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丨第29期粤剧粤曲大家谈——走进戏曲,了解传统艺术
发布时间:2019-11-17 15:22:23
 

 

中国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集中华民族传统表演艺术之大成,体现中国风格,展示中国魅力和气派,也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20191026日,“粤剧粤曲大家谈”总第29期讲座在广州人文馆举行。广州粤剧院董事长、广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余勇博士做了题为“走进戏曲,了解传统艺术”的专题讲座,与在场读者分享了中国戏曲的剧种、流派和艺术特征等诸多传统戏曲艺术理论知识,带领着读者们徜徉于戏曲艺术的海洋里。

说明: C:\Users\hehong\Documents\Tencent Files\66692021\FileRecv\MobileFile\IMG_20191026_144442.jpg

1. 余勇博士带领读者走进戏曲的世界

 

一、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和三大表演体系

全世界有三大古老戏剧:

古希腊戏剧

古希腊戏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达至鼎盛。雅典最早的戏剧传统起源于祭奠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宗教活动。古希腊戏剧的特点在于三一律,即时间、地点、表演的一致性。

印度梵剧

印度梵剧取材于史诗或传说故事,也有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刻画都市世态人情为主。此外还有一些以宗教宣传为宗旨的作品。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历经汉、唐、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综合性元素。

 

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中,基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京剧艺术梅兰芳占有一席之地,另外还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体系。

梅兰芳

梅兰芳主张中国戏曲是间离与共鸣的统一,是程式化的体验与表现的结合,是载歌载舞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其表现手法有三种,其中之一为“写意”。这种手法在戏剧舞台上非常常见,余博士以戏曲桥段“婚礼”为例,具体阐述戏曲艺术写意的精妙之处;二是程式化的表现方法,以象征性为特点,比如戏曲表演中的“开门”“上楼梯”;三是以演员为中心的综合艺术,即“戏随人走,景随人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包括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等系统专业知识的演剧体系,科学的阐述了表演艺术的规律。这一体系的精华在于体现出人的“天性”,即要求演员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演员应当永远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要遵守生活逻辑和有机性规律,在规定情景中真诚地去感觉、思考与动作。

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建立了新型戏剧——史诗戏剧。其核心主张是:“陌生化效果”和“间离方法”。在演员、角色、观众三者辨证关系上主张: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现剧中人物,而不是演员融化于角色之中;演员可以随时进入角色,随时跳出角色,面对观众若即若离、自由驰骋;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即演员是演员本人,又是剧中人物,演员利用高超演技表现剧中人物。

 

二、中国的几个戏曲剧种

根据前文化部(现国家文旅部)20161226日公布的数据,全国共有348个剧种,但仍活跃在舞台上的仅余100多个。广东剧种有43个,其中不少剧种只剩一个剧团,例如广东白字戏、汉剧等,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濒危局面。戏谚有云:“三年可出一状元,十年难出好戏子”,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戏曲艺术家,要求精通“唱、做、念、打”的同时,个人形象还需过关,条件极为苛刻。传统戏曲的艺术传承目前确实面临着一些困难。

昆曲

昆曲诞生于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的苏州昆山一带,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方面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20015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中国昆曲艺术为其一。

粤剧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佛山戏行会馆(琼花会馆)建立,标志着南粤本土戏曲粤剧的形成。2009年,粤剧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广东、香港、澳门首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戏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藏戏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2009年,藏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

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开始逐渐成型。其腔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京剧也被视为中国的国粹。2010年,京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艺术表演特征,主要包括:

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揉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以演员的唱、念、做、打为中心来演绎故事,极富有形式美。

程式性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程式源于生活,它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后形成一定的套路。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当行、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也都有一定的程式。

虚拟性戏曲表演以“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为原则,追求神似、属于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

  

四、中国戏曲中的行当

戏曲各剧种的行当大多数都有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当”。

生,是戏中正派的壮年男性人物角色。

其中小生是在舞台上扮演高门大户的公子哥儿、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正直迂腐的秀才书生、怀才不遇的落拓寒儒等年轻男性角色。小生的扮相净面无须,着海青(京剧称褶子),阔袖(配水袖),斜襟,一般于领和衫身绣花卉等图案。

武生在舞台上专门扮演会武艺或是当武官的中老年男子。高级武将着长战甲,圆领,束袖,背后配上靠旗四面,头戴大额子或帅盔,可配上翎子。

旦在戏中是正直庄重、贤良淑德的妇人,或是大家闺秀。

其中花旦扮演剧中年轻美丽的女子。粤剧对花旦的标志性要求是“花旦四门齐”: 即“踩跷”、“散发”、“披甲”和“妹仔戏”。花旦需头戴凤冠,以精致的头饰来衬托其的美貌。粤剧团花旦佩戴的凤冠及发辫都有所不同。

说明: D:\何虹D盘备份\广图办公电脑E盘备份\2019年工作文件\2019粤剧粤曲大家谈\2019年粤剧粤曲大家谈\总第29期\照片\DSC02437.JPG

2.广州人文馆座无虚席

 

刀马旦比较着重于唱做和身段舞蹈的表演,专门饰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刀马旦的形象一般身着长战甲、束袖,靠身分前后两幅,背后可配上靠旗四面。头戴七星额或女帅盔,可配上翎子。

净为表现具体戏剧人物的需要,演员要勾画面谱,故称为“花面”。比如角色“曹操”等。

    其中大花面是扮演戏中身份显赫的反派权贵人物,在戏中大多负责配演。传统戏的大花面演唱时嗓音颇有特色,音域宽广,穿透力强,行内俗称“铁声”,现在已较少见。大花面多挂满胡。

