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广州建筑] 石室 耸立在“祠堂”土壤中的教堂
发布时间:2009-07-13 14:02:27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2-11-26
中国最大哥特式石构教堂——石室  
耸立在“祠堂”土壤中的教堂
石室(圣心大教堂)和一德路之间的空地上,有一座小小的街心花园,在路边,可以隔着花园望到教堂的尖顶,从花园两侧的小路直入约二三十米,眼前豁然开朗——石室大教堂,这座中国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以令中国人感到陌生的尖锐的、凌人的姿态呈现在面前。
 
心灵地图
我将无法回忆看到的一切   
星期天的早晨,我们来到石室的时候。天刚蒙蒙亮,最早的一场礼拜都还没有开始,整个石室在清晨淡灰的天空背景下显得更加秀丽挺拔,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也格外清晰。
走进教堂,可以看见早到的教徒正安静地等待着礼拜的开始。站在几十米高的大殿中,视野所及,是弯弯的穹顶,高大的廊柱,绚丽的花窗,让人产生强烈的韵律感。这也是哥特式建筑的特点,石柱的排列、拱顶的排列、座位的排列,罗丹称这样的感觉是“纪律”感。
礼拜之后,神父带我们参观了教堂的内部。从大门左侧的一个小楼梯间拾级而上,首先到达经楼,经楼过去是唱诗班演唱的地方,现在正准备重修。从经楼一侧沿仅有75厘米宽、有37级的石造螺旋梯盘旋而上,就到达钟楼东塔。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石室是如此之奇妙:向里面,我们可以望到大厅的拱顶上部非常有秩序地排列着,推开一扇小窗向外看,可以看到石室的侧翼,飞扶墙、石雕的图案都离自己很近,站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享受整个建筑支离的美丽片段.但我们无法把它们一一连缀。事实上,无论神父如何讲解,我都无法把眼前看到的与在大厅和教堂外看到的石室一对应。
我只能不断变换角度,尽可能多地欣赏这座建筑,我深深知道,一旦走下钟楼,走下石室楼梯,我将无法回忆看到的一切,因为我不知道自已看到了建筑的哪一部分,我甚至无法用图画表示。
在塔楼内钻进一个小门洞,可以见到大铜钟组,用一根铁线连动钟摆,这样,在下面的人拉动铁线就可以敲响大钟,虽然大钟是安静的,但难得的安静让我感觉耳朵嗡嗡鸣响。
从教堂中出来,站在教堂门口向南回望一德路,教堂前面的建筑都呈现出对称的美感,街心花园两侧的民宅据说也是当年教会所建,后来又经翻建的,因此几乎完全一样,和街心花园一起,形成了两条通向教堂的狭长小路。石室门口偶尔会停着到一德路批发小商品的商人的货车,两侧的街道密布着小档口。在这里,和广州的其他宗教场所一样,宗教向世俗慢慢过渡,形成了浑然一体的秩序。

建筑之美
一切都在向天空飞升   
所有这些骄傲的平衡,所有这些石块的堆垒,受到天才的美化,上升到了极限,以至人类的骄傲将脱离生命,脱离空间,而在虚无中踉跄。这是守卫秘密的司芬克斯。
——奥古斯特·罗丹
完全哥特式风格的圣心大教堂在广州这个东方城市的中心似乎并没有显得格格不入,这既与哥特式建筑本来就起源于城市文明有关,又与广州兼容并蓄的城市风格有关。几百年来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让广州这个城市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度超过普通城市的心胸。
圣心大教堂坐落在一德路中段,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历时25年建成,至今有近140年的历史。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又被称为“石室”。
 
