说唱乐曲;张全复有一首与朱哲琴对唱的《你是否惦记我》,在广西民歌的韵味中掺进南美的巴桑诺瓦节奏,张全复说,去年年底在北京遇到张亚东,张亚东还特地找他要这首歌的备份,说受这首歌影响特别大,这着实让张全复感到吃惊,因为专辑推出的当年,张亚东人尚在山西,“新空气”果然把他们的歌曲传播得很远;毕晓世的创作也借鉴了南美节奏和DISCO的一些元素。创作这张专辑的时候,国内流行乐还没有任何固定的规律可依,音乐人是跟着感觉走,怎样感觉怎样表达。毕晓世说,我们敢这么说,这张专辑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里面许多萌芽的新意念,辐射了后来流行音乐的创作之路。
  这张专辑的形式是新颖的,表现的是中国的文化底蕴,“黑马”广告公司创始人张小平把三人的脸描成脸谱做专辑封面,就是为了强调他们音乐里的中国化内涵。后来这个设计还在法国拿了奖。

  毛宁早期的演唱专辑封套。 资料图片


  ■记忆碎片
  “新空气”的前世:紫罗兰乐队
  早在“新空气”之前,1977年,毕晓世凭对潮流的敏感把握,组建国内第一支轻音乐乐队:紫罗兰乐队,省歌舞团默许了乐队的存在,但没给予正式承认。组建初期,乐队器材十分简陋,没有电声吉他,就在木吉他前装个麦克风;没有钢琴,用钢片琴替代;为了找爵士鼓,还专门跑到军乐团翻出旧鼓换了鼓面重组;低音吉他也是改装的。乐队总共出了两个作品:《蓝色的爱情》与《送你一枝玫瑰花》,还是毕晓世在经典上进行的重新编曲,可当时单这两个作品已足以长演不衰。1977年五一劳动节,紫罗兰乐队与战士歌舞团在中山纪念堂同台演出,全场轰动,观众反响热烈。从紫罗兰乐队的两个作品开始,毕晓世步入他的歌曲写作道路。到1979年他离开省歌舞团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指挥,紫罗兰乐队还有继续活动。

  “新空气”的战友:太平洋乐队
  与新空气乐队同时期的还有太平洋乐队,他们基本是给歌手作现场伴奏,到后期才出现创作,主要创作人是王文光与许健强,他们的创作带浓厚的广东本土意识,以粤语歌曲为主。太平洋乐队弹奏方面的主要成员有弹低音吉他的“靓仔伟”、鼓手“君头”和吉他手“华仔”。还有一队弹奏水平也很高的伴奏乐队,本来没有名字,因为他们的成员以前都是出租车司机,所以大伙儿也称他们为“司机乐队”,至于具体成员,解承强也只记得“丝瓜”和“咸鱼干”两人的浑名,事隔多年,很多记忆都已变得混沌。

  “新空气”剑客列表

   解承强 解承强至今收藏着1990年“新空气”上海演唱会的海报,因为那个时候,是“新空气”最辉煌时期的厚积薄发的光辉时刻。 摄影 本报记者 黄皓

   张全复 毕晓世说张全复音乐感觉相当好,对音乐能过目不忘。李辉斐 摄

   毕晓世 张全复说毕晓世是音乐先锋,因为他是最先把MIDI引入内地的音乐人。 摄影 本报记者 黄皓

   捞仔 “三剑客”结盟后为组建乐队,四处寻找乐手,最后在中山一个歌厅里发现了捞仔。 摄影 本报记者 黄皓

  ■至美经典
  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
  词曲 张全复
  演唱 林依轮

  
  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 
  依稀看到你的模样 
  那层幽蓝幽蓝的眼神 
  充满神秘充满幻想
  一种爽爽朗朗的心情
  所有烦恼此刻全遗忘 
  只想只想在你耳边唱 
  唱出心中对你的向往
  古老的传说 
  今天的承诺
  美好的感觉永不停地闪烁
  你像那天上月亮停泊在水的中央
  永远停在我的心上 
  你像那天上月亮
  你不会随波流淌
  永远靠近我的身旁
  你像那天上月亮
  停泊在水的中央
  永远停在我的心上
  你像那天上月亮
  你不会随波流淌
  永远永远永远靠近我的身旁

  下期预告
  陈明、廖百威、麦子杰、林依轮、毛宁、杨钰莹等,这样一众歌手,他们各自签约了广州的音乐制作公司,然后一举成名,他们曾经或者至今红遍大江南北,他们从广州走向了全国,是广州包装了他们。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李小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