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丨唐风宋韵传千古,粤语吟诵品流芳——唐宋诗词粤语讲座第二十二讲精彩回顾
发布时间:2020-01-04 14:52:14

(根据讲座课件整理)

 

20191214下午,阔别数月的刘斯翰老师回归唐宋诗词粤语讲座,再次与广大读者见面。本次讲座,刘老师精选了两阕蜚声词坛、空前绝后的杨花词,通过从咏物、唱和、主题和笔法等几个方面的解析,将读者们带入了一次两个多小时的文化和精神享受之旅。

1:刘斯翰老师向读者介绍咏柳花佳句

*  咏物与唱和

杨花,即是柳絮。《群芳谱》云:柳,春初生,柔荑如盘,长寸余,开黄花,麟起荑上甚细碎,渐次生叶,至晚春叶长成,花中结子,如粟米大,细扁而黑,上带白絮如绒,名柳絮,又名柳绒,随风飞舞。又云:柳,易生之木也,性柔脆,北土最多。意即杨柳本为常见的植物。《开河记》载:隋大业中开汴渠两堤,皇帝亲栽垂柳,并下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植之。故此杨柳成为了大运河上一道特别的风景。而杨花也就很自然地,成为晚春时节北宋首都汴京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很快地,就出现不少以咏柳花见称的佳句:张先有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晏殊有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欧阳修有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等等。不过,这些大都属于小令里的景物点缀。专门以咏物的方式写成长调,并且堪称名作的,要数章楶与苏东坡的这两阕《水龙吟》。

在解说这两阕诗之前,先来介绍一下“咏物”“唱和”这两个概念。

“咏物”,是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事物。较早的咏物诗歌出现在楚辞的赋中,如屈原有《橘颂》、宋玉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朱光潜先生认为,赋体起源于民间谜语,是谜语的审美功能发展一个结果。在赋中,谜底变得不再重要,而谜面之美成为欣赏的焦点。稍后荀子的《赋篇》(包含礼、智、云、蚕、针五个咏物小赋),也是咏物赋体诗歌的重要作品。下及汉代,赋体大行其道,发展出各种形制的咏物作品。自此之后,咏物成为中国文学一个重要题材。

“唱和”的来历更加远古,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诗歌的传统。《诗经》里就已经说到倡予和汝(《郑风箨兮》)。《论语》记载孔子听到别人唱歌好听,便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之。(《学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说,(诗)可以群,也有唱和的意思。在唱和中,人们达到一种同声同气、同情同慨。比如《诗秦风无衣》,就很好地体现出唱和的意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可以想像,当将士们唱起这歌时候,那种同仇敌忾、义无反顾的精神,会是如何激励人心!

2:读者跟随刘老师的讲解,沉浸于优美的词作意境之中

 

章楶、苏轼这两阕以杨花为题、相互唱和的咏物词,不仅综合了中国诗词的优秀传统,而且无论是唱是和,都写得十分出色,历来受到诗家的高度评价。兹略举数例:

徐釚《词苑丛谈》:东坡与质夫帖云: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辞。

魏庆之《诗人玉屑》: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东坡所和虽高,恐未必能及。

张炎《词源》:东坡次章质夫杨花《水龙吟》韵,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今古。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

徐釚记,章楶写成杨花词,东坡一见大为倾倒。他写信给章楶说,柳花词妙绝,又说以后咏杨花的人难以为继。真是评价极高!最后东坡情不自禁,也用同一词牌步韵唱和一番。两位词人大概都没想到,他们因此创作出蜚声后世、空前绝后的两阕《水龙吟》杨花词。

水龙吟·杨花

章楶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唱和背景

章楶(1027-1102),字质夫,建宁军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名将、诗人。治平二年(1065)状元及第,授陈留知县,迁京东转运判官、湖北刑狱使、成都路转运使等职,政绩卓著。元祐六年(1091)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西夏多次入侵,均为章楶所败。绍圣元年(1094),章出兵西夏,依据地形修筑工事,巩固边防,攻取西夏大片地区。后又于胡芦河川三战三捷,大破西夏军。奇袭天都山,擒获统军嵬名阿埋,西夏举国震骇。积功升为枢密直学士、龙图阁端明殿学士、进阶大中大夫。崇宁元年(1102)去世,年七十五,累赠右银青光禄大夫、太师、秦国公,谥号庄敏。著有《寄亭诗遗》《成都古今诗集》等,存词2首。

章氏长东坡十岁。据文献记载,他们的交往大约始于神宗熙宁十年(1077)东坡任徐州知州期间,由于意气相投,从此书信往来,诗文唱和。后东坡被贬岭南,章氏时为广州守,在生活上给予东坡不少帮助,东坡也为广州政事提供意见。二人私交甚笃。

章词大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关于这次唱和,苏轼谪居黄州时寄章楶一封书信称:承喻慎静以处忧患,非心爱我之深,何以及此,谨置之座右也。《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七夕》词亦录呈。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章楶于元丰四年夏四月已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可知柳花词的唱和当在此年春末夏初。

3: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  词作欣赏

先看章氏词。咏物,以有寄托为上,以描写细致生动为佳。章氏此词,寄托不高,只是闺怨的花间题材,放大了写成长调。不过,正是放大和加长,其中描写之生动细致,为小令所不可企及,是它的优点。