哥特式关键词:双塔   
这座大教堂是一座通天脚手架。(钟楼)它平地拔起,向上蹿去,然后作第一次停顿,尔后又继续它的上天之路。直到人类精疲力尽,它才停下来。 
——奥古斯特·罗丹
远景中的石室双塔和周围的岭南骑楼.
石室教堂正面是典型的左右三段式和上下三段式格局.基座是三座尖形拱门、中央大门最大,左右门对称,这三座门及东西两侧的横门都是层层又叠叠的尖券门,具有很强的透视效果。门楣上有精致的石雕图案,中间是硕大的玫瑰花窗,两侧对称的窗子和三楼的两扇窗都是台掌式的,与大门一样的暗红包.同样装饰尖券,在上下两部分之间,都刻有排列有序的栏杆。据教职人员介绍,这些栏杆之内,可能会再加饰圣使徒像。
顶部是中间中厅的山墙,上面有圆形的小窗,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对巍峨高耸的双尖石塔,高插云霄。石塔中间西侧是一座.大时钟,东侧是一座大钟楼,里面有四个从法国运来的大铜钟,从地面至塔尖高达58.5,从下到上,给人以向天空无限延伸的感觉,显示出整个建筑巍峨奇幻的气质。
在外观上呈现瘦高的骨架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点,作为双塔式的哥特式建筑,石室在中国是最为宏伟的。从正面看,整座建筑线条流畅,浑然一体,在宏大和巍峨的主体造型中,透出一种庄严的神圣感和神秘的奇幻性。

拍摄手记:
清晨六时三十分、鳞状的彩云把太阳的脸挡住了,路上行人稀少因要赶着看弥撒,我已到石室教堂一门卫告知我:进入石室,别乱走动,不能喧哗。我遵从,在最后一排坐下来看了一场弥撒。里面人不多,估计只有几十个人,神甫在朗诵着。教友跪着的样子很虔诚,迟到的教友很有礼貌,进门的声音都很小,还会点头向别人示意。为了能拍到最好的镜头,我举起了超广角、标准、长焦距三支变焦镜头拍摄了石室的内部环境、窗户造型和七彩的玻璃,但始终不敢离开座位一步。离开石室的时候神甫还问我拍摄得如何?我回答这次静态摄影,感觉还不错。
为哥特式建筑慑服的艺术巨匠罗丹怀着激情画下的教堂速写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邹卫
 
哥特式关键词:石柱与尖拱
高大的拱顶,影影绰绰,在起拱点上由圆柱支撑,圆柱之间,锲入一片黑暗,一片生硬的黑色,以便拱顶既不显得笨重,以不显得绵软。这里有的,是壮伟的和平。
——奥古斯特·罗丹
 
清晨的圣心大教堂内部,由左右两侧巨型石柱支撑起的尖拱和穹拱,旨在让视线和灵魂
无限地向上升腾,哥特式建筑艺术的奇幻气质,呈现出与中国本土建筑艺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美。
走进教堂,堂内左右各10根巨型石柱支撑交叉、急剧上升的尖拱,使整个教堂内部还保留着和外观一致的向上的升腾感觉。堂顶中间最高,两侧稍低,呈现起伏的态势。从大门向祭坛方向.由于石柱的排列和堂顶的尖拱结构,整个大堂有一种向卜和向前延伸的感觉,渲染出庄重的宗教气氛。
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冯江老师介绍,通常的哥特式建筑,石柱一般称作束柱,感觉是一束拄子被捆绑在一起。从外观上看,石室的石柱似乎和普通束柱有所区别,这里的每根石柱都是由整块的花岗岩垒成.石面之间严实合缝,对榫准确,据介绍,石块之间是用桐油糯米浆砌造,几米高的石柱究竟如何砌造,才能撑得起如此宏伟的建筑,确实让人费解。
 
哥特式关键词:彩画玻璃窗
这些巨大的玻璃窗,这些彩色镶嵌玻璃,都是些白昼的太阳,但到夜晚,却要比建筑的其他任何地方都要黑。
                            ——奥古斯特-罗丹
 