传统戏的二花面大都扮演性格粗豪爽直的正面人物,须精通武艺。表演上重念白而较少演唱,注重行当的规范表演程式,要求功架幅度开扬,以配合表现角色的粗犷性格特征。戏曲二花面多开红色或黑色的面谱,挂须则多挂“牙擦须”,扮演既懂武艺又性情暴躁的青年男子。清末粤剧名演员李文茂擅演二净(二花脸)角色。李文茂(?~1858),广东鹤山县(今广东鹤山市)人,擅长扮演《芦花荡》的张飞和《王彦章撑渡》的王彦章等角色。李文茂是太平天国时期广东天地会起义领袖人物之一。

末在戏中扮演身份不同的中老年男子。老生又称“须生”,大都是戏中的正面人物,挂黑须。

    

丑通常扮演剧中次要角色,以插科打诨、滑稽调笑为主。

其中丑生多习惯即兴性的插科打诨,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反应灵敏,善于应对,追求生活化的表演,并与观众进行现场交流。五六十年前,丑生只能根据剧本的提纲在舞台上即兴发挥,并当场向场边的音乐师傅打手势,说明自己想要的音乐来进行戏曲表演。现在的丑生多根据剧本内容表演,舞台上有字幕播报,更考验演员的台词功底。

彩旦表演颇具有闹剧色彩,特别夸张的表演,大幅度的表演动作,把现实生

活中的自然主义与戏曲舞台程式性的表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戏中,彩旦多担任配角或无关紧要的闲角。彩旦在化妆上浓抹重彩,以丑为美。加上夸张的表演和大幅度的表演动作,人物个性鲜明、滑稽搞笑。

说明: C:\Users\hehong\Documents\Tencent Files\66692021\FileRecv\MobileFile\IMG_20191026_151827.jpg

3. 新一代粤剧爱好者认真聆听讲座

 

五、京剧名家

京剧史上有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是京剧名家的代表。由于封建社会不允许女性登台演出,戏曲表演中的花旦均由男性扮演,因此四大名旦都是男性。

梅兰芳

梅兰芳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旦角表演艺术家,他始创的“梅派”表演艺术质朴中见华贵,端庄中含俏丽,淑静中蕴情致,妩媚中显大方。

尚小云

尚小云创“尚派”,表演特点是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

程砚秋

程砚秋创“程派”,表演特点是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他的表演细致深刻,讲究舞台表现形式的完整与美感,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

荀慧生

荀慧生创“荀派”,表演特点是强调“演人不演行”,不受行当限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突破。他塑造的许多少女、少妇的艺术形象,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表演风格为娇雅妩媚、清秀俊美、风格各异。

 

六、粤剧名家

(一)近代粤剧的五大流派

近代粤剧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五大流派:

薛觉先

薛觉先以文武生见长,又能反串女脚、兼演红生,人称“万能老倌”。

马师曾

马师曾擅演丑生、小生、小武、花脸、须生等行当,独创的“乞儿喉”,半唱半白,顿挫分明,有时还揉入方言俗语,活泼滑稽,成为脍炙人口的马腔。

桂名扬

桂名扬对马师曾、薛觉先的表演艺术均有所吸收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人称“马形薛腔”,有金牌小武的名号。

白驹荣

二十年代初期白驹荣有“小生王”之称,他自创“白派”演唱方式,发展了“二黄”腔调和板式,使唱腔更富特色,更以真嗓(平喉)代替假嗓演唱,音色优美清润。

廖侠怀

廖侠怀扮演各种人物均能刻画入微,形像传神,善于即兴发挥,针砭时弊。其用鼻音行腔使调,别具一格,尤以唱“中板”、“木鱼”等曲调最为出色,人称“廖腔”。

(二)当代粤剧旦角一代宗师红线女

红线女,始创“红腔”“红派”艺术,她在粤剧表演,唱腔方面造诣最高,腔韵传唱最广。红线女在艺术上勇于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是广东粤剧最有影响的人物,享誉海内外。“红派”艺术代表着当代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其艺术创作规律、创作方法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对当代粤剧传承与发展影响深远。

说明: D:\何虹D盘备份\广图办公电脑E盘备份\2019年工作文件\2019粤剧粤曲大家谈\2019年粤剧粤曲大家谈\总第29期\照片\DSC02451.JPG

4.互动环节,青年读者积极发言

 

讲座现场播放了京、昆、藏、粤等剧种的精彩视频,以及梅兰芳先生的《游园惊梦》等精彩折子戏片段。读者意犹未尽、回味绵长。余勇先生表示,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粤剧艺术的推广与传承,期待更多的年轻人喜欢粤剧、了解粤剧,加入这个行列。黄埔区文冲小学部分三年级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前来聆听讲座。他们认真记录、积极互动,现场气氛活泼而热烈。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广州青年剧评团负责人罗丽女士也为“粤剧粤曲大家谈”活动送上祝福,寄语青年读者继续关心支持粤剧,为粤剧传承与发展出力。讲座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下圆满结束。

说明: D:\何虹D盘备份\广图办公电脑E盘备份\2019年工作文件\2019粤剧粤曲大家谈\2019年粤剧粤曲大家谈\总第29期\照片\DSC02519.JPG

5.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广州青年剧评团负责人罗丽女士发表寄语

 

展望未来,广州人文馆 “粤剧粤曲大家谈”活动将继续与粤剧粤曲相关机构开展广泛合作,邀请有关专家、名家授课,打造一系列兼具学术深度及艺术价值导向的地方文化活动,引导读者欣赏粤剧粤曲,从而提升读者文学品位、促进相关粤剧粤曲研究、宣扬及传承广州地方文化。

欢迎各位继续莅临广州人文馆,聆听粤韵悠扬!

 

 

延伸阅读推荐

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责任者:余勇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索书号:J825/166

藏馆地点:广州人文馆•广州地方文献   社会科学图书二区