上片,在一派暮春天气中,对杨花进行精彩的描写: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以燕、莺、花在暮春各各的动态作铺垫,以堤岸作地,营造杨花的环境)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借谢道媪咏杨花未若柳絮因风起,反其意而用之,是写杨花之神)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由杨花乱舞,带出闺人所居,写杨花形态之一)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由闺人所居,复带出杨花之轻飞,写花形态之二)

下片,紧接着写: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镜头转入闺中,借玉人带出杨花,写花形态之三)

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借闺中绣床,继续描写杨花,写花形态之四)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移出室外,以院中景之蜂、鱼描写杨花,写花形态之五)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转写闺情作结,所谓泪眼看花花不语”“濛濛乱扑行人面是也)

章词层次并不复杂,重点在描写事物,笔法以勾勒为主,角度多变,屡变不穷,描写杨花形神兼到,故苏轼称叹之。

 

现在回头来欣赏东坡的和词。

据东坡至章楶信所言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可知与章词略有不同,是以发挥离情为主旨。

开头两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识从教坠。先从柳絮之为落花入手,上句写柳絮,说它象花又不象花,以理趣带出。也是也不是,乃《金刚经》最典型的理趣。下句说花落,却突出了也无人识。既象又不象,故无人能识,与上句衔接;既无人识,则凋落也无人惜(从教),全词的感慨基调由此生出。东坡因乌台诗案获罪,是忠而被咎。其遭贬黄州,正是也无人识从教坠。词人甫一出手,满腔幽愤不可抑止。

接下来: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表面上是写柳絮,形容它象流浪客子,换个角度看,其实是自写胸臆。当时东坡被贬黄州,孤身赴任,所谓抛家傍路也。无情有思,无情是词人对累及家人的自责,有思是坐想四子(时时思念被迫分离的儿子们)也。这四字内含曲折,似浅而实深,似轻而实重,读者未可因其字少遂轻忽,而当体会东坡之才高而情至。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却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里借用了唐人绝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敷演而成,以描写词人对柳絮的联想。这个联想看似随手拈来,却出人意表,十分巧妙:漫天的飞絮,在惜春思妇的眼中如此这般地演化。然而,这又是大有寄托的,它表达了词人对妻子的念想,准确地说,是想象妻子对自己的苦恋之情。与怀想儿子不同,词人用了较长的篇幅,优美的描写。东坡本是宋儒的蜀学一派,在与人的书信中谈及初到黄州的心境,只说坐思四子的父子之情,不曾说半句夫妻之情,而作为词人,则其表现又是如此深情款款,殊堪玩味。

4:读者专心聆听,认真笔记

 

上片借咏柳絮发抒了词人被贬谪黄州的落魄,下片则以比兴方式,续写了他对乌台诗案牵连遭罪的亲友的感怀。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苹碎。

西园,指东坡和僚友欢聚之所(曹植《公宴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据记载,乌台诗案受到牵连的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他们是一批反对、批评王安石变法的人。而乌台诗案则是政敌借以打击报复他们的事件。落红难缀是对亲友们遭到惩罚的比喻。

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示有所本。不过,更诡异的是,他用杨花入水化为浮萍的传说,用意却是引入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典故,比喻亲友们被逐出朝廷,流放各地。这里,落红柳絮可谓二而一者。词人不满足于借柳絮作喻,因为落红如血,具有惊心动魄的感情色彩,更能传达他内心的悲恸。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词人哀叹经此一场劫难,朝中正直敢言的势力,有如落红难缀、柳絮化萍,消沉殆尽!出人意表的是,承接上文而来的悲情进一步展示,词人却使用理趣十足的笔墨,它把抒情升华到哲理的甚高境界,而又将大自然景色点化为警策的句子,予读者以极深的印象。王国维常说有境界斯有名句,此之谓也。

结尾: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方面归结到离情的题旨,一方面为全词抒发的离情——父子之情、夫妻之情、亲友之情——添上浓重的一笔。形容柳絮象漫天飘洒的点点离人泪,这里再用也是也不是的《金刚》句式,与开头遥相呼应,完满结束。

*  小结与比较

回到对咏物诗词的评价上来看,东坡的和作与章氏原作颇有不同之处。咏物,章氏遵从汉赋传统,东坡继承楚辞传统,一个是以描写生动细致入微见胜,一个是以寄托见胜。描写物象,只是一层意思,有寄托,则是物象与情怀两层意思,即此已分出高下,一也;描写物象,便以描写手法为主,有寄托,则在描写之外,又多用比兴,手法更加丰富,二也;描写物象,止于感性,有寄托,于感性之外更有理性的升华,其耐人咀嚼的滋味,又不可同日而语,三也;章词虽为长调,而审美趣味实仍属花间,而东坡和作已完全摆脱花间窠臼,达到情理兼融,内牢骚而外理趣的之致高境界,四也。东坡之和作,亦取柳絮,亦写离情,而若即若离,玲珑易透,其离情之寄托,借理趣之幻化,超越个人的小我,而化为众人的大我,直到融入自然而泯其踪迹,使读者击节,叹为才之不可强,岂偶然哉。

5:讲座结束后,读者们继续向刘老师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