象征天国之光的彩画玻璃窗
 
教堂的墙体配有高大明朗、用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这些彩画玻璃窗历经百年,多有损坏,多用国产的蓝绿色玻璃修补。而在当时,这些玻璃窗上所绘的是圣经故事。
最为美丽的是教堂祭坛两侧墙体上的玫瑰花富,窗棂与教堂正面中央大门上方的一样,都是圆行,细致的窗棂完全是用石块雕成这两岛巨大的玫瑰花窗还保留着原有的五彩玻璃.虽然也有部分损坏,但大体的面貌未变:五彩玻璃上绘制的是葡萄和麦穗的图案。据神职人员介绍,图案的原由是因为耶稣最后的晚餐是葡萄酒和面包。
下午,阳光从巨大的玫瑰花窗外射进教堂内.五彩的光线柔和而且伸秘。据冯江介绍,哥特式建筑体耻的是一种亮丽的、欢愉的宗教情绪.以中世纪早期的建筑相比哥特式建筑由于解决了设计方面的问题,能够在单薄的墙体开出大窗.让阳光照进教堂,这在建筑上是个飞跃。
玫瑰花窗是最能体现哥特式建筑明决、亮丽的情感的因素。
 
奇幻石室
诞生秘密
圣心大教堂于清同治二年(1863)奠基,奠基时曾分别从耶路撒冷及罗马运来泥土各一千克置于基下,表达此教创立于东方之耶路撒冷,而兴起于西方之罗马之意,现教堂正面东侧墙角下有“Jerusalem  1863”,西侧墙角下有“Rome 1863的刻字。教堂在施工时碰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花了数年才修起几尺高的墙壁。后来聘请了一位有施工经验的广东揭西人蔡教为总管工,教堂才顺利完成。石料采自九龙,石工多来自五华,加工分件,用船运到广州打磨、装配、砌筑,灰浆用中国传统的桐油糯米石灰浆。教堂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成,历时25年,耗费40万法郎。
石室奠基(1863年)时,曾从耶路撒冷及罗马各运来泥土一千克泥土置于基下。
建筑奇迹
在钟塔的高度上,石室的55.56米已令人吃惊,比羊城原最高的花塔(57.6米)略低二米。西方哥特式教堂钟塔在高度上有更惊人的纪录。巴黎圣母院的为127米,意大利米兰主教堂(1386—1485年建)规模巨大,内部总长约150米,宽59米,高达45米。
室外排水的兽头没按西洋教堂那样做成怪兽,而是变成了中国的狮头。
虽然有许多西方的哥特式教堂在平面尺度和立面高度上都超过了石室,但石室却有其独特的价值。石室是在19世纪下半叶由法国建筑师设计,而由中国人为总管工,由中国工匠建造完成的。当时,西方建筑传入中国不久,中国工匠对西方式样并不熟悉,其施工难度可想而知。西方的教堂建造时间普遍很长,巴黎圣母院建了87年,兰斯主教掌建了79年,亚眠大教堂建了68年,查特里斯主教堂建了前后7个世纪才完工,而广州的石室只建了25年就完成,建造时间之短,足令世人刮目相看。
哥特风格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由石头和彩色玻璃建成的哥特式教堂具有奇诡、庄严、神秘的建筑风格。
 
哥特教堂代表:巴黎圣母院(建于13世纪)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使哥特式教堂整体建筑笔直向上,塔尖直指苍穹、内部则高大空旷,使人油然而生一种向上升华、令人神往的天国神秘的幻觉。法国巴黎圣母院和姜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大教堂是世界著名的哥特式教堂。
创伤记忆
石室教堂范围原占地60多亩,附有中、小学,医院,育婴堂,神学院等。现附属建筑尚有教堂东面的颐铎园和主教府。由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的轰炸,以及1949年国民党军队的轰炸,教堂玻璃几乎全部震毁。后墙的玫瑰窗原是镶嵌着圣心教堂的耶稣十二圣徒像。教堂东西两边的高侧尖拱窗全部是彩色玻璃窗,内容为14幅圣经故事和圣人行善图。可惜现均无存。“文革”时堂内的祭台、祭具、圣像、神功亭及椅子又被焚毁。1979年起相继修复。石室于1996年11月20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中国双葩
中国现存的哥特式教堂中,以石室及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规模最大。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建于1904——1910年,也是法国哥特式教堂。
石室立面宽30 12,大于徐家汇天主教堂28米,上海徐家汇教堂因无精确测量数字,称“50多米”.应低于石室高度。因此,石室应为中国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因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为砖石混用的结构,石室纯用石构,因此,石室为中国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是当之无愧的。
本栏主要资料据《广州建筑(吴庆洲著)》一书整理。
 
相关链接
广州著名教堂
露德圣母堂    除了石室教堂,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圣母堂也是哥特风格的建筑,但规模就要小得多。露德圣堂建于1890年,有一个尖塔,正面也是上中下三段式,现在建堂经过了重新的粉刷,和整个沙面建筑群色彩统一。 
基督教河南堂    洪德路洪德五巷23号   
新安堂         人民中路392号    
沙面教堂       沙面南街60号     
东山教堂        寺贝通津路9号    
宝岗天主教堂    同福中路宝玉直街崇正里4号 
耶稣教堂        万福路184号   
 
两大悬疑
石室是中国人建的吗
据石室教堂的神父介绍,石室教堂是由法国人设计的,在风格上与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如出一辙。
尽管是由法国人设计,但前来施工的法国工匠却因为水土不服而在开工两年后提前回国,以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惯例来看,一般来说,工期比较长,长则几个世纪,石室一共修建了25年,在法国工匠回国后,是由揭西的一位石匠完成了剩余部分的工程。
据说揭西那位叫蔡孝的石匠利用图纸和前期的施工资料完成了下面的工程,蔡家三代人都参与了建设。中国建筑师在修建石室的过程中,可能会面对西方的宗教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我们见到,与哥特式教堂复杂的雕刻随处可见不同,石室雕刻的人像不多,这也可能是中国建筑师的弱项。
为什么不朝西方?
西方的哥特式教堂,都是面向西方,也就是建筑学上常说的,哥特式建筑用空间结构体现出时间的意义(西方代表末日,而东方代表过去),但是石室教堂却是面向南方的珠江。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华南理工做西方建筑研究的冯江老师分析,可能是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力量改变了石室的方向。据冯江介绍,当年的石室曾经是广州最高的建筑,而且在广州的中轴线上,是广州的天际线,在当年的地位可比今天的中信广场。这样的一座建筑如果坚持面向西方,可能会与传统的思维和整个城市的布局相抵触。用冯的话说是“广州中轴线的力量太强大了”,教堂的设立,毕竟是以传播宗教文化为目的,如果在建筑中都无法融入当地社会,更不要说在文化上了。
广州城市设计院的方引晴先生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天主教的石室、伊斯兰教的光塔、道教的五仙观、佛教的光孝寺和六榕寺,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方也猜测,广州的地下情况非常复杂,可能从地质构造上,这一条线上是地层比较坚硬的,仿佛鱼脊一般,因此这些建筑都选择这一带建筑。
 
修复规划
关于石室的修复问题,我们采访了广州市设计院的方引晴工程师,他介绍了石室修复的一个大致方向。
首先是屋顶的翻建,石室屋顶原来是木构,19世纪30年代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在屋檐部分漏水,准备换成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的修复工作颇有难度,如何拆下屋顶,又绝不能碰到拱顶,让建筑师们费尽思量,石室内部修复的重要部分是更换石室的玻璃正在寻找生产彩色玻璃的厂家。
另外一项大工程就是修复钟楼,现在钟楼东塔内的大铜钟组比较旧,敲钟实际是靠一根绳牵动钟锤。改造后是大钟动而不是钟锤动,而西塔原来庞大的机械时钟也有望得到恢复,全部零件得重新制模。
石室的周边环境也将得到改善,石室前两座小的旗楼将保留,其余的比如小花坛、铁栏杆将都会拆除,石室前面将会有一个广场有关部门还将在石室周边建立永久性的观测点,控制建筑的变化更好地保护文物。据介绍,六榕塔已经从80年代的一次简单修复开始,观测了二十年,对维修加固起了重要作用。参加修复工作的方工程师也感慨道,他曾经仔细观察了石室的地基,没有变形的迹象,固若金汤,19世纪初期这样的地基是如何做出来的,令人吃惊。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丹萍
 
下期预告:
由广州市规划局制定的《五仙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近期批准实施,五仙观历史街区(以五仙观、怀圣寺为核心)将作为“具有广州市老城区重要宗教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吸引市民目光,作为广州宗教建筑经典之一的五仙观,将在明天的广州地理版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